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嬗變與民族融合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家族嬗變與民族融合家族嬗變與民族融合——從耶律倍到耶律希亮的個案家族考察王善軍[摘要][摘要]遼宋夏金元時期,北方地區(qū)的民族融合甚為明顯。蒙古國名相耶律楚材的家族,從遼初耶律倍傳承至元代的耶律希亮等人,明顯表現(xiàn)出民族文化的兼容性,成為具有代表性的個案。在北方民族大規(guī)模進入中原的過程中,耶律氏家族整體有南遷的趨勢,并逐漸在中原地區(qū)定居生活。隨著家族的遷徙,其婚姻關系呈現(xiàn)出族際廣泛通婚的趨勢。如果單從血緣關系來看,元朝時期的耶律氏家族成員

2、,其契丹族血統(tǒng)已在不斷稀釋中淡化,多民族融合的成分已占主流地位。在社會交往方面,也較多地表現(xiàn)出與他民族成員間的交際。其宗教信仰,則明顯具有雜糅多種信仰的特點,并且具有漸趨以儒教為主的傾向,家族的政治觀念也因此向以忠孝為核心的價值觀發(fā)展。歷數百年之嬗變,耶律氏家族的社會生活已在不斷的民族交往中發(fā)生著變化,表現(xiàn)出明顯的兼容性特征;其族群認同意識的發(fā)展,也反映出元代契丹族的族群意識已逐漸淡化。[關鍵詞][關鍵詞]耶律倍;耶律楚材;耶律氏家族;

3、民族融合遼宋夏金元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民族間相互交往、相互融合最為活躍的時期之一。在北方地區(qū),民族融合尤為明顯。許多在歷史舞臺上的活躍民族,如契丹、渤海、奚、黨項、女真、漢人(特別是遼、西夏、金統(tǒng)治區(qū)內的漢人)等,經過此時期的民族交往和融合,族群認同觀念逐漸發(fā)生變化,從而形成一些新的民族群體,而原有族稱甚至也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蒙古國名相耶律楚材的家族,從遼初耶律倍傳承至元代的耶律希亮等人,作為演變較為清晰的個案家族,特別是該家族在發(fā)

4、展過程中表現(xiàn)出民族文化的兼容性,成為具有代表性的個案,值得深入剖析。因此,盡管學術界對這一家族的重要人物以及家族的某些側面多有研究1,但從其家族嬗變過程來探討族際互動的基本狀況,以說明此時期北方民族融合的路徑和過程,仍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側重從社會生活的角度,對該問題作一較為具體的剖析,不妥之處,懇望方家教正。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遼宋夏金時期的民族認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11BZS022。1學術界對耶律楚材家族有所涉及的

5、研究成果,數量頗多。關于耶律氏家族人物的成果主要有:舒焚《東丹王耶律倍》(《湖北大學學報》1985年第2期)、王國維《耶律文正公年譜(附余錄)》(《王國維集》第4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韓儒林《耶律楚材在大蒙古國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穹廬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羅賢佑《儒釋思想影響與耶律楚材的心路歷程》(《民族研究》1999年第3期)、劉曉《耶律楚材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耶律希逸生平雜考》(《

6、暨大史學》第2輯,暨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等。關于耶律氏家族世系的成果主要有:趙振績《耶律楚材族系考》(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臺北文獻》第40期,1978年)、劉曉《耶律鑄夫婦墓志札記》(《暨南史學》第3輯,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澳大利亞]IgdeRachewiltz(羅依果),ANOTEONYELZHU耶律鑄HISFAMILY(郝時遠、羅賢佑主編《蒙元史暨民族史論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等。關于耶律氏家族具體側

7、面的成果主要有:向南《遼代醫(yī)巫閭地區(qū)與契丹耶律倍家族的崛起》(《社會科學輯刊》1994年第1期)、繆鉞《耶律楚材父子與元遺山》(《重慶益世報》文史副刊第34期,1943年6月3日)、陳垣《耶律楚材父子信仰之異趣》(《陳垣學術論文集》第1集,中華書局,1980年)、孟廣耀《蘇東坡與耶律楚材家族的關系》(《民族研究》1982年第3期)、劉曉《趙衍父子與耶律家族——兼論元代的盧龍趙氏》(《歐亞學刊》第6輯,中華書局,2007年)等。本文承蒙中

8、國社會科學院編審宋德金先生、四川大學教授粟品孝先生、中山大學博士生高晶晶先生等提供資料,高晶晶還提供了部分初稿,特致謝忱。3遂為之后”。后德元又有親子震。耶律履仕金而顯,成為家族此時期的關鍵人物。金朝統(tǒng)治者對契丹族采取既拉攏又防范的政策。金朝初期,許多降金的契丹人參加了對宋戰(zhàn)爭,成為女真人堅定的同盟者。金世宗有“海陵時,契丹人尤被信任”1之語。然而,隨著正隆、大定間的契丹大起義,“契丹部族大抵皆叛”2,女真與契丹的關系惡化,金世宗又有“

9、契丹豈肯與我一心也哉”3的感嘆。而耶律履在金朝中期官拜尚書右丞,是為數不多的躋身金朝權力中心的契丹人之一。耶律履有子3人,分別為辨才、善才、楚材。3人均在金朝入仕為官。辨才“以門資試護衛(wèi)”,歷仕冀州錄事判官、順天軍節(jié)度副使、京兆府兵馬使、中京兵馬副都指揮使等職。金元之交,改仕蒙古的耶律楚材“奉命理索”“昆季北歸”后,辨才“留寓真定”而終。4善才“弱冠以宰相子引見,補東上閤門祗候”,仕至中京副留守、同知歸德府事,于耶律楚材理索兄弟北歸之時

10、,“乞留死汴梁”,最后竟“自投于內東城濠中水而歿”5。兄弟之中,楚材年齡與兩位兄長相差較大(近20歲),入仕金朝數年后即因中都陷落而淪入蒙古占領區(qū),改仕蒙古國后其政治才能逐漸得到發(fā)揮。他雖然以學行有聞于成吉思汗,但真正使之在蒙古軍中立足的,還是因其通術數醫(yī)卜之說。他曾說自己“待罪清臺”,“徒曠蓍龜之任”,并在詩中寫到:“生遇干戈我不辰,十年甘分作俘臣?!?這說明他對此時的政治境遇并不滿意。窩闊臺即汗位后,大軍南下中原,楚材為中書令,主持

11、漢地事務。此時期他得以施展政治抱負——定制度、興儒術、籍戶口、統(tǒng)課稅,“膏澤浹于天下”7,為經濟的恢復和民族的融合做出了突出貢獻。晚年的耶律楚材在與回回商人奧都剌合蠻的政治斗爭中頗為失意,“憤悒以死”8。耶律楚材之后輩成員,借其余蔭,仕宦者眾多。在元代政治舞臺上,該家族仍為頗有影響的世家大族。辨才“子男一人,曰鏞;男孫二人,曰志公奴、謝家奴”9,仕宦情況不詳。善才之子鈞,曾“仕為尚書省譯史”10,后“制授東平工匠長官”11。鈞有子3人,

12、即寧壽、昌壽、德壽。寧壽即有尚,字伯強,仕至昭文館大學士兼國子祭酒。12其“子男五人,長奉訓大夫、鄧州知州兼管諸軍奧魯勸農事楷,次太常禮儀院奉禮郎樸,次朝散大夫、僉江南湖北道肅政廉訪司事權,……次陜西行中書省宣使栝,次將仕佐郎、廣源庫知事檢”13。楚材之子為鉉與鑄。鉉“監(jiān)開平倉”14。鑄在楚材死后“嗣領中書省事”15,應為“亦用蒙古重少子之俗”16,仕至中書左丞相、平章軍國重事。鑄之子共有12人,即希徵、希勃、道道、希亮、希寬、希素、希

13、周、希光、希逸、希援、希崇、希晟17。他們“布列臺閣寺監(jiān),皆有能元弟聿魯”,然元好問《尚書右丞耶律公神道碑》及《金史》卷95《移剌履傳》均記為“族弟”。按,德元為內剌之子,史無異載。元好問雖云聿魯為德元族弟,然所撰辨才、思忠(善才)墓志銘,又均以聿魯為內剌之子。既然德元、聿魯均為內剌之子,則二人為兄弟關系無疑。1《金史》卷88《唐括安禮傳》,中華書局,1975年,第1965頁。2《金史》卷91《蒲察世傑傳》,第2021頁。3《金史》卷8

14、8《唐括安禮傳》,第1965頁。4《元好問全集》卷27《奉國上將軍武廟署令耶律公墓志銘》,上冊第648頁。5《元好問全集》卷26《龍虎衛(wèi)上將軍耶律公墓志銘》,上冊第630頁。6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8《進征西庚午元歷表》,第185頁;卷3《和移剌子春見寄五首》其二,第47頁。7《河南通志》卷48《祠祀?衛(wèi)輝府》,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37冊,第23頁。8蘇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5《中書耶律文正王》,中華書局,1996年,第84頁

15、。9《元好問全集》卷27《奉國上將軍武廟署令耶律公墓志銘》,上冊第648頁。10《元好問全集》卷26《龍虎衛(wèi)上將軍耶律公墓志銘》,上冊第630頁。11蘇天爵:《滋溪文稿》卷7《耶律文正公神道碑銘》,中華書局,1997年,第102頁。12蘇天爵:《滋溪文稿》卷7《耶律文正公神道碑銘》,第104頁。13蘇天爵:《滋溪文稿》卷7《耶律文正公神道碑銘》,第105頁。14宋子貞:《中書令耶律公神道碑》,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附錄,第333頁。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