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小麥是我國最重要的三大糧食作物(玉米、水稻和小麥)之一,其產(chǎn)量僅次于玉米和水稻,排在第三位。小麥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或wheat scab)發(fā)生于小麥抽穗揚花期,是最重要的穗部病害之一。它不僅造成嚴重的產(chǎn)量損失,而且還因為產(chǎn)生各種毒素(尤其是DON毒素),對人畜的生命安全構成威脅,從而降低小麥的品質(zhì)。在小麥赤霉病大流行年份,可以造成70%,甚至是100%的產(chǎn)量損失。大量研究表明,培育和種植抗赤霉病品種是解決小麥
2、抗赤霉病問題最簡單、最經(jīng)濟、最環(huán)保和最有效的措施。然而,目前生產(chǎn)上可以利用的有效抗源并不多,利用最多的抗源是來自蘇麥3號的抗赤霉病基因Fhb1。因此,繼續(xù)尋找和挖掘新的高抗赤霉病基因,培育高抗小麥赤霉病品種,對于我國乃至世界小麥育種來說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本研究采用分子遺傳學、細胞遺傳學和比較基因組學等方法和手段,研究四個7E染色體之間的遺傳關系;建立長穗偃麥草染色體抗赤霉病基因Fhb7抗病區(qū)段與水稻、高粱和短柄草基因組的共
3、線性關系,尋找與其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借助于小麥ph1b基因誘導小麥7D染色體與長穗偃麥草7el2染色體部分同源重組,追蹤分析偃麥草染色體在小麥中遺傳特點,創(chuàng)制小麥-長穗偃麥草抗赤霉病短片段異位系;創(chuàng)制同時攜帶抗赤霉病基因Fhb1和Fhb7的遺傳育種材料及Fhb7在小麥遺傳改良中的應用。本研究獲得的重要研究結果如下:
(1)四個偃麥草7E染色體間均能夠發(fā)生配對,但不同偃麥草7E染色間的配對率不同,說明四個偃麥草7E間遺傳關系較
4、近。二倍體長穗偃麥草7Ee染色體能夠與十倍體長穗偃麥草7el1、7el2染色體和中間偃麥草7Ei染色體配對,且7el2染色體能與7Ei染色體配對,但配對率較低;7el1染色體與7el2和7Ei染色體間的配對率較高,分別為71.64%和85.96%。
(2)以假鵝觀草基因組DNA為探針,以中國春基因組DNA為封阻DNA,原位雜交鑒定結果表明7el2染色體在染色體兩端和著絲粒區(qū)域均有較強烈的雜交信號,說明7el2染色體屬于Js基組
5、;7Ee染色體的原位雜交結果與以二倍體長穗偃麥草基因組DNA為探針的雜交結果相似;7el1和7Ei染色體二者均僅在染色體兩端區(qū)域有強烈的雜交信號,說明7el1和7Ei同屬于J基組。
(3)根據(jù)減數(shù)分裂期不同染色體間的配對率和分子標記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對上述四個偃麥草7E染色體進行UPGMA聚類分析,結果表明,7el1與7Ei染色體間的遺傳關系最近;7el2與7el1-7Ei復合體的遺傳關系較近;而7Ee與其它三個偃麥草7E染色體間的遺
6、傳關系最遠。
(4)本研究通過染色體配對、分子標記和染色體原位雜交綜合分析,首次發(fā)現(xiàn)并解釋了7el1與7Ei遺傳關系較近的細胞學原因。
(5)本研究首次發(fā)現(xiàn)了長穗偃麥草7el染色體抗赤霉病基因Fhb7染色體區(qū)段與水稻、短柄草和高粱相應區(qū)段間的共線性關系,長穗偃麥草抗赤霉病區(qū)段與水稻6號染色體、短柄草1號染色體和高粱10號染色體共線。
(6)本研究根據(jù)上述共線性關系,以共線性區(qū)段內(nèi)水稻、短柄草和高粱基因組的共
7、線基因cNDA序列為模板,利用ConservedPrimer2.0設計保守分子標記,并連同SSR、STS、DArT標記構建了一張更為精密的7E染色體遺傳圖譜。該圖譜包括167個分子標記,全長158.97 cM,平均標記間遺傳距離為0.95 cM;將抗赤霉病基因Fhb7定位在1.7 cM范圍內(nèi),且兩側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為Xcfa2240和XsdauK66;該抗病區(qū)間對應于水稻、短柄草和高粱的基因組大小分別為18.8、37.1和27.0 K
8、b。
(7)在開發(fā)的6個保守分子標記(XsdauK)中,有4個分子標記(XsdauK13、XsdauK60、XsdauK66和XsdauK71)是根據(jù)共線區(qū)間內(nèi)水稻、短柄草和高粱的共有基因開發(fā)的;XsdauK144是根據(jù)短柄草的基因Bradi1g29441設計的,該基因在水稻和高粱對應區(qū)間內(nèi)無共線基因;XsdauK130是根據(jù)短柄草和高粱間的共線基因(Bradi1g29320和Sb10g031180)設計的,這兩個基因在水稻對
9、應區(qū)間內(nèi)無共線基因。
(8)基因順序倒位現(xiàn)象是不同物種間遺傳進化的重要推動力,加速了不同物種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本研究發(fā)現(xiàn),長穗偃麥草抗赤霉病基因Fhb7染色體區(qū)段與水稻6號染色體區(qū)段(Os06g51490-Os06g51510)和高粱10號染色體區(qū)段(Sb10g031240-Sb10g031265)內(nèi)的基因順序一致,而與短柄草1號染色體區(qū)段(Bradi1g29250-Bradi1g29300)內(nèi)的基因順序相反。
(9
10、)根據(jù)上述開發(fā)的與抗赤霉病基因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對創(chuàng)建的208個小麥-長穗偃麥草7el2染色體遺傳工程材料(中國Ph1b突變體誘導部分同源重組)進行分子標記篩選,最終獲得了兩個潛在的短片段易位系SDAU1881和SDAU1886;赤霉病抗病鑒定結果表明,與對照中國春和KS24-2相比,這兩個材料均表現(xiàn)出良好的赤霉病抗性;分子標記鑒定結果表明,這兩個易位系的易位發(fā)生位點(7DL-7elL)介于分子標記Xwmc273和XBM137749間
11、。
(10)原位雜交鑒定結果表明,上述兩個潛在的小麥-長穗偃麥草抗赤霉病易位系均具有相對較小的外源染色體片段,易位染色體片段占易位染色體的比例分別為16.1%和17.3%;與對照KS24-2相比,大約有65%的長穗偃麥草染色體片段通過小麥-偃麥草染色體間的部分同源重組重組掉,從而被小麥7D染色體片段替換。
(11)利用35個小麥品種對獲得的與抗赤霉病基因緊密連鎖的3個共顯性分子標記XsdauK66、Xcfa2240和
12、XsdauK352進行了分子輔助選擇有效性驗證,結果表明,這3個分子標記均能夠用于小麥抗赤霉病基因Fhb7的輔助選擇育種。
(12)利用與抗赤霉病基因Fhb1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Xgwm493和Xgwm533)和與抗赤霉病基因Fhb7緊密連鎖的分子標記(XsdauK66、Xcfa2240和sdauK352),獲得了聚合了Fhb1與Fhb7兩個抗赤霉病基因的育種材料(SDAU1902、SDAU1903、SDAU1904和SDAU
13、1906),隨后的赤霉病抗性鑒定結果表明,與對照中國春相比,這4個聚合體育種材料均具有很好的赤霉病抗性,發(fā)病小穗數(shù)NDS分別為1.6、1.4、1.4和1.5,說明這4份材料可能含有Fhb1和Fhb7基因。
(13)為進一步驗證來自十倍體長穗偃麥草抗赤霉病基因Fhb7在不同小麥背景下的赤霉病抗性,借助于分子標記選擇,將抗赤霉病基因Fhb7導入到濟麥22、山農(nóng)22、泰山23、濟南17、良星99和山農(nóng)14等大面積推廣小麥品種中,并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長穗偃麥草分子標記開發(fā)及硬粒小麥—長穗偃麥草附加系創(chuàng)建.pdf
- 小麥-長穗偃麥草異代換系的鑒定及其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標記.pdf
- 小麥-長穗偃麥草矮稈種質(zhì)系的遺傳分析與矮稈基因標記定位研究.pdf
- 小麥--偃麥草衍生后代抗赤霉病檢測及分子細胞遺傳學研究.pdf
- 小麥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1的精細定位.pdf
- 小麥抗赤霉病性狀的標記及其相關基因的克隆研究.pdf
- 小麥抗赤霉病和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標記輔助選擇.pdf
- 小麥高密度PCR分子標記遺傳圖譜的構建及抗赤霉病QTL近等基因系的選育.pdf
- 29450.長穗偃麥草e組染色體特異pcr標記開發(fā)
- 普通小麥-長穗偃麥草衍生后代的分子細胞遺傳學鑒定.pdf
- 小麥全基因組抗赤霉病QTL關聯(lián)標記的篩選.pdf
- 小麥抗赤霉病QTL的定位及抗赤霉病QTL近等基因系的選育.pdf
- 中間偃麥草抗白粉病基因向小麥的轉(zhuǎn)移和鑒定.pdf
- 長穗偃麥草和大米草全長cDNA文庫的構建與耐逆基因篩選.pdf
- 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小麥抗白粉病兼抗赤霉病聚合體.pdf
- 小麥赤霉病主效位點Fhb1近等基因系的轉(zhuǎn)錄組測序以及感赤霉病相關基因的分析.pdf
- 長穗偃麥草中AP2-EREBP類轉(zhuǎn)錄因子基因的克隆與功能驗證.pdf
- 長穗偃麥草AP2-ERF家族轉(zhuǎn)錄因子的功能研究.pdf
- 抗赤霉病相關基因轉(zhuǎn)化小麥及其抗病性分析.pdf
- 番茄分子遺傳圖譜的構建及其抗灰霉病QTL的定位.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