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研究背景及目的:
早產(Preterm Birth,PTB)是導致新生兒死亡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導致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在全球范圍內,早產的發(fā)病率波動幅度較大(5%-18%),并呈現(xiàn)逐年上升的趨勢。早產的高危因素及早產發(fā)生的具體生物學機制仍不完全清楚。目前認為與早產發(fā)生相關的因素主要包括孕婦的年齡、種族、職業(yè)、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孕前體重、孕期增重、體育鍛煉、不良生活行為方式、營養(yǎng)狀況、多胞胎、孕期并發(fā)癥、孕期的心理
2、壓力以及早產史等。
妊娠期對女性而言是一個關鍵時期,為了保證營養(yǎng)需求,孕婦往往會攝入過多的食物,但孕前肥胖及孕期增重過多與多種不良妊娠結局相關,譬如妊娠期糖尿病、先兆子癇、子癇及早產等。維生素D(VitD)可通過調節(jié)免疫功能影響早產的發(fā)生。此外,肥胖和維生素D缺乏均可改變體內炎癥因子的水平,而促炎因子水平升高可刺激前列腺素等宮縮蛋白水平增高,進而誘發(fā)早產。目前,關于孕前肥胖、孕期增重和維生素D對早產影響的研究結果并不一致,有研
3、究認為孕前肥胖、孕期增重過多及維生素D缺乏會增加早產的發(fā)病風險;但也有研究并未發(fā)現(xiàn)這些因素與早產之間存在關聯(lián)。因此,本研究以舟山市婦幼保健院為研究現(xiàn)場,采用前瞻性隊列研究設計探討孕前BMI和孕期增重與早產發(fā)病風險的關聯(lián);并采用巢式病例對照研究設計探討維生素D、IL-1β和IL-10與早產發(fā)病風險的關聯(lián),為早產的防治提供科學依據(jù)。
材料和方法:
本研究以舟山市婦幼保健院為研究現(xiàn)場,采用前瞻性隊列研究設計,通過面對面訪談
4、獲得流行病學調查問卷資料(包括研究對象一般社會人口學特征、生活行為方式、身高及體重等基本信息),同時采集孕早、中、晚期血液樣本。從2011年8月開始到2014年4月為止,共收集孕早期有效問卷1580份,孕中期有效問卷1091份。采用對數(shù)二項分布(Log-binomial)回歸模型分析孕前BMI和孕期增重對早產發(fā)病風險的影響。
在隊列研究的基礎上,按照1∶2巢式病例對照研究設計,挑選孕早期有血液樣本的62例早產孕婦(妊娠孕周小于
5、37周),并根據(jù)年齡(±2歲)、相同產次和血樣采集月份在對照組中選擇與之匹配的124例足月產孕婦(妊娠孕周大于37周且小于42周)。采用高效液相串聯(lián)質譜法檢測血漿中25(OH)D、25(OH)D3和25(OH)D2水平;通過Human Inflammation Array-3芯片篩選在早產組和足月產組有顯著差異的炎癥因子,然后采用Elisa法對篩選出的IL-1β和IL-10進行檢測。利用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探討25(OH)D、2
6、5(OH)D3、25(OH)D2、IL-1β、IL-10和IL-10/IL-1β與早產發(fā)病風險的關聯(lián)。
結果:
在前瞻性隊列研究納入的1580例孕婦中,早產孕婦的年齡略高于足月產孕婦(28.5 vs.27.7歲,p=0.047);而其他人口學特征和生活行為方式在兩組間均衡可比。經年齡、孕期增重、受教育程度、職業(yè)、被動吸煙、飲茶和胎膜早破調整后,孕前BMI≥24 kg/m2的孕婦早產的發(fā)病風險為2.55(95%CI:1
7、.39-4.68),孕前BMI<18.5 kg/m2的孕婦早產的發(fā)病風險為0.73(95%CI:0.37-1.44)。根據(jù)不同分娩方式分層分析的結果顯示,孕前BMI≥24 kg/m2的自然分娩孕婦早產的發(fā)病風險并未顯著增加(RR=1.52,95%CI:0.38-6.14),但剖宮產孕婦早產的發(fā)病風險顯著增加(RR=2.53,95%CI:1.19-5.38)。孕前BMI≥24 kg/m2的初產婦和單胎孕婦早產的發(fā)病風險均明顯增加,RR值分
8、別為2.58和3.08。被動吸煙和孕前BMI的聯(lián)合作用顯著增加了早產的發(fā)病風險(RR=4.38,95%CI:1.97-9.72)。雖然未發(fā)現(xiàn)孕早期增重和孕中期增重與早產的發(fā)病風險存在關聯(lián);但與孕早中期增重在10-15 kg的孕婦相比,增重大于15kg的孕婦早產的發(fā)病風險為1.99(95%CI:1.01-3.92),增重小于10 kg的孕婦早產的發(fā)病風險為1.01(95%CI:0.59-1.73)。孕早中期增重大于15 kg的自然分娩孕婦
9、早產的發(fā)病風險為3.56(95%CI:1.42-8.90);孕早中期增重大于15kg的剖宮產孕婦早產的發(fā)病風險為1.53(95%CI:0.56-4.21)。聯(lián)合作用的結果顯示,年齡≥30歲且孕早中期增重>15 kg的孕婦早產的發(fā)病風險顯著增加(RR=4.78,95%CI:1.89-12.10);被動吸煙且孕早中期增重>15 kg的孕婦早產的發(fā)病風險也顯著增加(RR=2.88,95%CI:1.22-6.81)。
巢式病例對照研究
10、納入的186例孕婦孕早期VitD平均水平為17.2 ng/ml;其中有67.2%的孕婦VitD缺乏,有24.2%的孕婦VitD不足,僅有8.6%的孕婦VitD適宜。VitD和VitD3呈現(xiàn)明顯的季節(jié)差異,以冬季水平最低。與VitD≥20 ng/ml的孕婦相比,VitD<20 ng/ml的孕婦早產的發(fā)病風險未顯著增加(OR=1.19,95%CI:0.45-3.15)。年齡及被動吸煙與VitD缺乏的聯(lián)合作用均未顯著增加早產的發(fā)病風險。敏感性
11、分析結果也未見初產、單胎妊娠或不同分娩方式影響VitD缺乏與早產發(fā)病風險的關聯(lián)。VitD3和VitD2與早產的發(fā)病風險均不存在統(tǒng)計學關聯(lián)。與IL-1β水平在0.13-0.40 pg/ml的孕婦相比,IL-1β>0.40 pg/ml的孕婦早產的發(fā)病風險降低66%(OR=0.34,95%CI:0.13-0.87), IL-1β<0.13 pg/ml的孕婦早產的發(fā)病風險未見顯著降低(OR=0.34,95%CI:0.12-1.00)。但未發(fā)現(xiàn)I
12、L-10水平和IL-10/IL-1β比值與早產的發(fā)病風險存在統(tǒng)計學關聯(lián)。
結論:
與孕前體重正常的孕婦相比,孕前超重的孕婦早產的發(fā)病風險顯著增加。孕早中期增重過多會顯著增加早產的發(fā)病風險。年齡和被動吸煙分別與孕前BMI及孕期增重對早產發(fā)病風險呈現(xiàn)明顯的聯(lián)合作用。孕婦維生素D水平普遍偏低,并存在明顯的季節(jié)差異,以冬季最低。未發(fā)現(xiàn)VitD、VitD3和VitD2對早產的發(fā)病風險有顯著影響。與中等濃度的IL-1β相比,高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維生素D代謝通路相關基因多態(tài)與孕早期血漿維生素D水平的關聯(lián)研究.pdf
- 孕前BMI及孕期增重速度與不良妊娠結局的關聯(lián)分析.pdf
- 孕期維生素D水平與子代出生結局的關聯(lián)研究.pdf
- 孕前BMI和孕期增重與新生兒出生體重及學齡前兒童超重肥胖關聯(lián)的隨訪研究.pdf
- 孕前體質指數(shù)和孕期增重對妊娠結局的影響.pdf
- 不同喂養(yǎng)方式對早期早產兒維生素D和骨礦化水平的影響.pdf
- 維生素d與疾病
- 孕期補充維生素D預防LPS誘發(fā)的小鼠流產.pdf
- 維生素D及維生素D結合蛋白基因多態(tài)性與高危人群HCV感染轉歸的關聯(lián)研究.pdf
- 維生素D對孕前肥胖孕婦并發(fā)妊娠糖尿病的預防效果.pdf
- 孕前體質指數(shù)、孕期增重與新生兒出生體重的關系.pdf
- 維生素d與骨骼健康
- 維生素d缺乏與防治
- 孕前BMI與妊娠結局關聯(lián)的巢式病例對照研究.pdf
- 鈣與維生素d的補充
- 生命早期補充維生素D對哮喘模型影響的研究.pdf
- 維生素D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與肺結核的關聯(lián)研究.pdf
- 血清維生素D水平與腦卒中后抑郁的關聯(lián)性研究.pdf
- 鈣、維生素d與兒童健康
- 維生素d檢測概要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