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臟總論、消化系統(tǒng)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9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內(nèi)臟總論、消化系統(tǒng),內(nèi)臟學概述、消化官(口、咽),案例,一幼兒誤食一分硬幣后,過兩天在糞便中發(fā)現(xiàn)。問題:1、請按順序寫出該硬幣都經(jīng)過哪些器官排出體外? 2、經(jīng)過了消化管的哪些狹窄?,答案,1、硬幣經(jīng)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腸→空腸→回腸→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肛管→肛門排出體外2、三處狹窄,第1處狹窄在食管的起始部,距切牙15cm;第2處狹窄在食管與左支氣管交叉處,距切牙25c

2、m;第3處狹窄在食管穿膈處,距切牙40cm。,目的要求,一、了解內(nèi)臟的概念,內(nèi)臟學的范圍以及各系統(tǒng)的功能。二、掌握胸、腹部的標志線和腹部的分區(qū)。三、了解口腔的組成和分部。熟悉唇、頰、腭的形態(tài)。四、熟悉舌的形態(tài)、舌粘膜的形態(tài)特點,掌握頦舌肌的起止和作用。五、熟悉牙的形態(tài)、分類和排列方式。六、掌握口腔腺的位置和開口部位。七、掌握咽的位置、分部和交通。熟悉咽淋巴環(huán)的組成、位置與作用。,教學重點及難點,重點:內(nèi)臟的概念、胸部常用的標

3、志線和腹部的分區(qū)。上、下消化道的概念,舌粘膜的形態(tài)特點,頦舌肌的起止和作用,口腔腺的位置和開口部位,牙的形態(tài)、分類和分式,咽的分部和交通,咽淋巴環(huán)的概念。難點:咽各部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內(nèi)臟的概念,包括消化、呼吸、泌尿、生殖4個系統(tǒng)的器官。,,消化系統(tǒng):其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營養(yǎng),排出食物殘渣 呼吸系統(tǒng):其主要功能是吸進氧氣,排出二氧化碳 泌尿系統(tǒng):其主要功能是產(chǎn)生尿液,排泄機體在新陳代謝中產(chǎn)生的廢物

4、0; 生殖系統(tǒng):其主要功能是產(chǎn)生性激素和生殖細胞,繁衍后代 在行態(tài)與發(fā)生上,胸膜、腹膜和會陰與內(nèi)臟器官關系密切,所以均屬內(nèi)臟學的范疇,內(nèi)臟器官根據(jù)其結構可分為二大類,即:,中空性器官,實質性器官,內(nèi)臟器官結構:,中空性器官 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和生殖道,,,實質性器官: 如肝、胰、腎等。特點: 有血管神經(jīng)出 入的門。,消化管的一般結構(一般了解)   消化管各段的形態(tài)和功能不同,但從整體來看,有

5、類似之處。咽至肛門之間的消化管壁,都分為四層,即由內(nèi)向外分為粘膜、粘膜下組織、肌層和外膜?! ?.粘膜 粘膜具有保護、吸收、分泌等功能。 2.粘膜下組織 由疏松結締組織構成,內(nèi)含豐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jīng)等。 3.肌層 多由平滑肌組成,一般可分為內(nèi)環(huán)、外縱兩層。環(huán)肌、縱肌交替收縮,可推動食物逐漸下移。 4.外膜 是消化管的最外層。主要為漿膜,能分泌漿液,減少器官之間的摩擦。,胸部的標志線,前正中線:

6、沿身體前面正中所作的垂直線 胸骨線:沿胸骨最寬處的外側緣所作的垂直線 鎖骨中線:通過鎖骨中點的垂直線 胸骨旁線:在胸骨線與鎖骨中線之間的中點所作的垂直線 腋前線:沿腋前襞向下所作的垂直線 腋后線:沿腋后襞向下所作的垂直線 腋中線:沿腋前線和腋后線之間的中點所作的垂直線 肩胛線:通過肩胛骨下角的垂直線 后正中線:沿身體后面正中線所作的垂直線,胸

7、部標志線:九條標志線,腹部的分區(qū),有二種方法: *九分法: 四分法:,四分法: 臨床上常用的是通過臍的一條水平線和垂直線將腹部分為四個區(qū),即: 左、右上腹 左、右下腹,*九分法: 通過二條橫線和二條縱線將腹部分為九個區(qū):上橫線:通過兩側肋弓最低點(第10肋最低點)間的連線 下橫線:通過兩側髂結節(jié)間的連線 二條縱線:通過腹股溝韌帶

8、中點的兩條垂直線,九個區(qū)為: 左、右季肋區(qū) 左、右外側區(qū) 左、右腹股溝區(qū) 腹上區(qū) 臍區(qū) 腹下區(qū)(恥區(qū)),,,,口腔,,,咽,,,食管,,胃,,胰,,橫結腸,,空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回腸,,闌尾,,升結腸,,盲腸,,十二指腸,,肝,,腮腺,,舌下腺,,下頜下腺,消 化 系 統(tǒng),組成:,消化管,消化腺,,,,口腔,,,咽,,,食管,,胃,,胰,,橫結腸,,空腸,,降結

9、腸,,乙狀結腸,,直腸,,回腸,,闌尾,,升結腸,,盲腸,,十二指腸,,肝,,腮腺,,舌下腺,,下頜下腺,消化管 alimentary canal,口腔、咽、食管、胃、 小腸(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大腸(盲腸、闌尾、結腸、直腸、肛管),上消化道: 口腔 咽 食管 胃 十二指腸下消化道: 空腸、回腸、大腸(盲腸、闌尾、結腸、直腸、肛管),消化腺 alimentary gl

10、and,有三種大消化腺: 口腔腺(唾液腺) 肝 胰,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內(nèi),如食管腺、胃腺和腸腺等。,消化系統(tǒng)的功能,消化食物,吸收營養(yǎng),排泄廢物,消 化 管 digestive canal,口腔的構造:口腔為消化管的起始部分,以上、下頜骨和肌為基礎,外面覆以皮膚,內(nèi)面襯以粘膜而構成?! 、倏谇磺氨冢嚎诖?側壁:頰

11、 ?、谙卤跒椋嚎谇坏住 、凵媳冢阂噪衽c鼻腔相隔 ?、芟蚯埃嚎诹淹w外 向后:咽峽通咽腔。上唇表面正中線上有一淺溝稱為人中,其上、中1/3交界處為人中穴,臨床常針刺該穴可搶救昏迷病人。,口 腔 oral cavity,分二部: 口腔前庭 固有口腔 兩部經(jīng)第三磨牙后方間隙相通。,為口腔的兩側壁。,頰,,腮腺管乳頭,腮腺管乳頭 ——開口于上頜第2磨牙牙冠相對的頰粘膜上 。 其上有腮腺管

12、的開口。,臨床病人牙關緊閉時,可通過此間隙將導管送入固有口腔及咽腔,注入營養(yǎng)物質。,腭 palate,為口腔的頂。分二部:1. 硬腭 為腭的前2/3 2. 軟腭 為腭的后1/3,硬腭 軟腭,主要結構:,,,①軟腭的后份稱腭帆,后緣游離,中央有腭垂(懸雍垂)② 自腭垂向兩側各有兩條弓形粘膜皺襞,前方的一條連于舌根部,稱為腭舌弓;后方的一條連于咽側壁,稱為腭咽弓。兩弓之間的窩內(nèi)有腭扁桃體

13、,是淋巴組織,具有防御功能。,,上唇系帶,,牙齦,,硬腭,,軟腭,,腭垂,,,腭咽弓,,腭扁桃體,腭舌弓,咽峽,,主要結構:,腭垂,腭扁桃體,,,腭舌弓,,,腭咽弓,主要結構:,*咽峽:,由腭垂、腭帆游離緣、兩側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圍成,是口腔通咽的門戶。,,舌,舌由舌肌及其表面的粘膜構成??煞譃樯?、下兩面, 1. 形態(tài) 界溝:舌上面,“∧”形向前開放,將舌分為前2/3的舌體和后1/3的舌根。 舌體前端

14、狹窄稱舌尖。,舌體 舌根 舌尖 界溝,,舌根,,界溝,,會厭,,舌尖,,舌體,舌根背面有舌扁桃體。,,舌的下面中線上,有連于口底前部的粘膜皺襞,稱為舌系帶,其根部兩側有舌下阜。 自舌下阜向外側隆起稱舌下襞,其深面有舌下腺。,舌系帶,舌下阜 下頜下腺管及舌下腺大管開口,舌下襞 舌下腺小管開口,,舌系帶,,舌下襞,,舌下阜,,舌尖,,下頜下腺管,,舌下腺,下頜下腺管及舌下腺大管開口,舌下腺小管開

15、口,,,,,葉狀乳頭,,菌狀乳頭,,絲狀乳頭,,輪廓乳頭,舌粘膜:,舌上面的舌粘膜形成4種舌乳頭: 絲狀乳頭 菌狀乳頭 葉狀乳頭 輪廓乳頭,脫落上皮細胞與食物殘渣、細菌等混在一起,在舌表面形成一層白色薄膜稱舌苔。,,,葉狀乳頭,,菌狀乳頭,,絲狀乳頭,,輪廓乳頭,舌乳頭的功能:,絲狀乳頭 一般感覺 菌狀乳頭 葉狀乳頭

16、味 覺 輪廓乳頭,,舌肌,為骨骼肌,舌肌分二種:,舌內(nèi)肌,舌外肌,——改變舌的位置,——改變舌的形狀,牙 teeth,牙是人體最堅硬的器官。,牙 頸,牙 根,1. 牙的外形,分三部:,牙 冠,牙冠是露于口腔的部分,潔白而有光澤; 牙根嵌入牙槽內(nèi),牙根尖部有一孔,稱為牙根尖孔,有血管、神經(jīng)出入; 牙頸為牙冠和牙根之間稍細部分,外包以牙齦。,,牙冠,,牙齦,,牙頸,,牙根,,牙槽骨,,牙根尖孔,牙骨質,,,牙髓,,牙腔,,

17、牙質,,牙釉質,,牙冠,,牙齦,,牙頸,,牙根,,牙槽骨,,牙根尖孔,牙骨質,,,牙髓,,牙腔,,牙質,,牙釉質,2.牙的構造,牙質:構成牙的大部分  牙骨質:在牙根部和牙頸部牙質的外面 牙釉質:牙冠部表面有白色、光亮、堅硬的物質 牙釉質是人體中鈣化程度最高的組織??谇粌?nèi)的乳酸桿菌能使糖類酵解產(chǎn)酸,導致釉質脫落,而產(chǎn)生空洞,臨床稱為齲齒。,牙腔: 牙冠腔和牙根管的總稱。 牙內(nèi)部的腔隙稱為牙

18、腔,其內(nèi)有牙髓。 牙髓是由神經(jīng)、血管、淋巴管和結締組織組成。若齲洞不斷加深,波及牙髓的神經(jīng),則可引起劇痛。,牙周膜:介于牙根和牙槽骨之間的致密結締組織  牙槽骨:屬于上、下頜骨的牙槽突  牙 齦:是覆蓋在牙頸和牙槽突表面的口腔粘膜.富含血管,有些牙周疾病,可引起牙齦出血。,3.牙周組織,根據(jù)牙的形態(tài)和功能不同,可分為 ①切牙 ②尖牙?、矍澳パ馈、苣パ?/p>

19、切牙牙冠扁平,主要用以咬切食物;尖牙牙冠呈錐形,用以咬緊和撕扯食物;前磨牙牙冠近似方形,用以輔助磨牙磨碎食物;磨牙牙冠呈方形,用以磨碎食物,4.牙的分類,恒牙,5.牙的種類及排列 人的一生有二組牙齒,即:,乳牙,乳牙:,乳牙于生后6~7個月開始出現(xiàn),3歲左右出齊,共 20個。,乳牙的名稱及排列:,Ⅰ Ⅱ Ⅲ Ⅳ Ⅴ Ⅰ Ⅱ Ⅲ Ⅳ Ⅴ 乳 乳 乳 第 第

20、 中 側 尖 一 二 切 切 乳 乳 牙 牙 牙 磨 磨 牙 牙,,,恒牙:,乳牙在6 ~ 7歲時開始脫落,恒牙出現(xiàn),至14歲左右出齊,共28-32個。,恒牙的名稱排列:,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中 側 尖 第 第 第 第

21、 第 切 切 一 二 一 二 三 牙 牙 牙 前 前 磨 磨 磨 磨 磨 牙 牙 牙 牙 牙,,,,乳牙用羅馬數(shù)字I-V記錄 恒牙用阿拉伯數(shù)字1-8記錄,牙式—臨床以“十”和數(shù)字符號表示左右上、下頜各顆牙齒:,牙的紀錄:牙式,Ⅳ 表示右下頜第1乳磨牙, 6 表示左上頜第1磨牙,,,,,,,4,1,2,3,5,6,7,8,

22、* 唾 液 腺,大的唾液腺有三對:,,,,腮腺,舌下腺,下頜下腺,腮腺 parotid gland,呈三角形,位于外耳門的前下方。,*腮腺管: 在顴弓下方一橫指處經(jīng)咬肌表面前行,*開口于腮腺管乳頭。,與上頜第2磨牙牙冠相對的頰粘膜上。,*腮腺管開口位置:,,下頜下腺 位于下頜骨體內(nèi)面導管開口于舌下阜,舌下腺 位于舌下襞內(nèi)大管開口于舌下阜小管開口于舌下襞,腮腺管,,腮腺,,,,舌下襞,,舌下阜,,舌下腺小管,下頜下腺管

23、,,舌下腺,,下頜下腺,小結:,1. 四種舌乳頭的名稱及功能2. 咽峽3. 三對唾液腺的位置及導管開口位置,咽是前后略扁、上寬下窄、呈漏斗狀肌性管道,咽pharynx,位于第1~ 6頸椎前方,上起自顱底,下至第6頸椎下緣續(xù)食管。 長度:約12cm。,咽的位置:,分 部,鼻咽,口咽,喉咽,分三部:,,,咽鼓管咽口,,咽隱窩,,鼻咽,,軟腭,,腭扁桃體,,口咽,,會厭,,喉咽,,咽扁桃體,咽的交通:(掌握)咽向前直接和鼻腔、口

24、腔和喉腔相通,向下直接和食管相通,鼻咽部向兩側通過咽鼓管和中耳鼓室相通。,口咽和喉為呼吸道和消化道共同的通道,咽壁各部的重要結構:,1.鼻咽 介于顱底與軟腭之間。 咽鼓管咽口 咽鼓管圓枕 咽隱窩,,主要結構 咽鼓管咽口:位于下鼻甲后方約1cm處側壁上,通中耳鼓室。咽鼓管圓枕:咽鼓管咽口前、上和后方的明顯隆起。咽隱窩:咽鼓管圓枕與咽后壁之間有縱行凹陷,是鼻咽癌的好發(fā)部位。咽鼓管扁桃體和咽扁桃體,2.口咽,介于軟腭游離

25、緣與會厭上緣平面之間。,腭扁桃體,,扁桃體窩:在口咽部外側壁的腭舌弓與腭咽弓之間的凹窩,內(nèi)容納腭扁桃體。 腭扁桃體:是一對扁卵圓形的淋巴上皮器官。 咽淋巴環(huán):由咽后上方的咽扁桃體、兩側的咽鼓管扁桃體、腭扁桃體以及前下方的舌扁桃體借淋巴管連結而成。位于咽的上端,對消化道和呼吸道有防御功能。,3.喉咽,從會厭上緣至第6頸椎平面,向下續(xù)食管。,重要結構:梨狀隱窩-在喉口兩側與咽后壁之間的深窩,左右各一,是食物殘渣或異物容易滯留

26、之處。,梨狀隱窩,,,咽肌(了解),為骨骼肌,有縮肌和提肌兩類。,消化管(食管、胃、小腸),一、掌握食管的位置、形態(tài)、分部及狹窄部位。二、掌握胃的形態(tài)、位置、分部,了解其毗鄰關系。三、掌握十二指腸的分部及各部的構造。四、掌握空、回腸的區(qū)別,了解美克爾憩室的位置及臨床意義。,教學重點及難點,重點:食管的位置、形態(tài)、分部及狹窄部位,胃的形態(tài)、位置、分部,十二指腸的分部及各部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空、回腸的區(qū)別。難點:食管、胃的毗鄰關系,空

27、、回腸的區(qū)別。,食 管 esophagus,內(nèi) 容 一、 起止、位置和分部 二、食管的三個生理性狹窄 三、食管壁的構造(了解),食 管,起止: 從第6頸椎下緣至第11胸椎左側續(xù)胃的賁門。全長約25cm。,位置:脊柱前方。,分部:根據(jù)行程分三部:,頸 部,胸 部,腹 部,頸段介于起始部至頸靜脈切跡水平之間。 胸段自頸靜脈切跡至膈的食管裂孔。 腹段由食管裂孔至胃的賁門。,食管的生理性狹窄 (掌

28、握),食管全長有三個生理性狹窄。,,,氣管,,膈,,左主支氣管,,賁門,,胃,,第二狹窄,,第三狹窄,,第一狹窄,三個生理性狹窄的位置及距中切牙的距離: *第一個狹窄: 在咽與食管相接處,距中切牙15cm。,,,氣管,,膈,,左主支氣管,,賁門,,胃,,第二狹窄,,第三狹窄,,第一狹窄,*第二個狹窄: 與左主支氣管交叉處,距中切牙25cm。,,,氣管,,膈,,左主支氣管,,賁門,,胃,,第二狹窄

29、,,第三狹窄,,第一狹窄,*第三個狹窄: 在膈的食管裂孔處,距中切牙 40cm。,三個狹窄的臨床意義:,①異物易停留之處;②腫瘤好發(fā)之處;③檢查時,放器械要 小心之處。(臨床進行食管內(nèi)插管,要注意食管的狹窄,根據(jù)食管鏡插入的距離可推知到達的部位),胃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分,上端在第11胸椎左側接食管,下端在在第1腰椎右側續(xù)十二指腸。,有收納食物、分泌胃液消化食物的作用,胃還有內(nèi)分泌功能。,胃 stomach

30、,胃的形狀和大小隨內(nèi)容物多少而有不同。胃特別充滿時,其容量約有3000ml,但在極度收縮時(如饑餓),又可縮成管狀。,一、胃的形態(tài)和分部(掌握),1. 形態(tài) *二口: 入口:賁門 出口:幽門,,,(幽門前靜脈是手術確認幽門的標志),二彎: 胃小彎 胃大彎上緣胃小彎,其最底處的轉角,稱角切跡 下緣胃大彎,二壁: 前壁 后壁前面(

31、壁)對向前上面; 后面(壁)對向后下面。,賁門部胃底胃體幽門部(又分為幽門管和幽門竇),,位于賁門周圍的部分,指賁門切跡以上的部分,亦稱胃穹窿,位于胃底與幽門部之間的部分,幽門部:為角切跡與幽門之間的部分 。左側管腔擴大,稱幽門竇;右側管腔狹窄,稱幽門管,2.*胃的分部,二、胃的位置(掌握):,胃在中等程度充盈時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區(qū),小部分位于腹上區(qū)。賁門位于第11胸椎左側幽門位于第1腰椎體右側。,,二、胃

32、的位置,胃大彎的位置較低,最低點一般可達臍平面。高度充盈時可達臍下,甚至降入髂嵴平面。,前壁—右(肝左葉)、左(膈)、劍突下(貼鄰腹前壁)后壁—胰、橫結腸、左腎、腎上腺、脾(胃床)胃底: 與脾、膈相鄰,毗鄰,胃壁的構造(一般了解) 胃粘膜呈淡紅色,在胃空虛時粘膜有許多皺襞,充盈時,則皺襞減少或展平。胃的肌層發(fā)達,由外縱、中環(huán)和內(nèi)斜共三層平滑肌構成,*幽門括約肌(在幽門處,胃的環(huán)行肌特別增厚,形成幽門括約肌): 作用: ①延

33、緩胃內(nèi)容物的排空 ②防止小腸內(nèi)容物的逆流,幽門瓣:在幽門括約肌內(nèi)面的黏膜向內(nèi)形成的環(huán)形皺襞,有控制胃內(nèi)容物進入十二直腸的功能并防止腸內(nèi)容物逆流入胃的作用。。,小結:,胃的位置及形態(tài)分部。,小腸上起幽門,下接盲腸,長約5 ~ 7米。 小腸為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超重病人可手術縮短小腸),小腸 Small Intestine,分部:,分3部:,十二指腸,空 腸,回 腸,十二指腸 duodenum,為小腸

34、中長度最短、管徑最大、位置最深最固定的小腸段,胰管、膽總管均開口于此。,,1. 外形: 呈“C”形包繞胰頭,長約25cm。,,升部,*分部: 分四部,上部,降部,水平部,,(1)上部 長約5cm,起自幽門,向右后方至膽囊頸后下方轉折向下移行為降部,轉折處稱十二指腸上曲。 上部近幽門處的一段腸管,壁薄內(nèi)面光滑,環(huán)狀襞少,稱十二指腸球 (潰瘍的好發(fā)部位)。,,(2)降部,長約7~8cm,在右腎

35、內(nèi)側下降至第3腰椎水平,轉折向左續(xù)水平部,轉折處稱十二指腸下曲。 降部左側貼胰頭,其后內(nèi)側壁上有十二指腸縱襞。 十二指腸大乳頭 十二指腸小乳頭,,,十二指腸大乳頭,有膽總管和胰管的共同開口,膽汁和胰液由此流入十二指腸內(nèi)。從中切牙至十二指腸大乳頭的距離,約為75cm,可作插放十二指腸引流管深度的參考。 大乳頭稍上方,可見十二指腸小乳頭,是副胰管的開口,十二指腸大乳頭,,(3)水平部長約10cm,自右向左

36、橫過第三腰椎,至左側續(xù)于升部 。腸系膜上動、靜脈貼前面下行。,,(4)升部,從第3腰椎左側上升至第2腰椎左側急轉向前下方,形成十二指腸空腸曲,移行為空腸,長約2~3cm。,,,十二指腸空腸曲,十二指腸懸韌帶(Treitz韌帶):,連接:連于腹后壁與十二指腸空腸曲之間構成:平滑肌和結締組織臨床意義:確認空腸起始部的標志,,(一)上部:十二指腸球 (二)降部 十二指腸大乳頭

37、 (三)水平部 (四)升部 十二指腸懸韌帶 (Treitz韌帶 ),十二指腸,,上部,,降部,,十二指腸大乳頭,,水平部,,升部,,空腸,,胰管,,空腸 Jejunum和回腸ileum,空、回腸上端起自十二指腸空腸曲,下端在右髂窩延續(xù)于盲腸???、回腸迂曲盤旋形成腸袢。,,位于左上腹,占空回腸的上2/5 。,空腸Jejunum :,位于右下腹,占空回腸的下3/5 。,回腸:,回腸(內(nèi)面觀),空腸(內(nèi)面觀),,

38、環(huán)狀襞,孤立淋巴濾泡,,集合淋巴濾泡,,,空腸 回腸 位 置位于左上腹部 位于右下腹部 長 度占全長的2/5 占全長的3/5 管 腔較 粗 較 細 管 壁較 厚 較 薄 顏 色較

39、紅 較 淡 環(huán)狀襞明 顯 不明顯淋巴濾泡 孤立淋巴濾泡 集合淋巴濾泡、孤立淋巴濾泡 血管弓少,1—2級弓 多,3—4級弓 直血管較長 較短,淋巴濾泡 集合淋巴濾泡是由孤立淋巴濾泡匯集而成 這些淋巴組織在小腸壁內(nèi)是防御裝置,腸

40、傷寒時細菌常侵犯回腸集合淋巴濾泡,發(fā)生粘膜潰瘍、壞死,有時可引起腸出血或腸穿孔。,119,,Meckel(麥克爾)憩室:距回腸末端0.3~1m范圍的腸壁上,有2~5cm長的突起,是胚胎時卵黃蒂末端消失形成 出現(xiàn)率為2% ,發(fā)炎時易誤診為闌尾炎。,大腸、消化腺,一、熟悉大腸的分部、盲腸和結腸的形態(tài)特點。二、掌握闌尾的位置和根部的體表投影,了解回盲瓣的形態(tài)及作用。三、掌握直腸的形態(tài)、位置和構造。四、掌握肝的位置,熟

41、悉肝的體表投影。五、掌握膽囊的位置、形態(tài)及膽囊底的體表投影。六、掌握輸膽管道的組成,了解肝胰壺腹括約肌的位置和作用。七、熟悉胰的形態(tài),位置和胰管的開口部位。,教學重點及難點,重點:大腸的分部,盲腸和結腸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回盲瓣的形態(tài)及作用,闌尾的位置及根部的體表投影,直腸的形態(tài)、位置和結構特點。肝的位置、形態(tài)和毗鄰,肝外膽道的組成,肝總管、膽囊、膽總管的位置及形態(tài)結構特點,胰的形態(tài)、位置與毗鄰及胰管的開口部位。,大 腸 large

42、 Intestine,大腸為消化管的下段(人體內(nèi)的垃圾收集站)。 長約1.5米。,,橫結腸,,空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回腸,,闌尾,,升結腸,,盲腸,分部:,分5部:,盲 腸 闌 尾 結 腸 直 腸 肛 管,結腸袋,腸脂垂,*盲腸和結腸外觀具有三種特征性結構:,三條結腸帶,結腸帶

43、,,腸脂垂,,結腸袋,,① 在腸表面,沿著腸縱軸有結腸帶,由腸壁縱行肌增厚形成;② 腸壁上的橫溝隔成囊狀的結腸袋; ③ 漿膜下脂肪聚集,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脂肪突,稱為腸脂垂。這三個特征可作為識別結腸和盲腸的標志。,結腸袋,腸脂垂,三條結腸帶,,,,盲 腸 caecum,大腸的起始部,一般位于右髂窩內(nèi),囊袋狀,下端為膨大的盲端,左接回腸。重要結構:回盲瓣、闌尾開口。,,盲腸,重要結構:,回盲瓣: 為回腸末端突入盲腸

44、形成的上、下兩片半月形的粘膜皺襞。,,,回盲瓣作用:,①防止小腸內(nèi)容物過快流入大腸 ②防止盲腸內(nèi)容物逆流到回腸,闌尾開口 在回盲瓣的下方約2cm處。,130,闌尾位置:回腸下位、盲腸后位、回腸前位、回腸后位、盲腸下位、盆位,,結腸袋,,回盲口,,闌尾口,,盲腸,,回盲瓣,,回腸,,,闌尾,闌尾系膜,闌 尾,形態(tài): 形如蚯蚓,上端連通盲腸的后內(nèi)壁,下端游離,一般長約7~9cm。闌尾有系膜,其活動性較大。其伸展的位置較不恒定。

45、,臍與右髂前上棘連線的中外1/3交界處。也有人以左右髂前上棘連線的中右1/3交點表示。急性闌尾炎時該處可有壓痛。,闌尾根部的體表投影,尋找闌尾的方法:,3條結腸帶最后都匯集于闌尾根部,故沿結腸帶向下追蹤,是尋找闌尾的可靠方法。,,結 腸 (掌握組成),分四部:,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結腸右曲也稱肝曲;結腸左曲也稱脾曲。,結腸在右髂窩內(nèi)始于盲腸,下端平第3骶椎平面終于直腸,直 腸 rectum,位置:

46、 從第3骶椎平面至盆膈,穿盆膈向下續(xù)肛管。 長約10 ~14cm。,兩個彎曲: 矢狀面上有2個彎曲,即骶曲(凸向后)和會陰曲(凸向前)。 臨床上當進行乙狀結腸鏡檢查時,應順著直腸兩個彎曲的方向將鏡插入,以免傷腸壁。,,一個膨大: 位于直腸下部,稱直腸壺腹,三條橫襞: 上、下兩條位于直腸左壁;中間一條大而明顯,位置恒定,位于直腸右壁,距肛門約7cm,可作為直腸鏡檢

47、定位標志。,直腸橫襞,◆ 乙狀結腸或結腸鏡檢時:要注意各部的彎曲或橫襞。,結腸鏡檢,結腸鏡是由細長可彎曲的導光纖維管構成,可有肛門送入直腸,沿腸道逆行,經(jīng)乙狀結腸、降結腸、脾曲、橫結腸、肝曲、升結腸、盲腸到達回腸末端。按照成像和圖像傳送結構的不同可分為纖維結腸鏡和電子結腸鏡。結腸鏡可完整、清晰地將整個結腸乃至回腸末端觀察清楚,并對可疑部位進行照相、錄像以及取活組織做病理檢查,能及時準確地對疾病作出診斷。,毗鄰:男性—前方有膀胱、前列

48、腺、精囊女性—前方有子宮、陰道,因此,臨床指診時,經(jīng)肛門在男性可觸及前列腺,女性可觸及子宮和陰道。,肛 管 anal canal,從直腸至肛門,長約3 ~ 4 cm。平時處于收縮狀態(tài),肛柱: 肛管內(nèi)面的縱行粘膜皺襞 ,有6~10條 肛瓣 : 肛柱下端之間的半月形粘膜皺襞 肛竇 : 肛瓣和肛柱下端共同圍成的小隱窩齒狀線,結構,各肛瓣(各肛柱下端間有半月形粘膜皺襞)和肛柱(肛管上段的粘膜形成6~10條縱行皺

49、襞)的下端共同連成一鋸齒狀的環(huán)形線,稱齒狀線,是皮膚和粘膜的分界線。,痔:齒狀線以上及以下的粘膜和皮下有豐富的靜脈叢,病理情況下靜脈叢淤血曲張則形成痔,在齒狀線以上者稱內(nèi)痔,以下者稱外痔。,肛門內(nèi)括約肌,*肛門外括約肌,肛門括約?。?肛門內(nèi)括約?。簽槠交。悄c襞環(huán)行肌增厚形成,環(huán)繞肛管上3/4段,僅有協(xié)助排便的作用,而無括約作用。肛門外括約肌:圍繞肛門內(nèi)括約肌外下方,受意識支配,可隨意括約肛門,有較強的控制排便功能。,白線:在肛門

50、上方約1~1.5cm處,相當于肛門內(nèi)、外括約肌之間,此處可觸及一環(huán)形溝。,小結:,1.盲腸和結腸外觀的三個特點2.闌尾根的體表投影,1.食管的三個生理性狹窄位置及距中切牙距離。 2.胃的位置及形態(tài)分部。 3. 賁門、幽門的位置。 4.十二指腸的分部及結構 5.十二指腸懸韌帶,小結:,6. 空、回腸的主要區(qū)別。 7. 盲腸和結腸外觀的三個特點。 8. 闌尾根的體表投影。 9. 肛管的結構 10. 齒狀線,消 化 腺 d

51、igestive glands,大消化腺有三種:,口腔腺,肝,胰,大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頜下腺和舌下腺三對。腮腺管開口于平對上頜第二磨牙的頰粘膜上 小唾液腺:屬于小消化腺,數(shù)目多,位于口腔各部的粘膜內(nèi)。,肝 liver,一、功能 二、外形 三、肝的位置 四、體表投影,內(nèi) 容,肝是人體中最大的腺體。我國成年人肝的重量在男性為1230~1450g,在女性為1100~1300g。,一、功能:,1.分泌膽汁2.參與物質

52、代謝:物質代謝的“中樞”。3.解毒,﹡二、肝的外形,紅褐色,為質軟而脆的實質性器官。,二面: 上、下面 二緣: 前、后緣,肝外形可分為:,1.上面(膈面),借鐮狀韌帶分為左、右二葉。,,肝左葉,,鐮狀韌帶,,肝右葉,2.下面(臟面),有一呈“H”形的溝,為:,右縱溝左縱溝橫溝,*“H”形溝及內(nèi)容:,左縱溝:前部:肝圓韌帶;后部:靜脈韌帶。 右縱溝:前部:膽囊窩;后部:腔靜脈溝。,肝圓韌帶,,臟面,“H”形溝,

53、膽囊,肝圓韌帶,,肝右葉,,,下腔靜脈,,,肝左葉,,肝固有動脈,,肝門靜脈,*橫溝:第一肝門,肝下面“H”形溝的橫溝稱為肝門 。肝門:位于肝的臟面,左、右縱溝之間的橫溝內(nèi),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動脈左、右支,門靜脈左、右支,神經(jīng)及淋巴等出入。,,,肝蒂:出入肝門的肝左、右管等諸結構被結締組織包繞形成的結構。,膽囊,肝圓韌帶,,肝右葉,,,下腔靜脈,,,肝左葉,,肝固有動脈,,肝門靜脈,,右前方:肝左右管左前方:肝固有動脈左右支

54、后方:肝門靜脈左右支,﹡橫溝:第一肝門,*肝下面分四葉:,左葉 右葉 方葉 尾葉,橫溝前方的部分稱方葉,后方的部分稱尾狀葉。,三、肝的位置和毗鄰 (掌握),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區(qū)和腹上區(qū),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區(qū)。,肝的體表投影,上界:與膈穹一致。 ① 在右腋中線上,起自第7肋,自此向左,② 在右鎖骨中線平第5肋,③ 在前正中線越過胸骨體和劍突結合處,④ 至左鎖骨中線止于第5肋間。,下界:和肝前緣一致  

55、① 起自右肋弓最低點, ?、?沿右肋弓下緣向左上行,至第8、9肋軟骨結合處離開肋弓, ?、?經(jīng)劍突下3~5cm斜向左上, ?、?至左肋弓第7、8肋軟骨結合處進入左季肋區(qū),連上界左端。,在成人腹上區(qū)劍突下3~5cm范圍內(nèi),可能觸及肝的前緣,但在右肋弓下緣一般不應觸及, 因此,在成人肝上界位置正常的情況下,如在右肋弓下觸及肝臟,則認為有病理性腫大。 在小兒,肝下緣位置較低,露出于右肋弓下屬正常情況。

56、 <3歲 右肋弓1-2cm >7歲肋弓下不能觸及,總結:肝的位置:大部位于右季肋區(qū)和腹上區(qū),少部分位于左季肋區(qū)。(1)肝上界:與膈穹隆一致。(2)肝下界:右側與右肋弓基本一致,劍突下可達3~5cm,平靜呼吸時上下共有2~3cm的移動度。,肝的分葉、分段(簡述):Glisson系統(tǒng):肝門靜脈、肝固有動脈及肝管的分支。肝靜脈系統(tǒng)、 五葉六段,右前

57、葉,上段,左后葉,下段,尾狀葉,右段,,,左段,上段,下段,左內(nèi)葉,左外葉,上段,下段,下段,上段,左內(nèi)葉,左外葉,左后葉,右前葉,肝外膽道,包括: 肝左、右管 肝總管 膽囊 膽囊管 膽總管,*1. 膽囊 gallbladder,位置: 位于肝臟下面的膽囊窩內(nèi)。 功能: 貯存和濃縮膽汁。,,膽囊體,,膽囊底,,膽囊頸,,膽囊管,外形,呈茄形,分

58、為 底 體 頸 管,膽囊底:,常從肝下緣的膽囊切跡突出,貼近腹前壁。,*膽囊底的體表投影:,右鎖骨中線與肋弓交點稍下方(墨菲氏點)。 膽囊炎時,此處可以壓痛。,膽囊管:,3~4cm長,管徑約0.3cm。其粘膜形成螺旋襞,膽結石常停留于此。,,肝總管,,膽囊體,,膽總管,,膽囊底,,膽囊頸,,膽囊管,,2. 肝管和肝總管,,肝總管下行于肝十二指腸韌帶內(nèi),并在韌帶內(nèi)與膽囊管以銳角結合成

59、膽總管。,肝左、右管分別由左、右半肝內(nèi)的毛細膽管逐漸匯合而成,走出肝門之后即合成肝總管。,膽囊三角(Calot三角):構成:膽囊管、肝總管和肝臟面圍成的三角形區(qū)域稱膽囊三角,臨床:尋找膽囊動脈的標志,約61.67%的經(jīng)過此。,,,,,3.膽總管 common bile duct,長約4 ~ 8cm,管徑0.6~ 0.8cm。若管徑大于1cm,說明膽總管下段有阻塞。膽道蛔蟲 小腸內(nèi)蛔蟲如鉆入膽總管,由于括約肌和膽道

60、平滑肌痙攣性收縮,可引起腹上區(qū)劇烈疼痛。,肝胰壺腹:(Vater壺腹) 為膽總管末端與胰管匯合形成的膨大,開口于十二指腸大乳頭。,肝胰壺腹括約肌 (Oddi括約肌):,為包繞在肝胰壺腹周圍的平滑肌。在膽總管和胰管末段也分別有膽總管括約肌和胰管括約肌包繞。非進食狀態(tài)收縮進食時舒張,肝產(chǎn)生膽汁?左右肝管?肝總管?膽總管

61、 膽囊 膽囊管 十二指腸大乳頭,*膽汁的產(chǎn)生及排泄途徑:,,,,,,,,,,十二指腸,進食前,進食后,,,,,,(一)胰的位置  胰是人體第二大消化腺,位于胃的后方,在第1、2腰椎水平橫貼于腹后壁,其位置較深。,胰 pancreas (掌握位置和主要的形態(tài)結構),胰形態(tài)細長

62、,可分為胰頭、胰體和胰尾三部分。胰頭部寬大,被十二指腸包繞。,(二)胰的形態(tài)結構,胰管 它起自胰尾部,末端與膽總管匯合,開口于十二指腸大乳頭,,十二指腸大乳頭,,,,胰頭,胰體,胰尾,,胰管,,由外分泌部和內(nèi)分泌部(胰島)組成。,胰腺的功能 (一般了解),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分解蛋白質、脂肪和糖類。 內(nèi)分泌部主要分泌胰島素,調節(jié)血糖濃度。,【思考題】1.試述膽汁的產(chǎn)生及排泄途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