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考研英語一試題真題(含答案詳解+作文范文)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醫(yī)骨傷科學內治法治法:傷科疾病的治療,應以辨證論治為基礎,貫徹固定與活動統(tǒng)一(動靜結合),骨與軟組織并重(筋骨并重)局部與整體兼顧(內外兼治)醫(yī)療措施與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密切配合(醫(yī)患合作)的治療原則。內治法此法是通過服藥使局部與整體得以兼治的一種方法。可按患者的具體情況采用先攻后補、攻補兼施或先補后攻等,臨床一般采用三期辨證而選擇使用。內治法《醫(y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說:“今之正骨科,即古跌打損傷之證也。專從血論,須先辨或有瘀血停積,或

2、為亡血過多,…二者治法不同。有瘀血者,宜攻利之;亡血者,宜補而行之。損傷初期對有瘀者,宜采用攻利法。但血與氣二者是互相聯(lián)系的,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所以在治療對必須治血與理氣兼顧。常用的有攻下逐瘀法、行氣活血法、清熱涼血法。攻下逐瘀法跌打損傷,必使血脈受傷,惡血留滯,壅塞于經道,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端貑栔琳嬉笳摗氛f:“留者攻之”,《素問繆刺論》說: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后,先飲利藥。故受傷后有瘀血停積者宜采用攻下逐瘀法。

3、攻下逐瘀法本法適用于早期蓄瘀,便秘,腹脹,苔黃,脈數(shù)的體實患者。常用的方劑有桃核承氣湯、雞鳴散、大成湯、黎洞丸等。攻下逐瘀法屬下法,常用苦寒瀉下以攻逐瘀血,藥效相當竣猛,臨床不可濫用。對年老體弱、氣血虛衰、失血過多、慢性勞損、婦女妊娠、產后及月經期間應當禁用或慎用。行氣活血法又稱行氣消瘀法?!端貑栔琳嬉笳摗氛f:“結者散之“。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氣結則血瘀。同時,血不活則瘀不能去,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故損傷后有氣滯血瘀者,

4、宜采用行氣活血法。行氣活血法本法話用于氣滯血瘀,局部腫痛,無里實熱證,或宿傷而有瘀血內結及有某種禁忌而不能猛攻急下者。常用的方劑有以活血化瘀為主的復元活血湯、活血止痛湯行氣為主的柴胡疏肝散、復元通氣散行氣與活血并重的膈下逐瘀湯、順氣活血湯等。清熱涼血法本法包括清熱解毒與涼血止血法?!端貑栔琳嬉笳摗氛f:“治熱以寒”,“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故損傷引起的錯經妄行,創(chuàng)傷感染,火毒內攻熱邪蘊結或壅聚成毒等證宜采用清熱涼血法。常用的清熱解毒方劑

5、有加味犀角地黃湯清心藥、五味消毒飲涼血止血方劑有十灰散、四生丸小薊飲子等。清熱涼血法清熱涼血法的方劑以寒涼藥物為主,故治療時應注意防止寒涼太過,引起瘀血內停。喜溫而惡寒,寒則氣血凝滯而不行,所以在治療出血不多的疾病時常與活血化瘀藥同用。血過多時,須輔以補氣攝血之法,以防氣隨血脫,必要時還當結合輸血、補液等療法。損傷中期局部腫脹基本消退,疼痛逐漸消失,瘀未盡去筋骨未連接,故宜采用和法,以和營生新、接骨續(xù)筋。常用的有和營止痛法接骨續(xù)損法、舒

6、筋活絡法。和營止痛法適用于損傷中期,仍有瘀凝,氣滯腫痛尚未盡除,而續(xù)用攻下之法又恐傷正氣者。方劑有和營止痛湯、定痛和血湯、正骨紫金丹七厘散等。接骨續(xù)筋法損傷中期,骨位已正,筋已理順,筋骨已有連接但未堅實,尚有瘀血未去,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新血不生則骨不能合,筋不能續(xù),故宜采用接骨續(xù)筋法。接骨續(xù)筋法本法主要使用接骨續(xù)筋藥,佐以活血怯瘀藥,適用于損傷中期筋骨已有連接,但尚未堅實者。常用方劑有續(xù)骨活血湯新傷續(xù)斷湯、接骨丹接骨紫金丹等。舒筋活絡法

7、本法主要是使用活血藥與祛風通絡藥,并加理氣藥,以宣通氣血,消除凝滯,舒筋通絡。適用于骨折、脫位、傷筋的中期而有疲血凝滯,筋膜粘連,或兼風濕,筋絡發(fā)生攣縮、強直,關節(jié)屈伸不利者。常用方劑有舒筋活血湯、活血舒筋湯、舒筋湯、蠲痹湯等。損傷后期由于氣血耗損,往往出現(xiàn)虛象,故應采用補法?!端貑柸烤藕钫摗氛f:虛則補之,《素問至真要大論》說:損者溫之。常用的有補氣養(yǎng)血法、補益肝腎法。若損傷日久,復感風寒濕邪,宜采用溫經通絡法。補氣養(yǎng)血法本法是使用補

8、氣養(yǎng)血藥物,使氣血旺盛而濡養(yǎng)筋骨的治療方法。無論是外傷筋骨,內傷氣血以及長期臥床不能經?;顒?,日久必使體質虛弱而出現(xiàn)各種氣血虧損,故宜采用補氣養(yǎng)血法。補氣養(yǎng)血法補氣、補血雖各有正點,但亦不能截然劃分,氣虛可致血虛,血虛可致氣損,故在治療上常補氣養(yǎng)血并用。通用于平素氣血虛弱或氣血耗損較重,筋骨萎軟或遲級愈合者。常用方劑有四君子湯、四物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等。補養(yǎng)脾胃法脾主四肢、肌肉?!鹅`樞本神》說:“脾氣需則四肢不用”。損傷日久,耗傷正

9、氣,氣血臟腑虧損加之傷后缺少活動,可導致脾胃虛弱,運化失職,飲食不消營養(yǎng)之源日鋤,故出現(xiàn)四肢疲乏無力,形體虛嬴,肌肉萎縮,筋骨損傷修復緩慢,脈象虛弱無力等。補養(yǎng)脾胃法治療宜采用補養(yǎng)脾胃以促進氣血生化,使筋骨肌內加速恢復。常用方劑有參苓白術散、健脾養(yǎng)胃湯、歸脾湯。補益肝腎法本法又稱強壯筋骨法。肝主筋,腎主骨,主腰腳。《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肝氣衰筋不能動。《素問脈要精微論》: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故損傷后期年老體弱骨折遲緩愈合,骨

10、質琉松而肝腎虛弱者常采用補益肝腎法。補益肝腎法補腎又虛區(qū)分腎陰腎陽但腎陰腎田又是相互為用的。《景岳全書》說:“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即既要看到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又要看到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肝為腎之子,《難經》說:“虛則補其母,故肝虛者應注意補‘腎,滋水生肝。常用方劑有壯筋養(yǎng)血湯、生血補髓湯、左歸丸、右歸丸等。溫經通絡法血氣喜溫而惡寒,寒則澀而不流,溫則流行暢利?!端貑?至真要大論》說:“寒者熱之”,“勞者溫之”。溫經

11、通絡法本法使用溫性、熱性的祛風、散寒、除濕藥物,并佐以調和營衛(wèi)或補益肝腎之藥,以求達到驅除留注于骨節(jié)經絡之風寒濕邪,使血活筋舒、關節(jié)滑利、經絡通暢。適用于損傷后氣血運行不暢,或因陽氣不足,腠理空虛,風寒濕邪乘虛侵襲經絡或筋骨損傷日久失治,氣血凝滯,風寒濕邪滯留者。常用方劑有麻桂溫經湯、烏頭場、大紅丸、大活絡丹、小活絡丹等。靈活運用:以上治法,在臨證應用時都有一定的原則。例如治療骨折,在施行手法、夾縛固定等外治法的同時,內服藥物初期以活血

12、化瘀為主,中期以接骨續(xù)筋為主,后期以補氣養(yǎng)血、健壯筋骨為主。若骨折后腫脹不嚴重者,往往可直接用接骨續(xù)筋之法,稍佐活血化瘀之藥。靈活運用扭挫傷筋的治療,初期也以活血化痰為主,中期則用舒筋活絡法,后期使用溫經通絡,并適當結合強壯筋骨的方洗開放性損傷,在止血以后,也應根據(jù)證候而運用上述各法。如失血過多者,開始即須用補氣攝血法急固真氣,防止虛脫,血止以后,仍須補而行之。臨證時變化多端,錯綜復雜,必須靈活變通,審慎辨證,正確施治,不可拘泥和機械地

13、分期。中醫(yī)骨傷科學外治法外治法損傷外治法是指對損傷局部進行治療的方法。包括外用藥物、手法、夾縛固定、牽引、手術療法和練功療法等。外用藥物傷科外用藥物是指應用于傷患局部的藥物。早在《神農本草經》、《五十二病方》等著作中就有記載。外用藥物傷科在臨床工作中一向比較重視對外用藥物的應用。清吳師機著《理瀹驕文》說: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臨床外用藥物大致可分為敷貼藥、搽擦藥、熏洗濕敷藥與熱爽藥。敷貼藥是將藥物制劑直接敷

14、貼在損傷局部,使藥力發(fā)揮作用。常用約有藥膏,膏藥、藥散三種。藥膏藥膏又稱敷藥或軟膏。將藥粉碾成細末,然后選加餡糖、蜜、油、水、鮮草藥汁、酒、醋或凡士林等,調勻如厚糊狀,攤在棉墊或桑皮紙上。為減少藥物對皮膚的刺激和換藥時容易取下,可在藥上加一張極薄的棉絨。配制藥膏時多用餡糖,除藥物作用外,還取其硬結后有固定和保護傷處的作用。藥膏凡用餡糖調敷的藥膏,逢暑天或氣溫高時容易發(fā)酵,霉雨季容易發(fā)霉,故一般不宜一次調制太多。寒冬氣溫低時可酌加開水稀釋

15、,以便于調制拌勻。若用于有創(chuàng)面的藥膏,多數(shù)用油類配制,取其有柔軟、滋潤的作用。藥膏換藥時間可根據(jù)病情的變化、腫脹的消退程度、天氣的冷熱來決定,一般是2~4天換藥1次,后期患者亦可酌情延長。凡用水、酒、鮮藥計調敷藥時,需隨調隨用,因其易蒸發(fā),所以應勤換藥。生肌拔毒類藥物應根據(jù)創(chuàng)面情況每隔1~2天換藥一況以免膿水浸淫皮膚。少數(shù)患者對外敷藥膏后過敏而產生接觸性皮炎,皮膚奇癢及有丘疹水泡出現(xiàn)時,應注意及早停藥藥膏消瘀退腫止痛類:消瘀止痛藥膏、定

16、痛膏、雙柏膏、消腫散等。舒筋活血類:三色敷藥、舒筋活絡藥膏、活血散等。接骨續(xù)筋類:接骨續(xù)筋藥膏、外敷接骨散、駁骨散等。溫經通絡、襪風除濕類:溫經通絡膏。清熱解毒類:金黃膏、四黃膏等。生肌拔毒長肉類:橡皮膏、生肌玉紅膏、紅油膏等。膏藥膏藥古稱為薄貼,是將藥物碾成細末配合香油、黃丹或蜂蠟等基質煉制而成是中醫(yī)外用藥物中的一種特有劑型。外傷科臨床應用更為普遍。膏藥遇溫則烊化而具有粘性,能粘貼在患處,應用方便,藥效持久,便于收藏攜帶,經濟節(jié)約。對

17、含有丹類藥物的膏藥,由于x線不能穿透所以x線檢查時宜取下。膏藥膏藥的配制,是將藥物浸于植物油中主要用香油(芝麻油)。通過加熱熬煉后,再加入鉛用又稱黃丹或東丹,其主要成分為四氧化三鉛,也有用主要成分為一氧化鉛的密陀僧制膏的。經過“下丹收膏”制成膏藥,以老嫩合度、富有粘性、烊化后能固定于患處,貼之即粘、揭之易落者為佳。攤膏藥時,將己熬成的膏藥置于小鍋中用文火加熱烊化然后攤在膏藥皮紙或布上備用。膏藥膏藥的藥料摻合方法應按藥料的性質而定,一般藥

18、料可在熬膏藥前浸在油中,使有效成分溶解。對具有揮發(fā)性、不耐高溫的藥物(如乳香、投藥、樟腦、冰片、丁香、肉桂等)應先研成細末待膏藥在小鍋中樣化后加入,攪拌均勻,再攤膏藥。貴重的芳香開竅藥物,或特殊需要增加的藥物臨貼時可放膏藥上。膏藥治損傷與寒濕類:堅骨壯筋膏適用于風濕者,有狗皮膏、傷濕寶珍膏等適用于損傷兼風濕者,有萬靈膏、萬應膏、損傷風濕膏適用于陳傷氣血凝滯、筋膜粘連者,有化堅膏等。提腐拔毒類:適用于創(chuàng)面潰瘍者,有太乙膏、陀僧膏。一般常在

19、創(chuàng)面另加藥粉。藥散藥散又稱摻藥,是將藥物碾成極細的粉末。使用時可直接摻于傷口上或加在敷藥上。藥散止血收口類:桃花散、花蕊石散、如圣金刀散.金槍鐵扇散等,以及近年來研制出來的不少止血藥粉,都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祛腐拔毒類:適用于創(chuàng)面腐肉未去或肉芽過長的患者。常用的有九一丹、七三丹等,主藥是升丹,但純用升丹則嫌藥性太峻猛,往往加入熟石膏等藥,如熟石膏與升丹之比為9:1者是九一丹,7:33者是七三丹。對升丹過敏的患者,可用不含有升丹的祛腐拔毒

20、藥,如黑虎丹等。藥散生肌長肉類:適用于膿水稀少,新肉難長的創(chuàng)面。常用的有生肌八寶丹等,也可與祛腐拔毒類散劑摻合在一起應用,具有促進新肉生色促使創(chuàng)口迅速愈合的作用。溫經散寒類:適用于局部寒濕停聚,氣血凝滯疼痛,損傷后期患者。常用的有丁桂散桂麝散等,具有溫經活血、散風逐寒的作用。活血止痛類:適用于損傷后局部瘀血結聚腫痛者。常用的有四生散,具有活血止痛的作用。搽擦藥搽擦藥可直接涂搽于傷處或在施行理筋手法時配合外用。酒劑指外用藥酒或外用傷藥水,

21、是用藥與白酒、醋浸制而成,一般酒醋之比為8:2,.也有單用酒或乙醇溶液泡浸。常用的有活血酒、舒筋藥水、舒筋止痛水等,具有活血止痛、舒筋活絡、追風怯寒作用。搽擦藥油膏與油劑用香油把藥物熬煎去渣后制成油劑,也可加黃蠟收膏而成油膏。具有溫經通絡、消散疲血的作用,適用于關節(jié)筋絡寒濕冷痛等證,也可在手法及練功前后作局部搽擦。常用的有傷油膏、跌打萬花油、活絡油膏等。熏洗濕敷藥熱敷熏洗早在《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中就有記述,古稱淋拓、淋滌、淋洗與淋浴。是

22、將藥物置于鍋或盆中加水煮沸后,先用熱氣熏蒸患處,候水溫稍減后用藥水浸洗患處的一種方法。冬季可在患肢上加蓋棉墊,使熱能持久,每日2次,每次巧~30分鐘。熏洗濕敷藥具有舒松關節(jié)筋絡、琉導胰理、流通氣血、活血止痛的作用。新傷痰血積聚者,用散瘸和傷湯、海桐皮湯、舒筋活血洗方。陳傷風濕冷痛及瘀血已初步消散者,用八仙逍遙湯、上肢損傷洗方、下肢損傷洗方等。濕敷洗滌古稱溻漬、洗傷等。在《外科精義》中有。其在四肢者,溻漬之,其在腰背者淋射之,其在下部浴漬

23、之“的記載,多用于創(chuàng)傷是以凈帛或新綿蘸藥水漬其患處?,F(xiàn)臨床上把藥物制成水溶液,“供創(chuàng)口或感染傷口濕敷洗滌用。常用的有野菊花煎水,黃柏溶液,以及蒲公英鮮藥煎汁。熱燙藥熱熨法是一種熱療的方法。早在《普濟方折傷門》中就有“凡傷折者,有輕重淺深入新之異,治法亦有服食淋熨貼烙之殊”的記載。是選用溫經祛寒、行氣活血止痛的藥物,加熱后用布包裹,熱熨患處,借助其熱力作用于局部,適用于不易外洗的腰脊軀體之新傷、凍傷。熱燙藥坎離砂又稱風寒砂。用鐵砂加熱后與

24、醋水煎成的藥汁攪拌后制成,臨用時加醋少許拌勻置布袋中數(shù)分鐘內會自然發(fā)熱,熱燙患處,適用于凍傷兼有風濕證。熨藥俗稱騰藥。將藥置于布袋中,扎好袋口放在鍋中蒸氣加熱后熨患處,適用于各種風寒濕腫痛證。常用約有正骨燙藥。其他如用粗鹽、黃砂、米糠、敖皮、吳茱萸等炒熱后裝入布袋中熱敷患處,簡便有效,適用于各種風寒濕型筋骨痹痛、腹脹痛、尿出潴等證。中醫(yī)骨傷科學復位和固定㈠復位1手法復位⑴原則:“子求母”,即以遠端對近端。⑵基本手法:拔伸,旋轉,折頂,回

25、旋,端提,捺正,分骨,屈伸,擠壓。⑶復位前準備:麻醉,摸診,外用藥物,固定器材。⑷復位標準Ⅰ.解剖復位Ⅱ.功能復位對線:旋轉—徹底矯正成角—成人<10,兒童<15對位:長骨干>1/3,干骺端>3/4長度:成人≤1cm,兒童≥2cm2手術復位㈡固定1夾板固定⑴力學原理Ⅰ.夾板本身的支持力。Ⅱ.綁帶對夾板的約束力。Ⅲ.固定墊的效應力。Ⅳ.肌肉收縮的內在動力。⑵材料夾板,襯墊,固定墊,綁帶等。⑶夾板固定的適應癥Ⅰ.四肢閉和性骨折。Ⅱ.四肢開放

26、性骨折創(chuàng)面小或創(chuàng)面已閉和者。Ⅲ.陳舊性四肢骨折適合于手法復位者。⑷固定范圍局部固定,超關節(jié)固定。⑸固定方法Ⅰ.助手維持復位后狀態(tài)。Ⅱ.上外用藥。Ⅲ.上固定墊及軟墊。Ⅳ.放置夾板,綁扎帶、繃帶。⑹注意事項Ⅰ.抬高患肢以利消腫。Ⅱ.密切觀察患肢血液循環(huán)情況。脈搏,溫度,顏色,感覺,運動,腫脹。Ⅲ.疼痛的觀察。Ⅳ.注意調節(jié)扎帶的松緊度。Ⅴ.定期攝片檢查。Ⅵ.指導功能鍛煉。2石膏固定⑴原理熟石膏(Ca2SO4H2O)吸水后變?yōu)閳杂驳纳啵–a

27、2SO42H2O)晶體。⑵材料石膏繃帶,襯墊,繃帶等。⑶適應癥⑷固定范圍骨折部上下兩關節(jié)均需固定。⑸固定方法Ⅰ.決定單托,雙托或管形固定。Ⅱ.測量固定范圍長度。Ⅲ.攤鋪石膏繃帶,浸水。Ⅳ.擠出多余水分,攤平石膏繃帶。Ⅴ.放置襯墊后,將石膏繃帶置于肢體上,用繃帶或石膏繃帶包扎。⑹注意事項Ⅰ.肢體應固定于功能位。Ⅱ.操作時助手應以手掌及大小魚際托扶石膏,石膏完全干燥前,不可按壓及活動肢體。Ⅲ.纏繞石膏繃帶時,不可反折。Ⅳ.石膏完全干燥前,行

28、必要塑形修整。3牽引固定⑴皮膚牽引⑵骨骼牽引⑵骨骼牽引Ⅰ.常用部位顱骨,尺骨鷹嘴,脛骨結節(jié),股骨髁上,跟骨。Ⅱ.要點無菌操作,避開重要神經、血管,配合夾板使用。⑶布托牽引4內固定Ⅴ.抬高患肢以利消腫。Ⅵ.露出肢端,密切觀察患肢血液循環(huán)情況。脈搏,溫度,顏色,感覺,運動,腫脹。Ⅶ.疼痛的觀察。Ⅷ指導功能鍛煉。中醫(yī)骨傷科學練功一、練功療法分類(一)按照鍛煉的部位分類1局部鍛煉2全身鍛煉(二)按有無輔助器械分類1有器械鍛煉2無器械鍛煉二、練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