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考研英語一試題真題(含答案詳解+作文范文)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5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春溫與臨床,春溫的概念,春溫是由溫熱病邪內(nèi)伏而發(fā)的急性熱病。其特點為起病即見里熱證候,臨床常見發(fā)熱、心煩、口渴、舌紅、苔黃等表現(xiàn),嚴重者可見神昏、痙厥、斑疹等。本病多發(fā)生在春季或冬春之交或春夏之際。,春溫的沿革,春溫乃伏邪溫病?!秲?nèi)經(jīng)》“冬傷于寒,春必病溫”,“藏于精者,春不病溫” 是春溫的理論基礎。首先提出“春溫”病名的宋代醫(yī)家郭雍 ,但所謂春溫是對春季所患溫病的總稱,也包括感受春季時令溫邪而即發(fā)病的新感溫病。,直到明初,王安道則明

2、確提出本病為怫熱自內(nèi)而達于外,故起病即見里熱之證,從而揭示了春溫的證候機理,并強調(diào)治療以“清里熱”為主。 清代俞根初在《通俗傷寒論》中對春溫的發(fā)病部位及證候類型有頗為精辟的闡述:“伏溫內(nèi)發(fā),新寒外束,有實有虛,實邪多發(fā)于少陽募原,虛邪多發(fā)于少陰血分、陰分”。,診斷要點,1、多見于春季或冬春之交、春夏之際。2、發(fā)病急驟,熱象偏盛,初起即見里熱證候,有發(fā)于氣分、發(fā)于營分之別。3、素體陰虛,病程中傷陰突出,后期尤以肝腎陰虧為著。4、易

3、出現(xiàn)神昏痙厥證候,與現(xiàn)代醫(yī)學的關系,發(fā)生于春季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病毒性腦炎、重癥流感等發(fā)病即見里熱較重的病證,可參照本病內(nèi)容辨證施治 。,伏邪是否 存在?新感與伏邪有何意義?,伏邪溫病又稱伏氣溫病,簡稱“伏邪”。伏邪溫病是指感邪后未即時發(fā)病,邪氣伏藏,逾時而發(fā)的溫病。是否能藏伏?藏伏多長時間?是否等于西醫(yī)潛伏期?有何意義?,從“伏邪溫病”論慢性乙肝的發(fā)病,慢性乙肝是指感染乙肝病毒 (HBV)超過6 個月而

4、未能消除者。我國是慢性乙肝的高發(fā)地區(qū),約有1.25億人為慢性HBV攜帶者,其中15% ~40%的HBV感染者在一生中可能發(fā)生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細胞性肝癌,我國每年由于慢性乙肝死亡約3O萬例,其中肝癌死亡約18萬例,嚴重威脅我國人民的健康。,1、發(fā)病特點: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感染乙肝病毒 (HBV)超過6 個月而未能消除者稱為慢性HBV 感染者。感染時的年齡是影響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在圍生 (產(chǎn)) 

5、;期和嬰幼兒時期感染HBV 者中,分別有90% 和25%~30% 將發(fā)展成慢性感染。但這些新生兒和兒童通常不會出現(xiàn)明顯的乙肝癥狀和體征,而是病情隨著年齡而發(fā)展,就是成年感染者也有大約40%的人沒有任何癥狀和體征。這符合伏邪“伏藏”的特點。,2、易感人群:中醫(yī)理論認為“伏邪溫病”的發(fā)生與正氣的強弱、感邪的輕重以及正邪的斗爭有關。正如《內(nèi)經(jīng)》所謂:“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溫

6、”。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嬰幼兒是獲得乙肝病毒感染的最危險時期,而成年人的乙肝病毒感染率不到10%,因為在接觸乙肝病毒的成年人中,大約95%能夠通過其免疫系統(tǒng)自發(fā)清除病毒。盡管一些人可能出現(xiàn)癥狀,但他們大多數(shù)可以完全康復而不出現(xiàn)并發(fā)癥。這符合伏邪“發(fā)病”的特點,3、臨床癥狀: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乙肝病毒本身并不直接引起肝臟的損傷。肝細胞的破壞實際上是機體對病毒的免疫應答所造成。由于乙肝病毒持續(xù)地復制,刺激機體產(chǎn)生持續(xù)的免疫應答從而造成更多的肝細胞破壞,

7、肝細胞破壞到一定程度則出現(xiàn)臨床癥狀。其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熱、疲勞、肌肉疼痛、食欲減退、惡心、黃疸等。這些癥狀完全符合伏邪溫病自里而發(fā)之“里熱證”。即邪氣伏藏,逾時而發(fā),發(fā)時即表現(xiàn)為里熱癥狀。,4、并發(fā)癥:慢性肝炎是一種進展性疾病,隨著正常的肝組織被纖維化的癍痕組織所替代,當纖維化嚴重或廣泛存在時,就形成肝硬化,并可能發(fā)展成為肝細胞癌。而肝硬化、肝細胞癌又容易出現(xiàn)多種并發(fā)癥,如肝性腦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腎綜合征等。“伏邪溫病”除了初起即

8、見里熱證候外,也易出現(xiàn)神昏、出血、痙厥證候,后期則以肝腎陰虧為著。“伏邪溫病”的這些證候與慢性肝炎所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非常吻合。,我們依據(jù)“伏邪溫病”的理論與慢性乙肝發(fā)病的關系,提出“補腎清毒法”,春溫的臨床證治,涼膈散證(熱郁氣分)的運用;清營湯證(熱入營分)的運用;犀角地黃湯證(熱入血分)的運用;加減復脈湯證(肝腎陰虛)的運用。,1、涼膈散證的運用,涼膈散來源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主治熱灼胸膈。證見:身熱不已,面紅目赤,胸膈灼熱如

9、焚,煩躁不安,唇焦,咽燥,口渴,口舌生瘡,齒齦腫痛,或大便秘結(jié),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涼膈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大黃(酒浸) 芒硝 甘草 山梔子 薄荷 連翹 竹葉 黃芩(酒炒) 白蜜方中連翹、山梔子、黃芩、薄荷、竹葉清泄頭面胸膈灼熱以治上;大黃、芒硝通腑瀉熱,意在“釜底抽薪”而治中上;甘草、白蜜緩急潤燥。合之共奏涼膈泄熱,瀉下清上之功。,按:,①我們在臨床上經(jīng)常遇到唇焦,咽燥,口渴,口舌生瘡,齒齦腫痛的患者,西醫(yī)

10、常認為其可能與缺少維生素C,或B2有關。而溫病學認為,這是由于“郁火炎上”, 治療關鍵在清郁熱。郁火的表現(xiàn)在于:其一從里而發(fā),故口舌生瘡,齒齦腫痛可以不需要兼有表證;其二可以反復多次發(fā)生。,②對郁火而言,包括上焦的火毒,如果要快、狠、好地清除火毒,最佳辦法就是上、下同治,如涼膈散,上用連翹、山梔子、黃芩、薄荷、竹葉,下用大黃、芒硝,以“釜底抽薪” 。還有名方“黃連上清丸”也是采用上、下同治法。,③涼膈散還體現(xiàn)“以瀉代清” 的治療思想。

11、“以瀉代清” 是清熱法的靈活運用,即通過“下法”來達到清熱的目的。既然是“以瀉代清” ,所以對口舌生瘡,齒齦腫痛的患者來說,是否有大便秘結(jié),并不能夠決定是否使用涼膈散的根據(jù)。,鄭××,男,50歲,1946年11月3日。 時令雨少,咽干心煩,懊惱不安,夜寐欠佳,胸中悶悶不樂。連日來過食酒肉辛辣,昨日發(fā)熱頭暈,體溫37.8℃。今診兩脈滑數(shù)有力,舌紅且干苔黃根厚浮黑。咽紅腫痛,大便干結(jié),小溲赤少,自覺灼熱,舌

12、瘡作痛,唇焦破裂,面紅目赤,有時憎寒,口干渴而思冷飲。,趙紹琴等《溫病縱橫》,溫邪蘊熱在里,熱灼津傷,過食辛辣葷膩,胃腸積滯。熱灼胸膈,故心煩懊惱,積滯不除,則陽明蘊熱更甚。 涼膈泄熱,兼以通腑。 薄荷1.5克(后下)、黃芩10克、炒梔子6克、淡豆豉10克、連翹10克、前胡6克、枳實6克、瓜萎仁25克、元明粉1.5克(沖)、生大黃粉1.5克(后下)1劑。,趙紹琴等《溫病縱橫》,1946年11月4日二診: 昨服

13、藥2-3小時后,腹痛大便暢通1次,小溲較多;夜間得小汗而睡眠甚佳,心煩懊惱皆減,體溫37℃,憎寒亦除,口干渴飲皆輕,舌紅苔黃根部略厚,咽紅減而腫痛亦止,兩脈弦滑仍有力,但數(shù)象已無。,趙紹琴等《溫病縱橫》,溫邪蘊熱,腸胃積滯,藥后雖減,但尚未除盡。再以涼胸膈,化積滯,兼以通腑。 炒山梔6克、淡豆豉12克、蟬衣6克、金銀花18克、竹葉6克、炒枳殼10克、黃芩10克、瓜萎仁18克、焦三仙各10克、大黃粉1克、元明粉1克(分兩次

14、沖)。2劑。,趙紹琴等《溫病縱橫》,1946年11月7日三診 藥后大便通暢兩次,心煩懊惱已除,身熱退凈,憎寒止,而時有口干舌苔已化,根部略厚不多,咽部紅腫皆止,脈象濡滑而有神。胃腸滯熱已除,溫邪蘊熱亦解。仍議疏調(diào)胃腸方法。飲食寒暖,諸當小心,辛辣葷腥仍忌。 按:熱郁胸膈,屬積滯化火之類,治之當以化積滯,導郁熱為主。若單純苦寒祛熱,則積滯不去,膈熱不能去除。,趙紹琴等《溫病縱橫》,2、清營湯證的運用,清營湯來源于《溫病條

15、辨》。主要用于治療熱入營分證。即:身熱夜甚,心煩躁擾,甚或時有譫語,斑疹隱隱,咽燥口干反不甚渴,舌質(zhì)紅絳而干,苔薄或無苔,脈細數(shù)。,清營湯(《溫病條辨》)水牛角、生地、玄參、竹葉心、麥冬丹參、黃連、銀花、連翹,①清營湯體現(xiàn)治療“熱入營分”的二個原則:其一,體現(xiàn)了葉天士“入營猶可透熱轉(zhuǎn)氣” 的治療原則,方中使用銀花、連翹、竹葉性涼質(zhì)輕,輕清透熱,宣通氣機,使營熱外達,透出氣分而解。,其二,體現(xiàn)了溫病“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理”的思想。

16、方中使用生地、麥冬、玄參甘寒配以咸寒,以救營陰、清營熱;黃連苦寒,用量宜小,惟恐黃連苦燥傷陰。,②“口干不甚渴飲”也是熱入營分的標志之一。吳鞠通《溫病條辨》上焦篇15條指出:“太陰溫病,寸脈大,舌絳而干,法當渴,今反不渴者,熱在營中也,清營湯去黃連主之?!?又曰:“蓋邪熱入營蒸騰,營氣上升,故不渴,不可疑不渴非溫病也?!?李某,59歲,女。2004年4月就醫(yī)。主訴:口舌如沙感1年多。伴口咽燥渴,不欲飲水,便秘,3-4日1次

17、,時有嘔惡,納可。舌苔薄白,中有粟粒,脈弦細。,醫(yī)案·口舌如沙,治療經(jīng)過:維生素、胃藥。藿樸夏苓湯10劑。沙參麥冬湯加減8劑。增液承氣湯加減5劑以及六味地黃湯加減等,醫(yī)案·口舌如沙,當歸10、生地10、桃仁10、枳殼10、 柴胡10、川芎6、桔梗10、牛膝10、 赤芍15、厚樸花10、代代花10、甘草5。6劑后癥狀改善明顯,再用10余劑消失。,醫(yī)案·口舌如沙,3、犀角地黃湯證的運用,犀角

18、地黃湯來源于《溫病條辨》,用于治療溫病熱入血分證?!稖夭l辨》上焦第11條指出:“太陰溫病,血從上溢者,犀角地黃湯合銀翹散主之,其中焦病者,以中焦法治之?!?下焦篇第20條又曰:“時欲漱口、不欲咽,大便黑而易,有淤血也,犀角地黃湯主之?!?犀角地黃湯(《溫病條辨》)犀角(水牛角代) 生地黃 生白芍 丹皮,①“涼血散血”的治療思想。邪熱熾盛 ,熱毒爍血,熱瘀互結(jié),這是溫病熱入血分的病理基礎。故葉天士說:“入血就恐耗血

19、動血,直須涼血散血”。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感染性疾病的極期,容易產(chǎn)生血液系統(tǒng)的并發(fā)癥,特別DIC發(fā)生,故出血、斑疹是常見的癥狀,并提出抗凝劑的使用。符合“涼血散血”的思想。,②應根據(jù)出血部位的不同,選擇用藥: 吐血加側(cè)柏葉、白茅根、三七; 衄血加白茅根、黃芩、焦梔子; 便血加槐花、地榆; 尿血加小薊、白茅根;,③現(xiàn)代實驗研究表明:犀角地黃湯不僅具有顯著的解熱、鎮(zhèn)靜、抗驚厥的作用,還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和

20、抗血栓形成作用,有利于防治感染極期血液系統(tǒng)并發(fā)癥,特別DIC發(fā)生。,病者:張東樓之妹,年十九歲。 病名:春溫(熱與血結(jié)) 原因:去歲暮略受寒邪,寒郁化熱,至今春復新感風寒而發(fā)。前醫(yī)令服解表藥數(shù)帖,汗出而熱不退。,重印全國名醫(yī)驗案類編,證候:初病頭疼身痛,胸悶食少,口渴引飲,晚間熱重,時或呢喃。一星期后,經(jīng)行忽停,因而少腹痛,連夜譫語,咳嗽粘痰,用力而不得出,齒焦舌刺,索茶而不多飲,屈指已廿七日。診斷:六脈弦數(shù),尺部細候則

21、促。證屬春溫而邪入陰分,蓄血胞宮也明矣。辛喜二九之年,真陰尚未消爍,如急救得法,猶可轉(zhuǎn)危為安。,重印全國名醫(yī)驗案類編,療法:治病必求于本,故重用黑元參、原麥冬、鮮生地、肥知母、粉丹皮,滋陰清熱為主,川貝母、牛蒡子、廣陳皮,理氣豁痰為輔,又思蓄血下焦,大便燥結(jié),揚湯止沸,莫若釜底抽薪。因用桃仁泥、廣箱黃,前后通行合治,而丹皮佐桃仁,甘草佐大黃,意在一則防緩,一則恐急,余若蘆根、茅根、銀翹與川貝、牛蒡子等,不過邪由外入者,仍使之由外而出 。

22、,重印全國名醫(yī)驗案類編,效果:予方一出,當時諸醫(yī)議論紛紛,謂死期將臨,尚用大黃三錢,慫恿病家莫服。予見膠柱派反對,乃大聲曰:倘病者服余方而死,余愿出大銀百元,為之棺槨喪葬。于是病家使病者連服兩劑,果月信復來,腥臭難聞,夜不譫語,日不糊涂,身熱亦退,頗思飲食,延余復診,苔膩黃已化,脈弦數(shù)已緩,惟咳嗽稠痰,比前尤多。予乃于前方去大黃、桃仁,加杏仁泥、全瓜蔞,連服四劑而愈。,重印全國名醫(yī)驗案類編,加減復脈湯證的運用,加減復脈湯來源于《溫病條辨

23、》,用于治療溫熱病邪深入下焦,肝腎陰傷者:低熱不退,手足心熱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齒黑,或心悸,或神疲多眠,耳聾,舌干絳或枯痿,甚或紫晦而干,脈虛細或結(jié)代 ,屬于“真陰耗損,熱由虛生”者。,加減復脈湯(《溫病條辨》)炙甘草、干地黃、生白芍、麥冬、阿膠、麻仁,臨證運用,①加減復脈湯,惟其藥多屬滋潤之品,必真陰耗損,熱由虛生者方可用之,若邪熱尚盛者,則不宜用,以防戀邪。②如兼心火熾盛,身熱心煩不得臥,加黃連、梔子以清泄心火,或改用黃連阿

24、膠湯。如汗出心悸,本方去麻仁,加生龍骨、生牡蠣、人參以鎮(zhèn)攝潛陽,益氣固脫。,③腎精肝血耗損,從而導致虛風內(nèi)動,故在加減復脈湯上,加牡蠣、鱉甲、龜板,成為“三甲復脈湯 ” ,再加雞子黃、五味子而成“大定風珠 ”。,加減復脈湯 低熱、手足 真陰虧損 心熱甚于手 一甲復脈湯 足背、咽干 真陰虧損

25、 齒黑、舌干 兼大便溏 二甲復脈湯 絳、脈虛 真陰虧損 手指蠕動三甲復脈湯 瘛縱, 手指蠕動 大定風珠

26、 心中憺憺大動 時時欲脫,,,,,,,,,,,,《溫病條辯》“壯火尚盛者,不得用定風珠、復脈;邪少虛多者,不可用黃連阿膠湯,陰虛欲痙者,不得用青蒿鱉甲湯”加減復脈湯----- 邪少虛多大定風珠、 三甲復脈湯---- 純虛無邪,虛風內(nèi)動黃連阿膠湯---- 虛少邪多,真陰虧損,兼有壯火青蒿鱉甲湯---- 邪留陰

27、分,余邪未盡,④真陰耗竭時可以出現(xiàn)“耳聾”的癥狀,溫病耳聾又如何辨證? 《溫病條辨》下焦篇第3條曰:“溫病耳聾,病系少陰,與柴胡湯者必死。六七日以后,宜復脈輩復其精?!?少陽(膽) 膽火上升,清竅不利。癥見:寒熱往來、口苦咽干、脈弦。濕熱 濕熱上蒸。癥見:身熱面赤,胸悶脘痞,尿赤,脈滑數(shù)。少陰(腎) 腎精虧損,不能上滋。癥見:手足心熱、咽干齒黑、舌干絳脈虛

28、軟,,,,,,,,選自《蒲輔周醫(yī)案》,鄧某,男,72歲,干部,1961年5月15日初診。十一年前曾突然昏倒,當時經(jīng)某醫(yī)院診斷為高血壓性心臟病,并請中醫(yī)重用朝鮮參及真武湯等中藥治療而漸好轉(zhuǎn)。自58年起常服用補心丹,今年有一次開會,突然又昏倒,全身顫抖,曾住某醫(yī)院二十余天,治療漸好轉(zhuǎn)。,近來又覺頭暈目眩,有時四肢顫抖,甚則身動搖,不敢步行,耳鳴,口涎自流,咯痰不咳嗽,視物模糊,口苦不渴,時有心慌,食欲不振,無饑餓感,睡眠不踏實,惡夢多,大

29、便不暢,小便少。其人體豐面赤,脈兩寸關微,至數(shù)不明,有散亂之象,兩尺沉遲,舌質(zhì)暗紅,苔白膩。,由操勞過度,肝腎真陰虛,真陽浮越,肝風將動之象。治從肝腎,此屬虛癥,不可作實火治,宜益陰潛陽。,生龍牡6錢 煅石決明8錢,磁石四錢;生玳瑁三錢;生龜板六錢;紅人參三錢 熟附子三錢 酸棗仁四錢 遠志肉一錢,連服三劑,每劑兩煎,慢火煎兩小時,取300毫升,分5次溫服。,5月19日二診:服藥后頭昏及痰涎均減少,小便較增多,有時微渴,大便正常,脈如前,

30、原方去磁石加山萸肉二錢,在進四劑。,5月26日三診:連服四劑后大見好轉(zhuǎn),眩暈基本消失,身已無動搖,食欲好轉(zhuǎn),二便調(diào)和,唯行動氣力尚差,六脈沉緩有力,舌正苔減,乃陽回之象,原方再進三劑,后以原方去玳瑁加杜仲四錢,破故紙三錢,以五倍量濃煎,去渣入蜂蜜為膏,每日早晚各服三錢,白開水沖服,以資穩(wěn)固。,按:患者舊有高血壓心臟病,曾服參附等藥治愈,但過勞則有暈倒,全身振顫,甚則動搖,耳鳴目眩心慌等,皆因五志過勞,肝腎陰虛,陽越于上,實為陰不潛陽下虛

31、之故,故以育陰潛鎮(zhèn)之品為主,佐以附子回陽(引火歸原),人參益氣,俾陰固陽而眩暈漸消,震顫平息而愈,此病雖見耳鳴,眩暈,口苦,面赤,不可誤作實火治之,因脈微而遲,舌暗紅苔白,口苦不渴,乃真虛假實之征,臨床時不能為假象所蒙蔽。,提示:1、不能夠犯虛虛實實之誤,而把眩暈,口苦,面赤等誤作實火治之。2、真陰耗竭用藥宜“質(zhì)重”,故蒲氏用生龍牡、 煅石決明、磁石、生龜板等。所謂“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3、下焦真陰耗竭,用藥宜“酸咸”,故蒲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