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01 動脈粥樣硬化癥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八章 心血管疾病,Diseases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各論要求,基本病變對機體的影響致病因素發(fā)病機制,心血管疾病的分類,1. 感染性疾病:風濕病,心內膜炎,心肌炎等2. 動脈硬化性疾病: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病等3. 心瓣膜病4. 心肌?。涸l(fā)性心肌病,克山病5. 先天性心臟病6. 肺源性心臟?。ǚ涡牟。?. 腫瘤,內容,血管疾?。簞用}粥樣硬化高血壓風濕病:主要累及心臟心臟疾病

2、心內膜炎—瓣膜病—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第一節(jié) 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一、定義:廣 泛 累 及 大 、 中 動 脈 , 以 脂質 (主要是膽固醇) 在大、中血管的內膜沉積、 平 滑 肌 細 胞 和 膠 原 纖 維 增 生 ,繼 發(fā) 壞 死 , 形成粥樣斑塊,常 造成血管腔 不 同 程 度 的狹 窄 及 血 管壁硬 化 的 疾 病 , 相 應 器 官 出 現(xiàn) 可 出 現(xiàn) 缺 血 性 改 變 。 二、

3、好發(fā)部位:大、中動脈的分叉處、分支開口、彎曲凸面,三、病理變化:四個階段1、脂紋 (fatty streak) 期肉眼:不/微隆起的小斑點或黃色條紋鏡下:內膜內有大量泡沫細胞 (foam cell)聚集。泡沫細胞來源:血中單細胞?巨噬細胞中膜平滑肌細胞 (SMC),,主動脈壁指紋形成,泡沫細胞,泡沫細胞,2、纖維斑塊 (fibrous plaque) 期肉眼:隆起于表面的灰黃色斑塊鏡下:表面是纖維帽,由多量

4、平滑肌細胞(smooth muscle cell, SMC)及大量細胞外基質(膠原、彈性蛋白、蛋白多糖及細胞外脂質)組成。纖維帽下為增生的SMC、巨噬細胞、泡沫細胞、細胞外脂質及基質。,纖維斑塊早期,纖維斑塊,3、粥樣斑塊期 or 粥腫 (Athroma)期肉眼:明顯隆起于表面的灰黃色斑塊。切面,纖維帽為瓷白色,深部為大量黃色粥樣物質。鏡下:纖維帽為玻璃樣變的膠原纖維;深部為大量無定形的壞死物質,富含脂質,并見膽固醇結晶及鈣化;底部

5、、邊緣有肉芽組織增生,外周有少量泡沫細胞及炎癥細胞(淋巴細胞)。,粥樣斑塊或粥腫,動脈粥樣硬化之粥樣斑塊,4、復合病變 (complicated plaque) or 繼發(fā)改變 (secondary changes)1) 斑塊內出血:形成血腫2) 斑塊破裂:形成潰瘍;粥樣壞死物質入血,形成栓塞3) 血栓形成:引起梗死4) 鈣化:鈣鹽沉積于粥樣壞死物質及纖維帽內,使動脈壁變硬、變脆,可骨化。,5) 動脈瘤(aneu

6、rysm)形成:真性動脈瘤:血管壁局部擴張、向外膨脹。 斑塊處中膜萎縮。夾層動脈瘤: 中膜撕裂,血液進入血管中膜。從潰瘍處或斑塊內血管破裂。,主動脈粥樣硬化,,主動脈粥樣硬化 -- 蘇丹三染色,1-4:真性動脈瘤5:夾層動脈瘤6:假性動脈瘤,夾層動脈瘤,三、對機體的影響管腔狹窄?缺血性萎縮;管腔堵塞?梗死(斑塊、斑塊內出血、血栓形成)1、主動脈:動脈瘤2、冠狀動脈:冠心病 (心交痛、心肌梗塞)3、腦:

7、腦萎縮、腦梗死基底動脈、willis 環(huán)、大腦中動脈4、腎:動脈粥樣硬化固縮腎5、四肢:肌萎縮、跛行,壞疽,動脈粥樣硬化之腎臟,四、危險因素1、高脂血癥2、高血壓3、吸煙4、性別:男?女;絕經(jīng)后,男=女5、糖尿?。篐DL低,高血糖、甘油三脂。高胰島素血癥:SMC增生。6、遺傳,Constitutional risk factorsAqe Incidence of severe disease rises

8、with each decade up to 85 yearsSex Higher in males up to the age of 75Genetic Some families have increased risk independent from other risk factorsHard risk factors (Large contribution to incidence; p

9、otentially avoidable or treatable)Hyperlipidaemia Particularly hypercholesterolaemiaHypertensionEspecially after the age of 45Smoking Predominant atherogenic effects in the aorta and coronary vesselsDiabetes

10、Particularly in coronary, cerebral, and peripheral arteriesSoft risk factors (Small contribution to incidence in statistical studies)Lack of regular exerciseObesityStressful lifestyle,五、發(fā)病機制4個學說1、脂源性學說2、致突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