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1,參考教材,離散數(shù)學(xué)教程 耿素云 屈婉玲 王捍貧 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2002年6月離散數(shù)學(xué)及其應(yīng)用(英文版 第5版)Kenneth H.Rosen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2006年7月,2,第1章 數(shù)學(xué)語言與證明方法,1.1 常用的數(shù)學(xué)符號1.2 集合及其運算1.3 證明方法概述,3,1.1 常用的數(shù)學(xué)符號,1.1.1 集合符號1.1.2 運算符號1.1.3 邏輯符號,4,1.2 集合及其運算,集
2、合及其表示法包含(子集)與相等空集與全集集合運算(?,?, ? , ~ , ?)基本集合恒等式包含與相等的證明方法,5,集合的概念,集合是數(shù)學(xué)中最基本的概念,沒有嚴格的定義 理解成某些個體組成的整體, 常用A,B,C等表示元素: 集合中的個體x?A(x屬于A): x是A的元素 x?A(x不屬于A): x不是A的元素無窮集: 元素個數(shù)無限的集合有窮集(有限集): 元素個數(shù)有限的集合. |
3、A|: 有窮集合A中的元素個數(shù)k元集: k個元素的集合, k ? 0,6,集合的表示法,列舉法 如 A={ a, b, c, d }, N={0,1,2,…}描述法 { x | P(x) } 如N={ x | x是自然數(shù) }說明: (1) 集合中的元素各不相同. 如, {1,2,3}={1,1,2,3}(2) 集合中的元素沒有次序. 如, {1,2,3}={3,1,2}={1,3,1,2,2}(3) 有時兩
4、種方法都適用, 可根據(jù)需要選用.常用集合 自然數(shù)集N , 整數(shù)集Z , 正整數(shù)集Z+, 有理數(shù)集Q , 非零有理數(shù)集Q* , 實數(shù)集R , 非零實數(shù)集R*, 復(fù)數(shù)集C , 區(qū)間[a,b], (a,b)等,7,包含與相等,包含(子集) A ? B ? ?x (x?A ? x?B)不包含 A ? B ? ?x (x?A ? x?B) 相等
5、 A = B ? A ? B ? B ? A不相等 A ? B ? A ? B ? B ? A真包含(真子集) A ? B ? A ? B ? A ? B 例如, A={1,2,3}, B={ x | x?R ?|x|?1 }, C={ x | x?R ? x2=1 }, D={?1,1}, C ? B, C ? B, C ?
6、A, A ? B, B ? A, C = D性質(zhì) (1) A ? A (2) A ? B ? B ? C ? A ? C,8,空集與全集,空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如, { x | x2<0?x?R }=?定理1.1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證 用歸謬法. 假設(shè)不然, 則存在集合A, 使得? ? A, 即存在x, x??且x?A, 矛盾. 推論 空集是惟一的.證 假設(shè)存在?1和?2,則
7、?1??2 且?2??1,因此?1=?2全集E : 限定所討論的集合都是E的子集. 相對性,9,冪集,冪集P(A) :A的所有子集組成的集合, 即 P(A) = { x | x ? A }例如, 設(shè)A={a,b,c} A的0元子集: ? A的1元子集: {a}, , {c} A的2元子集:{a,b},{a
8、,c},{b,c} A的3元子集: {a,b,c} P(A) ={?, {a}, , {c}, {a,b}, {a,c}, {b,c}, {a,b,c}},定理1.2 如果 |A| = n,則 |P(A)| = 2n 證,10,集合運算,并 A?B = { x | x?A ? x?B }交 A?B = { x | x?A ? x?B }相對補
9、A?B = { x | x?A ? x?B }對稱差 A?B = (A?B)?(B?A) = (A?B)?(A?B) 絕對補 ?A = E?A= { x | x?A }例如 設(shè)E={0,1, … ,9}, A={0,1,2,3}, B={1,3,5,7,9}, 則 A?B ={0,1,2,3,5,7,9}, A?B ={1,3}, A?B ={0,2},
10、 A?B ={0,2,5,7,9}, ?A ={4,5,6,7,8,9}, ?B ={0,2,4,6,8}說明: 1. 只使用圓括號 2. 運算順序: 優(yōu)先級別為(1)括號, (2)?和冪集, (3)其他. 同級別的按從左到右運算
11、,11,實例,例1 設(shè)E={ x | x是北京某大學(xué)學(xué)生}, A,B,C,D是E 的子集,A= { x | x是北京人}, B= { x | x是走讀生},C= { x | x是數(shù)學(xué)系學(xué)生}, D= { x | x是喜歡聽音樂的學(xué)生}.試描述下列各集合中學(xué)生的特征:,(A?D) ? ~ C=,~ A?B=,(A?B) ? D=,~ D ? ~ B=,{ x | x是北京人或喜歡聽音樂, 但
12、不是數(shù)學(xué)系學(xué)生},{ x | x是外地走讀生},{ x | x是北京住校生, 并且喜歡聽音樂},{ x | x是不喜歡聽音樂的住校生},12,文氏圖表示,13,集合運算(續(xù)),并和交運算可以推廣到有窮個集合上 A1?A2?…?An= { x | x?A1 ? x?A2 ? … ? x?An } A1?A2?…?An= { x | x?A1 ? x?A2 ? …
13、 ? x?An }并和交運算還可以推廣到可數(shù)無窮個集合上 A1?A2?…= { x | ?i (i=1,2,…) x?Ai } A1?A2?…= { x | ?i (i=1,2,…) x?Ai },14,基本集合恒等式,1. 冪等律A?A=A, A?A=A2. 交換律A?B=B?A, A?B=B?A3. 結(jié)合律(A?B)?
14、C=A?(B?C) (A?B)?C=A?(B?C)4. 分配律A?(B?C)=(A?B)?(A?C) A?(B?C)=(A?B)?(A?C)5. 德摩根律 絕對形式?(B?C)=?B??C, ?(B?C)=?B??C 相對形式 A?(B?C)=(A?B)?(A?C) A?(B?
15、C)=(A?B)?(A?C),15,基本集合恒等式(續(xù)),6. 吸收律 A?(A?B)=A, A?(A?B)=A7. 零律 A?E=E, A??=?8. 同一律 A??=A, A?E=A9. 排中律 A??A=E10. 矛盾律 A??A=?11. 余補律 ??=E, ?E=
16、?12. 雙重否定律 ? ?A=A13. 補交轉(zhuǎn)換律 A?B= A??B,16,基本集合恒等式(續(xù)),14. 關(guān)于對稱差的恒等式 (1) 交換律 A?B=B?A (2) 結(jié)合律 (A?B)?C=A?(B?C) (3) ?對?的分配律 A?(B?C)=(A?B)?(A?C) (4) A??=A, A
17、?E=~A (5) A?A=?, A?~A= E,注意: ?對?沒有分配律, 反例如下 A={a,b,c}, B={b,c,d}, C={c,d,e} A?(B?C)= {a,b,c}?{b,e}= {a,b,c,e} (A?B)?(A?C)= {a,b,c,d}?{a,b,c,d,e}= {e}, 兩者不等,17,證明集合包含或相等,方法一. 根據(jù)定義, 通過邏輯等值演算證明方
18、法二. 利用已知集合等式或包含式, 通過集合演算證明例3 證明:(1) A?B=B?A (交換律)證 ?x x?A?B ? x?A ? x?B (并的定義) ? x?B ? x?A (邏輯演算的交換律) ? x?B?A (并的定義),18,例3(續(xù)),(2) A?(B?C)=(A
19、?B)?(A?C) (分配律)證 ?x x?A?(B?C) ? x?A ? (x?B?x?C) (并,交的定義) ? (x?A?x?B) ? (x?A?x?C) (邏輯演算的分配律) ? x?(A?B)?(A?C) (并,交的定義)(3) A?E=E (零律)證 ?x x?A?E
20、? x?A ? x?E (并的定義) ? x?A ? 1 (全集E 的定義) ? 1 (邏輯演算的零律) ? x?E (全集E 的定義),19,例3(續(xù)),(4) A?E=A (同一律)證 ?x x?A?E ? x?A?x?E (交的定義) ? x
21、?A?1 (全集E的定義) ? x?A (邏輯演算的同一律),20,實例,例4 證明 A?(A?B)=A (吸收律)證 利用例3證明的4條等式證明 A?(A?B) = (A?E)?(A?B) (同一律) = A?(E?B) (分配律) = A?(B?E) (交換律)
22、 = A?E (零律) = A (同一律)對其余的基本集合恒等式不再一一證明(請自行證明),今后把它們作為已知的集合等式使用.,21,實例,例5 證明 (A? B)? C=(A? C)? (B? C)證 (A? C) ? (B? C) = (A?~C)?~(B?~C)
23、 (補交轉(zhuǎn)換律) = (A?~C)?(~B?~~C) (德摩根律) = (A?~C)?(~B?C) (雙重否定律) = (A?~C?~B)?(A?~C?C) (分配律) = (A?~C?~B)?(A??) (矛盾律) = A?~C?~B
24、 (零律,同一律) = (A?~B)?~C (交換律,結(jié)合律) = (A–B) – C (補交轉(zhuǎn)換律),22,實例,例6 證明 (A?B)?(A?C)=(B?C)?A證 (A?B)?(A?C)
25、 =((A?B) ? (A?C))?((A?C) ? (A?B)) =((A?B)?~A?~C)?((A?C)?~A?~B) = (B?~A?~C)?(C?~A?~B) =((B?~C)?(C?~B))?~A =((B? C)?(C? B))?~A = (B?C)? A,23,實例,例7 設(shè)A,B為任意集合, 證明:(1) A?A?B證 ?x x?A ? x?A ?
26、 x?B (附加律) ? x?A?B(2) A?B?A證 ?x x?A?B ? x?A ? x?B ? x?A (化簡律),24,實例(續(xù)),(3) A? B?A證 ?x x?A? B ? x?A ? x?B ? x?A
27、 (化簡律)(4) 若A?B, 則P(A)?P(B)證 ?x x?P(A) ? x?A ? x?B (已知A?B) ? x?P(B),25,實例,例8 已知 A?B=A?C, 證明 B=C.證 A?B=A?C ? A?(A?B)=A?(A?C) ? (A?A)
28、?B=(A?A)?C ? ??B= ??C ? B=C,26,1.3 證明方法概述,1.3.1 邏輯推理的形式結(jié)構(gòu)1.3.2 公理、定理與證明1.3.3 證明方法1.3.4 數(shù)學(xué)歸納法,27,1.3.1 邏輯推理的形式結(jié)構(gòu),邏輯推理的形式結(jié)構(gòu) A1?A2?…?Ak?B (*)當(*)為重言式時, 記作 A1?A2?…?Ak?B
29、 (**)并稱推理有效或推理正確, 又稱B是A1,A2,…,Ak的有效(或邏輯)結(jié)論; 否則稱推理不正確.,(1),(2),(4)推理正確(3)推理不正確(1)中B是A的邏輯結(jié)論,但不是正確結(jié)論; (2)和(4)中B既是邏輯結(jié)論,又是正確結(jié)論.,28,1.3.2 公理、定理與證明,許多真命題都是在某些條件下,證明結(jié)論B為真。常見形式: (1) 若A, 則B A?B
30、 (2) A當且僅當B A?B (3) 證明B B都可歸結(jié)為形式(1),公理 公認為真的命題定理 可以被證明為真的命題引理 為證明某條定理而引用的輔助性的真命題推論 從某條定理直接推導(dǎo)出來的真命題,29,1.3.3 證明方法,直接證明法間接證明法歸謬法(反證法) 分情況證明法(窮舉法)構(gòu)造證明法前件假證明法(空
31、證明法)后件真證明法(平凡證明法)謬誤的證明方法,30,直接證明法,做法 證明“若A為真, 則B為真” 理由 “若A為真, 則B為真” ? “A?B為真”例1 若n是奇數(shù), 則n2也是奇數(shù).證 存在k?N, n=2k+1. 于是, n2 = (2k+1)2 = 2(2k2+2k)+1得證n2是奇數(shù).,31,間接證明法,做法 證明“ ¬
32、;B? ¬A”為真理由 “A?B為真” ? “ ¬B? ¬A為真”例2 若n2是奇數(shù), 則n也是奇數(shù).證 用間接證明法. 只要證:若n是偶數(shù), 則n2也是偶數(shù).假設(shè)n是偶數(shù), 則存在k?N, n=2k. 于是, n2 = (2k)2 = 2(2k2)得證n2是偶數(shù).,32,歸謬法(反證法),做法 假設(shè)A真并且¬
33、B真, 推出矛盾, 即證明:A?¬B?0理由 A?¬B?0為真 ? A?¬B為假 ? A為假或 B為真 ? A?B為真間接證明法是歸謬法的特殊形式: ¬B ? ¬A, A?¬A?0例3 若A?B=A, 則A?B=?證 用歸謬法, 假設(shè)A?B??, 則存在x,使得 x?A?B ? x?A ?
34、x?B ? x?A?B ? x?B (A?B=A) ? x?A?x?B?x?B ? x?B?x?B, 矛盾,33,分情況證明法 (窮舉法),推理A?B, 其中A= A1?A2?…?Ak .做法 證明A1?B, A2?B,…, Ak?B 均為真理由 A1?A2?…?Ak?B ? ¬(A1?A2?…?Ak)?B ? (
35、72;A1?¬A2?…? ¬Ak)?B ? (¬A1?B)?(¬A2?B)?…?(¬Ak?B) ? (A1?B)?(A2?B)?…?(Ak?B),34,實例,例4 證明: max(a, max(b,c))=max(max(a,b),c)證,35,構(gòu)造證明法,推理A?B, 其中B是存在具有某種性質(zhì)的客體做法 在A為真的條件下, 構(gòu)造出具有這種性質(zhì)的
36、客體例5 對于每個正整數(shù)n, 存在n個連續(xù)的正合數(shù).證 令x=(n+1)!+1, 考慮n個連續(xù)的正整數(shù) x+1, x+2,…, x+n x+i=(n+1)!+1+i 其中 i=1,2,3,…,n (1+i) | (n+1)! 且 (1+i) | (1+i) 所以 x+i是合數(shù) 則 x+1, x+2,…, x+
37、n是n個連續(xù)的正合數(shù)。,36,空證明法與平凡證明法,空證明法(前件假證明法)做法 證明“A恒為假”理由 “A恒為假” ? “A?B為真”例如, “? 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定理1.1)的證明 ? ? B ? ?x (x? ? ? x?B)平凡證明法(后件真證明法)做法 證明“B恒為真”理由 “B恒為真” ? “A?B為真”例如, 若a?b, 則a0?b0.常在歸納證明的歸納基礎(chǔ)中出現(xiàn),37,謬誤的證明方法,例6
38、 判斷下述命題是真是假: 若A?B=A?C, 則B=C. 解 反例: 取A={a,b}, B={a,b,c}, C={a,b,d}, 有 A?B=A?C = {a,b}但B?C, 故命題為假.,38,數(shù)學(xué)歸納法,命題形式: ?x(x?N?x?n0), P(x)命題的提出——歸納與猜想(1)歸納基礎(chǔ) 證P(n0)為真(2)歸納步驟 ?x(x?n0), 假設(shè)P(x)為真, 證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離散數(shù)學(xué)第4章屈
- 離散數(shù)學(xué)第1章習(xí)題
- 離散數(shù)學(xué)第2章第1節(jié)
- 離散數(shù)學(xué)第1章習(xí)題答案
- 離散數(shù)學(xué)課件第1章
- 離散數(shù)學(xué)第5章
- 離散數(shù)學(xué)第7章
- 離散數(shù)學(xué)第4章
- 第01章-離散數(shù)學(xué)
- 離散數(shù)學(xué)第1章習(xí)題課
- 離散數(shù)學(xué)第8章圖論
- 離散數(shù)學(xué)屈婉玲答案
- 離散數(shù)學(xué)第1章命題邏輯new
- 離散數(shù)學(xué)-第8章-函數(shù)
- 離散數(shù)學(xué)第2.1陳瑜 1
- 離散數(shù)學(xué)課件第6章
- 離散數(shù)學(xué)高教版第3章
- 離散數(shù)學(xué)課件第7章
- 離散數(shù)學(xué)高教版第4章
- 離散數(shù)學(xué)第10章-謂詞邏輯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