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肝炎病毒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29章 肝炎病毒,1.掌握HBV的形態(tài)結(jié)構(gòu),HBV的抗原—抗體系統(tǒng)及其在臨床診斷中的意義,掌握五型肝炎病毒的傳播途徑2.熟悉HAV的形態(tài)結(jié)構(gòu),抵抗力,致病性與免疫性;HCV,HDV和HEV的致病性;熟悉五型肝炎病毒的防治原則3.了解肝炎病毒的核酸類型與基因結(jié)構(gòu),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es,HV)是指以侵害肝臟為主引起病毒性肝炎的一組病原體。 目前公認的肝炎病毒至少有5種,即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

2、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 近年還發(fā)現(xiàn)一些與人類肝炎相關的病毒,如GB病毒-C/庚型肝炎病毒(GBV-C/HGV)和輸血傳播性病毒(TTV)病毒,但由于致病性不清,均未被最后確定和命名。 此外,還有一些病毒如黃熱病毒、CMV、EBV、風疹病毒等雖也可引起肝炎,但不列入肝炎病毒范圍之內(nèi)。,,根據(jù)傳播途徑的不同分類糞口途徑 甲型和戊型肝

3、炎 季節(jié)性,可引起暴發(fā)或流行,無慢性肝炎腸道外傳播即輸血注射及母嬰傳播 乙、丙和丁型肝炎,多為散發(fā),無季節(jié)性,有慢性化傾向,部分病例可發(fā)展成肝硬化和肝細胞癌(HCC),病毒性肝炎現(xiàn)狀,肝炎在我國是常見病,多發(fā)病,目前中國慢性乙肝患者3000萬人,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9300萬人。世界各國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患者接近5億,占全球人口的1/12。中國是乙肝病毒感染人數(shù)最多的國家,每年近30萬人因此死于肝臟相關疾病,

4、如肝硬化、肝癌 。,據(jù)衛(wèi)生部2003~2005年全國法定報告?zhèn)魅静∫咔?肝炎總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有不同程度 發(fā)病率仍位于法定報告?zhèn)魅静〉牡谝?、二位,死亡率位于第三位,其?甲肝發(fā)病率 乙肝發(fā)病率 丙肝發(fā)病率 戊肝

5、發(fā)病率呈波動狀態(tài) 甲、乙肝疫苗接種面積 防制力度,,,,,,,,,,,第一節(jié) 甲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首先是Feinstone于1973年應用免疫電鏡技術在急性期肝炎患者糞便中發(fā)現(xiàn)的。 1982年國際病毒命名委員會將其分類為小RNA病毒科腸道病毒屬72型。近年又被單列為腸道病毒科的嗜肝RNA病毒屬(heparnavirus)。,世界各地HAV流行狀況,,HAV引起的甲型肝炎是

6、急性肝炎,主要經(jīng)過糞-口途徑傳播,可造成暴發(fā)或散發(fā)流行,潛伏期短,發(fā)病較急,一般不轉(zhuǎn)為慢性,亦無慢性攜帶者,預后良好。,1、形態(tài)與結(jié)構(gòu),一、生物學性狀,球形顆粒,無包膜衣殼:20面體立體對稱,由 VP1~VP4等4種多肽組 成,其中VP1是主要的 衣殼蛋白?;蚪M:線狀+ssRNA,穩(wěn)定性高。,2、血清型,至今,世界各地HAV只發(fā)現(xiàn)一個血清型。,3、易感動物和細胞培養(yǎng)動物模型 黑猩猩、狨猴及獼猴等

7、靈長類動物易感,且可傳代 。細胞培養(yǎng) HAV生長緩慢,接種后約需4周才可 檢出抗原HAV可用非洲綠猴腎細胞、人胚腎細胞、傳代猴腎細胞 (Vero、BSC-1、FRhK-4、FRhK-6)、人胚肺2倍體成纖維細胞和人肝癌細胞株 (PLC/PRF/5) 等。,4、抵抗力,,較一般腸道病毒抵抗力強 在淡水、海水、污水、泥沙毛蚶等水產(chǎn)品中存活數(shù)天至數(shù)月。 HAV易通過食物和水在人群中傳播,溫 度 60℃ 1h仍可存活

8、 10~12h部分滅活 100℃ 1min完全滅活 4℃其抗原性和組織培養(yǎng)活性可保持1年 -20℃可存活多年并保持傳染性,化學消毒劑 3%福爾馬林5min均可滅活 70%乙醇3min部分滅活 不耐受冷凍干燥,對紫外線敏感,,鑒于HAV有相當大的抵抗力

9、,因此對肝炎患者及其排泄物處理應特別小心。,1、傳染源與傳播途徑傳染源:多為患者和隱性感染者?;颊邼摲诤笃诩?急性期的血液和糞便均有傳染性。傳播途徑: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經(jīng)食物傳播 經(jīng)食用受污染的貝殼類水產(chǎn)品 經(jīng)產(chǎn)、供、銷環(huán)節(jié)污染的食物經(jīng)水傳播 衛(wèi)生條件差的國家和地區(qū) 特點 發(fā)病者多飲用同一水源,病例分布與供水范圍一致日常生活接觸傳播,二、致病性

10、與免疫性,致病機制HAV主要侵犯兒童和青年,且多為隱性感染:HAV 口 小腸淋巴結(jié)內(nèi)增殖 血(病毒血癥)肝細胞內(nèi)增殖 致?。ǔ霈F(xiàn)臨床癥狀)。,2、致病性與免疫性,,,,,,免疫性 感染后可產(chǎn)生持久免疫力。 早期:IgM;同時,從糞便中檢出sIgA抗體。 恢復期:IgG,并可持續(xù)多年; 特異細胞免疫應答。,(一) 病毒檢測:潛伏期末期和急性期早期,取糞便用免疫電鏡檢測HAV顆粒

11、;用放射免疫 (RIA) 或酶免疫 (EIA) 法檢測HAV 的抗原?! ?二) 血清學檢查:檢測抗HAV常用RIA和EIA法。檢測抗HAV IgM有助于早期診斷;測抗HAV IgG有助于流行病學調(diào)查;測糞便中抗HAV IgA也有助于診斷。  (三) 病毒核酸檢測:應用 cDNA-RNA分子雜交技術及PCR技術檢測HAV的RNA,方法特異、敏感。,三、微生物學檢查法,HAV感染后以隱性感染和無黃疽型病例占多數(shù)。預防:一般性預防:搞

12、好衛(wèi)生。 特異性預防:我國使用減毒甲型肝炎活疫苗(H2 株和L1株);國外已生產(chǎn)滅活疫苗, HAV基因工程疫苗正在研制中。治療:甲型肝炎為自限性疾病,經(jīng)治療可痊愈,不轉(zhuǎn)慢 性亦不留后遺癥。,四、防治原則,第二節(jié)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屬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

13、e)。 HBV是乙型肝炎病原體,主要經(jīng)輸血、注射、性行為和母嬰傳播。起病徐緩,部分患者可轉(zhuǎn)為慢性,少數(shù)還可導致肝硬化和肝癌。,①小球形顆粒,直徑22nm,HBsAg;  ②管形顆粒,直徑22nm,長度在50~700nm之間,HBsAg ; ?、鄞笄蛐晤w粒,即Dane顆粒,直徑42nm。,一、生物學性狀,形態(tài)與結(jié)構(gòu),完整的HBV顆粒亦稱Dane顆粒,具有雙層核衣殼結(jié)構(gòu),由內(nèi)向外分為分為三部分:核心:DNA和DNA多聚酶。內(nèi)衣殼:

14、為HBcAg,在酶和去垢劑作用下可暴露 HBeAg 。外殼(包膜):厚7nm。 脂質(zhì)雙層:含有HBsAg、PreS1和PreS2 蛋白質(zhì),,2、HBV基因結(jié)構(gòu) HBV DNA是由長鏈L (負鏈) 和短鏈S (正鏈) 組成的不完全雙鏈環(huán)狀DNA(cccDNA),短鏈的長度相當于長鏈的50%~85%。 HBV DNA長鏈載有病毒蛋白質(zhì)的全部密碼,有4個開放讀碼框架(ORF),分別稱為S、C、P和X

15、區(qū) ,能編碼全部已知的HBV 蛋白。,HBV基因結(jié)構(gòu)S區(qū)基因:包括S基因、PreS1與PreS2基因,分別編 碼HBsAg、PreS1和PreS2 Ag。C區(qū)基因:編碼HBcAg,還有一個PreC區(qū)可能在病毒核 心和外殼的附著及結(jié)合中起作用。P區(qū)基因:最長,編碼HBV DNA多聚酶、逆轉(zhuǎn)錄酶以及 RNA酶H活性。X區(qū)基因:編碼X 蛋白,可反式激活一些細胞的癌基因

16、 及病毒的基因等,可能與肝癌的發(fā)生有關。,3、抗原組成,HBsAg:是機體受HBV感染的主要標志之一。 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機體產(chǎn)生保護性抗體,即抗HBs 。 根據(jù)HBsAg抗原性差異,HBV可分為adr、adw、ayr、 ayw 等4種血清型。血清型分布有明顯的地區(qū)差異,并與 種族有關。

17、如歐美主要是adr型,為A基因型;我國以 adr、ayw為多見。,,PreS1和PreS2: PreS2具有多聚人血清白蛋白(PHSA)的受體,能與PHSA結(jié)合。肝細胞表面也具有PHSA-R,因此PreS2能吸附到肝細胞上。其抗原性比HBsAg 更強。PreS1有較強的免疫原性,刺激機體產(chǎn)生的抗體分為IgM和IgG兩種, IgM出現(xiàn)早,可作為HBV早期感染的指標??筆reS1和抗PreS2通過阻

18、斷HBV與肝細胞的結(jié)合而起抗病毒作用。,HBcAg:HBcAg主要定位于感染細胞核內(nèi),不易從患者血清中檢出。 但HBcAg也可在肝細胞膜表面表達,宿主CTL作用的主要 靶抗原。 HBcAg抗原很強,能刺激機體產(chǎn)生抗HBc,但無中和作用。 檢出高效價抗HBc,特別是抗HBc IgM則表示HBV在肝內(nèi)

19、 處于復制狀態(tài)。,,HBeAg:HBeAg可作為HBV復制及血清具有傳染性的標志。急性乙型肝炎進入恢復期時HBeAg消失,抗HBe陽性;但 抗HBe亦見于攜帶者及慢性乙型肝炎血清中。,4、易感動物和細胞培養(yǎng)  黑猩猩對HBV易感,接種后可發(fā)生與人類相似的急慢性感染。 體外細胞培養(yǎng)尚未成功。近年來應用基因克隆技術,可使HBV基因轉(zhuǎn)移給小鼠或轉(zhuǎn)染細胞株。將病毒DNA導入肝癌細胞后,病毒可復制并在細胞中表達HBsAg、

20、HBcAg和HBeAg。有此細胞株可持續(xù)地產(chǎn)生Dane顆粒。這些細胞培養(yǎng)可用于抗HBV藥物的篩選、疫苗制備及HBV致病機制研究等。,6、抵抗力   HBV 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相當強: 對低溫、干燥、紫外線、醚、氯仿、酚等均有抵抗性。 高壓滅菌 (121℃15min)、0.5%過氧乙酸、5%次氯酸鈉、3%漂白粉液、0.2%新潔爾滅等均可使HBV失活。 但應指出,HBV的感染性與HBsAg的抗原活性并非一致。如10

21、0℃10min或pH2.4處理6h均可使HBV失去感染性,但仍保持HBsAg的抗原活性。,1、傳染源 急性、慢性乙肝患者及HBsAg無癥狀攜帶者均為傳染源,特別是無癥狀的HBsAg攜帶者做為傳染源危害性更大。,二、致病性和免疫性,1.血液、血制品傳播:有少數(shù)HBsAg陰性、而HBV DNA陽 性的血液仍可引起感染。2.醫(yī)源性傳播:通過注射、手術、采血、拔牙、內(nèi)窺鏡檢查、預防接種、針刺、紋身、各種醫(yī)療器具、甚至工作人員的手,均可

22、傳播乙型肝炎。3.母嬰傳播主要是在圍產(chǎn)期,分娩時新生兒經(jīng)產(chǎn)道接觸或吸吞入含HBV的母血、羊水、或分泌物所致,少數(shù)可由于宮內(nèi)感染(<10%),也可通過母乳、體液或密切接觸而傳播?!?.接觸傳播:日常生活中如共用牙刷、洗澡刷子、剃須刀等可引起HBV感染。性接觸亦可傳播HBV,因此,在西方國家將乙肝列為性傳播疾病(STD)之一。尿液、鼻液、汗液和糞-口傳播的可能性很小。,2、傳播途徑,3、致病機制 乙型肝炎的臨床表現(xiàn)呈多樣性,

23、可表現(xiàn)為無癥狀病毒攜帶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重癥肝炎等。 HBV的致病機制,除了HBV對肝細胞直接損害外,還可通過宿主的免疫應答引起肝細胞的病理改變的臨床表現(xiàn)。,,病毒致機體免疫應答下降;病毒發(fā)生變異;免疫復合物引起的損傷;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自身免疫反應;,4、免疫性  體液免疫: 抗HBs:中和體液中HBV,使其失去感染性。 抗PreS2:封閉病毒與肝細胞表面的多聚人血清白蛋白(PHSA)受體,

24、阻止病毒吸附于肝細胞。 抗Hbe:可通過與肝細胞表面HBeAg結(jié)合后,通過補體介導而參與破壞病毒感染的肝細胞。 抗Hbc:反映HBV新近感染及正在體內(nèi)進行增殖,對機體無保護作用?! 〖毎庖撸褐饕揽緾TL。CTL對HBV感染的肝細胞(靶細胞)有直接殺傷作用。,5、HBV與原發(fā)性肝癌  HBV感染與原發(fā)性肝癌的發(fā)生有密切關系,其依據(jù)是:  ①經(jīng)流行病學調(diào)查表明,乙型肝炎患者及HBsAg攜帶者的

25、原發(fā)性肝癌發(fā)生率明顯高于未感染人群(危險性高217倍); ?、谟门cHBV分子生物學相似的土撥鼠肝炎病毒 (WHV) 可誘發(fā)土撥鼠原發(fā)性肝癌。而未感染鼠則無一只發(fā)生肝癌; ?、塾肏BVDNA探針與肝癌組織進行Southern 印跡核酸雜交時,獲得陽性結(jié)果,說明肝癌細胞染色體上整合有HBVDNA。,最常用的是采用血清學方法檢測患者血清中HBV抗原、抗體,并根據(jù)這些標志進行分析判斷。 近年來,臨床上也常采用PCR技術對乙型肝炎進行

26、輔助診斷。,三、微生物學檢查法,檢測HBV抗原、抗體檢測的項目主要是HBsAg和抗HBs、HBeAg和抗HBe、以及抗HBc(俗稱的‘兩對半’),必要時也可檢測PHSA、PreS1和PreS2的抗原和抗體。上述各項檢查組成一套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體檢測系統(tǒng) (HBV血清標志) 。,HBsAg 最早出現(xiàn)的血清學標志之一 是HBV感染的基本標志 HBsAg陽性見于 乙肝的潛伏期、急性期 慢性乙肝

27、 病毒攜帶 與HBV感染有關的肝硬化和原發(fā)性肝細胞癌 注意 HBsAg陰性并不能完全排除HBV感染,抗-HBs特異性中和抗體、保護性抗體 抗-HBs陽性可見于 乙型肝炎恢復期,在HBsAg消失后間隔一定時間抗-HBs出現(xiàn)隱性感染的健康人,自身產(chǎn)生了免疫力 注射乙肝疫苗或乙肝高效價免疫球蛋白(HBIG)后,產(chǎn)生的主動或被動免疫,HBcAg 不能從血清中直接檢出 Dan

28、e顆粒經(jīng)去垢劑處理HBcAg釋放檢測抗-HBc 非中和抗體、分IgM和IgG 主要見于慢性感染和既往感染 抗-HBc IgM 通常在出現(xiàn)癥狀時即可檢出,一般持續(xù)約6個月,提示HBV 復制,是急性感染的重要指標,也是慢性活動性肝炎的重要標志 抗-HBc IgG 在抗-HBc IgM下降及消失后出現(xiàn),可伴隨感染者終生存在,HBeAg 與HBsAg平行出現(xiàn),較HBsAg消失早

29、 意義 體內(nèi)HBV復制、傳染性強的標志 急性乙型肝炎的輔助診斷 判斷預后的指標:HBeAg轉(zhuǎn)陰,表示HBV復制減少或終止,預后好;若HBeAg持續(xù)陽性,則預后不良,易轉(zhuǎn)為慢性抗-HBe HBeAg消失后出現(xiàn),無癥狀HBV攜帶者及非活動期慢性肝炎患者表示HBV在體內(nèi)復制減少或終止,傳染性減弱或消失,第二節(jié) 乙型肝炎,HBV抗原抗體系統(tǒng)檢測臨床意義,4、血清HBV DNA檢測

30、 核酸分子雜交及PCR技術檢測HBV DNA可用于乙型肝炎的診斷及流行病學調(diào)查。 常用斑點雜交法將特異的HBV DNA探針與患者血清進行雜交檢測血清中HBV DNA,方法敏感、特異,能測出0.1-1pg核酸。 用PCR技術檢測患者血清中HBV DNA,在臨床上也已用于輔助診斷,特別是定量PCR能測出DNA拷貝數(shù)量,可做為藥物療效的考核指標。,采取切斷傳播途徑為主的綜合性措施: 對乙

31、肝患者及攜帶者的血液、分泌物和用具等要嚴格消毒滅菌; 嚴格篩選獻血員,防止血液傳播; 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及輸液器; 凡手術操作,使用接觸過血液的醫(yī)療器械等也必須嚴格消毒,要防止病人與醫(yī)務人員間的相互傳播; 對高危人群要進行特異性預防。,四、防治原則,主動免疫 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措施。 乙型肝炎疫苗是純化的HBs

32、Ag,不含HBV DNA,具有良好免疫原性,而無感染性。 應用的疫苗有兩種,即HBsAg血源疫苗和HBV基因重組疫苗。另有HBsAg多肽疫苗或HBV DNA疫苗均在研究之中。被動免疫 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是由含有高效價抗HBs人血清提純而成,可用于緊急預防。,目前治療乙型肝炎尚無特效藥物和方法。除了干擾素有一定效果外,據(jù)報道某些核苷類似物如無環(huán)鳥苷,多聚酶抑制劑及某些逆轉(zhuǎn)錄酶抑制劑(如拉米夫

33、定)對HBV有效,如與免疫調(diào)節(jié)藥物并用治療乙型肝炎效果會更好。,防治原則,第三節(jié) 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引起丙型肝炎。 HCV主要經(jīng)血或血制品傳播,目前占輸血后肝炎的80%~90%。在我國丙型肝炎流行率為2.1%。其臨床和流行病學特點類似乙型肝炎,但癥狀較輕,演變?yōu)槁哉叨嘁?,部分患者可發(fā)展為肝硬化或肝癌。,,一、生物學性狀,,HCV屬于黃病毒科(flavivirida

34、e)丙型肝炎病毒屬。其生物學性狀及基因結(jié)構(gòu)與黃病毒相似。 HCV呈球形,其直徑約為30nm~60nm,外有脂蛋白包膜。,,核酸為+ssRNA。 5′端UTR核酸序列保守性強,病毒株間差異小,可用于診斷。 包膜蛋白區(qū)和非結(jié)構(gòu)蛋白1區(qū)基因易變異,包膜蛋白抗原性變異,不被抗體識別,病毒持續(xù)存在,易發(fā)展成慢性;,至今HCV的細胞培養(yǎng)尚未成功。 黑猩猩是HCV唯一易感動物。 H

35、CV對氯仿、乙醚等有機溶劑敏感,紫外線照射、100℃5min、20%次氯酸、福爾馬林 (1∶1000)均可使HCV失活。,HCV主要通過輸血或血制品、注射、性接觸和母嬰傳播。 潛伏期為2~26w,平均7.4w,但由輸血或血制品引起的丙型肝炎潛伏期較短,大多數(shù)在輸血后5~12w發(fā)病。大多數(shù)患者不出現(xiàn)癥狀或癥狀較輕,多為無黃疽型,50%的患者演變?yōu)槁愿窝?,部分發(fā)展為肝硬變,甚至原發(fā)性肝癌。 關于HCV感染的

36、慢性化機制,目前認為HCV并不直接引起肝細胞損害,而主要是通過免疫病理損傷和細胞凋亡導致肝細胞破壞。,二、致病性和免疫性,HCV感染后:抗 HCV IgM:出現(xiàn)較早,持續(xù)時間短;抗HCV IgG:出現(xiàn)較遲。這些抗體在抗HCV感染中有何實際意義,是否具有保護作用,目前尚不十分清楚。,預防主要通過檢測抗HCV或HCV RNA篩選獻血員來降低輸血后丙型肝炎的發(fā)病率。 其他預防措施同HBV。 目前還無特異性防治對策,一般治

37、療原則與乙型肝炎相同。,三、防治原則,第四節(jié) 丁型肝炎病毒 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 virus,HDV),曾稱δ肝炎病毒(hepatitis δ virus),是丁型肝炎的病原體。 通過黑猩猩實驗感染證明它是一種缺陷病毒,必須在HBV或其它嗜肝DNA病毒輔助下才能復制,因此其致病必須同時有HBV感染,病情較單純感染HBV的患者嚴重。,,,,,,,,,,,,HBs抗原,RNA,d 抗原,,,丁型肝炎病毒 (

38、?),HDV為直徑35nm~37nm的球形顆粒,核心含有環(huán)狀-ssRNA和HDV抗原(δ抗原)。HDV表面為HBV包膜,主要含有HBsAg。HDV不能獨立復制,須在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輔助下才能增殖。 HDV RNA可編碼 HDVAg,刺激機體產(chǎn)生抗體。 HDV僅有一血清型,敏感動物是黑猩猩、土撥鼠和北京鴨等。,一、生物學性狀,傳播方式:與HBV基本相同,主要經(jīng)輸血或注射傳播。與HBV相比,HDV母嬰垂直傳播少見,而性傳

39、播相對重要。,二、致病性和免疫性,,由于HDV是缺陷病毒,而且其衣殼為HBsAg,從而決定了HDV只能感染HBsAg陽性者,其感染有兩種形式: 共同感染 (coinfection):與HBV同時感染; 重疊感染 (superinfection):在慢性乙型肝炎或HBsAg攜帶者的基礎上再感染HDV。 HDV致病作用主要是病毒對肝細胞的直接損傷,而機體免疫應答對丁型肝炎發(fā)病無明顯影響。,H

40、DV感染后產(chǎn)生抗HDV IgM,抗HDV IgG。丁型肝炎發(fā)展為慢性時,抗HDV IgM和IgG常呈持續(xù)高效價,可做為慢性丁型肝炎診斷指標??笻DV不能清除病毒,其作用還有待研究。,第五節(jié) 戊型肝炎病毒 1989年在美國夏威夷召開的國際肝癌會上,將腸道傳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正式命名為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是戊型肝炎(hepatitis E,HE)的病原體。 戊型肝炎主

41、要經(jīng)糞-口途徑傳播常引起大流行,其臨床和流行病學特點類似甲型肝炎。,,HEV呈球形,無包膜,表面呈現(xiàn)鋸齒狀,類似杯狀病毒。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地分離到的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HEV直徑27~38nm,20面體立體對稱,核酸為線形+ssRNA, 易感染動物是獼猴,也可感染非洲綠猴、恒河猴、貓猴和黑猩猩等靈長類動物,口服或靜注含有HEV病原材料均可使之感染。,一、生物學性狀,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飲水被病毒污染可造成水源性暴發(fā)

42、流行,也可通過密切接觸、食物污染等方式傳播。 患者多見于20~40歲成年人,潛伏期為2~9w,多數(shù)患者于病后6w即好轉(zhuǎn)或痊愈。少數(shù)患者可表現(xiàn)為重癥肝炎,甚至可導致死亡。HEV致病機制尚不明了,可能是病毒本身作用及機體免疫應答造成肝細胞損傷。 病后有一定免疫力。,二、致病性和免疫性,第六節(jié) 新近發(fā)現(xiàn)的肝炎相關病毒 目前,除公認的甲、乙、丙、丁和戊型肝炎外,尚存在可經(jīng)腸道外傳播而引起的急、慢性肝炎,統(tǒng)

43、稱為非甲~戊型肝炎。其中研究較多的是庚型肝炎病毒(HGV)和輸血傳染性病毒(TTV)。 它們對肝臟和肝外的致病性至今尚不能確定,特別是TTV的感染未發(fā)現(xiàn)對人體有致病性。從其分離的來源考慮,將GBV-C/HGV和TTV統(tǒng)稱為新近發(fā)現(xiàn)的肝炎相關病毒(Hepatitis-related viruses)。,一、庚型肝炎病毒(HGV) 1995年,美國科學家先后從輸血后非甲~戊型肝炎病人血清中獲得的兩株肝炎相關病毒核苷酸序

44、列,分別命名為GB病毒-C和庚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G virus, HGV)。后來發(fā)現(xiàn)二者是同一種病毒的不同分離株。由于至今尚未正式命名,故有HGV、GBV-C及GBV-C/HGV之稱。,傳染源:主要是庚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或病毒攜帶者。靈長類動物雖可感染該病毒,但其自然感染情況及其作為傳染源的意義尚不清楚。 傳播途徑:經(jīng)血或腸道外傳播。受血者、靜脈內(nèi)毒癮者、接觸血液的醫(yī)務人員等感染率高。此外,也可經(jīng)母嬰傳播、性傳播。

45、 HGV多為持續(xù)感染。由于傳播途徑相同, HGV常與HBV、HCV等重疊感染,但該病毒并不加重乙型和丙型肝炎的臨床癥狀和肝臟酶學的變化,有研究表明合并HGV感染的HCV感染者中,有些病人的HCV感染消失,ALT恢復正常,而HGV感染持續(xù)存在。因此,對HGV的致病性尚需進一步研究。 HGV對干擾素敏感,故對HGV的治療,特別對HCV和HGV合并感染的病例可使用干擾素(IFN)治療。臨床證明用病毒唑治療庚型肝炎效果

46、不佳。,二、輸血傳染性病毒(TTV) 1997年日本學者Nishizawa等應用代表性差異分析法(representational difference analysis,RDA)技術從一名輸血后非甲~庚型肝炎病人(T. T.)中克隆到一個DNA片段,而且發(fā)現(xiàn)該DNA類似于病毒的基因組。并按病人姓氏縮寫命名為TT病毒(TT virus, TTV),恰與經(jīng)血傳播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

47、s,TTV)巧合。,TTV主要通過輸血或血制品傳播,但也可通過糞-口途徑、唾液飛沫、精液和乳汁等多途徑傳播。在一些動物血清中亦發(fā)現(xiàn)了TTV DNA的存在,但其是否具有傳染源的意義尚不清楚。 TTV在人群中感染率高,據(jù)報道歐美等發(fā)達國家正常獻血員血清中TTV DNA檢出率約33%~76%,在非甲-庚型肝病慢性肝炎檢出率為46%。 TTV常與HCV重疊感染。TTV感染一般表現(xiàn)為無癥狀攜帶者,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TTV有引起肝炎或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