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考研英語一試題真題(含答案詳解+作文范文)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來源于微生物的活性物質長久以來作為前導化合物發(fā)揮顯著作用。然而,隨著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對土壤和水體等一些趨同環(huán)境中環(huán)境微生物的大量篩選,導致我們獲得的化合物往往是已知的。因此,很多學者建議從新生境中獲得新菌種,發(fā)現新的活性物質。目前,國內外對昆蟲共生放線菌及其產生化合物的相關研究表明,生活在這些特殊環(huán)境中的微生物能夠合成多種新奇結構化合物,為發(fā)現新的微生物藥物提供可能。本論文旨在從純培養(yǎng)角度對日本弓背蟻體內及體表的放線菌進行多樣性分析,

2、以及抑菌活性初步篩選,以期挖掘更多的微生物新種以及具有生物活性的放線菌資源,為活性菌株次級代謝產物的后續(xù)研究打好基礎。
  本研究選用6種不同分離培養(yǎng)基對日本弓背蟻不同部位的共生放線菌進行系統(tǒng)分離,分析不同培養(yǎng)基以及螞蟻不同部位的出菌率,對獲得放線菌進行抑菌活性篩選,同時測定部分稀有菌株及部分活性較好的鏈霉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并進行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將菌株歸類到屬,分析螞蟻不同部位純培養(yǎng)放線菌的多樣性,取得的結果如下:

3、>  (1)本文選用6種不同分離培養(yǎng)基,對日本弓背蟻不同部位(表皮、頭、胸和腹部)的共生放線菌進行系統(tǒng)分離,共得到124株可培養(yǎng)放線菌,去重復后得到116株。
  (2)分析螞蟻不同部位分離出的放線菌數量后發(fā)現,頭部的出菌率最高,占67.2%,其次為表皮,胸部和腹部分離出的放線菌所占比例較小。
  (3)對分離到的放線菌進行抑菌活性檢測,共篩選得到活性菌株19株。其中,有16株對5種以上病原真菌表現出抑制活性(較強或較弱);

4、14株對5種以上病原真菌表現出較好的抑制活性(不包括弱活性);10株對某種或某些病原真菌的抑菌率在50%以上。這些活性菌株主要分布在螞蟻頭部,其次分布在表皮部位。
  (4)通過形態(tài)及部分菌株的16S rRNA基因分析后將這些菌株歸類到8個屬包括鏈霉菌屬(Streptomyces),原小單孢菌屬(Promicromonospora),小單孢菌屬(Micromonospora),野野村氏菌屬(Nonom uraea),疣孢菌屬(Ve

5、rrucosispora),棲植物菌屬(Phytohabitans),小雙孢菌屬(Microbispora)及諾卡氏菌屬(Nocardia)。其中,鏈霉菌屬為優(yōu)勢菌屬(占89.7%)。
  (5)通過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發(fā)現,鏈霉菌屬內不同種間形成不同分支,表明了日本弓背蟻內共生鏈霉菌多樣性較高。同時,隸屬于不同菌屬的稀有菌株之間也形成不同的分支,顯示出了日本弓背蟻共生放線菌具備多樣性。
  (6)對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進

6、行分析后發(fā)現3個潛在新種,經多相分類學鑒定確定菌株1H-HV4為諾卡氏菌屬的一個新種,命名為Nocardia camponoti;菌株1H-GS9為鏈霉菌屬的一個新種,命名為Streptomyces formicae;菌株1C-HV12為原小單孢菌屬的一個新種,命名為Promicromonospora alba。
  從本文的內容中可以看出日本弓背蟻共生放線菌具有豐富的多樣性,同時表現出很好的抑菌活性,在發(fā)現新型生物活性物質方面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