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背景:
舌鱗癌是口腔頜面部常見的惡性腫瘤。臨床上具有生長快、浸潤性強、有較高的復發(fā)率、淋巴轉移率高、預后較差等特點。其在口腔鱗狀細胞癌中構成比最高,我國約占32.3%,歐美國家報道在21%-52%之間。舌鱗癌為上皮源性腫瘤,具有較高的區(qū)域性淋巴轉移率,頸部區(qū)域淋巴結的轉移高達38.07%。研究表明在其仍為原位癌時,在許多正負調控因子的相互作用下就開始了新生脈管的形成,供應腫瘤生長所必需的氧氣和營養(yǎng)物質。但至今舌鱗癌誘導淋巴管生
2、成的分子機制,以及其新生淋巴管與淋巴道轉移間的確切關系尚不甚明確。淋巴內皮生長因子-D(VEGF-D)是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家族的一個成員,是近年來新發(fā)現(xiàn)的促淋巴管生長因子。VEGF-D在人類腫瘤中的表達及其意義研究結果不盡一致。VEGF-D必須和相應的受體結合才能發(fā)揮其促進微淋巴管生成的作用,VEGF-D/VEGFR-3與腫瘤淋巴道轉移的關系,特別是在舌鱗癌中的作用尚待證實。以往對腫瘤淋巴管生成的研究因為缺乏淋巴管內皮細胞特異
3、性標記物,僅依靠普通的HE染色技術很難將它們在形態(tài)學上與毛細血管截然區(qū)分,因此對腫瘤新生淋巴管生成的研究遠遠滯后于對腫瘤新生血管生成的研究。近年來,雖然淋巴管內皮透明質酸受體(LYVE-1)等一些淋巴管內皮細胞標記物陸續(xù)被發(fā)現(xiàn),但多項研究證實這些常用標記物不僅在淋巴管內皮細胞中表達,而且在血管內皮細胞中也有表達,影響了在形態(tài)學上對腫瘤微淋巴管和腫瘤微血管的區(qū)分。1999年Marks等發(fā)現(xiàn)的D2-40分子,是一種可以和胚胎睪丸細胞膜及干細
4、胞膜表面的癌胚抗原M2A(一種分子量為40KD的0鏈唾液酸糖蛋白)發(fā)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的單克隆抗體。最新的研究發(fā)現(xiàn)D2—40在淋巴管內皮細胞上有固定的抗原決定簇,可以用來標識惡性黑色素瘤、前列腺癌、胃癌、腎細胞癌等多種腫瘤的新生微淋巴管,在有管壁平滑肌的成熟淋巴管和微血管內皮上沒有表達,因此成為一種新的淋巴管內皮特異性標記物。
目的:
探討舌鱗癌組織中VEGF-D(淋巴管內皮生長因子-D)及其受體VEGFR-3(血管內
5、皮生長因子受體-3)的表達。采用D2—40標記舌鱗癌組織中的淋巴管并計數(shù)腫瘤淋巴管密度(LVD)。分析VEGF-D、VEGFR-3與舌鱗癌中淋巴管生成、分布、密度及相關臨床病理因素之間的關系。推斷VEGF-D/VEGFR-3/LVD在舌鱗癌淋巴轉移中的作用。
材料和方法:
標本來源,實驗組為2005~2006年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口腔頜面外科舌鱗癌患者術后標本69例(所有患者均術前未行放療和化療,術后正規(guī)治療);對照
6、組為正常舌黏膜組織標本20例。所取組織均經10%福爾馬林固定,常規(guī)石蠟包埋,5μm連續(xù)切片,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測舌鱗癌患者手術切除標本中VEGF-D、VEGFR-3和D2-40的表達情況。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α=0.05。其中VEGF-D和VEGFR-3的表達以及與臨床病理參數(shù)之間的關系采用卡方檢驗,LVD與VEGF-D、VEGFR-3的表達以及與臨床病理參
7、數(shù)之間的關系采用t檢驗及F檢驗。
結果:
1、VEGF-D的免疫組化結果:正常舌黏膜存在少量VEGF-D表達,主要位于上皮細胞胞漿。陽性3例(陽性率為15.00%)。舌鱗癌組織中VEGF-D表達主要位于腫瘤細胞的胞漿。陽性30例(陽性率為43.48%),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37例淋巴結轉移組中,VEGF-D陽性22例(陽性率59.46%),32例無淋巴結轉移組中VEGF-D陽性8例(陽性率25.
8、00%),二者差異顯著(P<0.05)。VEGF-D的表達與年齡、腫瘤大小、病理分型無關(P>0.05)。
2、VEGFR-3的免疫組化結果:VEGFR-3在正常組織中有4例表達陽性(陽性率為20.00%)。舌鱗癌中VEGFR-3表達位于腫瘤周圍淋巴管內皮細胞,在腫瘤細胞胞漿中也有陽性表達,但其在腫瘤組織的表達主要集中在腫瘤外周。在舌鱗癌中有44例呈陽性表達(陽性率為63.77%)。37例淋巴結轉移組中,VEGFR-3陽性30
9、例(陽性率81.08%),32例無淋巴結轉移組中VEGFR-3陽性14例(陽性率43.75%),二者差異顯著(P<0.05)。腫瘤細胞VEGFR—3的陽性表達和VEGF-D陽性表達之間有顯著的相關性(P<0.05)。與淋巴轉移也具有顯著相關性。
3、D2-40的免疫組化結果:正常黏膜的D2-40陽性染色的淋巴管很少且散在分布,計數(shù)微淋巴管密度值為6.23±0.23。光鏡下見舌鱗癌組織中D2-40陽性染色的淋巴管大部分位于腫瘤間
10、質組織內,在腫瘤組織內部也有少量淋巴管。特征為管壁薄,管腔大小不一,形態(tài)不規(guī)則,舌鱗癌中淋巴管密度為33.24±0.09。兩者差異顯著(P<0.05)。非淋巴結轉移組淋巴管密度為27.56±0.05。淋巴結轉移組淋巴管密度為38.15±0.35。兩者差異顯著(P<0.05)。
結論:
1、VEGF-D在正常組織中低表達,在舌鱗癌中高表達,與淋巴結轉移相關。與年齡、腫瘤大小、病理分型無關。
2、VEGFR-3
11、在正常組織或舌鱗癌組織中都有表達,但在舌鱗癌中高表達。其高表達和腫瘤細胞中VEGF-D的陽性表達有顯著的相關性(P<0.05),和淋巴結轉移也具有顯著的相關性(P<0.05)。
3、正常舌黏膜組織和舌鱗狀細胞癌組織中均可見D2-40陽性表達的淋巴管,但舌鱗狀細胞癌組織中淋巴管密度明顯高于正常黏膜組織。說明舌鱗狀細胞癌組織中具有更豐富的淋巴管,但分布存在異質性。淋巴管主要分布于腫瘤間質組織內、管壁薄、管腔大小不一、形態(tài)不規(guī)則。腫
12、瘤淋巴管密度(LVD)與淋巴結轉移等相關,其LVD的增加可能與舌癌的侵襲及轉移相關。
4、由以上可以推測,VEGF-D/VEGFR-3可促進腫瘤淋巴管生成,是腫瘤經淋巴道侵襲轉移的重要調控系統(tǒng)之一,淋巴管數(shù)目的增多使癌細胞更易于侵入淋巴管從而促進淋巴結轉移,導致生存期縮短。舌鱗癌組織中的VEGF-D/VEGFR-3/LVD聯(lián)合檢測可作為評估舌鱗癌淋巴結轉移的一項輔助指標,并為舌癌患者判斷預后及確定臨床治療方案提供實驗和理論依據(j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VEGF-C、VEGF-D以及VEGFR3在口腔鱗癌淋巴轉移中的作用.pdf
- VEGF-C、VEGF-D與其受體VEGFR-3在乳腺癌中的表達及作用.pdf
- VEGF-D和VEGFR-3在喉癌中的表達及其意義.pdf
- 胃癌組織中VEGF-D及VEGFR-3的表達與意義.pdf
- 乳腺癌中TP、VEGF-D、VEGFR-3表達及與淋巴管生成關系研究.pdf
- VEGF-C和VEGF-D及其受體VEGFR-3表達對大腸癌轉移和預后的影響.pdf
- VEGF-D和VEGFR-3在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組織中的表達及意義.pdf
- VEGF-C、VEGFR-3與大腸癌淋巴轉移關系的研究.pdf
- VEGF-C和VEGFR-3在舌癌中的表達及其和腫瘤淋巴轉移的關系.pdf
- VEGF-C--D及其受體VEGFR-3表達對膽管癌淋巴轉移的影響.pdf
- VEGF-C和VEGFR-3在食管鱗癌中的表達及其與淋巴結轉移和腫瘤浸潤關系的研究.pdf
- VEGF,VEGFR-3,Ang-2,ES與喉鱗癌轉移的相關性研究.pdf
- VEGF-C和VEGFR-3在食管鱗癌中的表達及其siRNA抗淋巴管生成的實驗研究.pdf
- VEGF-D在淋巴管生成及乳腺癌淋巴結轉移中作用的研究.pdf
- VEGF-D-VEGFR-3信號通路促聲門上型喉鱗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轉移機制的研究.pdf
- HGF、VEGFR-3在大腸癌中的表達及淋巴管生成和轉移中的作用.pdf
- VEGF-C、VEGFR-3在腎細胞癌中的表達及其與淋巴結轉移相關性的研究.pdf
- 胃癌CNTN-1、VEGF-C及VEGFR-3表達及其與淋巴轉移的關系.pdf
- VEGF-D-VEGFR-3在喉癌中的表達及與淋巴結轉移的關系.pdf
- 肝細胞癌中VEGF-C、VEGFR-3和podoplanin的表達及其與淋巴道轉移關系的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