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 我國古代官辦最高學府洛陽太學概況</p><p> [提要] 培養(yǎng)高級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職責,高等教育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更與培養(yǎng)人才的質量高低息息相關,因此探究高等教育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是研究高等教育發(fā)展狀況及未來人才培養(yǎng)方向的必然選擇。 </p><p> 關鍵詞:古代;官辦高等教育;洛陽太學 </p><p>
2、 中圖分類號:G529 文獻標識碼:A </p><p> 原標題:我國古代官辦最高學府――洛陽太學的教學概況 </p><p> 收錄日期:2014年3月24日 </p><p> 高等教育是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途徑,高等教育問題,是當今國際公認的戰(zhàn)略性問題。各國都十分重視高等教育,我國自古至今就十分重視高等教育。沒有我國古代高等教育就沒有我國現代的高等教育,
3、要抓好現代的高等教育,必須對我國現代高等教育的淵源――我國古代的高等教育有全面綜合的了解和探析。 </p><p> 太學是我國古代官辦高等教育的最高形式。通過官辦高校的代表――洛陽太學,特別是太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可以窺視出我國古代高等教育的特點和概況,以史為鑒,以期對當代高等教育有所啟發(fā)。 </p><p> 一、我國古代管辦高等教育――洛陽太學發(fā)展簡況 </p>
4、<p> “太學”即現代我們說的大學,我國早在西周時期就出現了“學官”,這里的“學官”即大學。所以,夏商至西周時期可視為我國高等教育的萌芽時期,漢代的官學由于受到當權者的大力提倡支持得到空前的發(fā)展。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拉開了興辦太學的序幕。東漢光武帝劉秀重視太學,建武之初,戎馬未歇,公室未飾,便先興文教興建太學。他兒子明帝時,尊師重造,提倡教道,昌明經學,盛況空前,洛陽太學聲譽日高,達到太學發(fā)展史上的鼎盛時期,匈奴亦派人來
5、洛陽學習。順帝時,修繕太學,擴建房舍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梁太后執(zhí)政期間,太學更獲得迅速發(fā)展。自漢武帝創(chuàng)建太學至東漢,太學生由五十人擴到三萬人,達到極盛,如此發(fā)達的太學教育在世界史上堪稱奇跡。 </p><p> 自董卓之亂,太學被毀,魏文帝曹丕稱帝后,才又重整太學,至晉武帝時太學再次進入發(fā)展高潮時期。西晉滅亡之后,太學復又被毀。自孝文帝遷都洛陽,才又重建太學,直到北魏分裂,太學在洛陽才告衰落。之后歷朝太
6、學雖有所發(fā)展,但從總體上看,再沒有達到漢代的盛況。隋唐時期,國子監(jiān)統(tǒng)領太學。宋代太學仍為最高學府,隸屬國子監(jiān)。遼南京(今北京)學有南京太學之稱。金亦有太學及太學博士。元、明、清只設國子監(jiān)。 </p><p> 二、太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 </p><p> 太學的教師稱為博士,漢代獨尊儒術,博士研究的是五經,教學內容自然以儒家經典為歸,學生學習目的也就是以明經為主。太學教材經過幾番周
7、折后,實行統(tǒng)一的管理。因為經書各有所長,以及今古文學派之爭的紛起,使經學本身趨于多元,其說各異。這既不利于太學的常規(guī)教學,也有礙于政治思想的穩(wěn)定。漢朝統(tǒng)治者為此多次召集名儒學者開會討論經學文本,著名的有“石渠閣議經”和“白虎觀議經”,目的就是統(tǒng)一太學教材。著名的“熹平石經”就是當時官方規(guī)定的規(guī)范的經學教科書。 </p><p> 太學的教學形式因時代的變遷而有所發(fā)展。太學初建時,學生名額較少,每位博士僅教10名
8、左右學生,多采用個別教學或小組教學。后來學生數量迅速增加,為了容納相對數量的學生同時聽講,東漢時建的太學講堂“長十丈,廣三丈”,出現了一種被稱為“大都授”的集體上課形式。太學博士傳授經學,一般在講堂會集諸生作大型講演,稱為“都授”。這表明太學已經形成了集體講經的教學形式。除了經師主講,也有高足弟子相傳授和學生自學兩種形式。以高業(yè)生教授低業(yè)生,這種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教師不足的矛盾,也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太學生有較充裕的時間用于自學,一些
9、好學之士博覽群書,學生之間也經常相互討論,彼此切磋,也可向社會名流求教。太學生學習年限規(guī)定滿學制為8年,但由于入學時基礎不同,對學生的學習年限掌握比較靈活。學生中有在入學前即已通數經者,也有專門師事某一博士學習某一門經典者,學習年限自然要短。一般來說,主要是從博士受業(yè),學某一經或某經一個學派的學說。到東漢,學生也可向校外的名流通儒受業(yè)。太學中師生關系輕松和諧,平和融洽。學生可隨時向博士發(fā)問、請教。博士之間及博士與學生之間學術上相互詰問、
10、辯難蔚然成風。師生激情高漲,思維共振互</p><p> 太學為皇帝咨詢國事之所,博士、學生都可以對國事發(fā)表意見,再加上太學的辯難教學法,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和雄辯能力,從而便于養(yǎng)成學生關心政治和國事的風氣。東漢桓帝時,太學生劉陶就曾幾次上書陳事。太學是培養(yǎng)儒學人才的機關,培養(yǎng)了不少博學通達之士,也教育了大量關心國家大事的熱血青年。東漢后期,以太學生為主力展開的兩次反對宦官專權的著名的“黨錮之爭”,雖然最終以太學生
11、遭到流放、監(jiān)禁、罷官而告失敗,但是太學生開創(chuàng)了大學生關心國家政治的先河,他們關心國家政治,怒反嫉邪,嫉惡如仇,誓死不屈的大無畏斗爭精神,浩然正氣,震天撼地,氣壯山河。 </p><p><b> 主要參考文獻: </b></p><p> [1]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中華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p><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國古代官辦高等學府――洛陽太學的畢業(yè)生問題
- 我國古代洛陽太學的考核方式及畢業(yè)生去向
- 韓國最高學府――首爾大學
- 中國古代官辦高等教育
- 競爭性磋商采購洛陽學府街古城路-太康路
- 古代洛陽都城空間演變研究
- 從古代文獻看明代官辦磚窯的制度構建.pdf
- 淺談洛陽古代墓葬學士畢業(yè)論文
- 北宋太學改革研究.pdf
- 我國法官辦案責任制度研究.pdf
- 首都遷移與“最高學府”之爭——以北大、中央大為中心的探討(1919-1937).pdf
- 我國法官辦案責任制研究.pdf
- 中國古代私立高等教育概況
- 河流與洛陽古代都城互動關系研究
- 宋代太學學官研究.pdf
- 王莽時代的太學.pdf
- 我國種業(yè)市場概況
- 我國工程抗體研發(fā)概況
- 我國鋼結構發(fā)展概況
- 論最高額抵押——兼論我國的最高額抵押制度.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