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言語的意義生成——認知符號視角下心理空間雙重整合模式.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17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功能性言語是客觀存在的語言現象,它源于基本言語,同時又不同于基本言語。功能性言語具有區(qū)別于基本言語的人際意義,功能性言語表征說話人的命題態(tài)度,是“關于言語的言語”。對于功能性言語的人際意義產生模式有著不同的解釋。
  長期以來,在功能性言語的意義研究上存在著各種不同的觀點:其中一種是“功能說”,認為基本言語具有命題意義,可以檢驗其真值性;而功能性言語不具有命題意義,只是具有人際意義,表達命題態(tài)度。其代表人物是Hyland(1999

2、)和Ifantido(2005)等。另一種是“語用說”,認為功能性言語具有人際功能,有助于正在進行的交際行為。在具體交際環(huán)境和言語行為中,功能性言語的使用可以提高言語的修辭效果或為語言行為提供適宜條件,其代表人物是Crismore(2004)和Kopple(1985)等。
  功能性言語的人際意義不是來自于語言符號系統(tǒng)。系統(tǒng)功能理論雖然突破了語言系統(tǒng)的局限,把功能性言語看做語篇連貫和互文現象,但對它的解釋仍然是以后結構主義為理論基

3、礎,沒有從人的認知能力方面研究意義生成。而語言行為(speech acts)理論把功能言語看做是語境因素,也未能對功能性言語的認知機制進行解釋。本文認為僅從語言形式、語言系統(tǒng)、語篇分析及語言行為等方面去研究它的意義是不全面的,有必要從認知符號的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進一步闡釋功能性言語人際意義的生成。
  從符號行為的角度上看,完全把命題意義與命題態(tài)度分離開是不恰當的,本文認為,功能性言語表達命題態(tài)度,同時也具有命題意義。這是因

4、為,一方面,它不僅是語言符號系統(tǒng)中的功能單位,在功能性言語在交際中用于知識建構,是交際的內容,具有命題意義(propositional meaning);另一方面,功能性言語表達了作者對話語內容的反思行為,具有命題態(tài)度。所以功能性言語同時具有命題意義和命題態(tài)度(propositional attitude),不能把兩者截然分開。
  從意義的認識加工角度分析,本文認為命題態(tài)度產生于說話人對語篇內容的反思,通過使用功能性言語,說話人

5、表征世界知識,形成一個心理空間,另一方面,功能性言語表征反思行為,從而生成另外一個心理空間。功能性言語這一語言現象的本質在于這兩個心理空間的整合。
  功能性言語的人際意義生成體現思維對言語行為的加工,是一種生成意義。功能性言語是在反思和釋義行為中產生的語言現象,其人際意義區(qū)別于詞匯語法意義。在對功能性言語的認知加工中,反思和釋義行為分別形成心理空間,通過心理空間整合生成各種人際意義。
  功能性言語不僅具有命題意義,體現出

6、與基本言語的聯系,而且體現出了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的聯系,說話人的釋義行為將命題態(tài)度傳遞給受話人。為此,本文提出第二次心理空間整合。功能性言語體現在說話人反思和釋義的行為分別形成兩個心理空間,通過這兩個心理空間的整合,生成了功能性言語的人際意義。
  第一章是概述。敘述了論文的背景,研究動因,提出了研究問題,研究方法和假設。功能性言語具有命題意義,它是認知加工的基本內容。功能性言語人際意義產生的認知過程以說話人的反思和釋義為特點。在

7、功能性言語意義生成過程中,認識行為和交際行為相互作用。在認識行為這一層面,說話人反思成為命題內容,交際行為這一層面,說話人的自我詮釋成為命題內容。
  第二章是文獻綜述。圍繞功能性言語意義的產生,介紹了功能語言學的觀點,語用學的觀點和關聯理論等,指出了這些研究的不足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新的研究角度:認知符號的研究視角。
  第三章從認知符號視角提出了功能性言語意義生成的觀點。功能性言語這個術語本身說明研究對象是語言符號行為,

8、而不是語言系統(tǒng)中的功能單位。本文認為人的思維對功能性言語進行認知加工,并生成人際意義。功能性話語在符號行為中指示說話人的反思行為和解釋行為。功能性言語在人的認知加工中產生不同心理場景:說話人表達世界知識,說話人在對語篇內容進行反思和說話人命題態(tài)度傳遞給受話人的心理場景。在認知符號視角下,因為認識加工在成功的語言交際中達到的效果是說話人和聽話人對命題態(tài)度的互明,所以功能性言語具有主體間性特點。
  第四章提出了意義分析的心理空間雙重

9、整合模式。本文試圖借助心理空間整合模式,探討功能性言語的意義生成問題。Fauconnier(1985)認為語義加工產生心理空間,不同心理空間之間相互作用,發(fā)生意義整合。提出心理空間整合理論,該理論得到了Sweatser, Turner, and Brandt等人進一步發(fā)展,解釋了意義生成的創(chuàng)造性特點;Brandt(2005)認為意義生成需要以符號行為作為認知對象,包括認識行為和交際行為中語言符號的使用,從而探索了人的認知對于符號行為的加

10、工過程。
  基于認知符號學觀點,在對功能性言語的研究中,通過對Turner以及Brandt的模式進行修改,形成了功能言語分析的新模式。該模式在認識和交際兩個層面上解釋了以“說話人反思”和“引導聽話人理解”為認知加工內容的意義生成機制。在認識加工的過程中,在認識層面上,通過分析心理空間整合的創(chuàng)造性,臨時性特點來揭示為什么功能性言語同時具有命題內容和命題意義。在交際層面上,該模式解釋了功能性言語如何在心理空間整合的認知加工中生成人際

11、意義的。對于功能性言語意義的研究以語言交際為背景,心理空間整合的實現需要形成與交際行為發(fā)生的情景,文化語境的認知關聯,獲得功能性言語有助于說話人理解的認知假設。心理空間整合的結果是生成了各種類型的人際意義。
  第五章在學術報告語篇中對功能性言語在交際層面上的使用情況進行了討論。功能性言語意義建構研究對于學術語篇有重要意義,學術報告中存在不同類型功能性言語。由于不同功能性言語的語法詞匯內容的不同,所以它們生成不同類別的人際意義。本

12、文考察了Langacker, Lakoff和Taylor的三十篇學術報告,對于各種類型的功能性言語的使用進行分析,考察在不同報告人之間存在著標記語選擇和使用量上的差異。
  第六章對學術語篇中出現的不同功能性言語標記語在認識層面上討論其認知加工。通過對具體功能性言語標記語的意義生成分析,說明了功能性言語標記語生成意義的具體過程,證明了這些標記語的使用體現說話人反思行為和詮釋行為并生成人際意義。心理空間雙重整合模式從認識和交際兩個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