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文學畢業(yè)論文《三國演義》陸遜形象論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本科畢業(yè)論文</b></p><p><b> ?。?0 屆)</b></p><p>  《三國演義》陸遜形象論</p><p>  所在學院 </p><p>  專業(yè)班級 漢語言文學

2、 </p><p>  學生姓名 學號 </p><p>  指導教師 職稱 </p><p>  完成日期 年 月 </p><p>  [摘 要] 陸遜的一生可以說左右了東吳的命運,并且改變了

3、整個三國局勢的發(fā)展方向。雖然說陸遜在三國演義中的出場并不多,但是不管是當時還是在后世,對于陸遜的評價都是極高的。因為他的治國安民,他的戰(zhàn)略計謀,使得三國時一直處在最弱勢的東吳得以穩(wěn)固,并且給了當時強勢的蜀國幾乎致命的打擊,陸遜可謂是蜀國由盛至衰的關鍵,幾乎左右了整個“三國”格局,本人便從小說的結合正史的角度通過陸遜的軍事才華和治國才能兩方面展現(xiàn),并且與諸葛亮、周瑜等人進行對比來對其人物形象做一個簡要的評析。</p><

4、;p>  [關鍵詞] 陸遜;軍事家;治國良相;儒將;韜晦</p><p>  "Three Kingdoms" in the image of Lu Xun</p><p>  Abstract:Lu Xun's life can be said about the fate of Soochow, and changed the direction of

5、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in the three countries. Although Lu Xun's appearance in the Three Kingdoms is not much, but either then or in the Hereafter, for the evaluation of Lu Xun are very high. Min for his count

6、ry, his strategy trick, making the Three Kingdoms, Wu has been in the most vulnerable to be solid, and gave strong Shu was almost fatal blow, Lu Xun, Shu described the key from prosperity to dec</p><p>  Key

7、 words:Lu Xun,strategist,Good governance national minister,Hidden thoughts</p><p>  陸遜,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窗體頂端他是她是 陳壽的《三國志·吳書·陸遜傳》中提到陸遜是東吳繼周瑜、魯肅、呂蒙之后的又

8、一個聲望頗高、功績卓著的將領。他智勇兼?zhèn)洌淠馨舶?,文能治國,并且品質高尚。孫權甚至把他比做成湯之伊尹和周初之姜尚。他曾經(jīng)參與呂蒙襲擊關羽的行動,并在平定荊州后提出供養(yǎng)和提拔人才的建議。呂蒙死后,他是孫吳方面主要的軍事統(tǒng)帥。他取得夷陵之戰(zhàn)的勝利,挫敗劉備恢復荊州的意圖,為穩(wěn)定孫吳政權建立了功勛。以后,他長期坐鎮(zhèn)后方,統(tǒng)帥著吳國的主要軍隊。他具有高明的軍事政治才能和忠誠勇敢的性格特點。并且陸遜是《三國志》中是唯一一個沒有帝號,而獨立成傳的

9、人,更是整個三國時代唯一一個同時擔任過上大將軍(武將最高職)和丞相(文官最高職)的人,由此便可看出陸遜的文武全才。</p><p>  一部《三國演義》,展現(xiàn)的是在理想中重塑的歷史,只是可惜,由于陸遜并不是羅貫中理想中的人物,因此我們無緣在《三國演義》中看到過多詳盡描寫,但是作為整部《三國演義》中出場不多但是幾乎左右了整個“三國”格局的人物,本人便從小說的結合正史的角度通過陸遜的軍事才華和治國才能兩方面展現(xiàn),并且

10、與諸葛亮、周瑜等人進行對比來對其人物形象做一個簡要的評析。</p><p><b>  窗體底端</b></p><p>  一、文武全才之軍事指揮藝術</p><p>  《三國演義》中陸遜第一次正面、直接的展現(xiàn)他的軍事才能是在第七十五回“關云長刮骨療毒,呂子明白衣渡江”開始的,迫使當時還處在神壇上的關羽敗走麥城。公元219年,孫權想乘蜀魏在

11、襄陽、樊城(今湖北襄樊)交戰(zhàn)的時候,奪回荊州(今湖南常德東北),從而控制長江險要。時任東吳大將的呂蒙發(fā)現(xiàn)關羽在荊州預留了防范兵力,沿線烽火警戒也頗謹嚴,一時難以下手,便建議孫權召他“離職養(yǎng)病”。率部兵馬撤回建業(yè)(吳都南京),用來松懈關羽,逐步醞釀戰(zhàn)機。而呂蒙的這個粗略的構想,把它加以完善并完美實施的正是陸遜。呂蒙在經(jīng)過與陸遜的交流后發(fā)現(xiàn)作為部將的陸遜總是能站在全局的高度尋覓契機,在思路上與自己極為合拍,于是對孫權說:“陸遜意思深長,而未

12、有遠名,非云長所忌。若即用以代臣之任,必有所濟。”[1]隨后,孫權便任命陸遜為偏將軍、右部督,接替呂蒙駐守陸口。但是陸遜面對的是曹操也在考慮遷都以避其鋒的關羽,然而對對手心理的正確揣度,使得這個原本的不可能變成了現(xiàn)實。他修書稱道關羽“小舉大克,何巍巍”,雖晉文城浪之師,韓信破趙之略不過如此,更謙稱自己是淺薄書生,讓原本就對他這個初來乍到的儒將不放在心上的關羽更是直接把荊州給放空了。正是</p><p>  以上陸

13、遜僅是初試鋒芒,他真正聞名天下的正是三國時期三大戰(zhàn)役之一的”夷陵之戰(zhàn)”。在《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陸遜營燒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陣圖”中,陸遜自導自演了一出經(jīng)典的以少勝多戰(zhàn)役。當時正值曹丕廢漢獻帝,建立魏國,定都洛陽,緊接著劉備為了延續(xù)漢祚,也于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4月在成都稱帝。因關羽被吳所殺,剛剛稱帝的劉備不聽諸葛亮等大臣的勸阻,毅然決定傾全國之力,攻打吳國,為關羽報仇。孫權在幾次求和都遭到拒絕的情況下,積極做好準備,首先向曹魏稱

14、臣求和,同時加強荊州的防御工作。在首戰(zhàn)不利,東吳面臨滅國的情況下,陸遜接過了大都督的任命,率五萬兵馬西上抗擊來襲的蜀國大軍。以他對于這場戰(zhàn)爭的觀察以及理解,很快就找到了雙方交戰(zhàn)的利弊,認為地利不在己方,加上蜀軍乃劉備親征,為復仇而來,士氣正盛,兵力更是占著絕對的優(yōu)勢,硬拼幾乎沒有勝算,與其沒有把握地貿然迎擊,不如誘敵深入,后發(fā)制人。他作為一個年輕的最高將領,而當時的吳將都對他抱有懷疑的態(tài)度,當然,這也是小說為了襯托陸遜的出奇制勝,一個“

15、忍”可以說是道出了陸遜當時的主要心理,這一忍就是七八個月,把蜀軍將士拖得疲憊不堪,轉輸困難,從而實現(xiàn)了雙方優(yōu)劣形勢</p><p>  小說的后半回“孔明巧布八陣圖”,作者羅貫中在這里虛構出了一幅場景,其大概用意應該是用陸遜的一句“孔明真‘臥龍’也!吾不能及!”來承托諸葛亮的高明。下令撤兵的陸遜在諸將的追問下,用“吾非懼石陣而退;吾料魏主曹丕,其奸詐與父無異,今知吾追趕蜀兵,必乘虛來襲。吾若深入西川,急難退矣?!?/p>

16、[3]卻更為充分地表現(xiàn)了他的胸懷全局、審時度勢。</p><p>  一場夷陵之戰(zhàn),從認清局勢,按兵不動,設法使吳軍從退卻變?yōu)榕c蜀軍相持,到他抓住時機,創(chuàng)造條件,一舉擊敗蜀軍,這之中展現(xiàn)給我們的是陸遜的足智多謀、因事制宜。當然,我們應該看到,這一戰(zhàn)中陸遜面臨著內外的矛盾沖突:一是吳蜀兩國的矛盾,一是陸遜與吳軍眾將的矛盾。它們彼此聯(lián)系,互相影響。恰到好處地解決這些矛盾便是戰(zhàn)役取勝的關鍵,也從側面體現(xiàn)了陸遜的韜晦和謀

17、略。也正是這一戰(zhàn)之后,蜀國由盛轉衰,三國的格局也從蜀國作為主導漸漸地轉為魏成為主導,當然,東吳也因為這一場勝利穩(wěn)固了自己三國中的地位。</p><p>  曾仕強在《三國的奧秘》一書中有言:“陸遜撤兵言好:適可而止為上策”。在火燒連營之后,東吳的大將無不主張一鼓作氣活擒劉備,滅掉蜀國,但陸遜的冷靜和杰出的洞察力在這個時候拯救了吳國。[4]</p><p>  姜文華在《火燒連營·

18、一戰(zhàn)成名》中總結到:夷陵之戰(zhàn)的勝利, 顯示了陸遜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也有史書評論說:“劉備是當時天下的英豪, 舉世畏懼。正當壯年的陸遜, 名不見經(jīng)傳, 能夠擊敗劉備, 取得完全勝利, 既顯示了高明的謀略智慧, 也說明孫權慧眼識英才, 敢于大膽使用年輕人才。這是他們能夠成就偉業(yè)、取得輝煌勝利的根本原因。陸遜忠誠懇切,憂國忘身, 實在是國家的棟梁之才啊!” [5]</p><p>  石亭之戰(zhàn)是陸遜指揮的兩大戰(zhàn)役之一

19、,很多人對此戰(zhàn)役并不了解,但實際上石亭之戰(zhàn)其實是整個三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決戰(zhàn)性質的陸地大會戰(zhàn),也是曹睿在位期間吳蜀兩國對魏的唯一一次大捷。石亭之戰(zhàn)的最初戰(zhàn)役設想是,把曹休誘至尋陽預伏地點再聚而殲之,但是由于曹休中途發(fā)覺周魴之計,于是停止前進,在魏吳邊境一帶就地擺開陣勢以待吳軍。至此吳軍準備好的伏擊戰(zhàn)落空了,陸遜面臨兩難選擇。如果按照我們通常理解的“保守”的陸遜來選擇;既然已經(jīng)被敵人識破了計策,既定部署被打亂,敵人又搶占了有利地勢,還有司

20、馬懿和賈奎兩路援軍,要想攻擊曹休就必須北渡長江,這樣一來無異于背水作戰(zhàn),而吳軍又不擅長地面作戰(zhàn)。有了這么多不利條件,如果用夷陵之戰(zhàn)時的陸遜來說,他無論如何也不應該選擇主動攻擊敵人,然而他的決定確實主動尋敵決戰(zhàn)。如果說陸遜在夷陵之戰(zhàn)給人的印象是保守的話,那這一場戰(zhàn)役上,陸遜就是激進的,如果要解釋為什么前后的兩場戰(zhàn)役,他的戰(zhàn)術思想會發(fā)生這么大改變,我想那只是他在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罷了。</p><p>  汪耀明教

21、授在《讀三國志·吳書·陸遜傳》也有提到,陸遜指揮的幾場經(jīng)典戰(zhàn)役帶給我們的是冷靜觀察、正確分析、巧用計策、善處矛盾、奮勇作戰(zhàn)的名將形象。[6]</p><p>  二、文武全才之治國安民之道</p><p>  陸遜雖是行伍出身,卻依然有治國安民之才。他21歲初仕幕府,后任屯田都尉,從當?shù)赝恋刎汃で疫B年干旱的實際出發(fā),一方面開倉賑濟貧民,一方面“勸課農桑,鼓勵生產(chǎn)”,“百

22、姓蒙賴”,稱他為“神君”。[7]</p><p>  在陸遜多次表明,民是國之根本,以此段話最有代表性“國以民為,強由民力,財由民出。夫民殷國弱,民瘠國強者,未之有也。故為者,得民則治,失之則亂,若不受利,而令盡用立效,亦為難也。是以詩嘆‘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乞垂圣恩,寧濟百姓,數(shù)年之間,國用少豐,然后更圖。”[8]</p><p>  陸遜注重農業(yè),且不拘于書面,他曾經(jīng)擔任過屯田的官員

23、,券督農桑。成績突出。在重視農業(yè)的同時,身為武將的陸遜也反對輕易動干戈。也許很多人只看到他在戰(zhàn)場上的非凡戰(zhàn)績,但是他阻止或試圖阻止的戰(zhàn)爭又怎么會少呢?拿一個簡單的例子來看:孫權遣師征討夷州,一次在當時的壞境下再平常不過的對外擴張。陸遜反對發(fā)動這場戰(zhàn)爭,并對孫權解釋此戰(zhàn)地遠偏險,水土不服,況且得到了沒開化的土人作用不大。陸遜以此力勸孫權珍惜民力,發(fā)展農?!俺加抟詾橐擞B(yǎng)士民,寬其租賦,眾克在和,義以勸勇,則河渭可平,九有一統(tǒng)矣?!盵9]&

24、lt;/p><p>  從陸遜的作戰(zhàn)點到為止的風格來看,許多人對此的評價是保守甚至畫地,但是從當時吳國的國力來看,陸遜的做法其實是一種量力而行,戰(zhàn)爭時期,賦稅刑法本就較重,過多的戰(zhàn)爭只會增加百姓的負擔,從而是統(tǒng)治者失去民眾基礎,即便戰(zhàn)爭獲勝,國家又怎能長久?從陸遜看重民眾基礎的治國角度來看,我們就不難發(fā)現(xiàn),他不僅僅是個優(yōu)秀軍事家,他更是將經(jīng)濟,民心和軍事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才容易解釋“國用少豐,然后更圖?!?lt;/p&

25、gt;<p>  其實陸遜的治國思想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說:</p><p>  其一,重視人才的選拔,當然這里的人才選拔并不局限于狹義的求一兩個絕世智囊, 陸遜主張的選拔人才更具有一種普及的特征,正如他在山越問題上給孫權的建議的那句“克敵寧亂,非眾不濟”。 真正國泰民安,內無憂患,外無強敵,靠的難道是一兩個呼風喚雨的神仙一樣的天才嗎? 靠的還是百姓大眾,這才是“非眾不濟”

26、的真正含義。</p><p>  其二,與實用并驅,以正治國。這里的禮當然就是陸遜從小就接受的教育中儒家的“禮”,但雖說重禮,陸遜也絕非墨守成規(guī)的腐儒,更不是那種脫離現(xiàn)實的清高者,當然僅從他對人才的舉薦上就可看出。他的禮還在于對待降敵及其家眷,他的待人寬厚正體現(xiàn)了儒家君子的風范。嘉禾五年,陸遜諸葛瑾攻打襄陽,陸遜遣將領周峻攻打石陽,所得俘虜,“皆加營護,不令兵士干擾侵侮。將家屬來者,使就料視。若亡其妻子者,即給衣

27、糧,厚加慰勞,發(fā)遣令還,或有感慕相攜而歸者。鄰境懷之,江夏功曹趙濯、弋陽備將裴生及夷王梅頤等,并帥支黨來附遜。遜傾財帛,周贍經(jīng)恤。”[10]陸遜個人一生也嚴守君子的準則,不徇私,不貪功,不斂財,待人處事厚重,但于原則絕無逢場。他不會懂,正是他對原則的堅持,令他日后與孫權的君臣意見在歧路越走越遠,直至悲劇散場。</p><p>  其三,輕刑薄賦?!俺家詾榭品▏谰路刚叨?。頃年以來,將吏罹罪,雖不慎可責,然天下未

28、一,當圖進取,小宜恩貸,以安下情。且世務日興,良能為先,自(不)〔非〕奸穢入身,難忍之過,乞復顯用,展其力效。此乃圣王忘過記功,以成王業(yè)。昔漢高舍陳平之愆,用其奇略,終建勛祚,功垂千載。夫峻法嚴刑,非帝王之隆業(yè);有罰無恕,非懷遠之弘規(guī)也。”[11]這是陸遜一直主張,同時也是他和主公孫權的一個大分歧。但是陸遜始終堅持著,與民休息,他請求施德緩刑, 寬賦息調,陳詞懇切。</p><p>  雖然陸遜的治國思

29、想,有的付諸現(xiàn)實,有的沒能夠實現(xiàn)或完全實現(xiàn),甚至有些實行了一段時期被中止,但他依然不失為一位治國良相!</p><p>  三、與三國時期其他名將的對比</p><p> ?。ㄒ唬?為將為相之比諸葛亮</p><p>  用陸遜來和諸葛亮比,或許很多看《三國演義》的人都會覺得可笑,一個被“八陣圖”所困住的東吳小將拿什么與被奉為神明的諸葛亮比。在這里我暫且不評論這兩人

30、到底孰強孰弱,或者說誰更有智謀,誰更能帶兵打仗,通過對小說和史實的了解和分析來比較,才能更清晰地體現(xiàn)陸遜在小說中乃至歷史中的形象。</p><p>  當然,要比較這兩個人,首當其沖的便是軍事,陸遜和諸葛亮并未正面對戰(zhàn)過,從小說來看,兩人最直接的一次碰撞是在“夷陵之戰(zhàn)”中,陸遜打敗蜀軍,在追擊劉備的途中卻被諸葛亮隨意設下的八卦陣困住了,這里,陸遜還留下了“孔明真‘臥龍’也!吾不能及!”的話,但是歷史告訴我們,這一

31、幕僅僅是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神奇而虛構出得情節(jié),而后陸遜用他的大局觀告訴手下的東吳將領,同時也是告訴后人 “吾非懼石陣而退;吾料魏主曹丕,其奸詐與父無異,今知吾追趕蜀兵,必乘虛來襲。吾若深入西川,急難退矣?!彼酝吮⒉皇禽斀o諸葛亮,而是為了最好地保留勝利果實,同時也使得東吳免受一場大災。</p><p>  第九十八回“追漢軍王雙受誅,襲陳倉武侯取勝”也是陸遜與諸葛亮在智謀上的一次比拼:孫權稱帝,諸葛亮設計

32、:“令人赍禮物入?yún)亲髻R,乞遣陸遜興師伐魏。魏必命司馬懿拒之,懿若南拒東吳,我再出祁山,長安可圖也?!钡侵T葛亮的如意算盤卻陸遜一眼看穿:“此乃孔明懼司馬懿之謀也?!辈⑶覍⒂嬀陀嫞骸凹扰c同盟,不得不從。今卻虛作起兵之勢,遙與西蜀為應。待孔明攻魏急,吾可乘虛取中原也?!盵12]設計的諸葛亮非但鉆沒有鉆到他的空子,反而被他利用一回,其精明智謀顯而易見。在陸遜心中,東吳沒有永久的朋友或敵人,有的只是永久的利益。這一點諸葛亮和陸遜有很大的相似之處

33、,但是在相互利用的過程中,《三國演義》中那個被神化的諸葛亮卻絲毫沒有占到陸遜半點便宜。</p><p> ?。ǘ?東吳四大大都督之比周瑜、魯肅、呂蒙</p><p>  “孫吳奄有江左亢衡中州固本于策、權之雄略然一時英杰如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人者真所謂社極心普與 國為存亡之臣也。四人相繼,居西邊三四十年為威名將曹操、劉備、關羽皆為所挫,雖更相汲引,而孫權委心聽之,吳之所以為吳,非偶然

34、也。”[13]這段話說明了周、魯、呂、陸四人在東吳的顯著地位及其重要作用。</p><p>  周瑜,東吳的第一代大都督,同時也是最有名的一個,正所謂“三國周郎赤壁”,一場火燒赤壁將他推上了三國名將的巔峰。</p><p>  要比較兩個人當然最簡單的是先拿“赤壁之戰(zhàn)”和“夷陵之戰(zhàn)”來做比較。仔細分析兩大戰(zhàn)役,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陸遜破劉備比周瑜破曹操難度要大的多。赤壁之戰(zhàn)前,孫權方面擁有眾多優(yōu)

35、勢,赤壁之戰(zhàn)于孫劉聯(lián)盟是一場占據(jù)地利人和有準備的防御戰(zhàn)。</p><p>  而在夷陵之戰(zhàn)時,陸遜不但沒有周瑜在赤壁時擁有的優(yōu)勢,反而面臨周瑜所不曾遇到的諸多困難:首先,陸遜在人看來只是一介書生,加上他又年輕,孫權拜他為大都督顯然難以服眾,手下將領皆不相聽從。無奈之下只能靠一把“尚方寶劍”來震懾東吳諸將。</p><p>  尤其是赤壁的火攻之策,并非出自周瑜,而是黃蓋所獻之計。《三國演義

36、》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獻密計黃蓋受刑”中有“瑜問曰:‘公覆夜至,必有良謀見教。’蓋曰:‘彼眾我寡,不宜久持,何不用火攻之’” [14]再加之黃蓋還獻上了苦肉計以迷惑曹操。而夷陵火燒連營之策,則是陸遜親力親為。如此看來,陸遜的智略比起周瑜來甚至還要略勝一籌。</p><p>  再者陸遜擁有杰出的政治才能,在上文中已提到了他的治國安民之道,他是三國時期少有的文能安邦武可定國的全才。相較之下,呂蒙與周瑜長于軍

37、事而短于政治,魯肅則長于民政而短于軍事,都比不上陸遜的全面。</p><p>  四、陸遜和孫權的君臣關系以及他在《三國演義》中的整體形象總結</p><p>  首先來看陸遜和孫權的君臣關系,不論是小說還是正史都有提到,陸遜是三國中后期孫權最為信任的人。從他二十一歲踏上仕途開始,一直得到孫權的重用,但是陸孫卻一直存在著一種微妙的關系。陸遜之所以能呂立功勛,除了他個人杰出的政治、軍事才能外

38、,也和孫權對他的極度信任分不開。孫權雖建都建業(yè),但卻將太子孫登、諸皇子及尚書等官員留在武昌,實際上是以此為陪都。陸遜輔佐太子,“并掌荊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軍國”。顧雍死后,陸遜又被封為丞相。孫權甚至還派專人將丞相印綬送到武昌給陸遜。其后,陸遜的權力進一步擴大,孫權命他“內外之任,君實兼之,總司三事,以訓群僚”,可以說陸遜的權力已經(jīng)到了除君王外的頂峰,孫權作為東吳開國之君,一代雄略之主,能賦予陸遜如此重任,實屬不易。[15]當然,陸遜所屬

39、的東吳四大宗族之一與孫權之間現(xiàn)實利益的共同點,但是無法從根本上消除雙方固有的階級差別及其文化觀念的分歧,陸遜雖致身軍旅,但作為江東儒學世族的杰出代表,一再要求孫權進行深層次的政治改革,以民為本,輕刑減賦,這與一向推崇申韓之術,要求刑法苛刻的孫權存在著極大的矛盾沖突。當然也正因為孫權對陸遜太信任了,導致了陸遜手上所握的權力太大,而這</p><p>  陸遜的一生可以說左右了東吳的命運,并且改變了整個三國局勢的發(fā)展

40、方向。雖然說陸遜在三國演義中的出場并不多,但是不管是當時還是在后世,對于陸遜的評價都是極高的。因為他的治國安民,他的戰(zhàn)略計謀,使得三國時一直處在最弱勢的東吳得以穩(wěn)固,并且給了當時強勢的蜀國幾乎致命的打擊,陸遜也成為了蜀國由盛至衰的關鍵。</p><p>  陸遜作為江東大族的政治代表,他在孫吳政權江東化的關鍵時刻,通過其卓有成效的政治、軍事活動,推動了這一歷史進程,促進了江東大族與孫吳政權的結合。但是,陸遜深受儒

41、家思想文化的熏染,其政治思想與主張與孫權存在著深刻的差異:陸遜主張推行儒家德政,輕徭薄賦;而孫權則不斷強化皇權,力行專制,致力征戰(zhàn)。這樣,雙方在一系列政治、軍事決策及事件中都不斷發(fā)生沖突,以致孫權最終為鞏固孫氏統(tǒng)治,不惜逼死陸遜。陸遜之死,顯現(xiàn)出孫權與江東儒學大族關系的進一步緊張和對立,透露出孫吳由盛轉衰的重要信息。”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陸遜的死直接關系到了整個孫吳集團存亡。[16]</p><p>  “帳談兵按

42、六韜,排香餌釣鯨鰲。分自是多英俊,又顯江南陸遜高?!盵17]羅貫中是這樣介紹陸遜的,縱觀整部《三國演義》,陸遜是被塑造成一個書生形象,雖以軍事著名,但他更是一位儒生。有許多人認為,羅貫中在整部小說中關于陸遜的篇章太少了,特別是為了拔高諸葛亮而讓陸遜被困八卦陣,實在是有貶低陸遜的意思。但這也正符合了陸遜的謙遜和韜晦,這個小細節(jié)他輸?shù)闷穑驗樗A得了整個的夷陵之戰(zhàn),也為之后的吳蜀之爭定下了基調。陸遜是儒雅的書生,卻深諳軍事指揮,陸遜作為整個

43、三國時期少有的常勝將軍,卻懂得謙遜、韜晦。我想,這也正是他能取得一場場重要戰(zhàn)役勝利并且取得孫權極度信任的原因吧。《三國演義》對于陸遜的治國能力描寫幾乎是一筆帶過了,但是從“國以民為本,疆由民力,財由民出,夫民殷國弱,民膺國疆者,未之有也。故為國者得民則治,失之財亂……”[18]這句陸遜對孫權的諫言可見一斑,在現(xiàn)在看來這是個觀點再平常不過了,但是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官僚,能夠充分地認識到人民的力量和作用,實為難能可貴。《三國演義》帶給我們的

44、是一個文武全才的陸遜,從小說和史實的探究,呈現(xiàn)給世人的是一個才智不輸諸葛亮,功績不差周瑜的一代名將,更是推崇以</p><p><b>  注釋:</b></p><p>  [1]羅貫中.三國演義.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459</p><p>  [2]陳壽.三國志·吳書·陸遜傳.中華書局.2001. 258 <

45、;/p><p>  [3]羅貫中.三國演義.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512</p><p>  [4]曾仕強.三國的奧秘.廣東經(jīng)濟出版社.2010. 140</p><p>  [5]姜文華.火燒連營·一戰(zhàn)成名.國防軍事春秋.2007. 7</p><p>  [6]汪耀明.讀三國志·吳書·陸遜傳.名作欣賞.20

46、04. 4</p><p>  [7]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吳書.藍天出版社.2007. 104</p><p>  [8]洪邁.容齋隨筆·卷十三.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281</p><p>  [9]陳壽.三國志·吳書·陸遜傳.中華書局.2001. 259</p><p>  [1

47、0]張預.十七史百將傳.吳陸遜.岳麓書院.1995. 48</p><p>  [11]陳壽.三國志·吳書·陸遜傳.中華書局.2001. 261</p><p>  [12]羅貫中.三國演義.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603</p><p>  [13]陳壽.三國志·吳書·陸遜傳.中華書局.2001. 255</p&g

48、t;<p>  [14]羅貫中.三國演義.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284</p><p>  [15]朱子彥.論陸遜.史學月刊.2007. 7</p><p>  [16]王永平.陸遜與孫權之關系及其政治悲劇之原因考論.揚州大學學報. 2005. 1</p><p>  [17]羅貫中.三國演義.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507</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