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感染是血液腫瘤患兒最常見的合并癥和重要死因之一。據統計60%~70%的白血病/淋巴瘤患者死于感染。由于惡性腫瘤患兒化療后骨髓抑制明顯和中性粒細胞減少,加之免疫力低下,引起感染的機會增多,常成為患兒病情加重、治療失敗、甚至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嚴重影響了惡性腫瘤的治療和預后,故查找并分析感染的途徑及病因成為臨床兒科醫(yī)師必須面對的問題。而腸道是機體最大的細菌和內毒素儲存庫,正常情況下機體與正常菌群之間保持著動態(tài)的微生態(tài)平衡,以雙歧桿菌為
2、主的專性厭氧菌與腸粘膜表面特異性受體相結合,形成相當穩(wěn)定的菌膜結構,構成抗定植力的生物屏障,可有效抵抗細菌對機體的侵襲,在維持腸道結構和功能中起重要作用。一旦這種生態(tài)平衡和生物屏障被破壞,就可使大量的細菌和內毒素經門脈系統進入體循環(huán)造成腸源性內毒素血癥和細菌縱向易位,并在一定條件下激發(fā)細胞因子和其他炎性介質的連鎖反應引起全身器官的損害。因此對惡性血液腫瘤患兒腸道菌群的定量分析有助于了解疾病本身及化療藥物對腸道菌群的影響程度,從微生態(tài)的角
3、度分析化療藥物與腸道菌群變化的相互關系,并為微生態(tài)調節(jié)劑用于感染和化療副作用的預防及治療提供依據。
微生態(tài)調節(jié)劑是根據微生態(tài)學原理,通過調整微生態(tài)失調,保持微生態(tài)平衡,提高宿主的健康水平,利用對宿主有益的正常微生物或促進物質所制成的制劑,包括益生菌及其代謝產物和生長促進因子。微生態(tài)調節(jié)劑能直接補充機體的正常菌群或選擇性刺激正常菌群的生長繁殖,從而競爭性地抑制外源性致病菌及內源性條件致病菌的過度生長及定植,有效地防止內源性感
4、染的發(fā)生及發(fā)展。目前在臨床上微生態(tài)調節(jié)劑主要應用于腹瀉病及肝臟疾病的治療,在小兒血液惡性腫瘤化療過程中預防性應用微生態(tài)調節(jié)劑來減少內源性感染的研究甚少。本研究通過16SrRNA/DNA實時熒光定量PCR技術對惡性腫瘤患兒在化療過程中不同骨髓抑制程度腸道中大腸桿菌和雙歧桿菌的變化進行定量分析,并與健康組和干預組進行比較,以了解化療中不同骨髓抑制程度患兒腸道內大腸桿菌和雙歧桿菌的變化狀態(tài)、以及微生態(tài)調節(jié)劑對化療患兒腸道菌群狀態(tài)的影響情況,探
5、討微生態(tài)調節(jié)劑對于維持化療過程中惡性腫瘤患兒腸道菌群平衡的干預作用。并以期利用這種作用減少或減輕惡性腫瘤患兒化療過程中各種腸源性感染發(fā)生的機會,從而保證化療的順利實施,提高治療水平,延長患兒的生存期。
方法:
1、分組
選擇河北醫(yī)科大學第四醫(yī)院及河北省兒童醫(yī)院血液科收治的惡性腫瘤患兒40例,其中淋巴瘤30例,白血病10例,淋巴瘤用CAM、BB等方案,白血病用CAM、DAE等方案,并隨機分為兩組,
6、一組為觀察組,一組為干預組,另隨機選擇某小學正常兒童20例作為健康對照組。干預組于化療當天開始口服微生態(tài)調節(jié)劑-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金雙歧),劑量按藥品說明書規(guī)定劑量口服,至骨髓抑制Ⅳ級時停止。以上三組中:觀察組平均年齡7.2(±1.5)歲,男:女=1:1.12;干預組平均年齡7.0(±1.5)歲,男:女=1:1.15;健康對照組平均年齡6.9(±1.2)歲,男:女=1:1.2;三組年齡、性別比較均無差異(P>0.05),以上選擇
7、對象2周內均無抗生素應用史及胃腸疾病史。
2、標本
每組中患兒每人分別留取骨髓抑制為0級、Ⅱ級、Ⅳ級時糞便標本,0級取化療前糞便,用無菌離心管收集,編號后置-80℃冰箱保存?zhèn)溆谩?br> 2.1腸道細菌DNA的制備按照糞便細菌基因組DNA提取盒上的操作說明提取糞便標本中細菌DNA及標準菌株DNA.。
2.2常規(guī)PCR反應對提取的細菌DNA進行定性分析。
2.3熒光定量PCR反
8、應,繪制溶解曲線,制作標準曲線及定量分析。
結果:
1、對照組、觀察組和干預組糞便標本中雙歧桿菌數量的對數值比較對照組雙歧桿菌數量的對數值為9.23±0.59,觀察組0、Ⅱ、Ⅳ級骨髓抑制時雙歧桿菌數量的對數值分別為7.26±0.41、4.33±0.66、4.18±0.31;干預組0、Ⅱ、Ⅳ級骨髓抑制時雙歧桿菌數量的對數值分別為7.18±0.44、6.16±0.26、6.21±0.21,經統計,觀察組和干預組0
9、級骨髓抑制時雙歧桿菌數量的對數值較對照組明顯減少,有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和干預組0級骨髓抑制時雙歧桿菌數量的對數值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和干預組Ⅱ、Ⅳ級骨髓抑制時雙歧桿菌數量的對數值之間比較均有顯著差異(P<0.05)。
2、對照組、觀察組和干預組糞便標本中大腸桿菌數量的對數值比較對照組大腸桿菌細菌數量的對數值為7.44±0.48,觀察組0、Ⅱ、Ⅳ級骨髓抑制時大腸桿菌細菌數量的對數值分別為6.6
10、5±0.30、3.92±0.46、4.01±0.21;干預組0、Ⅱ、Ⅳ級骨髓抑制時大腸桿菌細菌數量的對數值分別為6.68±0.52、4.09±0.19、4.16±0.18,經統計,干預組和觀察組0級大腸桿菌細菌數量的對數值較對照組大腸桿菌數量有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和干預組在0級骨髓抑制時大腸桿菌細菌數量的對數值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和干預組Ⅱ、Ⅳ級骨髓抑制時大腸桿菌細菌數量的對數值之間比較有顯著差異(P<0.
11、05)。
結論:
1、血液腫瘤患兒化療前腸道內雙歧桿菌和大腸桿菌較健康兒童減少,表明血液腫瘤患兒化療前腸道菌群就已處于一定程度的失衡狀態(tài)。
2、化療過程中血液腫瘤患兒腸道內大腸桿菌和雙歧桿菌數量進一步減少,骨髓抑制程度達Ⅱ級時腸道菌群數量降至最低,表明化療藥物可抑制腸道正常菌群生長,加重腸道菌群失調,骨髓抑制Ⅱ級時抑制作用最明顯。
3、微生態(tài)調節(jié)劑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可明顯增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胃腸道微生態(tài)調節(jié)劑的初步研究.pdf
- 藥物干預對先天高血糖小鼠腸道菌群的影響.pdf
- 微生態(tài)制劑對肉雞生長、免疫及腸道菌群結構的影響.pdf
- 腸道菌群與微生態(tài)制劑
- 苯血液毒性機制及藥物干預作用的研究.pdf
- 59477.微生態(tài)調節(jié)劑對小鼠抗輻射能力的影響
- 肝素對腸道菌及腸道菌群的作用與機制.pdf
- 腸道菌群調節(jié)劑輔助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臨床研究.pdf
- 益生菌干預對危重患者腸道菌群及臨床預后的影響.pdf
- 加味澤瀉湯對NAFLD小鼠腸道微生物干預作用的研究.pdf
- 口服抗腫瘤藥物對小鼠腸道菌群和免疫相關基因表達的影響.pdf
- 實驗性黃疸家兔腸道菌群和膽紅素代謝的變化及微生態(tài)制劑的調節(jié)作用.pdf
- 肝移植急性排斥大鼠腸道微生態(tài)變化特征及腸道菌群改變對排斥大鼠肝損傷的影響研究.pdf
- 菊粉對肉雞生產性能、血液指標及腸道菌群的影響.pdf
- 淺談腸道菌群藥物
- CGMP對IBD小鼠腸道菌群失衡調節(jié)作用的研究.pdf
- 芽孢杜菌對肥胖大鼠腸道微生態(tài)影響的研究.pdf
- 結直腸癌術后腸道菌群、免疫功能的變化及腸道微生態(tài)制劑治療術后腸道微生態(tài)紊亂的臨床研究.pdf
- 肝缺血-再灌注對大鼠腸道微生態(tài)狀況的影響及相關干預措施的作用.pdf
- 腸道菌群及微生態(tài)與結直腸癌的關系.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