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補腎解毒法對艾滋病模型猴干預作用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
  探討健脾補腎解毒法對艾滋病模型猴的干預作用。
  方法:
  用中國產恒河猴8只猴隨機分為2組:中藥組4只,西藥組4只。所有猴子過通過靜脈注射SIVmac239建立艾滋病模型。中藥組給予中藥懸浮液灌胃;西藥組給予PMPA(替諾福韋前體)皮下注射。分別在給藥前、給藥一月、給藥結束、停藥一月、停藥兩月時采外周血檢測血漿病毒載量,CD4+T淋巴細胞,CD8+T淋巴細胞等指標;分別在給藥前、給藥結束、停藥兩月采集淺

2、表淋巴結檢測CD4分子和IL-21指標,采外周血檢測血清IL-21;在停藥兩月后實驗結束時處死實驗動物采集胃腸等組織檢測CD4分子和IL-21指標,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
  結果:
  兩組猴子的外周血血漿病毒載量除了T2時間點外,其余時間兩組間的血漿病毒載量相差不大,組內變異也不大。而T2時間點為治療2個月后,西藥組在抗病毒藥物治療后,有一只猴子病毒載量明顯下降,所以此時西藥組均數明顯降低,但組內各猴下降程度不一,有的

3、反而上升,組內變異較大,因而標準差也大。在各時間點,兩組差異比較,均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中藥組在后期出現一個猴子死亡,五個檢測時間點總體血漿病毒載量水平基本平穩(wěn)。具體單個猴子來看,其中542號猴子呈現了平緩下降,而且它的病毒載量一直是最高的,也是唯一表現持續(xù)下降的。其它兩個在基線上下小幅波動,表現平穩(wěn)。而558號猴子出現比較大波動,先呈現明顯下降,然后血漿病毒載量又出現比較大幅的上升,超過開始的基線值,最后發(fā)生死亡。各檢測時間點

4、血漿病毒載量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在西藥組中,共有四個猴子其中有兩個猴子發(fā)生死亡,其中540在PT-T1時間段內死亡,537在T2時間點死亡。在實驗過程中,五個檢測時間點總體血漿病毒載量水平有一定變化,特別是在治療兩個月后,也就是T2時間點時,總體血漿病毒載量水平降到最低,下降幅度約有二分之一。具體來看主要是532號和535號猴子的血漿病毒載量水平在下降,特別是535號猴,直接降至檢測水平以下,直接使得本組的血漿病毒載量大幅

5、下降,但在停掉西藥后,532號和535號猴血漿病毒載量水平出現了大幅的反彈,直接回升到治療前的水平左右。另外組內表現差異較大,其中537號猴子的血漿病毒載量不但沒有下降反而有一定的上升,病毒載量水平一直處于最高位,而且發(fā)生死亡。532號和535號猴表現出對抗病毒西藥治療的敏感性,并且一直存活到實驗結束,從這個實結果看到猴子個體表現明顯,與人類情況相似,對同樣的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敏感性不同。由于組內變異大,本組各檢測時間點血漿病毒載量比較,

6、均未表現出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猴子在各個檢測時間點的外周血CD4+T淋巴細胞百分比除了治療前時間點,其它各時間點,中藥組猴子外周血CD4+T淋巴細胞百分比的均數都比西藥組的要高,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差異越是明顯。但兩組,各自組內的差異比較大,標準差的值都比較高。但兩組在各時點的外周血CD4+T淋巴細胞百分比差異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猴子外周血的CD4+T淋巴細胞百分比值變化趨勢比較大體是相同的,大體都表現為一個上升

7、后,再下降的趨勢;但兩條曲線的值卻有很大的不同,在起始點治療前,中藥組是比西藥組低的,治療后兩曲線相交,后續(xù)各時間點,都表現為中藥組高于西藥組。在實驗結時,中藥組的周血的CD4+T淋巴細胞百分比值基本持本了治療前的值,而西藥組則大幅下降。兩組猴子各時間點外血的CD4+T淋巴細胞百分比值,經重復測量資料方差分析,時間效應,組間效應,交互效應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中藥組在各時間點的CD4+T淋巴細胞百分比組內的各猴變化并不十分一致,在

8、T1時間點明顯升高,主要是由于558號猴子的CD4+T淋巴細胞百分比值大幅上升拉升的,而545號猴還出現了小幅的下降,其它兩猴則均表現出上升。而到了T2時間點,兩個處于相對低值的上升了,兩個處于相對高值則明顯下降,總體表現出下降的趨勢,從五點時間點來看,除了558號猴波動最為明顯并且發(fā)生死亡外,其余各猴還是相對穩(wěn)定的并一直存活到實驗結束。但各時間點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西藥組猴子在各時間點外周血的CD4+T淋巴細胞百分比在T

9、1時間點小幅升高,后續(xù)的時間點均繼續(xù)下降,停藥后觀察下降到了最低點,比治療前還低;其中的540號和537號猴子在實驗過程中死亡;其中540在治療開始不久便發(fā)生了死亡,其實死亡原因結合其它指標再進一步分析,而537號猴子在治療結束后發(fā)生死亡,但其CD4+T淋巴細胞百分比值并不低,相反是組內最高的。各時間點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猴子在各個檢測時間點外周血的CD4+T淋巴細胞計數各時間點上,中藥組均高于西藥組,而且在經過治療干

10、預后,中藥組的優(yōu)勢更加明顯。但中藥組內差異大,標準差值大。西藥組相對小。在各個時間點上,兩組猴子外周血的CD4+T淋巴細胞計數差異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猴子在各個檢測時間點外周血的CD4+T淋巴細胞計數變化趨勢中藥組CD4+T淋巴細胞計數值在治療過程中出現連續(xù)上升,在治療結束觀察期有回落后再次上升,實驗結束時,本組外周血的CD4+T淋巴細胞計數比治療前有比較明顯的升高,總體呈現出波動上升趨勢;而西藥組在治療一個月時有小幅

11、上升,后期持續(xù)下降,在實驗結束時有小幅的回升,實驗結束時,比治療前稍有下降,整體呈波動下降趨勢。兩組猴子外周血CD4+T淋巴細胞計數在五個不同時間點,經重復測量資料的方差分析,時間效應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效應,交互效應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中藥組各猴子在各時間點的CD4+T淋巴細胞計數在T1和T2時間點逐步升高,后續(xù)的時間點有所下降,但均比治療前高,其中558號猴子的CD4+T淋巴細胞計數一直處于最低值,并發(fā)生了死亡

12、;545號猴子是整個實驗過程中表現最好的猴子,其實CD4+T淋巴細胞計數一直持續(xù)在較高的水平直到實驗結束。各時間點間的差異比較,均未表現出統(tǒng)計學意義。
  西藥組的540號猴子的CD4+T淋巴細胞計數一開始就處于最低值,并在治療開始不久,發(fā)生了死亡,而537號猴在治療過程中,CD4+T淋巴細胞計數有明顯上升,并且一直處于最高值,但在治療結束后也發(fā)生了死亡。而535號猴子跟540號猴子的CD4+T淋巴細胞計數比較接近,整個實驗過程中

13、一直維持在低水平,但一直存活到實驗結束;532號猴子在前期的變化跟537號的變化比較相似,就是治療2個月時差異比較大,532號猴子的CD4+T淋巴細胞計數大幅回落,比治療前還要低,卻也是一直存活到實驗結束。從本研究來看,單一看CD4+T淋巴細胞計數指標可能不足以判斷預后情況,具體在討論時結合其它指標再做分析;各時間點CD4+T淋巴細胞計數差異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猴子在各個檢測時間點外周血的CD8+T淋巴細胞百分比除了在

14、停藥觀察一個月的時間點上,中藥組的CD8+T淋巴細胞百分比值比西組的要高,其它各時間點上,中藥組均要比西藥組低,而且差值維持比較穩(wěn)定。但后期西藥的組內變異比較大,標準差值比較大。在各時間點上,中藥組和西藥組外周血的CD8+T淋巴細胞百分比值差異比較,均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各個檢測時間點外周血的CD8+T淋巴細胞百分比兩組整體變化趨勢接近,而且西藥組整體高于中藥組。西藥組變化跨度相對較大,在高點時最高值,而在低點時又是最低值。在

15、實驗結束時,兩組的CD8+T淋巴細胞百分比值均比治療前有所上升。在不同時間上,中藥組和西藥組的CD8+T淋巴細胞百分比值差異比較,經重復測量資料的方差分析,時間效應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效應和交換效應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中藥組558號猴子的CD8+T淋巴細胞百分在治療過程中一直呈現上升,并且達到最高值,但卻發(fā)了死亡,542號猴子也在治療中呈現上升,但一直處于相對低值的狀態(tài),并且上升的幅度比較小,反而一直存活到實驗結束,

16、其它兩個猴子呈現的是先后升降波動變化,平穩(wěn)存活在實驗結束。各時間點的CD8+T淋巴細胞百分比差異比較,都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西藥組各猴子治療前后各時間點CD8+T淋巴細胞百分比在T2至S1時間點上出現比較大的差異,532號猴明顯下降,而535號繼續(xù)上升。其中540號猴子在開始點處于相對低值,并且發(fā)生了死亡,537號猴子的CD8+T淋巴細胞百分比一路上升,也在治T2時間點后發(fā)生了死亡。本組各時間點的CD8+T淋巴細胞百分比值差異比

17、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猴子在各時間點的CD8+T淋巴細胞計數結果在各時間點上,中藥組比西組藥高,而且中藥的組內變異比較大,標準差值比較西藥組要大。各時間點上,兩組間的差異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在各時間點的CD8+T淋巴細胞計數結果變化趨勢均呈現出波動上升的趨勢,在治療一個月是西藥組升幅大于中藥組,兩組的水平基本接近,但后治療兩個月時,中藥組升幅大增,而西藥組基本持平,停藥后的兩組變化一致,實驗結束時,兩組的

18、CD8+T淋巴細胞計數均高于治療前。兩組在各時間點之間的差異比較,經重復測量資料的方差分析,時間效應,組間效應和交互效應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中藥組在各時間點的CD8+T淋巴細胞計數結果變化主要是由545號猴子的大幅波動帶來,在中藥治療期間該號猴CD8+T淋巴細胞計數有明顯的上升趨勢,但停藥后也有一個上升峰值,所以不能確定其變化與中藥治療有關,而另一個558號猴子CD8+T淋巴細胞計數一直處于非常低值,并在T1時間點后死亡。另外兩

19、個編號的猴子CD8+T淋巴細胞計數變化情況不大,各時間點都很平穩(wěn)。從統(tǒng)計學來看,各時間點的比較,是沒有意義的。
  西藥組在各時間點的CD8+T淋巴細胞計數結果在PT時間點上,處于最低值的540,治療開始后不久發(fā)生死亡;其它號猴子CD8+T淋巴細胞計數在T1時間點均在上升,而T2時間點持平或者下降,而537號猴卻持續(xù)上升,達到最高值,并發(fā)生死亡。在S1時間點存活猴的CD8+T淋巴細胞計數均降到最低點,后在S2時間反彈;各時間之間的

20、比較,是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
  兩組在各時間點的CD4+T淋巴細胞與CD8+T淋巴細胞比值治療前,兩組的CD4+T淋巴細胞與CD8+T淋巴細胞比值比較接近,而在治療后發(fā)生分化,后續(xù)各時間上,中藥組的CD4+T淋巴細胞與CD8+T淋巴細胞比值都比較西藥組要高。在各時間點上,中藥組和西藥組之間差異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在各時間點的CD4+T淋巴細胞與CD8+T淋巴細胞比值變化趨勢明顯不同,中藥組治療后明顯上升,治療一個

21、月時曾經出現比值大于1,后期有一定回落,但基本持平,變化穩(wěn)定。西藥組則呈現出持續(xù)下降的趨勢,在實驗結束時,已經下降到比較低的點,明顯低于治療前的水平。但兩組各時間點之間的差異比較,經重復測量資料的方差分析,時間效應,組間效應和交互效應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中藥組其中558號猴子的CD4+T淋巴細胞與CD8+T淋巴細胞比值一路上升,比其它號猴子都高,并且發(fā)生了死亡。說明比較太高也不見得是好事,可能提示了一種免疫功能的激活強化狀態(tài),引

22、發(fā)免疫風暴而死。其它猴子則在一定范圍內平穩(wěn)波動,一直存活到實驗結束。
  西藥組其中540號猴子的CD4+T淋巴細胞與CD8+T淋巴細胞比值相對較低,并且在治療開始不久發(fā)生了死亡,537號猴子出現一個大幅上升后大幅下降,也發(fā)生了死亡。其余兩個猴子呈現波動下降的狀態(tài),并且一直存活到實驗結束。在實驗結束時,存活的兩個猴子的CD4+T淋巴細胞與CD8+T淋巴細胞比值均比治療前要低。
  兩組在各時間點的淺表淋巴結CD4分子免疫印跡

23、灰度值在各時間點上,中藥組稍高于西藥組,但組間的差異比較,均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均呈現下降的趨勢。但中藥組先下降,后基本持平,一直比西藥組水平要高,而西藥組下降更為明顯。但兩組差異比較,經重復測量資料方差分析,時間效應、組間效應和交互效應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胃組織CD4分子免疫印跡灰度值結果西藥組稍高于中藥組,兩組的組內差異相近,而兩組間差差異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十二指腸組織CD4分子免疫印跡灰度值結果中藥組

24、高于西藥組,兩組差異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回腸組織CD4分子免疫印跡灰度值結果中藥組比西藥組高,中藥組和西藥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結腸組織CD4分子免疫印跡灰度值結果中藥組比西藥組稍高,兩組差異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直腸組織CD4分子免疫印跡灰度值結果中藥組比西藥組高。中藥組和西藥組差異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腸系膜淋巴結CD4分子免疫印跡灰度值結

25、果中藥組比西藥組高。中藥組和西藥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在各時間點的血清白介素21結果在治療前,西藥組的血清白介素21稍高于中藥組,兩組差異比較,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但治療后中藥組的值明顯升高,而西藥組只有小幅的提高,兩組的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停藥觀察兩個月后,兩組的血清白介素21均有回落,中藥組的回落也十分明顯,但依然稍高于西藥組,比治療前高;而西藥組則低于治療前,但兩組差異比較沒有

26、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在各時間點的血清白介素21結果化趨勢差異明顯。中藥組在治療后明顯大幅升高,但在停藥后又明顯回落,中藥治療影響作用明顯,但呈現出是短期效應,停藥后有明顯回落,西藥組則只有小幅的上升,后續(xù)繼續(xù)回落,一直處于低水平。兩組差異比較,經重復測量資料的方差分析,時間效應,組間效應和交互效應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中藥組的各時間點的血清白介素21治療前和停藥觀察組內的變異均比較小,而在治療后,雖然各猴子

27、的血清白介素21均有上升,但上升的幅度之間并不十分一致,存在一定的組內變異。本組各時間之間差異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西藥組的各時間點的血清白介素21結果組內的變異比較小,三個時間之間差異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在各時間點的淺表淋巴結白介素21結果在各時間點上,中藥組比西藥組稍高,但兩組間的差異比較,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在各時間點的淺表淋巴結白介素21結果變化趨勢比較一致,均呈現下降趨勢,實

28、驗結束時,兩組的淺表淋巴結白介素21值均比治療前要低,兩組之間的差異比較,經重復測量資料的方差分析,時間效應、組間效應和交互效應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中藥組在各時間點的淺表淋巴結白介素21結果其中一直處于比較低值的點是558號猴子的值,發(fā)生了死亡,其它變異相對小,處于高值的猴子一直存活到最后。本組各時間差異的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西藥組在各時間點的淺表淋巴結白介素21結果在治療前和治療2個月后的時間點,處于均值下比較低的

29、猴子在實驗過程中均發(fā)生了死亡;本組在各時間點差異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中藥組和西藥組的胃、十二指腸、回腸、結腸、直腸和腸系膜淋巴結組織白介素21值比較,中藥組高于西藥組,兩組的組內差異均比較大。兩組之間的差異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結論:
  健脾補腎解毒法的中藥復方對艾滋病模型猴有一定治療作用。對于提升艾滋病模型猴外周血的CD4+T淋巴細胞數目、CD8+T淋巴細胞數目及兩者的比值有一定的作用;對提高艾滋病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