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勝軍膠質腫瘤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腦膠質瘤影像學診斷及鑒別診斷,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孫勝軍,膠質瘤的病理分類,星形細胞腫瘤(astrocytic tumour);少枝膠質細胞瘤(oligodendroglial tumour);室管膜瘤(ependymal tumour);大腦膠質瘤病(gliomatosis);脈絡膜膠質瘤(chordoid glioma);腦膠質瘤的擴散(glioma spread);膠質瘤的復發(fā)(reccurent glioma)。,

2、星形細胞腫瘤,根據(jù)1993年WHO腫瘤組織學分類,即藍皮書第二版(Hist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Ed?I)將星形細胞腫瘤分為局限性和彌漫性兩類;彌漫性星形細胞瘤包括:低度惡性星形細胞瘤,間變形星形細胞瘤和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彌漫浸潤性生長Ⅱ-Ⅳ級。,,星形細胞腫瘤,局限性者包括局限性生長的: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pilocyt

3、ic astrocytoma)多形性黃色星形細胞(pleomorphic xanthoastrocytoma)室管膜下巨細胞星形細胞瘤(subependymal giant cell astrcytoma),星形細胞腫瘤分級,根據(jù)腫瘤的組織學表現(xiàn)確定惡性程度;采用Kenonrhan分級法、Rigertz分級法、及 ST.Anne/Mago分級法;分為Ⅰ-Ⅳ級,其中星形細胞瘤只分為Ⅱ-Ⅳ級。Ⅰ級指局限性—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

4、星形細胞腫瘤分級,Ⅰ 局限性,良性,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Ⅱ 廣泛浸潤但分化良好,星形細胞瘤;Ⅲ 間變性惡性星形細胞瘤,局限或彌漫性間變,細胞數(shù)增多,非典型性及核分裂活躍,屬惡性;Ⅳ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除Ⅲ級特征外,尚伴有明顯壞死及血管增生。,星形細胞瘤病理改變,局限性和彌漫性,局限性邊界清楚,含水量高,彌漫性呈浸潤性生長,邊界不清。發(fā)生于星形細胞,分為三種組織學類型:纖維細胞型(fibrillary)最常見,胞漿內豐富膠狀纖維、

5、少量毛細血管,原漿細胞型 (protoplasmic)很少纖維、胞漿豐富,胖細胞型(gemistocytic)胞漿豐富,血管多。,星形細胞瘤病理改變,間變性星形細胞瘤(Ⅲ/WHO)局部彌漫間變,細胞數(shù)增多,多形改變,核不典型、分裂活躍,血管增多,可很快轉變成膠質母細胞瘤。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Ⅳ/WHO),間變性,腫瘤分化差,梭形、圓形或變形性細胞,可見多核細胞,明顯血管增生壞死。,星形細胞瘤病理改變,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Ⅰ/WHO)是

6、一種星形細胞瘤的特殊類型,青少年為多,占 兒童膠質瘤的30%,腫瘤邊界清楚,細胞伴有致密纖維組織,呈平行束,含有長形單極或雙極細胞,血管少,可形成單或多囊。室管膜下巨細胞星形細胞瘤(Ⅱ/WHO)常伴結節(jié)硬化,位于Monoro孔區(qū)附近,組織學見大的Plump細胞,似星形細胞,鈣化少,罕見核分裂。腫瘤生長緩慢,常常靜止,可手術治愈。,星形細胞瘤病理改變,多形性黃色星形細胞瘤(Ⅱ/WHO)部分淺在,混有多形性腫瘤細胞,從纖維型星形細胞瘤到巨

7、大、多核的細胞,后者可見脂質小泡,呈黃色。生物學為局限性,預后良好。五項病理指標:間變性、血管增多、間質水含量、腫瘤纖維與影像表現(xiàn)結合對分期有意義。,星形細胞腫瘤的影像學表現(xiàn),I級星形細胞瘤:即毛細胞型,占膠質瘤的5-10%,是常見小兒腫瘤。7-9歲為高峰,常位于后顱凹及鞍區(qū)-下視丘,腫瘤具有包膜,切除后可治愈。CT平掃:85%為邊緣清楚的囊性病變,圓形或橢圓形。10%可見鈣化,無水腫及占位征象,增強掃描不增強。鞍區(qū)病變多為實性,等

8、密度,注藥后均勻強化。,星形細胞腫瘤的影像學表現(xiàn),I級星形細胞瘤MR表現(xiàn):T1WI上為低信號或等信號,T2WI上為高信號,病變邊界清楚,實性病變呈長T1,長T2信號。注藥后可見病變輕度強化或均勻明顯強化。后顱凹病變與鞍上病變有明顯區(qū)別。,星形細胞腫瘤的影像學表現(xiàn),多形型黃色細胞型星形細胞瘤:多位于大腦皮層的表淺部位,CT上可見50-60%囊性,注藥后可見增強結節(jié),囊壁不增強。40%為實性,多數(shù)強化,可見出血和鈣化。MR呈長T1,長T2

9、異常信號,增強后病變可見強化,少數(shù)可見腦回及類腦膜強化。,腦室管膜瘤的影像表現(xiàn),四室內:5歲前和40歲后兩個高峰,起源于四室底;CT為邊界清楚,等或稍高密度影,近半數(shù)鈣化;MR顯示長或等T1,長T2信號。注藥后可見強化。側腦室內:5歲前多發(fā),三角區(qū)好發(fā),CT及MR與四室內密度、信號相近。形態(tài)不規(guī)則,邊緣不光滑。,腦室管膜瘤的影像表現(xiàn),幕上腦實質內:腦實質內居多,占80%幕上室管膜瘤。A.部分囊性型室管膜瘤,見于青少年,頂葉多見,70%

10、,腫瘤周圍水腫輕,CT及MR示T1囊性部分高于腦脊液密度及信號,實性部分為等或稍高密度,長T1,長T2信號,周圍水腫輕。B.完全實質型,多見于50歲左右,額葉好發(fā),可見出血及鈣化,周圍水腫明顯。增強掃描為不均勻強化。,腦室管膜瘤的影像表現(xiàn),幕下腦實質:少見,占幕下室管膜瘤15%,發(fā)生于小腦半球、蚓部及CPA,多見于20-40歲。CT及MR表現(xiàn)無明顯特征性。,腦膠質瘤的擴散,局部擴散是膠質瘤的特征;擴散方式因腫瘤起源不同而異;膠質瘤的

11、擴散與復發(fā)和預后密切相關;近年來對膠質瘤的柔腦膜擴散認識日益加深,發(fā)生率4-33%;MR技術為研究膠質瘤擴散提供了新方法。,擴散的病理及分子生物學基礎,定義:為腫瘤細胞突破宿主細胞基質和細胞外基質障礙的真正移位。很少系統(tǒng)轉移,以局部浸潤為主;浸潤過程分為三個過程:腫瘤細胞黏附在基質蛋白上;局部基質被腫瘤分泌的金屬蛋白降解;腫瘤細胞伸出偽足向被降解的基質區(qū)域運動。,擴散的病理及分子生物學基礎,膠質瘤浸潤的主要分子有:1.腦組織細胞外

12、基質;2.整合素;3.基質降解蛋白;4.透明質酸;5.腫瘤的細胞外基質。擴散途徑:1.沿白質纖維束擴散;2.灰質結構中擴散;3.沿血管表面擴散;4.沿軟腦膜擴散;5.沿血管周圍間隙擴散;6.沿腦脊液種植擴散;7.沿室管膜下擴散;8.血運擴散。,膠質瘤擴散的MR表現(xiàn),1.腦實質內擴散:A.多灶性擴散;B.彌漫性擴散;C.橋接擴散。2.柔腦膜擴散:軟腦膜和蛛網(wǎng)膜的合稱。3腦脊液種植擴散;4.室管膜下擴散;5.顱外轉移:罕見。,膠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