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英立法文本的句法特征及其文化闡釋.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5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近年來有關法律語言的特征分析、法律語言風格特征、法律語言與翻譯原則等研究方面出現了一些論文或論著,但關于英漢法律語言的句法對比研究方面尚有很大研究的空間。為此,本文試圖通過分析英漢立法語言的語體和句法特征,從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論述了產生這些句法差異的原因,以期對法律語言的深入研究奠定一定基礎。論文除引言和結語外,共由四章組成。
  第一章簡要分析了立法語言的主要特征。作者結合法律的特征,即規(guī)范性、權威性和抽象性,分析了相應的立法語言特

2、征,即精確性、晦澀性和機械性。
  第二章主要介紹漢英立法文本的句法特征。文章從句法的定義及其研究對象出發(fā),探討了漢英立法文本在綜合語與分析語、形合與意合、語序、句子信息結構安排、主語突顯與話題突顯及主動語態(tài)與被動語態(tài)等六個方面的句法差異。漢語以分析語為主要特征,主要靠意合手段組合句子;它以意念為主軸,話題突顯,多用人稱主語和主動語態(tài)。此外,漢語的詞序安排主要以時、空發(fā)展及心理上的輕重為序,重隱性連貫;句子信息中心一般后置,呈句首

3、開放、句尾封閉型分布。而英語則屬于分析-綜合語,主要靠形合手段組合句子。它以主謂提挈為主軸,主語突顯,常用物稱主語和被動語態(tài)。詞序安排上重邏輯推理,前短后長,重顯性銜接。句子信息中心常前置,呈首端封閉、尾端開放型。
  第三章總結英主要漢立法文本中的特殊句式。在長期的立法實踐中,立法者逐漸形成了一些不同于民族共同語的句式表達習慣。在漢語立法文本中主要有“的”字結構、“是”字句、“對”或“對于”句、“但”書句及并列結構。在英語立法文

4、本中主要有“otherwise”結構、“where”結構、“any person who…shall….”結構、“subject to”結構、“provided that”結構、“notwithstanding”結構、“for the purpose of”結構和“with respect to”結構等。
  第四章主要探討漢英立法文本中句法特征產生的文化淵源。本章從文化的定義、分類及其與語言之間的關系入手,分別介紹了漢英地理文化

5、、經濟政治制度文化及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并從這些文化淵源上介紹了漢英句法差異形成的原因。中國地域廣闊而封閉,地理環(huán)境優(yōu)越,在遠古時期就有了發(fā)達的農業(yè)文化。早熟的農業(yè)文明使得中國在政治上始終沒有沖破氏族血緣關系。高度專制的封建宗法統(tǒng)治形成了封建帝王“家天下”的統(tǒng)治模式。與這些經濟、政治制度統(tǒng)治相適應,“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及“貴和尚中”的思想一直在中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占主導地位。反映在句法結構里,表現為漢語具有分析語、重意合、話題突顯、多用

6、主動語態(tài)及固定的語序等句法特征。英國是一個封閉而又開放的島國,與歐洲大陸有著千絲萬縷的政治、經濟及血緣關系。其先民流動的生活方式,獨立而又分工協(xié)作的封建莊園經濟,使得他們能夠沖破氏族血緣關系,政治關系復雜,長期處于不統(tǒng)一的狀態(tài),基督教文化占據主導地位。“主客二分”、“以神為本”及“理性對抗”是其意識形態(tài)的主流。在句法結構中表現為英語具有分析-綜合語、重形合、主語突顯、多物稱主語和被動語態(tài)等句法特征。語序則按照形式邏輯推理的模式進行安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