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三批全國優(yōu)秀中醫(y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第四期培訓班國優(yōu)B班授課,溫病求索,主講人:李士懋教授,目錄,1、引言2、火郁證3、溫病的本質4、溫病的分類5、溫病的傳變6、溫病的治則7、溫病的治療8、醫(yī)案,引言,—、溫病的本質 溫病的本質是郁熱,不論新感溫病、伏氣溫病、瘟疫、濕溫,還是溫病衛(wèi)氣營血、三焦等各個傳變階段,只要有熱邪存在,其本質概為郁熱。,引言,二、溫病的分類 各種溫病既然本質相同,且
2、辯證論治規(guī)律也沒有原則區(qū)別,就沒有必要繁瑣地分為新感、伏氣、瘟疫等,枝蔓愈繁,滋惑愈多,只分溫熱與濕溫兩類即可,其他分類可一概蠲除。,引言,三、溫病的傳變 溫病的本質統(tǒng)屬里熱郁伏,其傳變也只有在氣在血的區(qū)別。至于衛(wèi)氣營血、三焦、九傳、六經、正局與變局等傳變,均可歸屬氣血傳變之中,不必各執(zhí)一說。,引言,四、溫病的治療 溫病本質是郁熱,其治療原則就是清熱透邪。只要有熱邪存在,則清透這一基本原則就貫穿于各種
3、溫病的各個傳變階段?;艘娊?,溫病治法亦頗簡捷,勿須那么紛紜龐雜,徒生迷罔。,火郁證概述,一、何謂火郁二、火郁的病因病機三、火郁的臨床特點四、火郁的治療,溫病的本質,溫病本質是什么?依傳統(tǒng)觀點而言,溫病本質是感受溫熱之邪,熱盛陰傷,本人認為,溫病乃是郁熱。不論新感、伏邪、溫疫、濕溫化熱,還是衛(wèi)氣營血、三焦等各個傳變階段,只要有熱邪存在,其熱統(tǒng)統(tǒng)屬于郁熱在里。明確了這亠本質,對溫病的分類、傳變、治療,都有重大影響,所以,必須先
4、將溫病本質討論清楚。,一、新感溫病屬郁熱,(一)衛(wèi)分證 新感溫病初起的衛(wèi)分證,其本質屬郁熱。衛(wèi)分證的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熱,微惡風寒,頭痛,無汗或少汗,咳嗽,或胸悶胸痛,口微渴,苔薄白,舌邊尖紅,脈浮數(shù)。依八綱辯證的表里劃分,衛(wèi)分證屬表證范疇。所以葉天士說:“肺主氣,其合皮毛,故云在表?!睖夭”碜C,與傷寒表證有著本質不同,其治療亦大相逕庭。這點至關重要,惜多為人所忽略,致使兩者混同。,表證的惡風寒,尚須具備以下特點,1.初起
5、即見 2.寒熱并見 3.持續(xù)不斷4.伴有表證,(二)氣分證,氣分證的本質也是郁熱。氣分證的范圍雖然較廣,因邪熱所侵犯的臟腑不同,而有熱壅于肺、熱灼胸膈、無形熱盛、陽明熱結、熱郁少陽等不同,然皆屬郁熱。伏氣溫病熱在氣分,濕溫證濕邪化熱,邪在氣分,甚至傷寒寒邪化熱傳入陽明,皆與新感溫病的氣分證相同,本質都屬郁熱,治法亦同,清下為其兩大治療。,(三)營分證,熱陷入營,亦屬郁熱,且熱郁程度較氣分更甚,病位更深,出現(xiàn)神昏譫語、灼熱肢厥,甚至
6、舌蹇囊縮。不僅氣機窒塞,而且血行亦凝泣,故爾出現(xiàn)舌絳唇暗、脈沉細數(shù)。,(四)血分證,血分證的實質仍是郁熱,是在營分證的基礎上,進而出現(xiàn)動血。血分證的出血,不僅是熱邪迫血妄行,還有瘀血阻滯,血不循經而妄行,兩個因素相合而造成動血。此時的治療原則為涼血散血。散血,不僅是活血化瘀,還有散血中伏火的意思。瘀血除,氣機暢,郁熱方能外達。 可見,新感溫病,不論衛(wèi)氣營血各個階段,其本質都屬郁熱.,(五)關于“
7、在一經不移”問題,葉天士云:“傷寒多有變證,溫熱雖久,在一經不移?!?二、伏氣溫病屬郁熱,伏氣溫病,醫(yī)家皆謂伏氣化熱,里熱外達,此屬郁熱。誠如章虛谷所云:“溫病由伏氣者,邪自內發(fā),未病時,己郁而成熱。一旦觸發(fā),勢如燎原,故急清里熱,表熱亦除。是內熱為發(fā)病之本,表熱為傳變之標。即或非伏氣蘊釀,凡感溫病,終是陽邪?!睂Ψ鼩鉁夭儆魺徇@一本質,醫(yī)家并無異議,故爾從略。,三、溫疫屬郁熱,早在《內經》就已明確認識到,溫疫是具有很強傳染性的一類特殊
8、疾病。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眳怯挚山Y合自己治溫疫的豐富實踐經驗,全面發(fā)展了《內經》的疫病學說,著有不朽之作《溫疫論》。,綜上所述,溫病無論新感、伏邪、溫疫,其本質是相同的,都是郁熱。明確了這亠點,對溫病的分類、傳變、辨證論治規(guī)律的認識,都有重要意義,故不厭其煩詳論之。,溫病的分類,歸納起來大致分新感溫病、伏氣溫病、溫疫三類。新感溫病中,又分為風溫、溫熱、溫疫、暑溫、濕溫、秋燥、冬溫、溫瘧、溫毒;伏氣溫病有春溫、伏
9、暑。依邪氣性質分,又分為溫熱與濕熱兩大類。,溫病的分類,有沒有這樣繁瑣分類的必要?本人認為沒有。因為各種溫?。駵厣形椿療?、化燥者除外),就其性質而言,統(tǒng)屬郁熱。其病理機制亦相同,統(tǒng)屬郁熱陰傷。其治療大法亦相同,皆當以清透為主,陰傷者兼以養(yǎng)陰。既然各種溫病皆相同,也就沒有繁瑣分類的必要,只分溫熱與濕熱兩大類即可。下面,逐次闡述本觀點的理由。,伏氣溫病,溫疫,溫病應分溫熱與濕熱,溫病的傳變,一、溫病傳變階段劃分的目的和原則二、溫病不同
10、傳變學說的評價,二、溫疫不同傳變學說的評價,(一)吳又可的九傳學說(二)葉天士衛(wèi)氣營血傳變(三)吳鞠通三焦傳變 (四)柳寶詒的六經傳變(五)楊粟山氣血傳變(六)薛生白的正局與變局傳變,(一)吳又可的九傳學說,《溫疫論·統(tǒng)論疫有九傳治法》:“有但表不里者,有里而不表者,有表而再表者,有里而再里者,有表里分傳者,有再分傳者,有表里偏盛者,有先表而后里者,有先里而后表者?!眳鞘蠈⒋司艂?,稱為“治疫緊要關節(jié)”。,(二)葉天士
11、衛(wèi)氣營血傳變,葉氏的衛(wèi)氣營血傳變,已被后人奉為溫病辨證論治的綱領,溫病理論形成的標志,具有與《傷寒論》的六經傳變同等重要的地位。1.衛(wèi)分證:衛(wèi)分證的實質是熱郁氣分。 陳光淞所云:“衛(wèi)為氣之標,氣為衛(wèi) 之本。” 2.營分證,(三)吳鞠通三焦傳變,三焦傳變主要是講病位,溫邪由上焦到下焦、由淺入深的過程,而揭示溫病的性質,還要結合衛(wèi)氣營血傳變理論。如上焦篇有衛(wèi)分證、氣分證、營分
12、證、血分證。上焦,只說明病位和涉及的臟腑,而衛(wèi)氣營血則說明病的性質。,三焦傳變的缺陷有三,1.三焦傳變主要揭示溫病的傳變部位,而對疾病性質難以反映明確。2.病變部位說的也不夠清楚。依三焦劃分,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腎。下焦篇談的是肝腎真陰耗傷的病變,那么肝熱生風、熱入血分等實熱證歸于何焦,比較含混。3.溫病的傳變,也不是按吳氏所規(guī)定的路線,由上到中、到下。按所謂伏氣溫病,初起即里熱陰傷或在氣分,或在營血,就不依三焦傳變。若云吳氏
13、三焦傳變指新感溫病,其實新感溫病亦不全按三焦的順序傳變,溫邪可直趨中道,或伏募原,或歸三焦,并不都是首先犯肺而出現(xiàn)上焦病變。溫病侵襲途徑是因虛而襲,何處陰虛,溫邪就襲于何處,非必依三焦順序傳變。所以,三焦傳變,難與六經傳變相提并論。,(四)柳寶詒的六經傳變,《溫熱逢源.論伏邪外發(fā)須辨六經形證》曰:“凡外感病,無論暴感伏氣,或由外而入內,則由三陽傳人三陰;或由內而達外,則由三陰而外出三陽。六經各有見證,即各有界限可憑?!庇衷唬簺r傷寒溫熱,
14、為病不同,而六經之見證則同;用藥不同,而六經之立法則同。治溫病者,烏可舍六經而不講哉?!钡纤迫幦?,皆為熱證,與傷寒三陰之虛寒不同。,(五)楊粟山氣血傳變,楊氏云:“傷寒得天地之常氣,風寒外感,自氣分而傳入血分。溫病得天地之雜氣,邪毒人內,由血分而發(fā)出氣分?!?(六)薛生白的正局與變局傳變,正局:正局病變的性質:為濕重于熱或濕熱并重者。正局的病位:包括三個部分:(第一,脾胃;第二,募原;第三,二經之表 。)變局:變局病變
15、的性質:為濕熱已然化熱化燥。此即薛氏所云陽明、太陰,濕久郁生熱,熱甚則少火皆成壯火?!弊兙值牟∥唬撼⑽覆∽冎猓嗉嫔訇?、厥陰熱證。壯火肆虐,充斥表里上下,外達少陽膽與三焦,則見耳聾、干嘔;熱陷厥陰心包及肝,則見痙厥昏譫。此即濕熱證之變局。,本書所倡傳變規(guī)律——氣血傳變,我們在學習、分析、總結前人各種溫病傳變學說的基礎上認為:溫病的本質為郁熱在里,其傳變,不外氣血傳變。(一)氣分證 氣分證的主要特征:身熱、口渴、
16、舌紅、苔白或黃、脈數(shù)實有力。 (二)血份證 血分證的主要特征:身熱夜劇、動血、舌絳無苔,脈沉細數(shù)。,溫病的治則,各家溫病治則的評價,要討論葉天士、吳鞠通、喻嘉言、楊粟山等人的學說。,(一)葉氏溫病治則,1.在衛(wèi)汗之可也 所謂正汗,其標準有四:微微汗出,遍身皆見,持續(xù)汗出,隨汗出而熱減脈緩。四者相關,不可分割,此即正汗。而邪汗恰與之相對:無汗或大汗,而非微汗;頭汗或手心有汗,而非遍體皆見;陣陣汗出,而非
17、持續(xù)不斷;汗出熱不衰,脈尚躁,而非熱減脈緩。2.到氣才可清氣3.入營猶可透熱轉氣 4.入血,直須涼血散血,(二) 吳氏三焦治則(三) 喻嘉言的溫病治則 陸九芝謂:“溫病熱自內燔,其最重者,只有陽明經腑兩證。經證用白虎湯,腑證用承氣湯。有此兩法:無不可治之溫病矣?!?二、本書所倡溫病治則,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結合作者實踐體驗,本書提出溫病治則的三字訣:清、透、滋。1、溫病的本質是郁熱。既有熱邪,故當清之。此即:“
18、熱者寒之?!?、溫病的本質是郁熱,只要有熱邪存在,從始至終都要透。透邪的原則為:祛其壅塞,展布氣機。 3、溫病最易傷津耗液。溫病的治療核心,在于保存陰液,故曰:“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滋陰是溫病治療的一大法門 。”,郁熱外達的標志有六:,1.汗:正汗的出現(xiàn),標志已然里解表和矣。2.脈:郁熱脈當沉而躁數(shù)。沉乃氣機郁滯,氣血不得外達以鼓蕩充盈血脈所致。氣機展布,氣血得以外達,則脈由沉伏轉見中位或浮位,脈體亦可由細遲短澀轉見洪大滑
19、數(shù)。3.舌:舌由絳紫而暗,轉為紅活;由無苔轉為舌苔漸布。4.神:由昏譫或狂躁,轉為神志清晰5.色:面色由紅而暗滯,轉為紅活潤澤。6.癥:由肢厥轉為四肢漸暖。至于身熱,可較前顯露,不足為訝。六者之中,以汗與脈的轉變?yōu)橹饕獦酥尽?溫病的治療,升降散,升降散為:白僵蠶酒炒二錢,全蟬蛻去土一錢,廣姜黃去皮三錢,川大黃生四錢合研勻。病輕者分四次服,最重者分二次服。黃酒兩盅,蜜一兩,調勻冷服。楊氏將其列為治溫15方之總方。,方解,用僵蠶、
20、蟬蛻的意義用姜黃的意義用大黃的意義 1.溫病表證階段用大黃問題 2.邪犯上焦用大黃問題 3.溫病下利用大黃問題,升降散加減,因濕遏熱郁者,加茵陳、滑石、佩蘭、菖蒲等;溫邪襲肺者,加豆豉、梔子、連翹、薄荷、牛蒡子等;情志拂逆致熱郁者,加玫瑰花、代代花、綠萼梅、川楝子等;瘀血致郁者,加赤芍、丹皮、桃仁、紅花、紫草等;痰濁蘊阻而熱郁者,加瓜蔞、川貝、黛蛤散、杏仁、竹瀝等;食積中阻熱郁者,加三仙、雞內金、炒
21、枳殼、焦檳榔等;,升降散加減,陽明腑實熱瘀者,加芒硝、枳實;郁熱重者,加石膏、知母、黃芩等;熱郁津傷者,加蘆根、花粉、石斛等;氣血兩燔者,加石膏、知母、黃芩、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等;熱郁兼氣虛者,加西洋參、生芪、山藥等;肝經郁熱上擾者,加桑葉、菊花、苦丁荼、膽草、梔子、石決明等。總之,加減頗多,應用甚廣。,新加升降散,余用升降散,恒加豆豉10g、梔子7g、連翹15g、薄荷4g,助其清透之力,名之曰新加升降散。1.加梔子
22、、豆豉,乃受葉天士治風溫諸案之啟發(fā)。 ⒉重用連翹者,受張錫純之啟發(fā)。 3.少加薄荷者,取其辛涼宣散,辛以解郁,疏風熱而外達。,楊氏治溫15方,楊粟山治溫15方,曰:“輕則清之,神解散、清化湯、芳香飲、大小清涼散、大小復蘇飲、增損三黃石膏湯八方;重則瀉之,增損大柴胡湯、增損雙解散、加味涼膈散、加味六一順氣湯、增損普濟消毒飲、解毒承氣湯六方;而升降散其總方也,輕重皆可酌用之?!?縱觀楊氏所列各方,反映了一個重要學術觀點,即溫病本質是郁熱
23、在里,所以各方都以清透為主,全力解決里熱這一主要矛盾。清:輕者八方,皆用芩、連、梔子,或加石膏、知母、雙花、連翹等清熱。重者六方,在以芩連、梔子清熱的基礎上,更增硝黃以逐熱,或并用木通、竹葉、車前、澤瀉等引熱從小便而出。透:十五方皆用僵蠶、蟬蛻以透熱,有的更增薄荷、豆豉、桔梗,牛蒡子、荊芥、防風等,增強疏透之力。疏達氣機,選姜黃、枳實、厚樸、陳皮等。熱陷血分者,加用丹皮、澤蘭、紫草、當歸等涼血活血。滋:熱盛陰傷者,加用生地、元參
24、、麥冬、白芍、花粉等清熱滋陰所列各方,大同小異,都可看成是由升降散加減而成。要在悟透升降散的法度、方義,則其余14方之機理、方義,可觸類旁通。,附醫(yī)案,例一:風熱外感,馬某,男,5歲。95年1月29日診。上午開始發(fā)冷,傍晚體溫39.5℃,須臾再測,復升至39.7℃。手足涼、無汗、頭痛、惡心、流涕,舌略紅,苔白,脈沉而躁數(shù)。兩代單傳,舉家驚惶,急欲住院,又屆春節(jié),亦頗躊躇。余告勿虞,不必住院,及時服藥即可.因其脈雖沉數(shù),但躁急未甚,中有
25、和緩之象,料不至有大變。予新加升降散:僵蠶8g 蜱蛻3g 姜黃5g 川軍4g 豆豉10g 焦梔子6g 連翹12g 薄荷5g 竹葉4g 二劑。囑四小時服一煎。溫覆,避風寒。翌晨再診,服兩煎后,已通身見汗,身熱漸降,肢端轉溫。后半夜汗出不斷,今晨身熱己退,脈亦趨靜,已思食。因脈未全靜,余熱未靖,囑把所剩一煎服完.。次日已外出玩耍,一如往昔。,例一:風熱外感,按:外感發(fā)熱,乃常見病證。時值春節(jié)前,乍
26、立春,尚凜寒。因舌見紅,脈躁數(shù),里之郁熱已盛,故斷為風熱,而不泥于時令診為風寒。體溫雖高,且繼續(xù)攀升,但脈躁數(shù)之中尚有和緩之象,可料知熱不致亢極而驟變。果藥后通身汗出而愈。此種病證,脈之躁數(shù)程度,對判斷病情輕重轉歸,有著重要意義。躁數(shù)而亢急者,邪熱必重,既使暫時體溫尚不甚高,半日許可迅速升高,甚至可生驟變而喘急、驚搐、昏譫、肢厥。若雖躁數(shù),中有從容和緩之象,既使一時體溫尚高,尚不足慮,此易愈。余臨床留意于此多年,屢試不爽,深感《內經》對
27、于躁脈的論述,確基于深厚的臨床實踐,否則焉能有此深遽之卓見。,例二:腮腺炎合并腦膜炎,劉某,男,11歲。93年5月12日5日前患腮腺炎,右頰部腫大,高熱不退。已住院3日,體溫仍40..5℃。昨晚出現(xiàn)驚惕、譫語神識昏昧。父母與余相識,異常焦急,懇請往院診視。礙于情急,姑以探視身份赴醫(yī)院診治。脈沉數(shù)躁急,舌絳紅苔薄黃而干。大便二日未解,睪丸無腫大。此少陽郁熱內傳心包。予新加升降散加減:僵蠶9g 蟬蛻3g 姜黃5g 大黃4g
28、 豆豉10g 焦梔子7g 黃芩8g 連翹12g 薄荷5g 馬勃1.5g 板蘭根10g 青蒿12g二劑神清熱退,頤腫漸消。,例二:腮腺炎合并腦膜炎,按:此為熱郁氣分,少陽樞機不利,郁熱不得透達,逼熱內陷心營,而見譫語、神識昏昧。新加升降散加味,升清降濁,透達氣分郁熱。氣機暢通,郁熱自可透達于外而解。王孟英曰:“凡視溫證,必察胸脘。如拒按者,必先開泄?!薄半m舌絳神昏,但胸下拒按,即不可率投涼潤,必參以辛開之品,始有
29、效也?!绷鴮氃r亦云:“凡迂此等重癥,第一為熱邪尋出路?!毙半m入營,亦必求其透轉。透轉之關鍵,在于氣機之暢達,故以升降散疏瀹氣機,透發(fā)郁伏之熱邪,而不率用涼開之安宮、紫雪。,例三:麻疹肺炎,司馬某,女,1.3歲。1964年4月7日診。發(fā)熱已六日,頸項及耳后疹密而紫黯,身軀疹稀少??却瓪獯郑瑹峥曙?,下痢赤白,日十余行。脈數(shù)大,舌紅苔黃膩。此熱毒夾滯壅結于內,疹出不透。急當清泄熱毒,暢達氣機,佐以消導,予增損雙解散加減:僵蠶7g 蟬蛻
30、3g 姜黃4g 酒軍3g 桔梗4g 防風3g 薄荷3g 蘆根6g 黃芩4..5g 黃連4.5g 梔子4g 石膏8g 紫草10g 檳榔4.5g一劑,疹即出透,喘、痢熱皆減。,例三:麻疹肺炎,按:《醫(yī)宗金鑒》云:“疹宜發(fā)表透為先,最忌寒涼毒內含?!甭檎钯F在出齊,疹色紅活,使郁伏于內之疹毒盡達于表而解。若過用寒涼,必冰伏氣機,表氣郁遏,疹不能達。即或疹乍出,過寒亦使疹沒,疹毒轉而內攻,
31、喘悶痙厥,變證叢生。然熱毒盛者,又當斷然清透,不可因循踟躕。此例于甫露即暗紫,熱毒內盛明矣。郁熱上攻于肺而作喘,夾滯下迫大腸而為痢。熱毒壅遏,氣機不暢,疹不能透發(fā)。予雙解散,內清外透,使熱分消,加紫草以活血散瘀。毒熱得透,疹即出齊,喘利頓減。,例四:腺病毒肺炎,董某,女,10個月。1965年4月1日會診?;枷俨《痉窝祝邿崞呷詹煌?,現(xiàn)體溫39.7℃??却跌Q,呼吸氣憋,煩躁驚怵,腹微脹滿,便稀而粘,日五六行。脈浮數(shù)有力,舌紅苔薄少津,唇
32、干暗紫。屬溫邪閉肺,肺熱下移大腸。予升降散合葛根芩連湯加味:僵蠶6g 蟬蛻2g 姜黃3g 川軍2g 葛根4g 黃芩3g 黃連3g 連翹7g 杏仁2g 桔梗3g 羚羊1g 二劑不拘次數(shù)頻服.。4月2日復診:藥已服盡,昨夜身見微汗,今晨體溫38.4℃,咳喘稍平。原方加蘆根10g,再進二劑。,例四:腺病毒肺炎,4月3日三診,遍身汗出縶縶,手足皆見。身熱37。3℃,呼吸己不憋氣,咳喘大減,尚有痰聲
33、,思食,喜睡。脈雖尚數(shù)已見緩,舌紅苔少。擬養(yǎng)陰清熱以善后。蘆根10g 前胡4g 冬瓜仁l0g 石斛6g 炙杷葉4g 瓜蔞皮5g 石膏5g 杏仁3g 寸冬4g 竹葉3g.三劑藥盡而愈。按:腺病毒肺炎,屬中醫(yī)“咳喘、肺脹”范疇,虛實寒熱皆有之。此例為溫邪閉肺,表氣不通,咳喘無汗;肺熱下移大腸而作利。方取辛涼宣達肺郁,苦寒清泄里熱。俟遍身縶縶汗出,則邪熱透達,里解表和。 腺病毒肺炎,主要征結在于
34、肺閉。多伴高熱、咳喘、痙厥、肺實變、或并心衰、胸腔積液、心包積液等。其病機,乃虛實寒熱,表里陰陽皆有,不可概以溫病論之。,例五:陽盛格陰,楊某,女,23歲。1987年7月23日診。產后下利,周身寒徹,雖盛夏猶著棉衣,褲腳尚怕風入,以帶系之。曾服多種抗菌素,中藥曾予補益氣血,健脾止瀉,溫補脾腎,溫陽固澀等劑,利時輕時重,周身寒冷如故。歷時一個半月未愈,登門求診。脈沉滑數(shù),舌紅苔黃膩。此濕熱蘊遏胃腸,升降悖逆而下利,陽郁不達而身寒。予新加升
35、降散合葛根芩連湯,三劑利止而惡寒除。,例五:陽盛格陰,按:肢冷、腹冷、腰冷、周身冷等,乃臨床常見之癥。陽虛陰盛固可冷,然陽郁而冷者尤為多見。若脈沉而躁數(shù)舌紅者,不論何處冷,甚至冷如冰,皆屬陽郁所致,不可誤用熱藥溫陽。筆者初臨證時,曾治武某產后身寒,雖炕如烙,仍感周身寒徹,囿于產后多虛,不識火郁亦寒,予附子回陽,漸加至三兩,寒益甚,終成壞證。此教訓銘記難忘。陽郁而寒與陽虛而寒的鑒別之點,重在脈沉而躁數(shù),且按之有力。既使舌不甚紅,若見此脈
36、,即可斷為火郁。若脈雖沉數(shù),但按之無力,當屬虛寒。凡脈沉而無力者皆虛,且愈虛愈數(shù),愈數(shù)愈虛,當予溫補,不可誤作火郁而犯虛虛之戒。,例六:麻疹肺炎合并心衰,王某,男,1.7歲。65年11月3日診?;純喊着?,西醫(yī)稱為滲出性體質。病已四日,高熱達41.5℃,頭胸疹點隱隱且色淡,躁擾肢厥,咳喘痰鳴,脈疾(心率260/分),按之無力,舌淡,面色青白。麻疹合并肺炎、心衰,疹未透發(fā)。予:炮附子6g 紅參5g 桂枝6g 升麻3g 紫草
37、10g 二劑濃煎頻服,令一晝夜二劑盡。至夜,疹已出齊,色較淡,身熱略降(39.3`C),面色微見紅潤,脈尚疾(心率220次/分)。上方去桂枝、升麻,加黃芪6g、鹿茸1g,三劑。盡劑,疹沒熱退而愈。,例六:麻疹肺炎合并心衰,按:患兒肥胖色白,素體陽虛,不能托疹外透.余初以為高熱疹出不透,仍依《醫(yī)宗金鑒》竹葉柳蒡湯加石膏、羚羊治之,先后五例皆亡。后見《中醫(yī)雜志》有篇報導,言及陽虛不能透疹者當予溫托之法,遵而用之,后之六例皆愈。此教訓
38、刻骨銘心。每憶及此,扼腕長嘆,余實乃庸醫(yī)殺人。中西醫(yī)熱的概念不能等同,西醫(yī)發(fā)熱是以體溫為標志,而中醫(yī)是指脈數(shù)舌紅、煩躁口渴溲赤便結等熱證。體溫高者,中醫(yī)可稱為有寒或陽虛陰盛;體溫低者中醫(yī)仍可稱為有熱。此類患兒,余以為體溫如此之高,必是熱盛,而誤予寒涼清熱,無異雪上加霜,疹不能透,疹毒內攻而亡。,例六:麻疹肺炎合并心衰,高熱而診為陽虛陰盛的依據(jù),主要在于脈數(shù)疾按之無力。有力為實,無力為虛。《瀕湖脈訣》言數(shù)脈:“實宜涼瀉虛溫補”。同為數(shù)脈
39、,當寒涼清熱還是溫熱扶陽,關鍵在于脈之沉取有力無力。此性命悠關之處,萬不可稍忽,倘差之毫厘,必失之千里。若脈之有力無力在疑似之間,當察其舌。察舌重在舌質、苔或黃或白,若舌質淡者,當為虛寒。再進而觀色,若色白或兼青者乃虛寒。此例陽虛不能托疹,故予參附溫陽,桂枝溫通血脈,升麻升發(fā)透達,紫草活血以促疹透發(fā)。陽復疹透熱退。此例雖陽虛陰盛伴高熱,但非陰盛格陽。故扶正回陽以祛邪。格陽者,脈當浮大而虛,顴紅如妝。虛陽勢將脫越,當引火歸原,不可用升麻
40、助其升散。,例七:吐利亡陽,李某,男,2.5歲。1964年3月12日診。麻疹已退,下利十余日,日趨加重,水瀉無度。漸肛門不收,視之如洞,糞水外淫,難分便次,味腥色青。手足厥冷,周身欠溫,閉目不睜,呼之不應。寸口脈已無,跗陽脈時隱時現(xiàn)。癥已極危,合家抱頭痛哭。急予附子理中湯,回其垂絕之陽。炮姜3g 炮附子4.5g 人參6g 肉蔻4.5g 炙草6g 濃煎頻喂。半日許,跗陽脈已出,手足轉溫,但有粉紅色血水從肛門流出。此陽虛不能攝血,仍當回
41、陽,宗前方加阿膠6g。次日精神好轉,已能睜眼。再依前方加茯苓6g、生芪6g。三劑而愈。,例七:吐利亡陽,按:疹后本宜養(yǎng)陰清余熱,然下利無度,導致亡陽,故不拘常法,急以附子理中湯挽其垂絕之陽。下粉紅色血水者,乃陽不攝陰,脾不統(tǒng)血,仍當回陽攝陰。檢討原方,若加赤石脂,不僅止瀉固脫,尚能澀血,更為妥貼。凡重證當診跗陽脈,跗陽主胃氣,雖寸口脈已絕,只要跗陽未絕,說明胃氣尚存,尚有生機,有挽救之希望,若跗陽亦絕,難以復生。,例八:慢脾風,童某,
42、女,1歲。1965年5月22日以麻疹肺炎入院.疹退后復又發(fā)熱,精神不振,輕微氣喘,吐瀉時作時止,體溫在38-39℃之間.5月28日出現(xiàn)抽搐,日五六次,抽搐無力。跗陽脈弱,面色青而白,舌因涂龍膽紫而無法察辯。皆因久病吐瀉,元氣衰敗,誘致慢脾風,予王清任可保立蘇湯治之。破故紙3g 炒棗仁6g 白芍6g 當歸6克 生芪15g 黨參6g 枸杞6g 炙草3g 白術6g 茯苓6g 山萸肉6g 核桃一個搗
43、 二劑6月2日二診:抽搐稍輕,跗陽脈參伍不凋,胃氣將敗,極危。前方改用生芪30g,連進五劑,抽搐已止。面仍青白,下利日十余次,有沫。改用訶子散止瀉:訶子6g 肉蔻6g 木香3g 黨參6g 茯苓9g 陳皮炭3g 白術6g,例八:慢脾風,二劑,利仍未止。乃脾氣極虛,清陽下陷。仍宗首方,生芪改為60g。又服六劑,瀉止熱清。但搖頭揉目,虛風未熄,再服上方12劑,虛風平,精神振,面色亦轉紅潤。按:麻疹沒后抽搐,以熱盛或陰虛為多見,但因久病
44、吐瀉而陽氣衰憊者有之。以面色白、脈弱舌淡為判斷要點。可保立蘇湯乃氣血、脾胃、陰陽皆補之方。尤其重用黃芪息大風,一歲小兒竟用至60g,且連服二十余劑而愈,確有厥功。余曾用此方治慢脾風多例,皆有卓效。,例九:中毒菌痢,關某,男,1.3歲。63年7月3日晚11點入院。當日下午5點出現(xiàn)寒戰(zhàn)、發(fā)熱、嘔吐。體溫迅速升高至40℃左右,抽搐2次。入院后,周身已厥冷,手足之脈皆無,對外界刺激毫無反應,已看不到呼吸運動,心音極模糊,似有似無,瞳孔對光反射消
45、失,血壓無。體溫35℃以下。只有將棉球纖維置鼻孔下時,見纖維尚有擺動,知呼吸尚存。肛指查便,診為中毒性菌痢。當即給正腎l:100靜點,由每分10滴增至30滴(當時搶救休克主要還是用正腎),血壓仍測不到,又不能鼻飼給藥。急切之時,姑用艾卷三個捆于一起,灸關元、氣海(其實也分不清穴位,整個腹部都灸了)。于夜間1點開始灸,一直持續(xù)到凌晨4點,面色由土灰微見紅潤,呼吸、血壓皆恢復,心跳增強,手足之脈可診及,體溫漸升至38.3℃。后按中毒菌痢治療
46、,此兒竟獲痊愈。,例九:中毒菌痢,按:中毒菌痢本為暑濕陽證,但由于邪氣過亢,正氣不支而衰竭,可很快轉成陰證,此即重陽必陰。此時當急予挾正回陽,無奈之際,姑且以艾灸試之,竟獲痊愈。孰料竟有此殊功,頗多驚詫。溫病本以熱盛為主,然選此三例虛寒者,借以說明溫病由陽證轉為陰證者,并不罕見。要在識證,不可專事寒涼。,例十:急性多發(fā)性神經裉炎,某,女,24歲。診為急性多發(fā)性神經根炎。呼吸已停五日,心跳尚存,靠人工呼吸維持生命。于92年7月13日會診
47、。面赤,舌紅,苔干黃起刺,脈洪大,腹軟。此屬陽明熱盛,予白虎加人參湯,鼻飼共服三劑。脈癥依然如上,原方加安宮丸一粒。至18日亡。按:脈洪、面赤、苔黃,予人參白虎湯尚屬對癥。后悟及,面赤乃大量使用激素所致;脈洪大乃血管活性藥物反應。設若無西藥,或現(xiàn)一派亡陽之象,當非人參白虎湯所宜。所以,中醫(yī)辨證時,尚須考慮因用西藥所產生的影晌,否則易為假象所惑。,例十一:熱郁于肺,尚某,女,學生2006年4月28日初診:發(fā)熱一周,體溫39℃,咳嗽,不
48、惡寒,胸骨痛,鼻塞,月經方凈,無腹痛脹硬,便可。脈沉滑數(shù)兼弦,舌偏淡暗苔白證屬 熱郁于肺法宜 清透肺熱方宗 麻杏石甘湯合升降散主之 麻黃7g 石膏20g 杏仁9g 炙草6g 僵蠶12g 蟬蛻6g 姜黃9g 川軍4g 梔子9g 豆豉10g 連翹15g 三劑,水煎服,一日四服2006年4月30日:藥后微汗出,熱退,偶咳。脈緩滑,舌
49、可,停藥。,例十一:熱郁于肺,按:外感七日,邪已化熱,郁伏于里。何以診為郁熱?以其脈沉而滑數(shù)。沉主氣、主里,乃氣機郁遏,熱邪內郁。熱郁于肺,肺失宣而咳,咳重而胸痛。麻杏石膏清宣肺熱,升降散清透郁熱,更合以梔子湯加連翹,清透胸膈之郁熱。三方相合,熱透肺宣而愈。,例十二:陽明腑實,張某,男,53歲,干部1977年4月22日診:高熱40℃,入院后又持續(xù)10天。曾做了各種檢查,未明確診斷,仍是高熱待查,用過多種高級抗生素,熱依然不退,請余會診
50、。灼熱無汗,頭痛肢涼,口舌干燥,腹脹滿疼痛拒按,大便已七日未解,舌紅苔燥黃,脈沉實數(shù)。此典型的陽明腑實,予調胃承氣湯加味。 生大黃12g 芒硝30g 玄參30g 生甘草6g 2劑,6小時服一煎。,例十二:陽明腑實,下午開始服藥,僅服1劑便解,初為便硬,后為溏便,共便3次。腹脹痛頓輕,周身微微汗出,身熱漸降。至夜半體溫已降至正常,翌晨病若失。囑余劑停服,糜粥調養(yǎng),勿油膩厚味,恐食復。按:陽明
51、熱結,身熱燔灼,必逐其熱結。腑氣通,氣機暢,津液乃布,反見津津汗出,此乃正汗,標志里解表和,故身熱漸退。熱退之后,疲乏無力,乃壯火食氣所致。此時切忌厚味滋補,恐為食復。,例十三:熱極生風,周某,男,1歲1964年5月12日診:一周前發(fā)熱出疹,疹沒已三日,身熱不退,體溫39~40℃以上,昨日抽搐三次,予抗生素、鎮(zhèn)靜劑、輸液、降溫等未效,昨夜今晨又抽搐四次,乃邀會診。診見灼熱無汗,頭項后屈,哭鬧煩躁,時目睛上吊,口緊,舌紅苔黃少津,脈數(shù)疾
52、,診為熱極生風,津液已傷,予瀉青丸加減。 龍膽草2g 梔子4.5g 川芎1.5g 生地黃7g 僵蠶6g 鉤藤6g 全蝎3個次日仍抽,上方改梔子6g,加生石膏12g,羚羊角1.5g(先煎)。1劑減,2劑止。后予養(yǎng)陰清熱,平肝熄風之劑調理而愈。按:以其脈數(shù)疾、舌紅、身灼熱,斷為熱極生風。當清熱熄風,熱清則風熄。轉以養(yǎng)陰清熱,因熱盛陰傷,熱退后陰傷顯露。,例十四:熱入血分,趙某
53、,男,22歲,大學生白光1989年11月18日診:患再障住院已半年,鼻衄、齒衄、斑疹,屢發(fā)高熱。每周須輸血1~2次,家中告?zhèn)劾?。由我校在該院實習學生介紹請余診治。鼻衄不止,以藥棉充填壓迫,鼻如蒜頭,血從后鼻腔溢于口中,高熱39℃ 左右,軀干四肢斑疹甚多,口渴,面色 白,舌淡,脈洪大躁數(shù)。檢前方,除西藥外,中藥多為溫補,或清熱涼血中雜以溫補?;炑?~4g/d1,紅細胞100萬/mm3,白細胞2000/mm3,血小板2萬/mm3
54、。此血熱熾盛,迫血妄行,予清瘟敗毒飲主之。 生石膏40g 知母9g 黃連10g 黃芩10g 梔子12g 大青葉10g 元參15g 生地黃15g 牡丹皮12g 赤芍12g 槐花30g 紫草30g 小薊30g 公英30g 水牛角30g(先煎)。,例十四:熱入血分,1990年1月23日:上方
55、加減共服60余劑,已不須輸血,鼻衄止,牙齦萎縮,刷牙時有出血,未再發(fā)熱。四肢尚有散在之小出血點,腰酸。脈已見斂,尚滑數(shù),按之較軟。血色素12.5g,白細胞3900,中性52,淋巴48,血小板5.3萬,紅細胞380萬,此血熱未靖,虛象初露。 生石膏30g 知母6g 黃連9g 黃芩9g 梔子9g 大青葉10g 元參15g 生地黃15g 牡丹皮12g
56、 赤芍12g 槐花30g 紫草30g 小薊30g 山茱萸12g 狗脊15g 水牛角30g(先煎)1990年6月2日:上方加減服約4個月,脈舌正常,面亦紅潤,無何癥狀,長跑六七百米后覺腿酸,檢查其他均已正常,唯血小板較低,6.5萬。 生石膏30g 知母6g 牡丹皮10g 赤芍10g 紫草30g 槐花30g
57、 太子參12g 山茱萸12g 熟地黃12g 山藥12g 枸杞子10g 鹿角膠15g 狗脊18g 川續(xù)斷15g1990年8月28日:血紅蛋白12.1g,紅細胞470萬,白細胞4700,血小板13萬,骨髓報告正常,停藥。大學畢業(yè)后分配本市某廠工作,至今正常。已成婚生一子,其子已上小學,健康。白光,例十四:熱入血分,按:此案出血不止,雖面色 白,舌淡,指甲淡,然脈
58、洪大躁數(shù),乃陽熱亢盛之極。其衄血斑疹,乃血熱迫血妄行,急宜涼血散血,予清瘟敗毒飲。雖屢用寒涼之劑近一年,未見不良反應,概亦有故無殞。此證趙紹琴老師稱其為熱邪深入骨髓。恩師所論,確為精當。據(jù)文獻報道,多為益氣養(yǎng)血,補腎填精之類。余在1970年前,屢用此類補益之方,無一效者。后以白虎湯治寇某再障而效,又受趙老師熱入骨髓的論斷啟發(fā),不論面色慘白舌淡,只要脈屬陽脈,徑予清熱涼血治之,待脈已斂,顯現(xiàn)虛象之后,再稍加補益之品,亦不可驟用,恐余熱復熾
59、。此法對急性、亞急性再障確有肯定療效,但對慢性再障,病情復雜,非單純涼血散血所能取效。再障出現(xiàn)的紅色斑疹與血小板減少、過敏性紫癜、急性泛發(fā)性牛皮癬之紅色皮損,只要脈屬陽脈,余皆認為是血熱迫血妄行,徑予清瘟敗毒飲加減治之,皆可獲愈。對于小板減少或過敏性紫癜,大約服藥半月即可正常;急性泛發(fā)性牛皮癬30~60劑皮疹可消,但須忌發(fā)物。對急性再障,30~60劑可脫離輸血,半年左右可恢復正常。以上乃余經驗估計而已。,例十五:邪伏募原,王某,男,2
60、7歲,本校教員2002年1月4日診:惡寒發(fā)熱1周,體溫波動在39℃左右,經輸多種抗菌藥未效,近二日腰痛膝痛如刀割。脈弦滑數(shù)大兼濡,舌稍紅苔薄膩而黃。此濕熱遏伏募原,浸淫經絡脈隧。宗達原飲治之。 川厚樸10g 檳榔12g 黃芩12g 石菖蒲9g 常山8g 知母8g 青蒿30g 草菓9g 青皮10g 炙甘草6g
61、 3劑,水煎服。囑6小時服一煎,例十五:邪伏募原,1月8日診:服完1劑藥后,通身汗出,一夜未止,晨起熱已退。因方藥有效,把藥服盡,寒熱未作,但腰膝仍痛。脈弦滑,苔尚薄黃,此濕熱未靖,閉阻經絡。仿吳鞠通宣痹湯加減: 萆薢18g 防己10g 黃芩10g 獨活8g 薏苡仁30g 木通7g 黃柏9g 蒼術12g 晚蠶砂15g 懷牛膝1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