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輸血感染艾滋病調查報告 輸血感染艾滋病調查報告前言 前言目前全世界公認的艾滋病傳播途徑是:性接觸、血液傳播、母-嬰傳播。世界上艾滋病傳播的主要途徑是性傳播。因該說人類從認識艾滋病病毒一開始,就已經認識到了艾滋病病毒可以通過血液和血液制品傳播的這一特點。1982 年 6 月,美國 CDC 發(fā)現(xiàn)了新情況:一位 59 歲的血友病患者發(fā)生了艾滋病感染癥狀,揭示了血液(經輸血)傳播在發(fā)病種的作用這無疑使人們不得不開始正視現(xiàn)實。1983 年,法國科
2、學家蒙塔尼爾從同性戀卡氏肺囊蟲感染者的血漿里分離出了一種新的病毒,成為最早發(fā)現(xiàn)病原體的科學家,從而確定了血液是艾滋病傳播的重要途徑。自 1983 年經輸血傳播艾滋病的案例首次被報道以來,許多發(fā)達和發(fā)展中國家都發(fā)生了類似事件。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因未對血液進行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測,導致法國數(shù)千名受血者被感染,迄今絕大部分感染者已經死亡。因使用未經滅活的血小板第八因子,日本三成血友病病人感染上艾滋病。羅馬尼亞、美國、德國等也有類似情況
3、發(fā)生。因此,世界衛(wèi)生組織制定了血液安全的綜合戰(zhàn)略,規(guī)定了收集、檢驗、加工、儲存和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的所有步驟。通過宣傳、技術合作、能力建設、制定指導方針、建議和培訓材料以及血液安全方面的合作伙伴關系,該規(guī)劃支持會員國加強其國家血液規(guī)劃。我國本可以借鑒國際社會的經驗、教訓,搞好血液安全工作,將艾滋病在國內的傳播降低到最低的水平,然而不幸的卻是中國艾滋病的傳播方式有著和國際社會截然不同的特點:在中國艾滋病主要通過經血途徑傳播。一提起血傳播,
4、人們想到的總是中原地區(qū)的賣血人群,然而在我國還存在著大量因輸血而感染艾滋病的人群。本報告即著重于闡述輸血感染艾滋病的問題。為了了解輸血感染艾滋病問題的由來,讓我們以時間為順序,以我國艾滋病傳播的疫情,血液安全、艾滋病防治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二條線索來回顧一下艾滋病在中國傳播的情況。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 艾滋病在中國的傳播 艾滋病在中國的傳播1、 1984 1984-1987 1987 年:艾滋病傳入我國 年:艾滋病傳入我國中國科學院院士曾
5、毅進行艾滋病的血清流行病學檢查證明艾滋病病毒于1982年傳入中國,1983年首次感染大陸的中國公民。當時,我國血液相關的政策法律有:《國務國務院批轉衛(wèi)生部關于加強輸血工作的請示報告》 (78 年 11 月 24 日) , 《全國血站工作條例〔試行草案〕》(1979 年 12 月 30 日)但這些。無論是對于血站的建立和血站工作,還是無償獻血者的身體檢查都沒有具體規(guī)定,缺乏可操作性。鑒于艾滋病的威脅:1984 年 9 月 17 日,我國
6、頒布了第一個與艾滋病有關的“政策文件”,由衛(wèi)生部、經貿部和海關總署聯(lián)合下發(fā)《關于限制進口血液制品防止 AIDS 病傳入我國的聯(lián)合通知》,目的是阻止艾滋病由境外傳入。在限制進口血液制品的同時提出為解決國內臨床血液制品使用問題,加大中國血液制品生產的能力。另一方面該政策要求嚴格觀察使用國外血液制品的患者,發(fā)現(xiàn)可疑病例及時報告,要求醫(yī)學情報部門密切注意該病在國外的動態(tài)并及時宣本報告觀點:這一時期雖然出臺了一系列的血液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但在實
7、際的管 這一時期雖然出臺了一系列的血液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但在實際的管理和操作中還沒有認識到艾滋病通過血液傳播的嚴要性: 理和操作中還沒有認識到艾滋病通過血液傳播的嚴要性:《中 《中華人民共和國艾滋病 人民共和國艾滋病預防和控制中期 防和控制中期規(guī)劃》 劃》中不建議對所有的獻血員進行檢測,這 中不建議對所有的獻血員進行檢測,這個建議與 個建議與 1987 年《艾滋病 《艾滋病檢測 檢測管理若干 管理若干規(guī)定》 定》和 1988 1988
8、 年 4 月在《 月在《關于整 關于整頓血液制品生 血液制品生產管理的通知》 理的通知》里面關于“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須進行檢測” 里面關于“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須進行檢測” “獻血員必須進行艾滋病檢測”規(guī)定 “獻血員必須進行艾滋病檢測”規(guī)定相反。 相反。1989 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市就檢測出 146 例艾滋病感染者。但此后10 余年間,地方政府因怕影響當?shù)氐母母镩_放形象,缺少正視毒品和艾滋病的勇氣而緊緊捂住蓋子。疫情報告顯示:
9、在 1990 年以前累計報告艾滋病感染者病例為 492 例,而 91 年和 92 年分別是 216 和 261 例。 病例主要是外國人、歸國人員、吸毒人員?!爸袊膊☆A防控制中心所做的性病艾滋病(如何治療艾滋病)分子流行病學研究結果顯示,中國艾滋病最初源頭源自 1989 年發(fā)現(xiàn)的 146 個吸毒人群?!?(中國艾滋病傳播鏈現(xiàn)形 “金三角“是終極來源,2007-11-30 東方早報)艾滋病病毒直上河南,殺向全國。 艾滋病病毒直上河南,殺
10、向全國。3、1993-1997 年:被動的采供血管理體制和 年:被動的采供血管理體制和”利潤 利潤”造成血液傳播艾滋病的迅速蔓延,而 造成血液傳播艾滋病的迅速蔓延,而各級地方政府卻在競相掩蓋艾滋病疫情 各級地方政府卻在競相掩蓋艾滋病疫情國家衛(wèi)生部出臺的一系列的血液相關的部門規(guī)章。以下列舉了 1993 年至 1997 年五年時間,頒發(fā)和發(fā)布的各個不同法律層級的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范性文件 10 個(不包括地方制定的法規(guī)和規(guī)范性文件) ;當然關于采
11、供血管理相關的法律政策還不止這些。1993 年《采血機構和血液管理辦法》1994 年《血站基本標準》《單采血漿站基本標準》,各個地方制定了相應的《血庫基本標準》1995 年《關于加強單采血漿站管理的補充規(guī)定》《關于加強輸血管理的緊急通知》《關于加強血液管理的通知》《關于整治采供血機構和血源隊伍的通知》1996 年《恢復單采血漿工作和加強單采血漿站管理》《血液制品管理條例》1997 年《關于對血液制品生產原料血漿劃片定點的通知》中國輸血技
12、術操作規(guī)程(血站部分)關于嚴厲打擊非法采集、供應和組織他人出賣血液違法犯罪活動的通知》1997 年 公布了《獻血法》這些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范性文件的內容涵蓋了:采供血機構的管理原則、血源管理原則、采供血管理、各級行政部門對采供血機構的建立管理權、臨床用血管理、監(jiān)督與處罰、血站建立規(guī)劃血站建立的審批權、建立標準和審批程序、獻血者進行艾滋病抗體檢查加強血液工作管理、保證血液質量、維護采供血工作秩序、切斷經血液途徑傳播疾病的渠道、打擊“血頭”“血霸
13、”、打擊非法采集、供應、買賣血液等違法犯罪活動等方方面面。然而,在巨大利益的驅動下,我國的血液制品市場卻呈現(xiàn)出一副波譎云詭的亂相 然而,在巨大利益的驅動下,我國的血液制品市場卻呈現(xiàn)出一副波譎云詭的亂相——1994 年衛(wèi)生部發(fā)布了《單采血漿站基本標準》,在該標準的立法背景中,提到:近十年來,隨著我國血液制品生產量的逐步增加,各地相繼設置了大量單采血漿站,采集原料血漿,保證了血液制品生產用原料血漿的供應,但也出現(xiàn)了一些混亂現(xiàn)象,如,有的地區(q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創(chuàng)業(yè)計劃四川紅燈區(qū)與艾滋病調查報告
- 艾滋病感染者與艾滋病病人
- 新艾滋病感染者開題報告
- 女性性工作者性傳播感染艾滋病感染狀況及相關因素研究.pdf
- 為加強艾滋病感染孕產婦所生嬰兒艾滋病感染早期診斷工作
- 部分高危人群艾滋病、梅毒、肝炎感染及艾滋病認知情況調查研究.pdf
- ws 293-2019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診斷
- 遺傳病調查報告
- 艾滋病常見機會性感染
- 【案例】蔡一民不慎感染艾滋病企業(yè)解除勞動合同須擔責
- 艾滋病機會性感染正式講稿
- 艾滋病病毒與艾滋病教案
- 調查報告概述調查報告的撰寫
- 性病艾滋病病例報告
- 艾滋病.
- 艾滋病
- 調查報告
- 【調查報告】年度商務環(huán)境調查報告
- 艾滋病與恐艾滋病及其類滋病
- 廣州市男男性行為人群特征及其感染艾滋病的風險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