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背景與目的:CT冠狀動脈造影(CT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已經(jīng)成為冠狀動脈病變可靠而相對無創(chuàng)的一種檢查手段。但是,CTCA檢查成功率依然受到諸多因素的干擾,其中心律失常是導致 CTCA失敗的最大因素。對于心律失?;颊?,目前常用的 CTCA方法是采用回顧性心電門控螺旋掃描(retrospective ECG-gated cardio helical scanning,RCH),并在完成數(shù)據(jù)采集后,利用專用心電
2、編輯軟件(ECG-edit software)進行后處理,以提高圖像質(zhì)量和檢查成功率。但是,并非所有心律失常患者都能因此獲得達到診斷要求的 CTCA圖像,仍有相當數(shù)量的患者檢查失敗。適應性前瞻性心電觸發(fā)序列掃描(adaptive prospective ECG-triggered cardio sequence scanning,APCS)技術近年逐步應用于臨床,文獻報道該技術對提高單純房顫和簡單期前收縮患者 CTCA的成功率有一定幫助
3、,但該技術尚未適用于所有心律失常包括混合性和復雜性心律失?;颊?。
基于上述臨床難點,本項目針對心律失常尤其是復雜性心律失常患者開展CTCA技術研究,以提高復雜性心律失?;颊逤TCA圖像質(zhì)量和檢查成功率。
第一部分常規(guī)RCH模式下CT冠狀動脈成像質(zhì)量與患者心律失常類型的相關性研究
目的:在目前常用的RCH模式和心電編輯下,一部分心律失?;颊呖梢垣@得達到診斷要求的 CTCA圖像,但仍有相當數(shù)量的患者檢查失敗。心
4、律失?;颊咴赗CH模式下CTCA的圖像質(zhì)量及總體成功率如何?不同類型心律失常在RCH模式下圖像質(zhì)量和檢查成功率有何差異?CTCA質(zhì)量與患者心律失常類型之間關系如何?其中有無規(guī)律可循?這些臨床問題在既往文獻中尚未見系統(tǒng)的研究報道。本部分基于常規(guī)RCH模式下心律失常患者CTCA成像質(zhì)量的研究,解答上述疑問同時篩選出RCH模式下經(jīng) ECG-edit后依然不能獲得滿足診斷要求CTCA的心律失常類型,并對其歸類。
方法:前瞻性連續(xù)性納入
5、在本院完成CTCA檢查的患者共4385例,其中心律失?;颊?102例,根據(jù)實驗組患者入選和排除標準,共795例入選本研究實驗組,其中486例因病情需要于2周內(nèi)行侵入性冠狀動脈造影(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ICA)檢查,入選實驗組患者按心律失常不同類型再分若干亞組。另隨機選擇100例心律規(guī)整患者做為對照組。所有患者CTCA均采用回顧性心電門控螺旋掃描模式(RCH)掃描,螺距0.20-0.22,關閉ECG
6、-plusing,設置全劑量掃描RR區(qū)間為30%-80%,管電壓100-120kV,管電流360-420mA,使用caredose4D,掃描結(jié)束后進行多期相重建及ECG-edit,在專用圖像后處理工作站進行冠狀動脈重建與分析。分析所有入選患者CTCA圖像質(zhì)量,采用卡方檢驗和隨機區(qū)組t檢驗評價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CTCA成像的可診斷率和圖像質(zhì)量的差異,采用直線相關分析評價實驗組平均心室率與CTCA質(zhì)量的關系,采用卡方檢驗比較不同心率變異度患
7、者之間的CTCA質(zhì)量差異,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的方差分析和卡方檢驗評價不同類型心律失?;颊咧gCTCA圖像質(zhì)量、檢查成功率的差異。以ICA為金標準,評價CTCA對心律失?;颊吖跔顒用}狹窄度評估準確性。采用隨機區(qū)組t檢驗評價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輻射劑量的差異。采用方差分析比較不同心律失常患者之間后處理耗時的差別。采用卡方檢驗和隨機區(qū)組t檢驗評價復雜性和非復雜性心律失?;颊咧g的臨床特征、CTCA可診斷率及有效輻射劑量等。
結(jié)果:實驗組
8、795例心律失常患者中,竇性心律不齊59例、房性心律失常246例、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110例、室性心律失常222例、混合型心律失常158例,共出現(xiàn)22種心律失常類型。⑴實驗組CTCA過程中的心率變異、需多期相重建、需心電編輯、不可診斷節(jié)段比例均較對照組顯著增加,與對照組之間的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t=15.50,P=0.000;χ2=394.32,P=0.000;χ2=248.28,P=0.000;χ2=204.53,P=0.000),
9、而可診斷節(jié)段比例、可診斷患者比例則較對照組明顯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04.53,P=0.000;χ2=26.63,P=0.000)。⑵實驗組不同心率變異區(qū)間的不可診斷患者比例之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4,P=0.706),不同心室率區(qū)間的不可診斷患者比例之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35,P=0.552)。⑶22種類型心律失常組間的節(jié)段可診斷率、患者可診斷率、節(jié)段平均分差異均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χ2=1340.73
10、,P=0.000;χ2=194.75,P=0.000;F=34.62,P=0.000)。在基于節(jié)段和患者兩個層面上,可診斷率均小于80%的有:成對房早、短陣房速、房室傳導阻滯、室早三聯(lián)律、成對室早、頻發(fā)混合性早搏、短陣房速合并室早、成對室早合并房早、短陣房速合并成對室早,本研究將其歸類為復雜性心律失常。⑷將實驗組中可診斷患者與不可診斷患者再分組,兩組間的心悸、混合性心律失常、復雜性心律失常占比的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χ2=35.66,P
11、=0.000;χ2=35.81,P=0.000;χ2=105.71,P=0.000)。⑸以ICA檢查結(jié)果為金標準,實驗組診斷有血流動力學意義的冠狀動脈狹窄病變(狹窄率>50%)的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6.8%、93.9%、81.2%、99.1%。⑹實驗組平均有效輻射劑量(11.4±4.7 mSv)高于對照組(4.1±1.5 mSv),兩者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5.43,P=0.000)。實驗組CTCA后處理
12、平均耗時17.5±6.6分鐘,與對照組(平均耗時5.7±1.8分鐘)間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7.79,P=0.000)。各種心律失常類型之間的自動最佳期相重建可診斷節(jié)段、多期相重建后可診斷節(jié)段、心電編輯后可診斷節(jié)段、平均耗時的總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284.85,P=0.000;χ2=1451.25,P=0.000;χ2=1092.13,P=0.000;F=55.38,P=0.000)。⑺將實驗組再分為復雜性心律失常組和非復
13、雜性心律失常組,兩組之間在不典型心絞痛(χ2=33.22,P=0.000)、心悸(χ2=65.57,P=0.000)、可診斷節(jié)段(χ2=816.47,P=0.000)、可診斷患者(χ2=109.96,P=0.000),以及后處理耗時(t=12.94,P=0.000)等方面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jié)論:⑴心律失?;颊叩腃TCA成功率低于心律規(guī)整患者,RCH聯(lián)合ECG-edit,能顯著改善一部分心律失?;颊叩腃TCA圖像質(zhì)量,但仍
14、有部分心律失?;颊叩腃TCA檢查失敗。⑵不同類型的心律失?;颊撸赗CH+ECG-edit技術下的CTCA成功率不同;影響其成功率的主要因素不是心率變異度和平均心室率,而是心律失常的類型。⑶成對房早、短陣房速、房室傳導阻滯、室早三聯(lián)律、成對室早、頻發(fā)混合性早搏、短陣房速合并室早、成對室早合并房早、短陣房速合并成對室早等心律失常類型的患者,在RCH+ECG-edit技術下的CTCA成功率仍較低,本研究歸類為復雜性心律失常。
目的
15、:鑒于新一代的前瞻性心電門控技術擁有了較大的全劑量掃描寬容度,并具有了識別R波節(jié)律異常,以及與序列掃描聯(lián)動的異常R波忽略或補償功能(即高級心律不齊補償功能),本研究采用適應性前瞻性心電觸發(fā)序列掃描(adaptive prospective ECG-triggeredcardio sequence scanning,APCS)技術對心律失常患者進行 CTCA檢查的策略轉(zhuǎn)變,以觀察其與第一部分及文獻中針對心律失常患者常規(guī)采用的RCH模式的差
16、異。
方法:前瞻性連續(xù)性納入疑診或復診冠心病行CTCA的患者2056例,其中心律失常患者463例。按入組和排除標準共納入360例心律失?;颊?,其中實驗組180例(采用適應性前瞻性心電觸發(fā)序列掃描技術APCS)和對照組180例(采用回顧性心電門控螺旋掃描模式RCH)。360例中有159例于CTCA檢查后的2周內(nèi)行ICA檢查。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的t檢驗和卡方檢驗比較兩組間圖像可診斷率和圖像質(zhì)量評分,采用行乘列表的卡方檢驗比較不同重建
17、期相之間的圖像質(zhì)量的差異。計算并篩選CTCA圖像最高分和次高分的絕對值重建RR期相。以ICA為金標準,評價CTCA對心律失?;颊吖跔顒用}狹窄度評估準確性。采用隨機區(qū)組t檢驗評價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輻射劑量的差異。
結(jié)果:⑴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各種心律失常類型構成上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8.33,P=0.983)。從節(jié)段和患者兩個層面比較,實驗組的可診斷節(jié)段(2409/2575,93.6%)、可診斷患者(161/180,89.4%
18、)、冠脈節(jié)段評分(3.64±0.71)均較對照組(2121/2538,83.6%;134/180,74.7%;2.79±0.85)增高,兩組間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χ2=126.09,P=0.000;χ2=13.65,P=0.000;t=10.26,P=0.000)。⑵實驗組絕對值最佳收縮期重建的CTCA圖像質(zhì)量評分明顯優(yōu)于其他三種期相(絕對值最佳舒張期、相對值最佳收縮期、相對值最佳舒張期)的重建,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84.76
19、,P=0.000;χ2=310.41,P=0.000;χ2=55.05,P=0.000)。⑶實驗組平均心室率≥70次/分的患者,93.9%的重建最佳圖像期相在R波后250~400ms區(qū)間,平均心室率<70次/分患者,90.6%最佳和次佳圖像期相分散在300~650ms區(qū)間。⑷與ICA對照,實驗組診斷>50%狹窄率冠狀動脈病變的敏感性、特異性、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8.2%、96.1%、82.3%和99.4%。對照組的敏感性、特異
20、性、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6.6%、95.8%、80.1%、99.1%。⑸實驗組的平均有效輻射劑量為6.8±2.9mSv,較對照組11.1±4.8mSv明顯減少,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0.29,P=0.000)。
結(jié)論:⑴對于心律失?;颊撸珹PCS技術下的CTCA成功率高于RCH。⑵在CTCA心電編輯后處理過程中,對于心律失常患者,絕對值重建的圖像質(zhì)量優(yōu)于相對值重建。⑶心律失?;颊叩腃TCA中,高心室率患者的最
21、佳絕對值重建期相絕大多數(shù)在R波后250-400ms,低心室率患者的最佳絕對值重建期相絕大多數(shù)在R波后300-650ms。
第三部分改良APCS技術在復雜性心律失常患者CTCA中的臨床應用研究
目的:基于第二部分研究結(jié)果,心律失?;颊叩淖罴阎亟≧R時相宜采用絕對值和按心室率分層設置。本研究擬采用絕對值預設全劑量曝光區(qū)間并按心室率分層設置啟動全劑量曝光 RR區(qū)間的改良 APCS方法,對復雜性心律失?;颊哌M行CTCA成像質(zhì)
22、量研究,以進一步拓寬CTCA檢查的適宜人群。
方法:前瞻性連續(xù)性納入CTCA檢查的患者共2380例,其中復雜性心律失常患者135例,按照本研究患者納入和排除標準,共入選118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將入選患者分成實驗組(A組)40例采用改良APCS模式掃描,對照組1(B組)39例為普通APCS模式掃描,對照組2(C組)39例則采用常規(guī)RCH模式掃描。采用隨機區(qū)組的方差分析比較三組間CT值、信噪比、對比噪聲比、圖像質(zhì)量評分、輻射劑量等指
23、標,采用行乘列表的卡方檢驗比較三組可診斷節(jié)段和可診斷患者的差異。采用Pearson和Bland-Altman分析評價CTCA與ICA對冠脈狹窄率診斷的一致性。
結(jié)果:⑴無論是升主動脈還是冠狀動脈血管內(nèi)CT值、圖像信噪比和對比噪聲比等圖像質(zhì)量參數(shù),三組間總體差異及兩兩之間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⑵從冠脈節(jié)段層面考察,CTCA可診斷節(jié)段A組為518個(91.7%),B組458個(82.8%),C組395個(70.4%
24、),三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9.19,P=0.000)。從患者層面考察CTCA可診斷患者A組為36例(90.0%),B組32例(82.1%),C組21例(53.8%),三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5.17,P=0.000)。⑶以冠狀動脈節(jié)段為單位,A組ICA與CTCA判斷冠狀動脈狹窄率具有較好的相關性和一致性(r=0.810)。⑷A組的有效輻射劑量(4.1±2.8mSv)最小,與B組(6.5±3.6mSv)和C組(10.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雙源CT冠狀動脈成像應用的研究.pdf
- 雙源CT冠狀動脈成像與冠狀動脈造影對照分析.pdf
- 雙源CT冠狀動脈成像診斷冠狀動脈病變準確性的探討.pdf
- 新雙源CT低劑量冠狀動脈成像臨床應用.pdf
- 雙源CT冠狀動脈血管成像的臨床應用價值.pdf
- 冠狀動脈痙攣誘發(fā)心律失常的動物實驗與臨床研究.pdf
- 正常體質(zhì)量指數(shù)患者雙低劑量雙源CT冠狀動脈成像的臨床研究.pdf
- 雙源CT心臟及冠狀動脈成像臨床應用研究.pdf
- 冠狀動脈雙源CT成像與冠狀動脈造影對于冠狀動脈狹窄結(jié)果的對比研究.pdf
- 雙源CT冠狀動脈成像評價冠狀動脈支架術后再狹窄的價值.pdf
- 雙源CT冠狀動脈血管成像與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對于冠狀動脈狹窄診斷結(jié)果的對照研究.pdf
- 雙源CT低劑量掃描在冠狀動脈成像中的臨床應用.pdf
- 雙源CT低劑量前瞻性序列掃描冠狀動脈成像研究.pdf
- 高心率患者雙源CT Flash Spiral模式冠狀動脈成像的質(zhì)量評價.pdf
- 雙源CT冠狀動脈成像最佳重建時相及臨床應用研究.pdf
- 雙源CT評價代謝綜合征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的臨床研究.pdf
- 雙源CT與冠狀動脈造影的對比性研究.pdf
- 雙源CT冠狀動脈成像的輻射劑量控制.pdf
- 雙源CT冠脈成像與冠狀動脈造影對照研究.pdf
- STEMI直接PCI患者中冠狀動脈病變程度與惡性心律失常的關系.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