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偏見對攻擊行為影響的理論和實驗——認知加工機制的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23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近年來,隨著恐怖活動、校園槍擊、戰(zhàn)爭等暴力行為在世界范圍內的日益頻繁,攻擊行為的形成及人們對攻擊信息的認知加工特點成為當前社會心理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目前,已有社會學習理論、社會信息加工模型、興奮轉移理論、認知聯(lián)結觀點、“腳本”理論及GAM等六大理論,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個體人格特點和情境等兩大因素影響攻擊行為產生的過程做出了解釋。近期,研究者(Duckitt& Fisher,2003;Kreindler,2005;Parrott& Z

2、eichner,2005;Thomsen,Eva,& Sidanius,2008)發(fā)現(xiàn),社會偏見(即以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進行群體分類為基礎而產生的認知偏差和負性態(tài)度)也與攻擊行為的產生具有高度的關聯(lián)。但針對“兩者之間是否具有確定的因果關系”,研究者的論述和解釋仍在爭論當中;為數(shù)不多的實證研究也未能提供足以說明兩者之間關系的證據。因此,社會偏見與攻擊行為之間關系的實質需要在更廣闊的研究視角下得以論證。
   本文在梳理相關文獻及分

3、析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操縱外顯偏見和內隱偏見兩個變量,并結合人際攻擊、間接群際攻擊和顯性群際沖突等不同的攻擊行為形式,系統(tǒng)探討了社會偏見在攻擊行為觸發(fā)過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以及社會偏見存在情況下個體對攻擊性信息在注意選擇偏向、記憶易得性和敵意解釋偏差等方面的認知加工特點。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首先引入社會偏見及其他與攻擊行為產生密切相關的變量(比如個體人格特點、群體認同、群際威脅等),構建了社會偏見與攻擊行為之間關系的理論模型,并提出了社

4、會偏見影響攻擊行為產生過程的五個研究假設。隨后,在系列實驗研究中,分別以艾滋病患者/同性戀偏見、社會“排外”現(xiàn)象、醫(yī)患雙方的偏見等做為社會偏見形式的載體,選取競爭反應時(CRT)、情緒Stroop、詞匯決定任務(LDT)及“故事補全任務”(SCP)等實驗范式的指標為研究因變量,對前述假設進行了驗證。本文主要的研究結論可概括如下:
   (1)在人際攻擊行為的形成過程中,相比于個體的特質性攻擊性程度,社會偏見發(fā)揮著更加明顯的影響作

5、用。具體為,當被試存在外顯偏見或是內隱偏見被啟動時,社會偏見發(fā)揮主效應;當外顯偏見不存在及內隱偏見不被啟動時,個體特質攻擊性程度的不同才會導致攻擊行為指標出現(xiàn)顯著差異。
   (2)在間接群際攻擊行為的形成過程中,社會偏見的主效應仍然存在。具體表現(xiàn)為,外顯偏見比群體認同程度對攻擊行為的產生具有更為直接的影響;而當偏見以內隱方式存在時,群體認同程度的影響變得明顯,并出現(xiàn)“貶外”效應。
   (3)在顯性群際沖突的形成過程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