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病例隨訪,熊美連2014-08-26,,,MR0210777,(前列腺穿刺組織左1-6、右1-6)穿刺組織12條,鏡下均為梭形細胞呈束狀、編織狀等排列,未見前列腺組織。結合免疫組化,符合胃腸道間質瘤(核分裂7個/50HPF),請結合臨床。 IHC:CD34(+),CD117(+),DOG1(+),CD99(+),PR(部分+);BCL-2(-),CK(-),EMA(-),SMA(-),DESMIN(-),S100(-);KI-6
2、7(+,10%)。,直腸間質瘤影像診斷,胃腸間質瘤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組織來源腫瘤占消化道惡性腫瘤的0.1%-3%每年發(fā)病率1-2/10萬75%發(fā)生于50歲以上人群潛在惡性腫瘤,分布,胃60%-70%小腸20%-30%結直腸5%胃腸道其他部位(食管、網膜和腸系膜)<5%發(fā)生于直腸GIST的十分少見,只占結直腸惡性腫瘤的0.1%,臨床癥狀,發(fā)病隱匿、患者早期無特殊癥狀直腸GIST臨床癥狀可表現(xiàn):排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瀉)
3、、便血、腹脹、腹痛、肛周不適、部分病人出現(xiàn)排尿困難部分病人可無癥狀,偶然發(fā)現(xiàn)腫塊,直腸GIST生長特點,病程長大小不等,5cm以下的腫瘤表面關整,與周圍組織無明顯粘連;5cm以上腫瘤表面凹凸不平,多有分葉,與周圍組織發(fā)生粘連,界限難辨,易發(fā)生出血、壞死、囊變外向性生長其癥狀出現(xiàn)相對較晚好發(fā)于直腸中下段,病理,原發(fā)于胃腸道的原始間葉組織的非定向分化的腫瘤梭形、上皮樣和多形性細胞混合組成病理免疫組化:CD117(+),CD34
4、(+),SMA(-)GIST病理診斷主要依靠免疫組化,CD117和 C-Kit蛋白是特異性的標志物。,直腸間質瘤大部分為中高危險性,侵襲性高于其他部位的間質瘤,預后差,2001年NIH制定了基于GIST腫瘤大小和核分裂像的間質瘤生物學行為診斷標準:直徑<2cm,<5個/50HPF,提示危險程度很低直徑2-5cm,<5個/50HPF,提示低危險性直徑<5cm,6-10個/50HPF,為中度危險性只要直徑>10cm或10個/
5、50HPF即為高危,影像表現(xiàn)和分型,粘膜下型:基底與胃腸管壁相連,向腔內生長肌壁間型:腫瘤同時向腔內外生長漿膜下型:腫瘤自漿膜下向壁外生長,即外生型胃腸道外型:腹腔內孤立的軟組織腫塊,邊界清晰,圓形、橢圓形或分葉狀腫塊內部密度/信號均勻或不均勻,較大腫塊內易液化、壞死、囊變部分腫塊可見“Torri-celli-Bernoulli”征,表現(xiàn)為直徑大于5cm腫塊,內見壞死,可與空腔臟器相通,氣體進入腫瘤內,多為富血供,不均勻強
6、化,可見點條狀供血血管良性者周圍臟器多為受壓推移改變惡性可伴有周圍組織侵犯或遠處轉移,伴有網膜、系膜和肝臟轉移,淋巴結轉移少見跨壁生長或腔內型瘤體破潰可形成深大潰瘍,惡性征象,鑒別診斷,1.直腸癌:腫塊主要發(fā)生于黏膜并向腔內生長,或沿黏膜及黏膜下浸潤生長;常伴盆腔淋巴結轉移2.直腸淋巴瘤:病變范圍廣,液化壞死較少,強化相對均勻,常有多區(qū)域淋巴結腫大3.盆腔其他腫瘤(如前列腺腫瘤,神經源性腫瘤,陰道腫瘤,闊韌帶平滑肌瘤,轉移瘤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