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前言
腦水腫是缺血性腦血管病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是造成腦缺血病死率、致殘率較高的主要因素,缺血性腦水腫形成機制的研究一直是神經(jīng)科學重點探討的課題之一。研究缺血性腦水腫病理過程中,水通道蛋白-9(aquaporin-9,AQP9)表達變化的時空規(guī)律及其與腦水腫形成的關系,初步探討缺血性腦水腫過程中AQP9的作用及甲強龍對其表達的影響
材料和方法
成年健康SD大鼠190只,隨機分為假手術對照組,缺血
2、組,干預組,用大腦中動脈栓塞法制作腦缺血動物模型,假手術對照組除不插線栓外,其余操作與缺血組相同。每組在造模成功后6 h、24 h、72 h取出大鼠腦組織,分別采用HE染色、進行病理觀察,干濕重法計算腦組織含水量變化,免疫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RT-PCR、測定各組相應時間點水腫區(qū)AQP9及其mRNA含量的變化。
結果
在假手術對照組,腦組織形態(tài)、腦含水量、AQP9及其mR
3、NA的分布及表達含量在各時間點均無明顯變化。腦缺血后,光鏡觀察可見腦組織出現(xiàn)缺血性改變:細胞及血管周圍間隙明顯擴大,部分細胞壞死,胞核濃染或消失,膠質細胞增生。缺血6小時后,腦含水量明顯升高,并隨缺血時間的延長而逐漸增加,在缺血后72小時仍較高水平。免疫組化和原位雜交結果顯示,AQP9及其mRNA在海馬、大腦皮質等部位的細胞上呈陽性表達。腦水腫組織中AQP9及其mRNA的含量隨腦缺血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在缺血后72小時仍較高水平。在腦水腫
4、的形成過程中,AQP9 mRNA和蛋白的表達呈高度正相關(r=0.9068,p<0.05),AQP9的表達與腦含水量的變化亦呈顯著正相關(r=0.9139,p<0.05).在給MP干預后,AQP9mRNA和蛋白的表達仍呈高度正相關(r=0.9055,p<0.05),AQP9的表達與腦含水量的變化亦呈顯著正相關(r=0.9006,p<0.05).
結論
腦缺血后,伴隨腦水腫的加重,AQP9蛋白及其基因表達上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腦缺血預處理對大鼠局灶性腦缺血后TLR4表達的影響.pdf
- aqp4、kir4.1、aqp9在腦局灶性缺血再灌注腦組織中的表達變化
- MK-801對大鼠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后AQP4蛋白表達的影響.pdf
- 局灶性腦缺血大鼠腦組織NgR的表達.pdf
- 補腎養(yǎng)經(jīng)湯對PCO模型大鼠卵巢、子宮AQP9表達的影響.pdf
- 甲鈷胺、葉酸對大鼠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影響.pdf
- 烏司他丁對大鼠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后腦組織AQP4表達的影響.pdf
- 二甲雙胍對多囊卵巢模型大鼠血清激素含量及卵巢AQP8、AQP9表達的影響.pdf
- 姜黃素對大鼠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apoE及RXR、LXR表達的影響.pdf
- 紅景天對大鼠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后GFAP表達的影響.pdf
- 大鼠局灶性腦缺血后腦組織中BDNF表達.pdf
- 褪黑素對大鼠局灶性腦缺血保護作用的研究.pdf
- 腦缺血預處理對大鼠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后自噬及凋亡的影響.pdf
- 大鼠局灶性腦缺血誘導VEGF及HIF-1α表達的研究.pdf
- ERK在大鼠局灶性腦缺血中的表達及腦心通對缺血性腦損傷的保護機制.pdf
- 局灶性腦缺血大鼠腦組織EAAT、mGluR、TIMP的表達.pdf
- 雌激素對雄性大鼠局灶性腦缺血的保護作用及對Bcl-2蛋白表達的影響.pdf
- 高壓氧對大鼠局灶性腦缺血后梗死體積的影響.pdf
- 尿激酶溶栓對大鼠局灶性腦缺血基質金屬蛋白酶-9表達的影響.pdf
- 瘦素對大鼠局灶性腦缺血損傷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