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推拿常用穴位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小兒推拿常用穴位,2,在穴位上推拿,是中醫(yī)推拿的特點之一,被推拿的穴位可以分為三類: 1、十二經和任脈、督脈的穴位,這類穴位共有三百多個,在這些穴位中,有的禁用針刺,但卻可以用適當的推拿手法。推拿某個穴位,既可以起到與針刺或灸相類似的效果,又會產生不同的作用,這與推拿手法的刺激方式、頻率、強度、深淺、持續(xù)時間、角度和方向有關。,3,2、有古代文獻為依據的經外奇穴 目前,所謂“經外奇穴”越來越多,如果人

2、體的“經外奇穴”數以千計,那么,它本身也就不“奇”了。為了處理這一復雜而棘手的問題,必須有個尺度。這個尺度就是“古代文獻”。,4,3、小兒推拿特定穴位 這類穴位共有一百多個,隨著對古代文獻的發(fā)掘、整理、研究,它的數目還會增多。但是,關于推拿特定穴位的起源、發(fā)展,目前尚不十分清楚。,5,此外,還可以把穴位分為“點狀穴位”、“面狀穴位”和“線狀穴位”。,6,“點狀穴位”的歷史最為悠久,而“面狀穴位”及“線狀穴位”出現較晚

3、。有的“線狀穴位”是從“點狀穴位”發(fā)展而來的,例如:天河水穴。,7,在“面狀穴位”和“線狀穴位”中,絕大多數為“推拿特定穴位。個別為“新穴”。而在“點狀穴位”中,既有“推拿特定穴位”,又有“經外奇穴”、“新穴?!奔啊笆浐腿蚊}、督脈的穴位”。,8,由于推拿手法多種多樣,對穴位作用的方式比針刺或灸要復雜得多,所以,即使在同一穴位上應用推拿手法或應用針灸,二者所起的作用也不一定完全相同。而對于某一個具體的穴位來說,推拿的作用又可以由于手法

4、的刺激方式(不同的手法)、手法的刺激量、手法的刺激頻率、手法刺激所持續(xù)的時間、手法刺激的深淺度,角度和方向不同而有所差異。,9,4.特定穴位分布規(guī)律,點狀穴,,分布手背部,,按、揉、掐,痛癥、驚風、抽搐,10,面狀穴,,手掌、胸腹,摩、按、揉,呼吸系統、消化系統、 養(yǎng)生康復。,11,線狀穴,,面、手、前臂、背部,推、捏、運,消化、呼吸、 泌尿系統; 養(yǎng)生康復。,12,第一節(jié) 頭面部特定穴位,,13,一、

5、頭面部穴位特點 頭面部的十四經穴位很多,其中有手三陽經的穴位、足三陽經的穴位、任脈和督脈的穴位。,14,頭面部的推拿特定穴位有三十幾個,其數目僅次于上肢而居第二位。這些推拿特定穴位絕大多數是點狀穴位,個別為線狀穴位。,15,頭面部尚有著名的經外奇穴,它與推拿特定穴位相混淆。推拿或針灸同一穴位,兩者的作用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除眼球以外,頭面部的其它表面部分都可以應用推拿手法,而不管它是十四經穴位,還是推拿特定穴

6、位,或經外奇穴。,16,二、頭面部穴位分述1、攢竹(天門) 【位 置】 位于眉心至前發(fā)際一線。 【常用手法】 推法。 【治療原則】 解表散寒。 【主治疾病】 外感、內傷。,,天門,,17,【操作步驟】 醫(yī)者與患者面對面,醫(yī)者用左右手之食指、中指或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及小指,分別置于患者頭部的右側面及左側面,以扶持頭部;然后用兩手拇指的掌面作為接觸面,自患者的眉心穴交互往上推至前發(fā)際。手法應柔和。

7、在推額天門時,可以根據病情,分別選用水、酒精或蔥姜汁,蘸于穴位處進行推拿;也司不蘸取任何液體而單獨使用手法。,18,【配 伍】 與分陰陽、推三關、揉太陽、運外勞宮、運八卦等合甩,治療小兒傷寒之癥。,19,2、坎宮 【位 置】 位于眶上緣眉毛處?!境S檬址ā?推法。 【治療原則】 祛風散寒?!局髦渭膊 ?外感風寒。,,坎宮,,20,【操作步驟】 醫(yī)者與患者面對面,醫(yī)者以左右手之食指、中指或用食指、中

8、指.無名指及小指,分別置于患者頭部的右側面及左側面,以扶持頭部;然后用兩手拇指的掌面作為接觸面,自患者的眉心穴同時分推至左右顳部。手法應柔和,兩拇指用力要均勻。,21,3、眉心【位 置】 位于兩眉內端聯線的中點或前正中線與兩眉聯線的交點?!境S檬址ā?掐法,推法。【治療原則】 鎮(zhèn)驚熄風。 【主治疾病】 與其他穴位配合使用,治療驚風。,眉心,,22,【操作步驟】 用掐法時,以指尖作為接觸處,刺激量應逐漸加大,而不應

9、突然加大。不能掐破患者的皮膚。 作推法時,以拇指的掌面作為接觸面?!九?伍】 與太陽穴等相配伍,治療慢驚風。,23,4、山根【位 置】 位于鼻根部,兩目內眥連線的中點處。【常用手法】 推法,掐法。【治療原則】 發(fā)汗解表?!局髦渭膊 ?發(fā)熱無汗,驚癇。,,,山根,24,【操作步驟】 嬰兒皮膚嬌嫩,山根穴處皮膚易于破損,因而在操作時手法必須十分輕柔。 【配 伍】 與天庭、眉心、承

10、漿、準頭、人中等穴配伍,治療驚癇。,25,5、耳背高骨【位 置】 位于耳后入發(fā)際,乳突后緣高骨下凹陷處?!境S檬址ā?揉法,掐法,運法?!局委熢瓌t】 清散風熱?!局髦渭膊 ?風熱之癥。 【操作步驟】 在操作時,醫(yī)者用中指端在本穴作揉法,但不應使患者取俯臥位。,,耳背高骨,26,6、天庭(神庭)【位 置】 頭正中線,入前發(fā)際0.5寸。【常用手法】 掐法、搗法。【治療原則】 祛風通絡,鎮(zhèn)驚安神

11、。【主治疾病】 治療口眼歪斜。,,天庭,27,【操作步驟】 用手指掐或搗法自天庭指(搗)至承漿或揉約30次,稱掐揉天庭?!九?伍】 治療口眼歪斜常與揉瞳子髎合用;治療頭痛、癲癇與掐眉心、山根、年壽、人中、承漿等法合用。,28,7、天心【位 置】 前額中部,天庭與眉心連線中點處?!境S檬址ā?掐法、搗法。【治療原則】 醒腦安神,治療驚風。【主治疾病】 驚風。,,天心,29,【操作步驟】 術者用拇指甲掐天心3

12、0次,或用羅紋面揉天心約30次,稱掐揉天心?!九?伍】 掐天心治療驚風常與掐人中、承漿等合用;治療頭痛、鼻塞傷風常用掐揉天心,與掐眉心、山根等同用。,30,第二節(jié) 頸項部特定穴位,1、天柱骨【位 置】 頸后發(fā)際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線。【常用手法】 推法、刮法?!敬?數】 推100~500次,刮至皮下輕度瘀血即可?!局?則】降逆止嘔、祛風散寒,,天柱骨,,31,【主 治】發(fā)熱,嘔吐,頸項痛?!?/p>

13、操 作】用拇指或食、中兩指,自上向下直推,稱推天柱骨。亦可用湯匙邊蘸水自上向下刮,稱刮天柱骨。,32,【配伍】 主要用于治療嘔吐、惡心和外感發(fā)熱、項強等癥。治療嘔惡多與橫紋推向板門、揉中脘等合用,單用本法亦有效,但次數宜多;治外感發(fā)熱、頸項強痛多與拿風地、掐揉二扇門等同用;用刮法亦可治暑熱發(fā)痧癥。,33,2、橋弓 【位置】頸部兩側沿胸鎖乳突肌成一線。 【常用手法】揉法、推法。 【次數】揉 50

14、~100次,提拿 3~5次,抹 3~5分鐘。 【治則】 舒筋活血、解痙止痛。,,橋弓,,34,【主 治】斜頸,項強。 【操 作】用拇指或食、中、環(huán)三指揉、或用拇、食兩指提拿,或用拇指抹。 【臨床應用】揉、抹、提拿橋弓,主要用于治療小兒肌性斜頸,項強等癥。,35,第三節(jié) 胸、腹部特定穴位,1、脅肋 【位置】從腋下兩脅至兩髂前上棘。 【常用手法】按法、

15、摩法、搓法。 【次數】50~100次。 【治則】順氣化痰。,,脅肋,,,36,【主治】胸悶,脅痛,痰喘氣急,疳積等癥。 【操作】 用兩手掌從兩脅下搓摩至髂前上棘處,稱搓摩脅肋,又稱按弦走搓摩。,37,【臨床應用】搓摩脅肋,除胸悶、消積滯,對小兒因食積、痰壅氣逆所至的胸悶、腹脹、氣喘等有效。,38,2、腹【位置】腹部【常用手法】推法、摩法。【次數】 50~100次。【治則】消食理氣,腹,,,3

16、9,【主治】腹脹,腹痛,疳積,嘔吐,便秘等癥。 【操作】自劍突下到臍,用兩拇指從中間向兩旁分推,稱分推腹陰陽。用掌或四指沿臍周圍摩,稱摩腹。,40,【臨床應用】分推腹陰陽能消食理氣且降氣,善治乳食停滯或胃氣上逆引起的惡心、嘔吐、腹脹等癥,多與推脾經、運內八卦、按揉足三里等合用。,41,3、肚角 【位置】臍下2寸,石門穴旁開2寸大筋處。 【常用手法】拿法、揉法。 【次數】3

17、~5次。 【主治】理氣止痛。,,肚角,42,【主治】腹痛,腹瀉,便秘等。 【操作】用拇、食、中三指,由臍向兩旁深處拿捏,一拿一松為一次,稱拿肚角。,43,【臨床應用】拿、捏肚角是止腹痛的要法,對各種原因引起的腹痛均可應用,特別是對寒痛、傷食痛效果更佳。,44,第四節(jié) 背部特定穴位 1、脊柱 【位置】大椎至長強成一直線。 【常用手法】推法、捏法。

18、【次數】推100~300次,捏3~5次。 【治則】強健身體。,,脊柱,45,【主治】發(fā)熱,驚風,疳積,腹瀉等癥。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稱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稱捏脊,每捏三下將背脊提一下,稱為捏三提一法。,46,【臨床應用】捏脊能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絡、培元氣,具有強健身體的功能,是小兒保健常用手法之一。臨床上多與補脾經、補腎經、推三關、摩腹、按揉足三里等配合應用,治療先天和后天不

19、足的一些慢性病癥均有一定的效果。推脊柱能清熱,多與清天河水、退六腑、推涌泉等合用,并能療腰背強痛,角弓反張,下焦陽氣虛弱等癥。,47,2、七節(jié)骨 【位置】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長強穴)成一直線。 【常用手法】推法。 【次數】100~300次。 【治則】溫陽止瀉;瀉熱通便。,,七節(jié)骨,48,【主治】泄瀉、便秘、脫肛。 【操作】用拇指橈側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而上或

20、自上而下作直推,分別稱推上七節(jié)骨和推下七節(jié)骨。,49,【臨床應用】推上七節(jié)骨能溫陽止瀉,多用于虛寒腹瀉、久痢等癥。臨床上常與按揉百會、揉丹田等合用,治療氣虛下陷引起的遺尿,脫肛等癥。推下七節(jié)骨能瀉熱通便,多用于腸熱便秘或痢疾等癥。,50,3、龜尾 【位置】在尾椎骨端。 【常用手法】揉法。 【次數】100~300次。 【治則】通調督脈之經氣、調理大腸。,,龜尾,51,【主治】

21、泄瀉,便秘,脫肛,遺尿。 【操作】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稱揉龜尾。,52,【臨床應用】龜尾穴性平和,能止瀉,也能通便,多與揉臍、推七節(jié)骨等合用,治療泄瀉、便秘等癥。,53,第二節(jié) 上肢部特定穴位 (一)、上肢部穴位特點 上肢的推拿特定穴位數目最多,其約占全部推拿特定穴位的半數。上臂、肩、前臂、肘、手及腕部,均有推拿特定穴位,其中以手部為最多。前臂的三關穴、六腑穴、天河水穴非常有名,被經常應用。,54,

22、在上肢的穴位中,既有點狀定位,又有面狀穴位和線狀穴位。在點狀穴位中,既有十四經穴位,又有推拿特定穴位和經外奇穴;而面狀穴位和線狀穴位,都早于推拿特定穴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推拿特定穴位中,手的掌面為陽面,手的掌背面為陰面,這與手三陰經及手三陽經的陰陽所屬是相互矛盾的,雖然曾有人力圖糾改,但也無濟于事。,55,(二)、上肢部穴位分述,1、脾經 【位置】拇指橈側緣或拇指末節(jié)羅紋面。 【常用手法】推法、揉法

23、 【次數】100~500次。 【治則】健脾和胃、消食導滯。,,脾經,,56,【主治】消化系統疾病。 【操作】將患兒拇指屈曲,循拇指橈側緣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為補(亦可旋推拇指末節(jié)羅紋面),稱補脾經。將患兒拇指伸直,自指根推向指尖,稱清脾經。若來回直推為平補平瀉,稱清補脾經。,57,【臨床應用】 ①、補脾經能健脾胃、補氣血,用于脾胃虛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癥,多與推三關,運八卦、捏

24、脊等合用。,58,②、清脾經能清利濕熱、化痰止嘔,用于濕熱熏蒸、皮膚發(fā)黃、惡心嘔吐、痢疾等癥。由于小兒脾胃薄弱,不宜攻伐太過,在一般情況下,多用補法,體壯邪實者方可用清法。,59,③、小兒體虛,正氣不足,患斑疹熱病時,推補本穴,可使隱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60,2、肝經 【位置】食指末節(jié)羅紋面。 【常用手法】推法、揉法。 【次數】100~500次。 【治則】平肝瀉

25、火、解郁除煩、息風止痙。,,肝經,,61,【主治】驚風,目赤,煩躁不安,五心煩熱,口苦咽干等癥。 【操作】用推法自食指末節(jié)指紋推向指尖,稱清肝經;反之為補肝經。,62,【臨床應用】 ①、清肝經能,用于驚風抽搐、煩躁不安、五心煩熱等癥,多與清心經、掐揉小天心、退六腑等合用。 ②、肝經宜清不宜補,若肝虛應補時則補后加清,或以補腎經代之,為滋腎養(yǎng)肝法。,63,3.心經 【位置】中指末節(jié)羅紋面

26、。 【常用手法】推法、揉法。 【操作】用推法自中指末節(jié)指紋推向指尖,稱清心經;反之為補心經。 【次數】100~500次。 【治則】清熱退火。,,64,【主治】五心煩熱,口舌生瘡,小便短赤,驚惕不安,心血不足等癥。 【臨床應用】 ①、清心經能清熱退心火,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熱神昏、面赤口瘡、小便短赤等癥,多與清天河水、清小腸、退六腑等配合使用。 ②、本穴宜清不宜補

27、,恐動心火,若氣血不足而見心煩不安、睡臥露睛等癥,需用補法時,可補后加清,或以補脾經代之。,65,4、肺經 【位置】無名指末節(jié)指面。 【常用手法】推法、揉法。 【操作】用推法自無名指末節(jié)指紋推向指尖,稱清肺經;反之為補肺經。 【次數】100~500次。 【治則】清肺化痰,補益肺氣。,,66,【主治】感冒,咳嗽,氣喘痰鳴,自汗,盜汗,遺尿,脫肛等癥。 【臨

28、床應用】 ①、清肺經能清肺瀉熱、化痰止咳,用于肺熱痰喘、痰鳴等癥,多與清天河水、退六腑、運八卦等合用。 ②、補肺經能補益肺氣,用于肺氣虛弱、咳嗽、氣喘、虛汗、畏寒等癥,多與補脾經、推三關、揉二馬等合用。,67,5、腎經 【位置】小指末節(jié)羅紋面。 【常用手法】推法、揉法。 【操作】用推法自小指末節(jié)指紋推向指尖,稱補腎經,反之為清腎經?!敬螖怠?00~500次?!局蝿t】補腎健腦

29、、清利濕熱。,,68,【主治】先天不足,久病體虛。五更泄瀉,遺尿,虛喘,小便淋漓刺痛等癥。 【臨床應用】 ①、補腎經能補腎健腦、溫養(yǎng)下元、常用于先天不足、久病體虛、腎虛久瀉、虛喘、遺尿等癥。多與補脾經、推三關、揉二馬等合用。 ②、清腎經能清利下焦?jié)駸幔S糜诎螂诐駸?、小便短赤等癥,多與掐揉小天心、清小腸、推箕門等合用。,69,6、大腸 【位置】在食指橈側緣,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線。

30、 【常用手法】推法。 【操作】用右手拇指橈側面,自指尖推向虎口為補,稱補大腸;反之為清大腸。 【次數】100~500次。 【治則】澀腸固脫、溫中止瀉。,,大腸,70,【主治】泄瀉,便秘,痢疾,脫肛等癥。 【臨床應用】 ①、補大腸能澀腸固脫、溫中止瀉,用于虛寒腹痛、泄瀉、脫肛等癥,多與補脾經、推三關等合同。 ②、清大腸能清利腸腑、祛濕熱、導積滯,多用于濕熱留

31、滯腸道、身熱腹痛、痢下赤白等癥,常與清天河水、分陰陽等合用。,71,7、小腸 【位置】小指尺側緣,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線。 【常用手法】推法。 【操作】用推法自指尖向指根直推為補,稱補小腸;反之為清小腸。 【次數】100~500次。 【治則】清熱利尿、分清別濁。,,小腸,72,【主治】小便赤澀,水泄,口舌糜爛等癥。 【臨床應用】本穴多用清法,有清熱利尿、分清別濁的

32、作用,主要用于小便短赤不利或尿閉、泄瀉等癥。若心經有熱,移熱于小腸,可配合清天河水,加強清熱利尿作用。若陰虛水虧、小便短赤可用補法。,73,8、腎頂 【位置】小指頂端。 【常用手法】按、揉法。 【操作】以中指或食指按揉,稱揉腎頂。 【次數】100~500次。 【治則】止汗。,,腎頂,74,【主治】自汗,虛汗,解顱等癥。 【臨床應用】揉腎頂為止汗要穴,對自汗、盜汗、大汗淋

33、漓者,均有良效。,75,9、腎紋【位置】手掌面,小指第二指間關節(jié)橫紋處?!境S檬址ā堪慈唷静僮鳌坑弥兄富蚴持赴慈?,稱揉腎紋?!敬螖怠?00~500次。【治則】祛風明目、清熱散結。,,,腎紋,76,【主治】目赤,鵝口瘡、熱毒內陷等癥。 【臨床應用】揉腎紋能祛風明目、散結熱,常用于目赤腫痛或熱毒內陷、瘀結不散所致的高熱、呼吸氣涼,手足逆冷等癥,多與揉小天心、退六腑、清天河水等合用。,77,10、四橫紋

34、 【位置】手掌面,第二至第五指間關節(jié)橫紋。 【常用手法】掐、揉、推法。 【操作】用拇指甲掐揉,稱掐四橫紋;四指并攏,從食指橫紋處推向橫紋處,稱推四橫紋。 【次數】掐3~5次,推100~300次。 【主則】調和氣血、退熱除煩。,,,四橫紋,,78,【主治】氣血不暢,消化不良,疳積,腹痛,氣喘,口唇破裂等癥。 【臨床應用】掐四橫紋能退熱除煩、散結;推四橫紋能調和氣血、消脹

35、。常用于疳積、腹脹、氣血不和等癥,多與補牌經,揉中脘等合用。,79,11、掌小橫紋 【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側掌紋頭。 【常用手法】按、揉法。 【操作】用中指或食指按揉,稱揉掌小橫紋。 【次數】100~500次。 【治則】清熱散結、化痰止咳。,,掌小橫紋,80,【主治】痰熱喘咳,口舌生瘡,頓咳,流涎等癥。 【臨床應用】揉掌小橫紋能清熱散結、化痰止咳,常用于喘

36、咳、口舌生瘡等癥,為治療百日咳、肺炎的要穴,對嬰兒流涎劇烈者,亦有良效。,81,12、胃經 【位置】大魚際橈側赤白肉際,從掌根至拇指根部。 【常用手法】推法。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從掌根推至拇指根部,稱清胃經。 【次數】100~500次。 【治則】和胃降遞、除煩止渴。,,82,【主治】嘔吐,呃逆,衄血等癥。 【臨床應用】清胃經能清中焦?jié)駸?、和胃降遞

37、、瀉胃火、除煩止渴,亦可用于胃火上亢引起的衄血等癥,多與推天柱骨合用。,83,13、板門【位置】手掌大魚際平面?!境S檬址ā咳?、推法。【操作】用拇指揉大魚際平面中點,稱揉板門;用拇指橈側從拇指根推向腕橫紋,稱板門推向橫紋,反之稱橫紋推向板門。【次數】100~300次?!局蝿t】健脾和胃、消食化滯。,,84,【主治】食積,腹脹,食欲不振,嘔吐,腹瀉,氣喘,噯氣等。 【臨床應用】 ①、揉板門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滯

38、、運達上下之氣,常用于乳食停積、食欲不振、腹瀉、嘔吐等癥,多與推脾經、運八卦等合用。 ②、板門推向橫紋,功專止瀉;橫紋推向板門,功專止嘔,85,14、內八卦 【位置】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以圓心至中指根橫紋內2/3和外1/3交界點為半徑,畫一圓,八卦穴即在此圓上。南為"離"北為"坎",東為"震",西為"兌",西北為"乾&qu

39、ot;,東北為"艮",東南為"巽",西南為"坤"。,86,【常用手法】推、運法。【操作】用運法,自乾宮起至兌宮止,周而復始,順時針方向,稱運內八卦?!敬螖怠?00~300次?!局蝿t】理氣化痰、行滯消食。,87,【主治】咳嗽,氣喘,胸悶,嘔吐,食欲不振等癥。 【臨床應用】運內八卦能理氣化痰、行滯消食,常用于痰喘、乳食內傷、胸悶、嘔吐、腹瀉等癥,多與推脾經、推

40、肺經、揉板門、揉中脘等合用。,88,15、小天心 【位置】大小魚際交接處凹陷中。 【常用手法】揉、掐法。 【操作】 用中指端揉,稱揉小天心,用拇指甲掐,稱掐小天心;用中指尖搗,稱搗小天心。 【次數】揉100~300次,掐搗5~20次。 【主治】清熱明目、鎮(zhèn)靜安神。,,89,【主治】驚風,抽搐,煩躁不安,夜啼,小便短赤,目赤痛等癥。 【臨床應用】

41、 ①、掐揉小天心能清熱、明目、利尿,常用于心經有熱而致的目赤腫痛、口舌生瘡、驚惕不安、小便短赤等癥,多與清肝經、清天河水等合用。 ②、掐、搗小天心能鎮(zhèn)靜安神,用于驚風抽搐、夜啼、驚惕不安等癥。,90,16、三關 【位置】前臂橈側,陽池至曲池成一直線。 【常用手法】推法。 【操作】用拇指橈側面或食中二指指面,自腕推向肘,稱推三關。 【次數】100~500次。 【

42、治則】補氣行氣、溫陽散寒。,,91,【主治】腹痛,腹瀉,畏寒肢冷,病后體弱等一切虛寒證。 【臨床應用】 ①、本穴性溫,能補氣行氣、溫陽散寒,主治一切虛寒證。常用于治療氣血虛弱、命門火衰、下元虛冷、陽氣不足引起的四肢厥冷、面色無華、食欲不振、疳積、吐瀉等癥,多與補脾經、摩腹、揉臍、捏脊等合用。 ②、推三關能益氣活血、發(fā)汗解表,用于治療感冒、畏寒肢冷或疹出不透等癥,多與清肺經、推贊竹、掐揉二扇門等合

43、用。,92,17、天河水 【位置】前臂內側正中,腕橫紋至肘橫紋成一直線。 【常用手法】推法。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從腕推向肘,稱清天河水。 【次數】100~500次。 【治則】清熱解表、瀉熱除煩。,,93,【主治】外感發(fā)熱,潮熱,煩躁不安,口渴,弄舌等一切熱證。 【臨床應用】清天河水性微涼,能清熱解表、瀉熱除煩,用于治療熱性病癥,清熱而不傷陰

44、分,多用于五心煩熱、口燥咽干、唇舌生瘡等癥。用于外感發(fā)熱、頭痛、咽痛等癥,常與"四大手法"配合使用。,94,,18、六腑 【位置】前臂尺側,肘尖至陰池成一直線。 【常用手法】推法。 【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肘尖推至腕橫紋,稱退六腑。 【次數】100~500次。 【治則】清熱涼血。,95,【主治】高熱,煩躁,口渴,驚風,鵝口瘡,咽痛,便秘等一

45、切實熱證。 【臨床應用】退六腑性寒涼,能清熱、涼血、解毒、對臟腑郁熱積滯、壯熱煩渴、痄腮、腫毒等實熱證均可應用。,96,19.老龍【位置】中指背,距指甲根一分處。 【常用手法】掐法. 【操作】用拇指甲掐,稱掐老龍。 【治則】醒神開竅. 【次數】3~5次?!局髦巍考斌@風?!九R床應用】掐老龍主要用于急救,有醒神開竅的作用,對急驚風有效。,97,20.端正 【位置】中指甲根兩側旁

46、一分處,橈側為左端正,尺側為右端正。 【常用手法】 掐法。 【治療原則】降逆止嘔、理氣消食。 【操作】用拇指甲掐并揉之,稱掐、揉端正。 【次數】掐5次,揉50~100次。,98,【主治】痢疾,水瀉,鼻咽,嘔吐等癥。 【臨床應用】①掐、揉右端正降逆止嘔,用于胃氣上逆而致的惡心嘔吐等癥;掐、揉左端正功能升提,用于水泄、痢疾。②掐端正多用于治療小兒驚風,常與掐老龍、清

47、肝經等合用。另外,本穴對鼻衄有良效,方法是用細繩由中指第三節(jié)橫紋起扎至指端(不可過緊),扎好患兒靜臥即可。,99,21.五指節(jié) 【位置】掌背五指第一指間關節(jié)。 【常用手法】 掐法。 【治療原則】降逆止嘔、理氣消食。 【操作】用拇指甲掐,稱掐五指節(jié);用拇、食指揉,稱揉五指節(jié)。 【次數】掐3~5次,揉30~50次。,100,【主治】驚風,吐涎,驚惕

48、不安,咳嗽等癥。 【臨床應用】掐五指節(jié)能鎮(zhèn)驚安神,用于驚惕不安、驚風等癥,多與清肝經、掐老龍等合用;搓揉五指節(jié)功能祛痰、通竅,用于胸悶,痰喘、咳嗽等,多與運內八卦、推揉擅中等合用。,101,22.二扇門 【位置】手背中指根兩旁凹陷中。 【常用手法】 掐法、揉法. 【治療原則】發(fā)汗解表、退熱平喘。 【操作】用兩手拇指掐揉,稱掐揉二扇門

49、。 【次數】50~100次。,102,【主治】身熱無汗,痰喘氣粗。 【臨床應用】掐揉二扇門能發(fā)汗解表、退熱平喘,是發(fā)汗效穴,揉時稍用力,速度宜快,多用于外感風寒,身熱無汗。,103,23.一窩風【位置】手背腕橫紋中央凹陷處。 【常用手法】 揉法. 【治療原則】溫中行氣。 【操作】用中指端揉,稱揉一窩風?!敬螖怠?00~300次。,104,【主治】感冒,腹痛,關節(jié)痛。

50、 【臨床應用】揉一窩風能溫中行氣、止痹痛,常用于受寒、食積等原因引起的腹痛等癥,多與拿肚角、推三關、揉中脘等合用。本法亦能發(fā)散風寒、宣通表里,對寒滯經絡引起的痹痛或外感風寒等證也有效。,105,第五節(jié) 下肢部特定穴位 (一)、下肢部穴位特點。 在取用下肢穴位時,十四經穴被采用的機會多,而推拿特定穴位被應用的機會少。這是因為,在清佳和清代以蜘:以堆拿洽療兒科病癥時,比

51、較重視在上肢的一些穴位進行推拿,尤其是手部穴位的推拿,面對于下肢穴位的推拿,則不重視。嗣前在臨床上這種情況已經有了某些改變。,106,(二)、下肢部穴位分述 1.箕門 【位置】大腿內側、膝蓋上緣至腹股溝成一直線。 【常用手法】 推法、揉法. 【治療原則】利尿作用。 【操作】用食、中二指自膝蓋內側上緣推至腹股溝,稱推箕門。 【次數】100~300次。,107,【主治】 小便短赤,尿

52、閉,水 瀉等癥。 【臨床應用】 推箕門性平和,有 較好的利尿作用。用于尿閉,多與揉 丹田、揉三陰交合用;用于小便赤澀 不利,多與清小腸合用;用于水瀉無尿,有利小便實大便的作用。,108,2、百蟲【位 置】 位于大腿前面。【常用手法】掐法,揉法。【治療原則】 鎮(zhèn)驚安神。 【主治疾病】 驚風。 【操作步驟】用兩手指掐揉,稱掐揉百蟲。,109,【次數】10次。

53、【臨床應用】 掐百蟲有鎮(zhèn)驚安神的作用,對急驚風有效。,110,3、仆參 【位置】 位于足跟的外側面,赤白肉際處,昆侖穴的下方。 【常用手法】 掐法,揉法。 【治療原則】 鎮(zhèn)驚安神,止咳平喘。 【主治疾病】驚風,咳嗽哮喘。 【操作步驟】用兩手指掐揉,稱掐揉仆參 。,111,【次數】10次。 【臨床應用】掐揉仆參 ,對急慢驚風、痰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