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面部淺層與腮腺區(qū)、顱頂部解剖,面部淺層結構,,(一)皮膚 面部皮膚薄而柔軟,富于彈性,血管豐富,創(chuàng)口愈合較快,面部皮膚有一定天然皺紋,臨床上選取擇切口時應根據皮紋和皺襞的方向,同時考慮皮下血管、神經和面肌纖維的走向。,(二)淺筋膜,瞼部的皮下組織疏松,易出現水腫,其余部位淺筋膜內的彈性纖維將肌纖維與皮膚的真皮層相連而無皮下間隙,面肌facial muscles亦稱為表情肌,大多數肌纖維起于骨,止于皮膚真皮乳頭,依肌纖維方向可
2、分為環(huán)形和輻射狀兩類,前者可關閉孔裂,后者可開大孔裂。,重要的面肌有:,1. 眼輪匝肌orbicularis oculi 圍繞眼裂周圍,收縮時可使眼裂閉合,其還有少量肌束附于淚囊后面,故閉眼時可引起淚囊擴張。,2.口周圍肌 口周圍肌的肌束較多,包括環(huán)形肌與輻射狀肌,環(huán)形肌為口輪匝肌orbicularis oris,環(huán)繞口裂,收縮時關閉口裂;輻射狀肌包括笑肌、顴肌、提口角肌、提上唇肌、降口角肌、降下唇肌。,,3.
3、頰肌buccinator 在面頰的深部,兩側各有一塊頰肌緊貼口腔側壁的粘膜,收縮時可使唇頰緊貼牙齒,幫助咀嚼和吸吮。4.枕、額,,咀嚼肌:,翼內肌,翼外肌,顳 肌,咬 肌,,,,,四對,二、面部的血管神經,1. 血管 面部血供豐富,吻合豐富。 面淺層動脈主要是面動脈。,1).面動脈facial artery:起于頸外動脈,經二腹肌后腹和下頜下腺深面向前上,在咬肌前緣越過下頜骨體下緣到面部,然后經口角和鼻翼的外側
4、到內眥,易名為內眥動脈angular artery,在咬肌前緣和下頜體下緣交界處可觸及到面動脈和搏動,臨床上常在此處壓迫面動脈進行止血。,4.面部血管 (1)面動脈 ①起始 ②行徑 ③分布 ④壓迫止血部位,2)面靜脈facial vein:起自內眥靜脈,向下越過下頜骨下緣與下頜后靜脈的前支匯合,可通過內眥靜脈經眼上靜脈與顱內海綿竇相交通,在咬肌前緣處通過面深靜脈
5、經翼叢與海綿竇交通,面靜脈一般無靜脈瓣,血液可逆流,面部有細菌感染時,如果擠壓,有可能由面靜脈通過眼靜脈或翼叢擴散到海綿竇,導致栓塞性海綿竇炎或化膿性腦膜炎,故臨床上將鼻根和兩側口角間的三角形區(qū)域稱為“危險三角”。,特點1)無靜脈瓣. 2)與深部靜脈相交通.,,3).上頜動脈maxillary artery的分支:(1)眶下動脈:是上頜動脈本干的延續(xù),經眶下管出眶下孔,分布到眶以下皮膚和肌。(2)頦動脈:
6、為下牙槽動脈的延續(xù),經下頜管出頦孔,分布于頦部皮膚和肌。4.眼動脈的分支:(1)眶上動脈:出眶上切跡,分布于額部皮膚和肌。(2)滑車上動脈:在眶上動脈內側出眶,分布于額部中間部分和鼻背。,面部皮膚: 三叉神經 表情肌: 面神經 咀嚼肌: 三叉神經,2.面部神經分布,,1).三叉神經在面部的分支(1)眼神經的分支:包括眶上神經supraorbital n
7、erve和滑車上神經supratrochlear nerve,分布于眼裂以上的皮膚 (2)眶下神經infraorbital nerve :為上頜神經未支,由眶下孔穿出,分布于眼裂和口裂間的皮膚。 (3)頦神經mental nerve:為下牙槽神經的未支,由頦孔穿出,分布于口裂以下的皮膚。,二、腮腺咬肌區(qū),腮腺parotid gland 咬肌區(qū),主要結構為咬肌、腮腺及穿腮腺的結構。,咬肌masseter起自顴弓下緣和內面,纖維向
8、后下,止于下頜支和下頜角的外面,作用為上提下頜骨(閉口)神經支配為耳顳神經。,,腮腺(1)位置位于耳廓前下方。分淺、深兩部。(2)形態(tài)淺部略呈三角形,深部呈錐體狀突向咽側壁。,2.腮腺管行徑及開口。,腮腺管乳頭,由頸部深筋膜淺層包裹腮腺而成。,腮腺鞘:,腮腺淺部的位置,位于外耳道前下方。上界為顴弓、外耳 道。 下界平下頜角前界為咬肌后界為乳突和胸鎖乳突肌前緣上份。深面達莖突及咽側壁,以下頜支后緣為界將腮腺分為淺部與
9、深部,穿腮腺的結構,縱行結構,橫行結構,①頸外動脈 ②顳淺動、靜脈 ③耳顳神經 ④下頜后靜脈,縱行結構:,①上頜動、靜脈 ②面橫動、靜脈 ③面神經的分支,橫行結構:,腮腺深部的位置,位于下頜支的深面。,4. 腮腺床,為緊貼腮腺深面的血管神經,包括:①頸內動、靜脈 ②舌咽神經 ③迷走神經 ④副神經 ⑤舌下神經,5. 面神經顱外段與腮腺的位置關系,分為三段: 第一段(腮腺
10、前段)是從莖乳孔到進入腮腺以前的部分; 第二段(腮腺內段)是面神經行于腮腺內的部分,首先分為上、下兩干,兩干再分支交織形成腮腺叢parotid plexus,行于頸外動脈的淺面; 第三段(腮腺后段)是面神經在腮腺內的五組分支;,① 顳支 ② 顴支③ 頰支④ 下頜緣支⑤ 頸支,面神經顱外分支,,①,②,③,④,⑤,3.面神經(1)行徑 (2)分支 (3)分布:支配表情肌,面神經的五組分支:顳
11、支temporal branch越過顴弓至顳部,支配眼輪匝肌、額肌和耳廓肌;顴支zygomatic branch約在顴弓下緣向前上達外眥,支配顴肌和眼輪匝??;頰支buccal branch于眼裂和口裂之間水平向前,支配頰肌、口輪匝肌、提上唇肌和提口角?。幌骂M緣支marginal mandibular branch沿下頜骨下緣前行,支配下唇諸肌;頸支cervical branch在頸闊肌深面行向前下支配該肌。,2.頸外動脈exte
12、rnal carotid artery:為頸總動脈的終支之一,在下頜支的中下1/3交界處進入腮腺,上行至下頜頸高度分為顳淺動脈和上頜動脈兩終支。,下頜后靜脈retromandibular vein:由顳淺靜脈與上頜靜脈在腮腺內匯合而成,在腮腺下緣穿出后分為前、后兩支,前支行向前下與面靜脈匯合形成面總靜脈后注入頸內靜脈;后支行向后下,與耳后靜脈匯合形成頸外靜脈。,額 頂 枕 區(qū),范圍: 前界: 眶上緣 后界: 枕外隆突及
13、 上項線 兩側界:借上顳線 與顳區(qū)分界,1.額頂枕區(qū)層次及結構特點,層次:五層(1)皮膚 (2)淺筋膜 (3)帽狀腱膜(4)腱膜下間隙(5)顱骨外膜,結構特點:,(1)皮膚 ①有大量汗腺、皮脂腺,易發(fā)生癤腫。 ②有豐富的血管,外傷易出血,但愈合快。,(2)淺筋膜 有許多垂直的纖維隔連接皮膚和帽狀腱膜,形成許多小隔
14、,內有脂肪、血管神經。,(3)帽狀腱膜 前連額肌后連枕肌,兩側變薄續(xù)顳深筋膜淺層。 以上3層緊密相連稱頭皮。,(4)腱膜下間隙 為帽狀腱膜與顱骨骨膜之間的區(qū)域,范圍寬,前達眶上緣,后達上項線。,腱膜下間隙內有導靜脈與顱骨的板障靜脈及腦膜竇相交通,此層感染可向板障及顱內擴散,此間隙稱為顱頂的危險區(qū)。,因頭皮與顱骨骨膜疏松相連,故移動性大,頭皮撕脫傷多沿此層分離。,(5)顱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