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頻消融冠狀靜脈竇口對房室結慢徑區(qū)影響的實驗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atrioventricular nodalreentrant tachvcardia,AVNRT)是一種常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頻消融術已廣泛應用于AVNRT的治療,目前射頻消融慢徑成為改良房室結治療心動過速的常規(guī)手術方法,手術并發(fā)癥之一是阻斷房室結慢徑過程中,損傷真房室結或希氏束,造成房室傳導阻滯。長期以來,人們不斷探討房室結慢徑消融的安全時間、能量范圍及解剖定位。新近研究提出,AVNRT患者多存在冠狀靜

2、脈竇口(coronary sinus ostium,cso)擴大,CSO的擴大是形成房室結慢徑的病理學基礎,CSO是射頻消融房室結慢徑的解剖學標志。但是,CSO周圍消融房室結慢徑的損傷特點以及對真房室結或希氏束的影響尚未見報道,本研究以心臟結構接近人體的豬作為實驗對象,探討不同能量射頻消融CSO周圍局部組織病理改變以及對真房室結或希氏束的組織學影響,為臨床工作提供實驗數據。 方法 20頭3~4個月齡大約克家豬,體重35

3、~40Kg,設為對照組(2頭)和實驗組(18頭),根據射頻消融時間又將實驗組分為6組,分別為10秒(S)組、20秒(S)組、30秒(S)組、40秒(S)組、60秒(S)組、80秒(S)組,每組3頭。麻醉動物,對照組麻醉后即處死動物,取心臟行組織學檢查。對實驗組家豬采用經皮穿刺方法,行CSO逆行造影,觀察CSO形態(tài),結合CSO造影的影像資料和CSO電極標測,確定CSO位置。將7F消融導管(頭端直徑4mm)放置于CSO周圍,且心內電圖為小A

4、大V處,確定為CSO靶點,在RA030°透視下,消融導管經三尖瓣口放置于右心室心尖部,然后緩慢回撤導管至房室結區(qū)(A、B區(qū)),同時以心內電圖由大V波變?yōu)锳、H V波,且H波最大處確立為希氏束區(qū)。在RAO30°、LAO45°透視下,消融導管放置于CSO靶點,且遠離希氏束區(qū),心內電圖顯示無H波處,各實驗組以30W功率分別以10S、20S、30S、40S、60S、80S,進行射頻消融。射頻消融過程中,心電圖若出現過快的交界區(qū)心律、交界區(qū)心律時

5、,逆?zhèn)餍姆坎ㄗ铚?、P-R間期延長或X線透視發(fā)現消融電極位置改變、阻抗增高時,停止放電,重新選擇靶點。手術結束后行空氣栓塞處死動物,迅速取出心臟,沿房室溝切開心臟,觀察射頻消融病灶特征,測量損傷病灶長、寬和深,并計算最大的損傷范圍;結合術中希氏束區(qū)影像學資料及解剖學Koch三角(上端Todaro腱,下端三尖瓣膈瓣附著緣,前部中央纖維體,后部冠狀靜脈竇開口)頂部的位置明確真房室結及希氏束區(qū)。觀察射頻消融病灶與CSO、真房室結、希氏束的關系。

6、取材切片采用HE染色及Masson染色,光學顯微鏡下觀察CSO周圍射頻消融損傷及真房室結、希氏束的組織形態(tài)學特點及病理學改變。統(tǒng)計學分析射頻消融能量與損傷范圍的關系。 結果 1、射頻消融靶點及CSO大體結果 1.1消融靶點與CSO的關系消融靶點位于CSO周圍10mm內視為有效靶點,實驗組消融靶點均為有效靶點,總有效率為100%。 1.2射頻消融靶點大體特征射頻消融靶點表面呈近似圓形或橢圓形鮮紅或暗紅色出

7、血灶,表面心內膜基本完整,無血栓附著,切面可見黃褐色干酪樣壞死,底部略呈弧形。10S 80S組消融靶點平均面積及深度分別為6.5±1.3mm<'2>、8.5±0.1mm<'2>、13.8±6.2mm<'2>、21.8±12.4mm<'2>、23.0±1.7mm<'2>、33.7±9.1mm<'2>及1.8±0.3mm、2.6±0.6mm、2.7±0.6mm、2.8±0.3mm、3.0±0.1mm、3.1±0.2mm。靶點外為正常組織,無

8、心臟穿孔并發(fā)癥。 1.3射頻消融靶點與希氏束的距離消融靶點距離希氏束>10mm且<15mm為7/18(38.9%),距希氏束>15mm且<20mm為17/18(93.4%),距希氏束>20mm且<25mm為18/18(100%)。CSO距希氏束的平均距離為20±3mm。 1.4 CSO形態(tài)18頭實驗組家豬影像學與解剖學檢查,2頭對照組家豬解剖學檢查發(fā)現CSO形態(tài)均呈漏斗型。 2、射頻消融靶點及CSO組織學特點

9、 2.1 CSO組織學特點CSO周圍心肌組織中存在與房室結過渡細胞形態(tài)相近的心肌細胞,該類細胞較普通心肌細胞細小,呈彎曲狀,染色較淡。CSO周圍有豐富的纖維結締組織。 2.2射頻消融靶點組織學特點射頻消融病灶呈分界清楚的局限性損傷,消融病灶中央為壞死區(qū),心內膜、內膜下心肌纖維呈凝固性壞死,心肌細胞核消失,肌漿凝集,大量收縮帶形成。壞死區(qū)伴中等量出血,未見明顯白細胞浸潤。壞死區(qū)外為變性帶,心肌細胞水腫,可見少量收縮帶形成

10、。消融病灶周圍心肌組織輕度水腫或正常。消融病灶區(qū)見較為豐富的纖維結締組織,纖維結締組織壞死明顯,結構消失,細胞形態(tài)辨認不清。消融病灶損傷區(qū)和正常組織之間沒有移行區(qū)。本研究觀察所有消融病灶均未見透壁心肌壞死,隨射頻消融能量增加,不同實驗組心肌細胞壞死的范圍、程度增加。 2.3不同能量消融對真房室結、希氏束的影響6個實驗組在手術過程中,均未出現房室傳導阻滯,組織學檢查未見真房室結、希氏束心肌細胞損傷。 3、射頻消融能量與

11、損傷的關系以30W功率放電,10S和20S組心肌損傷面積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30S、40S、60S、80S組與10S、20S組比較心肌損傷面積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且30S、40S、60S、80S組之間心肌損傷面積比較亦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心肌損傷深度10S組與20S、30S、40S、60S、80S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而心肌損傷深度在20S、30S、40S、60S、80S組之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

12、(P>0.05)。 以300-2400焦耳能量在CSO周圍射頻消融,損傷面積隨射頻消融能量的增加而增大,兩者有直線相關關系,且成正相關(r=0.9758,P<0.05)。損傷深度隨能量的增加有增大的趨勢,但損傷深度與射頻能量的統(tǒng)計學分析表明,兩者無顯著相關關系。 結論 CSO周圍射頻消融房室結慢徑放電部位距離真房室結及希氏束較遠,損傷限局。采用30W功率于CSO周圍行射頻消融,放電10S和20S時損傷的面積無明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