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研究背景:胎兒骶骨(Sacrum of Fetus)是由5塊骶椎(S1~5)利用相鄰椎體的椎間盤及纖維軟骨連接成一向前凹后凸的三角形特殊區(qū)域。而在臨床實際應用過程中,因為骶骨椎體、椎弓根、橫突和椎板具有獨特的三維解剖結構,故內固定螺釘允許并現(xiàn)存有不同的植入方向,而且因為骶骨骨質分布的相對多孔性、處于腰骶生理曲度移行處,承載較大的力矩載荷和局部剪切應力等綜合因素,故骶骨內固定螺釘植入不夠牢固,從而導致內固定螺釘?shù)某C正力量及穩(wěn)定骶骨及鄰近腰
2、椎的能力和程度不能令人滿意。并且因為腰、骶段椎體與髂骨和恥骨共同形成盆腔。作為盆腔的后壁,其前方毗鄰并分布有重要的盆腔臟器;緊貼椎體又有大量的動靜脈大血管;腰骶椎腹側大量的盆腔腰骶神經(jīng)叢走行分布;同時以上重要結構常常合并相應的解剖學變異。致使內固定螺釘把持骨質量偏低,抓持力強度較差,從而導致術后螺釘松動、脫出等發(fā)生率較頸胸腰段內固定明顯增高。致使骶骨螺釘進釘點和進釘角度的研究變得愈加迫切。國內外學者先前為探明骶骨特殊的解剖學特點和臨床應
3、用技術的規(guī)律,很多種研究方法被采納并加以綜合運用;報道較多的多為成人骶骨的大體解剖分析;亦有學者對干燥骶骨標本進行影像學掃描、模擬數(shù)字測量、三維有限元分析綜合運用。而 X線作為基本的影像學手段,是應用于該研究最早期的主要方式;螺旋CT和MRI技術作為更先進的技術手段在對骶骨椎弓根的研究和分析及骶骨的側塊的測量和影像學分析提供了更為方便和準確的手段,進一步輔助解剖學測量的研究結果。既往學者的研究焦點主要圍繞骶骨的骨皮質和骨松質分布規(guī)律、椎
4、體周圍重要解剖毗鄰。但因成人5塊骶椎及均已融合為一穩(wěn)固的骶骨,故相應的研究結論并不適用于胎兒及兒童骶骨。
胎兒骶椎椎體、椎弓根、橫突及椎板之間籍軟骨和纖維成分連接起來。椎體及椎弓根之間軟骨(神經(jīng)弓中央骨骺NCS)賦予其雙極性不斷生長發(fā)育的潛能。而相臨椎體橫突之間也存在生長極為活躍的骺軟骨,該骺軟骨的生長發(fā)育能力及潛能對于橫突生長及側塊形成亦至關重要。胎兒骶椎各部位之間的骺軟骨的存在,使其解剖更有其獨特之處。故其臨床應用更加特別
5、,所以不當?shù)氖中g操作及內固定螺釘植入對骶骨各部位的骨骺軟骨的破壞和干擾均有阻滯骶骨發(fā)育從而導致人為性致畸的嚴重不良后果。發(fā)育過程中的骶椎有何解剖學特點,椎體橫突形成側塊過程中的方向及形態(tài)如何變化,椎弓的發(fā)育過程中相應及形態(tài)及角度有何變化,為揭示骶椎發(fā)育過程中的重點內容。其形影的解剖學特點于指導兒童骶骨螺釘植入、避免或盡可能降低對骨骺的損傷、減少對生長發(fā)育的影響意義十分重大。故其相關研究及臨床應用愈顯迫切。
實驗目的:本課題通過
6、利用X線、胎兒骶骨1、2椎弓根SCT薄層掃描+三維重建技術,取得的影像學資料,并于影像學計算機軟件下測量椎弓根模擬進釘角度、方向、深度。于標本進行模擬螺釘植入,重復影像學檢驗確認植入正確后,解剖并觀察測量胎兒骶1、2椎體、椎弓根、橫突、椎板的解剖學形態(tài)及規(guī)律,得出胎兒骶骨1、2椎弓根螺釘植入的各項指標數(shù)據(jù)及植入方法。為臨床應用手術方案的制定及手術操作提供解剖學依據(jù)。
實驗方法:
1.標本搜集:收集2014年10月~2
7、016年3月該院引產(chǎn)的胎兒19例,排除脊柱或神經(jīng)系統(tǒng)畸形的胎兒。胎齡26周~38周,男8例,女11例,平均胎齡32±5周。胎兒標本分兩組,組Ⅰ(胎齡<32周)12例;組Ⅱ(胎齡>32周)7例。
2.SCT掃描、測量:采用16排螺旋CT對兩組胎兒脊柱進行掃描,以(S1~S5)節(jié)段為中心進行薄層掃描加三維重建;重復掃描,取完整清晰圖像資料。每組2例胎兒(共4例)進行脊柱區(qū)域大體解剖;Dicom3.0軟件測量兩組胎兒 SCT圖像S1
8、~S2各個椎體,測量參數(shù)包括:椎體的前后徑及左右徑、神經(jīng)弓中央骨骺NCS角度、雙側椎弓根軸向角度。獲取解剖及影像學之參數(shù)以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分析;統(tǒng)計學分析包括分別進行卡方檢驗和組數(shù)據(jù)分別配對t檢驗,數(shù)據(jù)散點圖分析,以α=0.05為檢驗水準。選擇組Ⅱ中胎齡較大的標本行解剖學觀察研究,并模擬置入椎弓螺釘,最后SCT掃描檢驗植入效果。
實驗結果:
1.骶1、2椎體:全脊柱SCT+三維重建顯示標本S1、2椎體可見骨質
9、骨化程度較低,椎體周圍軟骨成分較多,骨質CT值遠遠地低于正常骨質;伴隨標本胎齡(32w~38w)椎體橫切面骨質所占椎體比例在50%~85%之間;且骨質成份伴隨胎齡的增大所占的比例逐漸增大;椎體的前后徑與左右徑比率S1約1:1.75;椎體的前后徑與左右徑比率 S2約1:3.33;S1、2椎體矢狀位軸向水平面夾角伴隨生長發(fā)育逐漸增大,夾角增大速度S2較S1快;S1椎體軸向角與水平面夾角約18.90±2.34o(15.27o~23.96o),
10、S2椎體軸向角與水平面夾角約28.54±2.33o(24.35 o~32.83o)。
2.骶1、2椎體椎弓根:S1、2椎弓根外展角度與椎體中線夾角逐漸增大,且S1椎弓根外展角與椎體中線夾角增大速率較S2大,比率為1~1.3:1。S1椎弓根外展角與椎體中線夾角伴隨生長發(fā)育左側椎弓根角度在44.39±2.39o(30.40o~61.05o),右側椎弓根角度在44.56±2.26o(30.21o~57.69o)。雙側椎弓根角度沒有統(tǒng)
11、計學差異。S2椎弓根外展角與椎體中線夾角伴隨生長發(fā)育左側椎弓根角度在49.12±1.99o(35.89o~62.68o),右側椎弓根角度在49.76±2.05o(36.01o~64.35o)。雙側椎弓根角度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
3.骶1、2神經(jīng)弓中央骨骺:S1、2神經(jīng)弓中央骨骺 NCS橫截面與椎體矢狀位夾角角度逐漸減小,且 S1椎弓根外展角減小速率較 S2大(4~5:1)。S1神經(jīng)弓中央骨骺 NCS夾角伴隨生長發(fā)育左側在31.56
12、±2.33o(15.50o~36.35o),右側在31.77±2.38 o(15.60o~36.62o)雙側無統(tǒng)計學差異。S2神經(jīng)弓中央骨骺NCS夾角伴隨生長發(fā)育左側在13.83±0.56o(9.78o~15.63o),右側在13.80±0.57o(9.46o~15.74o)雙側無統(tǒng)計學差異。S1、2神經(jīng)弓中央骨骺NCS的厚度逐漸變薄,其生長速度逐漸降低,椎體及椎弓根骨質成份逐漸增多。椎體及椎弓根直徑逐漸增加、軟骨成份逐漸降低,骨質代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寰椎椎弓根螺釘臨床應用與相關解剖學研究.pdf
- 椎弓根內部結構的解剖學、影像學研究.pdf
- 下頸椎經(jīng)椎弓根螺釘內固定的相關解剖學研究.pdf
- 脊柱椎弓根進釘通道數(shù)字解剖學研究.pdf
- 國人腰椎椎弓根解剖參數(shù)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pdf
- 骶髂關節(jié)的解剖學及放射解剖學研究.pdf
- 下頸椎椎弓根螺釘內固定相關結構的應用解剖學研究.pdf
- 腰椎椎弓根螺釘內固定的骨性解剖學研究.pdf
- 中上胸椎半椎弓根內固定的應用解剖學研究.pdf
- 下頸椎經(jīng)椎弓根螺釘置入的應用解剖學研究.pdf
- 下頸椎前路椎弓根螺釘植入的解剖學及影像學研究.pdf
- 青少年胸椎-肋單元與椎弓根的影像解剖學研究.pdf
- 胸腰椎椎弓根釘微創(chuàng)內固定解剖學研究.pdf
- 腰椎椎弓根螺釘預出釘部位的放射解剖學研究.pdf
- 頸前路反向交叉椎弓根螺釘內固定的解剖學研究.pdf
- 胸椎椎弓根和周圍結構的解剖學研究及相關內固定技術的力學測試.pdf
- 寰椎椎弓根形態(tài)分類與椎弓根螺釘固定的解剖學及生物力學研究.pdf
- 椎弓根延長術治療腰椎椎管狹窄的解剖學基礎研究.pdf
- 國人頸胸段椎弓根螺釘內固定的應用解剖學研究.pdf
- 經(jīng)肋橫突結合區(qū)胸椎椎弓根根外內固定的解剖學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