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L-2和CK15在毛發(fā)上皮瘤和基底細胞癌中的表達及其意義.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毛發(fā)上皮瘤(Trichoepithelioma,TE)是一種少見的皮膚良性腫瘤,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則是較常見的皮膚惡性腫瘤[1],雖然兩者生物學來源和良惡性截然不同,但兩者在臨床表現及組織病理學形態(tài)特征方面較難鑒別。毛發(fā)上皮瘤為好發(fā)于面部的膚色、半透明狀、質地堅實的丘疹,生長多年可形成斑塊,有時可見毛細血管擴張。結節(jié)型基底細胞癌為好發(fā)于頭面部的單發(fā)丘疹、結節(jié),膚色、淺褐色或灰白色,半透明

2、狀,可見毛細血管擴張,生長緩慢,中央可出現糜爛或潰瘍,周邊繞以珍珠樣隆起。兩者于皮疹早期較難區(qū)分。毛發(fā)上皮瘤的組織病理表現為腫瘤團塊和角質囊腫,腫瘤團塊是由類基底細胞的嗜堿性細胞組成,邊緣排列成柵欄狀,角質囊腫中央為完全角化的物質,瘤體與周圍間質之間可有裂隙?;准毎┑牟±肀憩F為,瘤體主要由成簇的基底樣細胞組成,基底樣細胞在瘤體周圍呈柵欄狀排列,可見凋亡的單細胞、纖維粘液基質、壞死物質組成的混合物,偶見有絲分裂象,瘤體和周圍基質形成“

3、癌周間隙”。但是,當取材的標本太淺或組織太少時,兩者的組織病理學特征并不明顯,而兩者的臨床處理方法及預后有著顯著的不同。因此,對毛發(fā)上皮瘤和基底細胞癌做出正確的診斷,對其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和愈后的判斷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2-6]。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應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的方法觀察免疫標記物BCL-2和CK15[2、5]在毛發(fā)上皮瘤和基底細胞癌病變中表達的差異,探討其意義,為臨床鑒別毛發(fā)上皮瘤和基底細胞癌提供新的方法。
  方法:采

4、用S-P免疫組化法,檢測12例毛發(fā)上皮瘤患者和22例面部結節(jié)型基底細胞癌患者的皮膚標本,石蠟包埋組織標本,檢測免疫標記物BCL-2和CK15在毛發(fā)上皮瘤和基底細胞癌中的表達量與表達模式的差異。應用統計軟件SPSS13.0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和分析,探討其意義。
  結果:在這項研究中,對于免疫標記物Bcl-2的染色結果為:12例TE組標本中10例染色結果為陽性,陽性率是83.3%;22例BCC組標本中19例染色結果呈陽性,陽性率

5、為86.4%。對兩組間免疫標記物Bcl-2的染色陽性率進行比較, P=0.59>0.05(Pearson的卡方檢驗),兩者差別無統計學意義。
  對免疫標記物Bcl-2表達模式的結果為:TE組中,中央型為2例,所占比例為20%,彌漫型為8例,所占比例為80%; BCC組中央型5例,所占比例為26.3%,彌漫型14例,所占比例為73.7%。對兩組中免疫標記物Bcl-2的陽性表達模式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為P=-0.54>0.05(Pea

6、rson的卡方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免疫標記物CK15染色結果為:12例TE組標本中8例結果為陽性,陽性率為66.7%;而22例BCC組標本中1例染色結果為陽性,陽性率為4.5%。免疫標記物CK15免疫組化染色陽性率TE組明顯高于BCC組,對兩組染色結果陽性率進行統計分析得出P=0.0079<0.001(Pearson的卡方檢驗),則兩組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免疫標記物CK15染色模式結果為:在TE組中,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