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研究背景:心搏驟停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引起心室顫動和心室停搏等而使心輸出量突然停止,大動脈搏動與心音消失,心電圖表現有心室顫動、無脈性室性心動過速,無脈性心電活動以及心室停搏,重要器官特別是腦的嚴重缺血缺氧,導致出現意識喪失,呼吸停止等一系列癥狀。心搏驟停是常見的臨床最緊急的情況,必須立即搶救,進行正確有效的心肺復蘇術,否則,機體各器官和組織將出現嚴重的生理和病理改變,并最終導致死亡。 院內發(fā)生心搏驟停的患者接受的心肺復蘇術除了應進
2、行現場心肺復蘇之外,還應包括復蘇藥物如腎上腺素,阿托品,碳酸氫鈉,利多卡因,胺碘酮以及其他對癥藥物的應用,氣管插管(endotrachealintubation,ETI)或切開,心臟電復律或電擊除顫(electricdefibrillation,ED)以及緊急床邊心臟起搏術等。隨著全球心肺復蘇技術的日臻提高與完善,心搏驟停的救治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院內發(fā)生心搏驟停的患者,由于出現心搏驟停時已經在急診搶救室和/或病房,院內心肺復蘇操作
3、所進行的步驟與方法相對于院外發(fā)病時的現場操作更為標準化,規(guī)范化,設施更為齊全,人員更為充足,因而開始心肺復蘇的時間相對較早,而且復蘇的自主循環(huán)恢復(retumofspontaneouscirculation,ROSC)率也比院外發(fā)生心搏驟停的患者的ROSC率要高,但國內外資料表明,院內復蘇的ROSC率仍然不能令人滿意,院內發(fā)生心搏驟?;颊叩某鲈捍婊盥室约邦A后等問題仍令人堪憂。最近Drago等報道,成人住院患者的心搏驟停的發(fā)生機率是3~4
4、‰,其中最多只有大約20~50%的患者能夠實現ROSC甚至出院,住院患者發(fā)生心搏驟停后的死亡風險比高達50~80%,且近四十余年來這一比率并無顯著改變。Demet等關于院內心肺復蘇的研究報道,103例院內心搏驟停后進行了心肺復蘇的患者中,存活出院的只有12例(11.7%)。Cooper和Evans所做的一項大規(guī)模調查研究顯示,院內心搏驟停患者自主循環(huán)恢復率為41%,24h存活率和出院存活率分別為28%和19%。國內學者有報道,急救系統(tǒng)比
5、較完善的地區(qū),院內心肺復蘇的ROSC率僅為15~20%。其他學者也有相關的研究報道。這些數字所體現出來的目前國內外院內復蘇的現狀,仍然不容樂觀。如何提高院內心搏驟?;颊叩亩虝荷媛逝c出院率,減低病死率,是院內心肺復蘇研究中一直備受關注同時也是有待解決的問題。 院內發(fā)生心搏驟?;颊叩囊蛩胤治鲇衅洳煌谠呵盎蛟和庵?。院內發(fā)生心搏驟停的患者,開始心肺復蘇較為及時,設施及急救藥物完備,急救人員充足,容易調動,且病情監(jiān)測密切,操作相對規(guī)
6、范和完善。目前,國內關于心搏驟停的發(fā)生率和生存率的研究較少,而且很少探討關于發(fā)生心搏驟停的患者的年齡和性別,初始心律,發(fā)生地點和時間,心肺復蘇的時間以及目擊到心搏驟停等多個因素與患者的存活率之間的關系。本研究立足于院內接受心肺復蘇患者的自主循環(huán)恢復率和24小時存活率的分析,評估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的住院患者心搏驟停的發(fā)生率,ROSC率和24小時存活率以及存活出院率:并且評估患者的ROSC率以及24小時存活率與患者的年齡和性別,初始心律,
7、發(fā)生地點,發(fā)生時間以及是否目擊發(fā)現等等之間的關系,找出對ROSC率以及24小時存活率有影響的因素,為臨床上心搏驟?;颊叩木戎喂ぷ魈峁┮欢ǔ潭鹊闹笇?,對院內心搏驟停患者心肺復蘇術的質量與效果進行評估,為探討怎樣提高患者生存率及改善預后等提供依據。 研究方法:本研究回顧了自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的住院病人中發(fā)生心搏驟停并實施了心肺復蘇術的患者。在院內接受2次或2次以上心肺復蘇的患者,以第一次發(fā)生心搏驟停接受心肺復蘇的資料為
8、研究對象。 病例排除標準如下(有以下任一種情況者,即排除在本研究之外):①年齡小于18歲的患者;②在院外已發(fā)生心搏驟停的患者或已接受心肺復蘇的患者;③疾病終末期的臨終患者;④發(fā)病后放棄搶救的患者;⑤急診室發(fā)生心搏驟停的患者。 經過對2003年至2005年度中山二院住院病例的查閱篩選,最后共有101例患者納入研究范圍。研究從患者住院后發(fā)生心搏驟停的時間開始,研究終點為患者出院或院內死亡。 自主循環(huán)恢復的標準:經CP
9、R后,患者自主心律(包括竇性心律或基本正常的其它心律)恢復,動脈血壓不低于在90/60mmHg,維持30min以上。 本研究記錄了入選以下資料:患者的一般情況,包括患者的年齡,性別和原發(fā)疾??;患者發(fā)病時的情況,包括患者的院內發(fā)病地點,發(fā)病的時間,是否有目擊察覺以及患者發(fā)病時的初始心律;患者心肺復蘇后的情況,包括是否ROSC,復蘇后24h存活與否以及是否存活出院。 按照研究表格查找病例資料并記錄所需資料。利用EXCEL表格
10、建立數據庫。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對于年齡采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Studentt-test);性別,發(fā)病地點和初始心律采用了Pearson's卡方檢驗,項目單元表格中頻數<5者采用校正的卡方檢驗;原發(fā)疾病和目擊采用Fisher's精確檢驗(Fisher'sexacttest)。對計量資料如年齡,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如性別,原發(fā)疾病,初始心律等采用頻數表示。P值<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1、 結果:1.總體資料的統(tǒng)計結果2003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期間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的患者共有71681人,住院期間發(fā)生心搏驟停的患者有216人,住院患者心搏驟停的發(fā)生率為3‰。其中實施了心肺復蘇術并滿足本研究的排除標準的有101例。101例患者中,實現了自主循環(huán)恢復(ROSC)的占45.5%(46/101)。46例ROSC患者24h存活的有35例,占所有ROSC患者的76.1%,占所有心搏驟?;颊叩?4.7%。出院的
12、患者有12例,占所有ROSC患者的26.1%,占所有心搏驟停患者的11.9%。院內死亡患者共89例,占所有心搏驟?;颊叩?8.1%。 1.1患者的一般情況統(tǒng)計結果患者的平均年齡為61.5±16.9歲(range19~93歲)。男性患者66例,占所有CA患者的65.3%,女性患者35例,占所有CA患者的34.7%,男:女為1.9:1。ROSC組與Non-ROSC組的患者的年齡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同樣的,24小時存活組與未
13、存活組的患者的年齡也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男性患者與女性患者在ROSC與Non-ROSC之間無統(tǒng)計學區(qū)別(P>0.05),同樣性別對24小時存活與否也沒有影響(P>0.05)。 原發(fā)疾病中,心源性疾病占24.8%(25/101),非心源性疾病占75.2%(76/101)。ROSC組與Non-ROSC組的原發(fā)疾病的不同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樣的,24小時存活組與未存活組的原發(fā)疾病的不同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4、)。1.2患者的發(fā)病時情況統(tǒng)計結果 發(fā)病地點為ICU和CCU的占42.6%(43/101),內科占34.7%(35/101),外科占13.9%(14/101),其它占8.9%(9/101)。各發(fā)病地點之間的ROSC率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同樣的,各發(fā)病地點之間的24小時存活率也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別(P>0.05)。 發(fā)病時間為6am~6pm這一時間段發(fā)病的患者占38.6%(39/101):6pm~6am的占61.
15、4%(62/101)。目擊發(fā)現患者發(fā)病的占51.5%(52/101)。初始心律中,VF/VT占21.8%(22/101),Non-VF/VT占78.2%(79/101)。ROSC組與Non-ROSC組之間的發(fā)病時間的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24小時存活組與未存活組之間的發(fā)病時間的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ROSC組與Non-ROSC組之間是否目擊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且初始心律不同也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
16、5),同樣的,有無目擊以及初始心律對24小時存活與否也有影響(P<0.05)。 2.影響患者ROSC的因素分析由統(tǒng)計結果可以得出,ROSC組與Non-ROSC組在發(fā)病時間,目擊察覺以及初始心律三個觀察項目的結果之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進一步得到發(fā)病時間在6am~6pm(OR=0.410;95%CI,0.181-0.932;P=0.041),有目擊察覺(OR=3.346;95%CI,1.471-7.613;P=0.005)以及初始
17、心律為VT和/或VF(OR=0.301;95%CI,0.110-0.823;P=0.016)為ROSC的保護因素。 3.影響ROSC后患者24h存活的因素分析本研究中,101例患者經過心肺復蘇后,其中46例患者實現了ROSC,46例ROSC患者中有35例24h存活。在前面的研究中已經對實現ROSC的患者在復蘇后的研究項目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24小時存活組與未存活組在目擊察覺與初始心律兩個觀察項目的結果之間有統(tǒng)計學差異。進一步得到有目
18、擊察覺(OR=2.445;95%CI,1.045-5.725;P=0.037)以及初始心律為Non-VF/VT(OR=0.338;95%CI,0.144-0.790;P=0.011)為24小時存活的保護因素。 結論:1.白天發(fā)病,目擊察覺和初始心律為VF和/或VT的心搏驟?;颊咂銻OSC率較高。 2.目擊察覺和初始心律為VF和/或VT的心搏驟?;颊咴谛姆螐吞K后24小時存活率較高。 注:本結論僅適用于中山大學第二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心搏驟停與心肺復蘇
- 心搏驟?;颊咝姆螐吞K預后影響因素分析
- 關于院內心臟驟?;颊邚吞K時限的研究.pdf
- 小兒心搏呼吸驟停與心肺復蘇術
- 心臟驟停與心肺復蘇分析
- 心臟驟停和心肺復蘇
- 院內心跳呼吸驟?;颊吡餍胁W調查和復蘇效果分析.pdf
- 心臟驟停與心肺腦復蘇
- 心臟驟停與心肺復蘇ppt課件
- 心臟驟停與心肺復蘇西醫(yī)內科
- 心臟驟停與心肺腦復蘇2015
- 心臟驟停和心肺腦復蘇教案
- 兒童院內心肺復蘇近期預后的影響因素分析.pdf
- 院內心臟猝死初級心肺復蘇49例臨床分析
- 心肺復蘇患者成功率回顧性分析.pdf
- 急危重癥護理學----05心搏驟停與心肺腦復蘇
- 2015年心臟驟停與心肺復蘇資料
- 院內心臟驟停搶救演練教案(附操作要點)
- 院內心臟驟停搶救演練教案(附操作要點)
- 心搏驟停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