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背景:
肝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但肝癌的發(fā)病機制至今仍不完全清楚。70-90%的肝癌患者發(fā)病大多有長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表現為經典的“乙肝-肝硬化-肝癌”的三步曲模式。肝硬化狀態(tài)被認為是肝癌的癌前病變,且臨床診治的肝癌患者大多已處于肝硬化代償或失代償期,而在肝硬化基礎上如何發(fā)生發(fā)展成為肝癌這一具體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十分有必要對這一疾病狀態(tài)下的發(fā)病機制進行深入探討,從而為臨床肝癌的診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2、br> 部分研究已證實交感神經對腫瘤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調控作用。Tatsuta M的研究表明在實驗性大鼠結腸癌模型中,通過6-OHDA(六羥基多巴胺)對大鼠進行化學性交感神經去除后,可以顯著地降低結腸癌的發(fā)生率以及減少腫瘤的數量,明確了交感神經系統(tǒng)對結腸癌發(fā)生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在大鼠胃癌誘導過程中,通過刺激腎上腺素α1受體介導腎上腺素能受體明顯增強了胃癌的發(fā)生率,相反地,采用6-OHDA進行去交感神經后,胃癌腫瘤的數量明顯減少,證實
3、了交感神經在胃癌中的重要作用。但交感神經是否也參與了肝癌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這一關鍵問題尚不明確。
多項研究已證實在肝硬化患者及大鼠肝硬化模型中,肝內交感神經纖維的分布伴隨著假小葉的形成而發(fā)生改變,肝臟內的交感神經表現為過度興奮狀態(tài),這種過度興奮狀態(tài)促使交感神經末梢釋放大量的去甲腎上腺素。部分研究也證實去甲腎上腺素可以作用于Kupffer細胞上的腎上腺素能受體,導致Kupffer細胞釋放大量炎癥因子。而其它相關研究也表明肝臟炎癥微環(huán)
4、境長期作用可導致肝細胞損傷、死亡和代償性增生并通過激活 NF-κB和 STAT3通路最終導致肝癌的形成。但是,在此過程中交感神經是否通過調控Kupffer細胞參與了肝癌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尚不清楚。
基于以上研究,本課題設想在肝硬化下,交感神經過度興奮釋放大量去甲腎上腺素作用于Kupffer細胞的腎上腺素能受體,促使Kupffer細胞釋放大量炎癥因子形成炎癥微環(huán)境并長期作用于肝細胞,最終導致了肝癌的發(fā)生發(fā)展。因此,本課題通過化學性去
5、交感神經末梢(6-OHDA,六羥基多巴胺)、阻斷 Kupffer細胞腎上腺素能受體(Prazosin,哌唑嗪)和清除Kupffer細胞(GaCl3,氯化釓)三種阻斷方式,探討不同方式阻斷交感神經調控和清除 Kupffer細胞對誘導大鼠肝癌形成的影響及其機制,從而初步闡明交感神經調控Kupffer細胞活化促進肝癌形成及其機制。
二、目的:
通過建立DEN(二乙基亞硝胺)誘導的大鼠肝癌模型,探討不同方式阻斷交感神經調控及
6、清除Kupffer細胞對大鼠肝癌形成的影響及其機制,初步闡明交感神經調控Kupffer細胞活化促進肝癌形成的機制。
三、方法:
1.通過DEN誘導建立大鼠肝癌模型,觀察誘癌過程中肝臟大體及組織病理變化,免疫組化檢測Kupffer細胞在誘癌過程中的動態(tài)變化。
2.統(tǒng)計分析 Kupffer細胞數量在誘癌過程中的變化,并采用 RT-PCR方法檢測Kupffer細胞相關炎癥因子和肝癌干細胞標志在誘癌過程中的動態(tài)表達
7、,篩選出變化趨勢明顯的因子,探討篩選出的炎癥因子與肝癌干細胞標志的相關性。
3.觀察化學性去交感神經末梢(6-OHDA,六羥基多巴胺)、阻斷 Kupffer細胞去甲腎上腺素能受體(Prazosin,哌唑嗪)和清除Kupffer細胞(GaCl3,氯化釓)對DEN誘導大鼠肝癌的成瘤率及腫瘤數目和大小的影響。同時將第二部分篩選出的因子在各實驗組中進行檢測驗證,分析該結果與肝癌形成的相關性。
四、結果
1.成功建立
8、 DEN誘導大鼠肝癌模型,動態(tài)觀察肝臟組織病理形態(tài),大致經歷:慢性炎癥肝損傷期(1-12周)、肝增生纖維化期(12-16周)、肝硬化加重期(16-20周)和肝癌形成期(20-24周),確定肝硬化形成期在誘癌第16周左右,肝癌形成在第24周左右。
2.Kupffer細胞數量在誘癌過程中呈現逐漸增多的趨勢。并且通過RT-PCR方法檢測 Kupffer細胞相關炎癥因子及肝癌干細胞標志在誘癌過程中的動態(tài)表達,結果篩選出IL-6、TGF
9、-β和CD90指標在誘癌過程中顯著升高,且IL-6、TGF-β與CD90的動態(tài)變化趨勢呈明顯正相關。
3.采用6-OHDA化學性去交感神經末梢、Prazosin阻斷Kupffer細胞腎上腺素能受體和 GaCl3清除 Kupffer細胞后,顯著降低大鼠肝癌成瘤率及腫瘤數目和大小。且Prazosin實驗組、GaCl3實驗組和6-OHDA實驗組中IL-6、TGF-β和 CD90的表達比DEN誘導模型組明顯降低。
五、結論:
10、
1.通過成功建立 DEN誘導大鼠肝癌模型,動態(tài)觀察其肝臟組織病理形態(tài),模擬了“慢性炎癥—肝硬化—肝癌”形成過程。
2.Kupffer細胞數量及其分泌的IL-6、TGF-β隨誘癌過程進展逐漸升高,同時肝癌干細胞標志CD90也呈進行性升高。在誘癌過程中IL-6、TGF-β與CD90的動態(tài)變化存在明顯正相關性,表明 Kupffer細胞釋放的 IL-6、TGF-β與肝癌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明顯相關。
3.交感神經通過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巨噬細胞調控心梗后交感神經再生的作用和分子機制.pdf
- 交感神經阻滯
- 射頻消融腎交感神經對高血壓犬腎交感神經分泌的影響及機制研究.pdf
- 交感神經阻斷藥
- 頸交感神經節(jié)節(jié)后纖維介導不同交感神經癥狀的研究.pdf
- 腰交感神經化學毀損術治療下肢交感神經維持性疼痛的臨床研究.pdf
- 呼吸-交感神經偶聯在高血壓發(fā)病中的作用及其機制研究.pdf
- 噪音刺激對大鼠心交感神經功能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pdf
- 交感神經遞質對肝星狀細胞生物學行為的影響及其機制.pdf
- 腦卒中后交感神經激活對單核吞噬系統(tǒng)的調控.pdf
- 交感神經芽生對神經病理性疼痛大鼠的影響及其機制.pdf
- 交感神經鏈綜合征
- 經皮腎交感神經消融
- 星狀神經節(jié)后心下交感神經放電特征及其對心率調控模式的初步探討.pdf
- 交感神經介導的急性心房顫動的機制研究.pdf
- 牽張成骨中交感神經調控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動員與遷移的研究.pdf
- AML患者骨髓交感神經病變和類神經細胞分化的研究.pdf
- 妊娠期哮喘誘導子代腎上腺髓質細胞向交感神經元轉變機制.pdf
- 交感神經及其遞質去甲腎上腺素對小鼠子宮巨噬細胞的影響.pdf
- 頸椎后縱韌帶交感神經纖維介導伴交感神經癥狀頸椎病神經傳導路徑的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