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哲導復習筆記哲導復習筆記哲導復習筆記哲導復習筆記Pt.1什么是哲學?東西方哲人與哲理思維基本取向的對比(什么是哲學?東西方哲人與哲理思維基本取向的對比(5題)題)1、Q:什么是哲學問題的基本特點(比如它與宗教與科學的區(qū)別)?舉出哲學問題的例子。Q:什么是哲學問題的基本特點(比如它與宗教與科學的區(qū)別)?舉出哲學問題的例子。(版3)(版3)A:特點:(1)邊緣問題與人的生存本然狀態(tài)息息相關,但以現(xiàn)有方式解決不了。哲學對其作“合理探討”,處于
2、“知與不知之間,概念化與非概念化之間”,意圖領會邊緣問題,觸動人生與世界意義的發(fā)生機制。(2)“合理探討”區(qū)別了一般意義上的文學與宗教。宗教是人對客觀現(xiàn)實的一種虛幻認識,意圖建立一種對崇高的崇拜與追逐,激發(fā)人的宗教熱情,從而用宗教形象或故事去解釋無能為力的邊緣問題。但哲學側重于自身的靜觀與思考,以思辨的方式去追求真理,探討邊緣問題,試圖解釋問題。(3)科學(一般意義上)研究客觀實在的規(guī)律,研究方式是針對性的,對象化且量化的;科學不研究世
3、界最本質、最邊緣的問題,它只關心可被事實檢驗的客觀實在及理性構想,科學是可證偽的。而哲學關注最本質最根源的問題,從根本意義上無法對象化、量化。柏拉圖說:“一切一心一意思考事物本質的人可稱為哲學家?!崩樱郝?、Q:西方早期哲學家的特點(起碼舉兩個例子)Q:西方早期哲學家的特點(起碼舉兩個例子)。蘇格拉底是典型的西方哲學家嗎?為什。蘇格拉底是典型的西方哲學家嗎?為什么?么?A:西方早期哲學傢深受數(shù)學影響,尋求形式上的“什麼”。關心自然問題
4、,認爲本源是“水”、“火”、“氣”、“土”“原子”等。採取對象化的態(tài)度。推崇理性和原則。如畢達哥拉學派、愛利亞學派、伊奧尼亞學派蘇格拉底並不是典型的西方哲學傢。認爲智慧不可能被人所獲得,人只能夠愛真理,強調無知之知,推崇理性。主要關注實際問題,如:人的德性。不關心自然而關心人事。認爲哲學傢的使命是保持城邦的正義。3、Q:孔子、老子、莊子和釋迦牟尼為人為學的特點(就你能找到的材料而言)Q:孔子、老子、莊子和釋迦牟尼為人為學的特點(就你能找
5、到的材料而言)。A:孔子:不直接講出來,而是委婉的表達。(我慾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車之深切著明)在學藝中得到本身的意義機制。不得志不影響人生快樂“孔顏之樂”。對音樂重視。理論活動達到一切依賴情景而發(fā)活,像禮樂一樣引起迴旋,而非形而上學。4、Q:中西哲學思想特點的參比。Q:中西哲學思想特點的參比。(版2)(版2)A:相同:(1)都關心終極邊緣問題,以各自的方式尋求解決。(2)都有不同尋常之處,哲人采用游學方式,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找到終極
6、根源。(3)都找到了使意義發(fā)散的機制,有技藝來提供思考的機制。不同:(1)西方追求真實(終極實在)是什么;東方更關心人生和世界交織的不同狀態(tài),印度側重于人生的意義,中國側重于如何理解生命自身的意義。(2)東方哲人認為終極實在不能作為對象來把握,印度認為追求真理的方式要特殊化;西方認為終極實在可以描述,概念化、對象化。(3)東方的思想用同種文字來傳承;西方則不是。5、試思產生中西印哲學不同特點的原因。試思產生中西印哲學不同特點的原因。A:
7、哲學是對邊緣問題的合理探討。中西印哲學具有不同的特點,必然與三者所遇到的不同的邊緣情境相關。中國哲學所處的邊緣情境在于不斷變易的世界,因此“時”成為了重要的方法4、Q:老莊(可參比《管子》4、Q:老莊(可參比《管子》)的終極實在觀。)的終極實在觀。(版2)(版2)A:1.“道”是宇宙萬物的根本,先于天地而存在。2.“道”無形無影,“恍惚”而不可捉摸,本質是“沖”,“虛”,像水一般柔弱。3.“道”由變動構成,萬物包含陰陽對立,而在沖虛之中
8、得到了統(tǒng)一。但道本身作為世界的發(fā)展原理,不停循環(huán)運行,永遠不會改變。道駕乘變化。4.“道”是能理解變化,感受變化的意義機制,體現(xiàn)于萬事萬物中,一切事物中均有道。5.“道”不可被對象化描述,無定義。5、Q:古印度《奧義書》中的終極實在觀的基本特點何在?(版2)5、Q:古印度《奧義書》中的終極實在觀的基本特點何在?(版2)A:1、“奧義”是與老師坐的近的意思,《奧義書》中整個世界的根本就是“梵”,世界是沒有名相的“梵”被人加上名相后的表現(xiàn),
9、任何一種有名相的存在者都注定被變化的大潮所摧毀,而梵本身不毀不滅。梵不是可對象化的東西,但卻是所有東西的本原。2、在心靈現(xiàn)象之后有一個本原,阿特曼即大我,“大我”不是經驗自我也不是唯理論的經驗主體,阿特曼無所謂變化,超名絕相,不能被邏輯推出也不能被主詞指稱,只能在人的無對象的純意識中閃現(xiàn),而純意識是非對象化的意識。3、在阿特曼和梵是否同一的問題上,有雙實在論,如數(shù)論派。但是《奧義書》的正宗認為,不管是向內還是向外,只要追的深,追到的都是
10、本原,就都是終極實在。6、Q:早期佛教和大乘佛教認為這世界的實在是什么樣子的?(版3)6、Q:早期佛教和大乘佛教認為這世界的實在是什么樣子的?(版3)A:1、緣起。佛教中講的“緣起”指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沒有一個實體掌控。“緣起”中蘊含著“無?!薄盁o我”,“無明”的意味?!盁o?!敝高@個世界上根本沒有常駐不變的實體;“無我”指個人的生存狀態(tài)實為“空”;“無明”指對世界的根本狀態(tài)沒有領會。世界上
11、一切現(xiàn)象皆由“五蘊”產生,因而無常。所謂“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若認識到世界的“無?!薄盁o我”,則金錢地位等現(xiàn)象實為虛幻,反之會受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折磨。2、性空。“空”不是“沒有”,而是“非實體”。是不可得,不可識,亦不可追求的。佛家講“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皆為“空”;講“諸法空相”。3、因此佛教中的終極實在沒有實體,不能用概念語言和對象化的語言來描述和推理,也不可能通過感知和觀念化的思維去認識。強調萬物都在變化且相互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