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褐飛虱Nilaparvatalugens(brownplanthopper,BPH)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蟲之一,在我國南方部分地區(qū)和長江中下游地區(qū)近年來褐飛虱經常暴發(fā)成災,對我國水稻生產和糧食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目前,對于褐飛虱的控制以化學防治為主,然而化學藥劑導致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因此當前害蟲防治的研究熱點集中在尋求環(huán)境友好的防止新途徑。與此同時,RNAi技術已經廣泛地應用于各種生物體基因功能的研究,這一技術成功地闡明了多種昆蟲的基因
2、功能。利用該技術分析基因功能的同時,也為農業(yè)害蟲的生物防治開辟了RNAi沉默靶標基因的新途徑。在RNAi的研究過程中,利用實時熒光定量PCR分析靶標基因mRNA水平是檢測基因沉默效果的重要手段,本研究詳細分析評估了不同實驗條件下(不同發(fā)育時期、不同組織部位、不同地理種群、不同溫度脅迫、不同藥劑處理、不同食物飼喂和饑餓處理)褐飛虱8種常用持家基因actin1(ACT)、muscleactin(MACT)、ribosomalproteinS
3、11(RPS11)、ribosomalproteinS15e(RPS15)、alpha2-tubulin(TUB)、elongationfactor1delta(EF)、18SribosomalRNA(18S)和argininekinase(AK)的表達穩(wěn)定性。并且,克隆褐飛虱nlak基因的全長cDNA,分析nlak基因mRNA的組織分布和發(fā)育表達模式,構建昆蟲桿狀病毒重組質粒表達NlAK重組蛋白,通過RNAi探討nlak基因作為分子靶
4、標的可能性,為深入研究精氨酸激酶基因的表達與調控規(guī)律,闡明昆蟲體內能量的代謝、貯存和利用等調控機制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并且為利用RNAi這一新技術有效防治褐飛虱提供理論基礎。研究結果如下:
一、褐飛虱內參基因的篩選
不同發(fā)育時期各內參基因穩(wěn)定性的綜合排序從穩(wěn)定到不穩(wěn)定依次為:RPS15,RPS11,TUB,EF,18S,AK,ACT,MACT。若要采用多內參校正,需要選取RPS15、TUB、18S和EF這四個基因;不
5、同組織部位各內參基因穩(wěn)定性的綜合排序從穩(wěn)定到不穩(wěn)定依次為:RPS11,TUB,RPS15,18S,ACT,MACT,EF,AK。若要采用多內參校正,需要選取RPS11、18S和RPS15這三個基因;不同地理種群各內參基因穩(wěn)定性的綜合排序從穩(wěn)定到不穩(wěn)定依次為:TUB,RPS11,EF,RPS15,AK,ACT,18S,MACT。采用多內參校正時,需要選取RPS11、EF和RPS15這三個基因;不同溫度脅迫下各內參基因穩(wěn)定性的綜合排序從穩(wěn)定
6、到不穩(wěn)定依次為:RPS15,TUB,EF,RPS11,AK,MACT,18S,ACT。采用多內參校正時,需要選取RPS15、TUB和EF這三個基因;不同藥劑處理下各內參基因穩(wěn)定性的綜合排序從穩(wěn)定到不穩(wěn)定依次為:RPS11,EF,TUB,RPS15,18S,AK,MACT,ACT。采用多內參校正時,需要選取RPS11、EF和TUB這三個基因;不同食物飼喂時各內參基因穩(wěn)定性的綜合排序從穩(wěn)定到不穩(wěn)定依次為:RPS15,TUB,RPS11,EF
7、,AK,18S,ACT,MACT。采用多內參校正時,需要選取RPS15、TUB、EF和RPS11這四個基因;饑餓處理下各內參基因穩(wěn)定性的綜合排序從穩(wěn)定到不穩(wěn)定依次為:RPS11,TUB,RPS15,AK,18S,EF,ACT,MACT。采用多內參校正時,需要選取RPS11、AK和EF這三個基因;對所有處理的樣品數(shù)據進行綜合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各內參基因穩(wěn)定性的綜合排序從穩(wěn)定到不穩(wěn)定依次為:RPS11,RPS15,EF,TUB,AK,18S,A
8、CT,MACT。此結果對于褐飛虱中基因表達分析具有重要意義,并且為進一步分析褐飛虱和其他生物內參基因穩(wěn)定性奠定了基礎。
二、褐飛虱精氨酸激酶基因的分子特性研究
1.褐飛虱精氨酸激酶基因(nlak)的克隆與分析
采用PCR、TA克隆、測序和拼接,獲得了nlak基因的完整編碼區(qū)序列,并通過5'-RACE和3'-RACE獲得5'端和3'端非翻譯區(qū)(UntranslatedRegions,UTR)序列。克隆到的nl
9、ak基因cDNA全長為1377bp,含有一個完整的1071bp的開放閱讀框序列(Openreadingframe,ORF),編碼356個氨基酸殘基。其中,CPTNLGT位于nlak氨基酸序列第270-276位,是精氨酸激酶的活性中心。根據Prosite軟件分析得出其蛋白質分子量為39.81kDa,等電點為5.69。
2.重組AcNPV-NlAK在昆蟲桿狀病毒系統(tǒng)中的表達
將同源重組的AcNPV-NlAK病毒轉染健康的
10、昆蟲sf21細胞系,獲得第一代重組AcNPV-NlAK病毒。該重組病毒能夠繼續(xù)感染新的健康的sf21細胞,在感染后的第7天可以收集到重組AcNPV-NlAK蛋白。利用抗6-His兔多克隆抗體進行WesternBlotting,檢測到重組NPV-NlAK蛋白在sf21細胞中成功表達。
3.nlak基因在褐飛虱體內的表達分析
qRT-PCR和酶活性檢測結果表明nlak基因在褐飛虱各個發(fā)育時期均有表達,褐飛虱卵期的nlak
11、基因表達量遠低于其他各個時期,1齡若蟲和2齡若蟲中表達量顯著高于其它齡期若蟲,并且在2齡若蟲中的表達量為整個發(fā)育時期最高。此外,在褐飛虱成蟲的各組織部位中nlak基因均有表達,無論在雌成蟲還是雄成蟲體內,頭部的nlak基因表達量最高,其次是胸部,而腹部的表達量明顯低于頭部和胸部。并且,對于整個蟲體而言,nlak基因在雄成蟲體內的表達量遠大于雌成蟲。
4.nlak基因沉默后對褐飛虱的影響
采用飼喂法將體外合成的nlak
12、基因dsRNA通過人工飼料導入褐飛虱體內,通過對死亡率的統(tǒng)計、qRT-PCR和酶活性檢測發(fā)現(xiàn),在飼喂初期dsRNA對nlak基因干擾效果比較明顯。不同濃度和不同片段的dsRNA飼喂結果均表明,攝取dsRNA的褐飛虱第2天出現(xiàn)死亡率上升、mRNA水平下降和酶活力降低的現(xiàn)象。第3天開始死亡率變化趨于平緩,第4天開始mRNA水平變化也趨于平緩,nlak基因的表達量隨著RNAi處理時間的延長呈現(xiàn)先降低后升高的趨勢。
綜上所述,褐飛虱R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褐飛虱精氨酸激酶基因的克隆及其RNAi載體的構建和轉化.pdf
- 灰飛虱和褐飛虱bursicon基因的分子特性.pdf
- 水稻抗褐飛虱基因的分子標記研究.pdf
- 褐飛虱Met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研究.pdf
- 水稻品種抗褐飛虱基因的定位及分子標記輔助選擇.pdf
- 水稻抗褐飛虱基因的分子定位及其抗性機制的初探.pdf
- 利用dsRNA體外飼喂和轉基因水稻沉默褐飛虱相關基因的研究.pdf
- 褐飛虱幾丁質降解酶系基因家族分析.pdf
- 褐飛虱氣味結合蛋白基因克隆與分析.pdf
- 水稻抗褐飛虱基因的定位和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利用.pdf
- 褐飛虱細胞色素單加氧酶基因的功能分析.pdf
- 蝗蟲精氨酸激酶基因的克隆、表達、純化及酶學性質研究.pdf
- 褐飛虱kr-h1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研究.pdf
- 褐飛虱蛻皮及變態(tài)信號途徑相關基因的功能分析.pdf
- 桃microRNAs鑒定及內參基因的篩選.pdf
- 甜櫻桃內參基因的篩選.pdf
- 水稻褐飛虱抗性基因的遺傳定位及近等基因系的構建和抗性評價.pdf
- 灰飛虱免疫相關基因及β-微管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分子鑒定.pdf
- 褐飛虱胰島素受體基因分析與功能研究.pdf
- 分子標記輔助培育水稻抗稻褐飛虱和稻白葉枯病基因聚合系.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