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izarov技術治療小腿創(chuàng)面修復術后脛骨缺損療效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探討 Ilizarov環(huán)形外固定架技術治療小腿創(chuàng)面修復術后脛骨缺損的臨床療效。
  方法:回顧性分析2009年2月-2014年10月,華北理工大學附屬骨科醫(yī)院手外三科采用Ilizarov環(huán)形外固定架技術治療小腿創(chuàng)面修復術后脛骨骨缺損患者27例。男21例,女6例,年齡16~55歲,平均32±2.5歲。小腿斷肢再植術后骨外露伴肢體短縮4例,閉合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后皮膚壞死、感染4例,GustiloⅢ型開放骨折術后皮膚壞死、骨外

2、露、感染19例。伴肢體短縮、成角畸形8例,短縮長度2~5 cm,平均3.5cm。所有患者創(chuàng)面一期修術后脛骨骨缺損長度3~18cm,平均7±2.2cm。待無感染且創(chuàng)面愈合在患肢安放Ilizarov環(huán)形外固定架。根據(jù)患者個人情況:短縮-延長11例,骨節(jié)段滑移16例,其中7例采用雙節(jié)段滑移術。
  結果:27例患者均以復查形式獲隨訪,隨訪時間1~4年,平均1.7年?;贾侨睋p均得以重建,與正常下肢長度達到相對均衡(短縮<2cm),延長部

3、位骨生長良好,達到骨性愈合,骨延長長度5~21cm,平均9cm。骨愈合去除外固定時間10~39個月,平均13.2個月。愈合指數(shù)35~65d/cm,平均45d/cm。骨滑移百分比為14%~58%,平均34%。小腿創(chuàng)面無感染、破潰發(fā)生,無骨髓炎發(fā)生。術后發(fā)生脛骨軸向偏移3例,2例經(jīng)調整外固定架后矯正,1例經(jīng)切開外固定架調整,取髂骨植骨后矯正。針道感染3例,采用抗炎換藥治療后治愈。鋼針牽拉致皮膚疼痛3例,暫停牽引2~3日,待疼痛消失后繼續(xù)滑移

4、。5例骨缺損斷端對合后行自體骨移植和對位調整.未見神經(jīng)血管損傷病例。所有患者下肢恢復完全負重行走功能,19例步態(tài)正常,8例遺留跛行。對患者術前術后進行功能評價,術后1、3、6個月及末次隨訪時脛骨缺損長度均較外術前改善(P<0.05),踝關節(jié)Kofoed評分及膝關節(jié)ROM測試均較術前改善(P<0.05);末次隨訪時各種治療方案參照Johner-Wruth評價標準進行功能評價:優(yōu)17例,良5例,中3例,差1例。優(yōu)良率為81.5%?;颊邔π⊥?/p>

5、外觀及功能效果滿意。
  結論:Ilizarov環(huán)形外固定架技術治療小腿創(chuàng)面修復術后脛骨缺損創(chuàng)傷小,骨折固定穩(wěn)定,骨連接的質量好、強度高,修復的脛骨直徑達到或接近原有大小,允許患者早期帶架下地負重和活動,易被患者接受。Ilizarov技術治療脛骨缺損是一個長期系統(tǒng)的過程,需要醫(yī)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下完成。醫(yī)生要在術前術后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良好的溝通,得到患者及其家屬的理解,術后患者遵醫(yī)囑進行滑移及各項功能鍛煉,才能很好的預防并發(fā)癥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