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F-FDG PET-CT在非小細胞肺癌放射治療中的應用及相關分析.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9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部分:薈萃分析PET聯合CT在T1-2N0非小細胞肺癌淋巴結分期中的價值
   目的:淋巴結分期是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的重要預后指標,也是最重要的治療指導因素。本研究旨在評估PET聯合CT(PET-CT)診斷的臨床Ⅰ期(T1-2N0)NSCLC的淋巴結陰性預測值(negativepredictivevalue,NPV)并探究與該期病變隱匿淋巴結轉移相關的風險因素。

2、>   方法:從MEDLINE數據庫中收集有關I期NSCLC采用PET-CT進行淋巴結分期的研究。根據STARD(Theinitiativeofstandardsforreportmgofdiagnosticaccuracy)標準來篩選高質量的研究進入薈萃分析。以縱隔鏡或者開胸手術獲得病理學證實作為淋巴結受累的金標準來評估PET-CT分期的準確性,采用Stata軟件進行薈萃分析。
   結果:包含共1122名NSCLC病人的1

3、0項研究納入了薈萃分析。T1和T2期NSCLC的縱隔淋巴結NPV分別為0.94和0.89。合并T1期和T2期NSCLC,縱隔淋巴結的NPV為0.93,總體淋巴結的NPV為0.87。病理類型為腺癌(風險比RR=2.72)以及原發(fā)灶具有18F-FDG高代謝的NSCLC具有更高的隱匿性淋巴結轉移風險。
   結論:盡管PET-CT診斷的臨床T1-2N0期NSCLC具有一定幾率的隱匿淋巴結轉移率,但T1N0患者的縱隔NPV相對較低,提示

4、該亞群NSCLC患者也許不必要進行常規(guī)的有創(chuàng)縱隔分期檢查。
   第二部分:基于PET/CT對非小細胞肺癌自然病程的探索
   目的:本研究旨在評估未接受任何治療的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1)體積和FDG攝取的自然倍增時間(doublingtime,DT);2)治療前疾病進展情況;3)自然病程及治療等待時間(timetotreatment,TTT)對預后的影響。

5、   方法:在治療開始前具有至少2次PET/CT掃描的不可手術的Ⅰ-Ⅲ期NSCLC患者納入本研究?;赑ET/CT圖像勾畫代謝腫瘤體積(PET-MTV)和基于CT勾畫的大體腫瘤體積(CT-GTV)。記錄PET-MTV內經縱隔血池標化后的最大和平均代謝活性(NSUVmax及NSUVmean)。療前腫瘤進展定義為PET/CT上發(fā)現的任何新發(fā)病灶或者基于AJCC第七版TNM分期的升高。采用生存分析方法探究治療等待時間對總生存時間(OS)及無

6、進展生存時間(PFS)的影響。
   結果:34例NSCLC納入分析,兩次療前PET/CT的中位間隔時間(ISI)和TTT分別為43天和48天。在此間隔內,腫瘤體積顯著增大但腫瘤的FDG攝?。x活性則相對穩(wěn)定?;谥笖的P停浪愕腜ET-MTV、CT-GTV、NSUVmean及NSUVmax的倍增時間分別為124、139、597及333天。20.6%的病人在PET/CT診斷NSCLC至治療開始前發(fā)生腫瘤進展,且進展風險隨著等待

7、時間的延長而增加(OR=1.027,P=0.02)。腫瘤的DT及TTT對OS及PFS無顯著影響。
   結論:未治療的NSCLC體積增長迅速,但代謝活性則相對穩(wěn)定?;赑ET的代謝體積和基于CT的大體腫瘤體積倍增時間無差別。治療前疾病進展風險隨治療等待時間的延長而升高。腫瘤倍增時間和治療等待時間可能不影響預后。
   第三部分:非小細胞肺癌治療后代謝反應評估系統(tǒng)的比較及優(yōu)化
   目的:本研究基于18FFDGPE

8、T/CT,應用多種代謝反應評估系統(tǒng)對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治療后的代謝反應進行分別評估,旨在分析:1)比較不同FDG攝取活性測量方法之間的一致性和差異性;2)各種評估系統(tǒng)對治療后代謝反應評估的一致性和差異性;3)各系統(tǒng)評估的分類代謝反應對治療后生存的預測價值;4)探索作為連續(xù)變量的FDG代謝下降百分比對預后的價值并提出能夠區(qū)分不同預后人群的最佳界點。
   方法:本研究為一系列

9、基于PET/CT的前瞻性研究的二次分析。入組的NSCLC病人在放射治療開始前2周內、療中(約40Gy)以及治療后復查均進行18FFDGPET/CT檢查,并通過與療前基線代謝水平進行比較,應用如下方法進行療中和療末代謝反應的評價:1)視覺定性評估方法;2)基于腫瘤SUV變化百分比的半定量評估方法,包括基于腫瘤最大SUV絕對值(ASUV),經縱隔血池(MBP)標化的相對最大SUV(NSUV-A)以及經肝臟標化的相對最大SUV(NSUV-L)

10、的三種計算方法。應用Kappa系數比較各分類評估系統(tǒng)之間的一致性;應用生存分析方法評價各系統(tǒng)對總生存時間(overallsurvival,OS)的影響。
   結果:44例病人納入分析(36男性vs.8女性,年齡70±10歲)。療后PET/CT掃描距離放療結束的間隔為45-176天,中位93天。療前、中、后進行的PET/CT掃描中,肝臟的平均SUV都顯著高于MBP的平均SUV(P<0.001);但三次掃描中肝臟和MBP的SUV都

11、沒有發(fā)生顯著動態(tài)變化。由ASUV、NSUV-A和NSUV-L衍生的療中和療后腫瘤代謝變化百分比高度相關,組內相關系數(ICC)分別為0.919和0.943;以相同界值點轉化的三套治療反應分類之間也具有較好一致性(Kappa系數0.535-1.000)。視覺評估分類與基于NSUV-A半定量標準評估的治療分類之間具有較差的一致性(Kappa系數0.393)。不論采用何種評估標準,分類變量形式的療后腫瘤代謝反應都與生存時間顯著相關(P<0.0

12、01),其中兩種標準都認可的CMR病人具有尤其明顯的生存優(yōu)勢。作為連續(xù)變量,療后腫瘤SUV下降百分比與預后顯著相關(HR=0.213)。在現有半定量評估標準判斷的PMR(SUV下降≥30%)人群中,腫瘤SUV下降≥70%亞組具有更優(yōu)的預后(P<0.001)。
   結論:在接受根治性放化療的NSCLC中,基于腫瘤絕對SUV或者經內參器官標化的相對SUV進行半定量評估的代謝反應結果具有較好的一致性,但與經視覺定性評估的代謝反應之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