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要求,掌握1.大腦半球的主要溝裂、分葉,各葉的主要溝和腦回。2.基底核的位置、組成。3.側腦室的位置、分部及交通。4.第Ⅰ軀體運動區(qū)、第Ⅰ軀體感覺區(qū)、視覺區(qū)、聽覺區(qū)、運動性語言中樞、書寫中樞、聽覺性語言中樞、視覺性語言中樞的部位及其功能。5.大腦半球白質的總體情況。6.胼胝體的位置與聯(lián)系概念。7.內囊的位置、構成、分部及各部通過的主要纖維束和臨床意義。了解1.基底核的主要機能意義。2 .大腦皮質結構的基本概念。
2、3 .邊緣系統(tǒng)的概念及其機能意義。4 .第五腦室的位置、交通。,課后練習,1.解釋 海馬結構、角回、側腦室、紋狀體、新紋狀體、穹窿連合、書寫中樞、邊緣葉、邊緣系統(tǒng)2.一側端腦半球分幾葉?各葉有何重要腦溝和回?3.說話中樞、書寫中樞、聽覺中樞、視覺中樞、聽覺性語言中樞、視覺性語言中樞、軀體運動中樞、軀體覺中樞各位于何處?4.端腦內有何神經核?5.側腦室的位置、形態(tài)及交通怎樣?6.端腦內有何纖維束?7.敘述內囊的位置、構成、
3、分部及各部通過的纖維束。8.內囊損傷后有何表現(xiàn)?為什么?,第二節(jié) 腦,四、端腦,端腦的外形和分葉,,大腦縱裂,,左大腦半球,右大腦半球,胼胝體,,,大腦橫裂,,,大腦縱裂,每側大腦半球分為三個面,上外側面 內側面 底面,上緣,下緣,三極:額極、枕極、顳極,,額極,,顳極,枕極,,中央溝,,外側溝,,,,,,頂枕溝,背外側面,大腦半球的分葉,頂葉,顳葉,枕葉,額葉,島葉,?,,島葉,,,,,,,,額下回,額上回,額中回,,,中央前回
4、,,中央后回,,,頂內小葉,,頂外小葉,,,,,,,,顳下回,顳上回,顳中回,,,,,,額下回,,,,大腦半球的主要溝回(上外側面),1.中央溝 ⑴中央前回2.中央前溝 ⑵額上回3.額上溝 ⑶額中回4.額下溝 ⑷額下回,1,2,3,4,⑴,⑵,⑶,⑷,5,6,⑸,⑹,⑺,⑻,⑼,7.外側溝 ⑽顳上回-顳橫回8.顳上溝 ⑾顳中回9.顳下溝 ⑿顳下回,7,8,9,⑽,⑾,⑿,端腦
5、上外側面,額葉:三溝:中央前溝、額上溝、額下溝。 四回:中央前回、額上回、額中回、額下回(眶部、三角部、島蓋部)。頂葉:二溝:中央后溝、頂內溝。 一回:中央后回。 二小葉:頂上小葉、頂下小葉(緣上回、角回)。枕葉:顳葉:三溝:顳上溝、顳中溝、顳下溝。 四回:顳橫回、顳上回、顳中回、顳下回。島葉:兩溝:島中央溝、島環(huán)狀溝。
6、 兩回:島長回、島短回。,大腦半球內側面的主要結構,胼胝體,,1,2,3,4,終板,,穹窿,,透明隔,,,扣帶回,1. 嘴 2. 膝 3. 干 4. 壓部,分為四部分:,,頂枕溝,枕葉,,,距狀溝,楔葉,舌回,,,大腦半球內側面、底面,,,,,,大腦半球的主要溝回(內側面),⑴中央旁小葉1.頂枕溝 ⑵楔葉2.距狀溝 ⑶舌回3.胼胝體溝-4.海馬溝 ⑷扣帶回5.扣
7、帶溝-6.緣支,⑴,1,2,3,4,5,6,⑵,⑶,⑷,端腦內側面,四溝:距狀溝、扣帶溝、胼胝體溝、頂枕溝。二葉:中央旁小葉:前半、后半。 邊緣葉:三回;楔回、舌回、扣帶回。 邊緣葉:包括:隔區(qū)(胼胝體下回、終板旁回)、扣帶回、海 馬旁回、海馬及齒狀回、島葉前部、顳極。,,,,,,,大腦半球的主要溝回(下面),⑴枕顳外側回5.枕顳溝 ⑵枕顳內
8、側回6.側副溝 ⑶海馬旁回,1,2,3,4,5,6,⑴,⑵,⑶,⑷,1.嗅球,2.嗅束,3.嗅三角,4.前穿質,,,,,-⑷鉤,,,,,,斜角帶,海馬結構 1.海馬 2.齒狀回,1,2,海馬、齒狀回,,,端腦的底面,嗅球、嗅束、嗅三角。前穿質、眶溝、眶回。枕顳溝、側副溝、海馬溝。枕顳外側回、枕顳內側回、海馬旁回 (鉤)、齒狀回、海馬。海馬結構:海馬+齒狀回,邊緣葉,
9、由環(huán)繞胼胝體周圍和側腦室下角底壁的結構組成。包括:隔區(qū)、扣帶回、海馬旁回、海馬、齒狀回、島葉前部、顳極。,額葉的功能:與軀體運動、發(fā)音、語言及高級思維活動有關。頂葉的功能:與軀體感覺、味覺、語言有關。枕葉的功能:與視覺的整合有關顳葉的功能:與聽覺、語言和記憶功能有關。邊緣葉的功能:與內臟活動有關。 左側大腦半球與語言、意識數(shù)學分析等密切有關。 右側大腦半球與非語言信息、音樂、圖形和時空概念有關。,Brodman
10、n定位法,大腦皮質功能定位,第一軀體運動區(qū),大腦皮質功能定位,1.第一軀體運動區(qū),中央前回,旁中央小葉前部,第一軀體感覺區(qū),2.第一軀體感覺區(qū),中央后回,旁中央小葉后部,上在上下在下后黃斑前周邊,3.視覺區(qū),視覺區(qū),一側視區(qū)接受雙眼同側半視網(wǎng)膜來的沖動,損傷一側可導致雙眼對側視野同向性偏盲,,距狀溝周圍皮質,4.聽覺區(qū),接受內側膝狀體來的纖維,位于顳橫回,聽覺區(qū),每側聽區(qū)接受來自兩耳的沖動一側聽區(qū)受損,不致全聾,5.平衡覺區(qū)
11、:中央后回下端 6.嗅覺區(qū):海馬旁回鉤的內側部及其附近7.味覺區(qū):中央后回下部8.內臟運動中樞:邊緣葉,9.語言中樞,運動性語言中樞(說話中樞): 額下回后部損傷-運動性失語癥 書寫中樞:額中回后部 損傷-失寫癥,聽覺性語言中樞: 顳上回后部 損傷-感覺性失語癥視覺性語言中樞(閱讀中樞): 角回 損傷-失讀癥,大腦皮質的功能定位,1、第一軀體運動區(qū)(中央前回 旁中央小葉前部)2、第一
12、軀體感覺區(qū)(中央后回 旁中央小葉后部)3、視覺區(qū)(距狀溝周圍皮質)4、聽覺區(qū)(顳橫回)5、運動性語言中樞(額下回后部 說話中樞),聽覺性語言中樞---顳上回后部視覺性語言中樞---角回書寫中樞---額中回后部嗅覺區(qū)---梨狀前區(qū)、杏仁周區(qū)味覺區(qū)---島蓋皮質 島葉皮質平衡覺區(qū)---顳上回前部內臟活動的皮質區(qū) ---邊緣葉,(三)端腦的內部結構,灰質,白質,腔隙,,,大腦皮質,基底核,聯(lián)絡纖維,投射纖維,聯(lián)合纖維,側
13、腦室,1.基底核,尾狀核1,豆狀核2,屏狀核5,杏仁核6,,,1.基底核,尾狀核,豆狀核,,屏狀核,杏仁核,紋狀體,,新紋狀體,,殼,蒼白球,舊紋狀體,頭、體、尾,,,,,,概念 豆狀核和尾狀核合稱為紋狀體分部 新紋狀體 尾狀核與豆狀核殼 舊紋狀體 豆狀核的蒼白球參與 構成錐體外系,紋狀體,2.側腦室,前角后角下角中央部,借左、右室間孔與第三腦室相通,,,,,,側腦室,,四部,一孔:室間孔,一叢:側腦
14、室脈絡叢,,前角 (額葉),后角 (枕葉),下角 (顳葉),中央部(頂葉),側腦室,位置 大腦半球內 延至各葉形態(tài) 呈C形分部 中央部---頂葉內 前角---額葉內 后角---枕葉 下角---顳葉 交通 經室間孔----第三腦室結構 脈絡叢功能 產生、引流腦脊液阻塞 腦積水,3.大腦皮質,原皮質(海
15、馬、齒狀回) 舊皮質(嗅腦) 新皮質(除原、舊皮質以外的大腦皮質部分),原皮質和舊皮質為3層結構,新皮質基本為6層結構。,從發(fā)生的角度,將大腦皮質分為:,依據(jù)皮質各部細胞的纖維構筑,將全部皮質分為若干區(qū), 現(xiàn)在廣為采用的是Brodmann分區(qū),共分為52區(qū)。,大腦半球的髓質,2.連合纖維,1.聯(lián)絡纖維,3.投射纖維,大腦半球的髓質,1.聯(lián)絡纖維,①鉤束②上縱束③下縱束④扣帶,聯(lián)系同側半球各部的纖維主要有:,①,②,③,④
16、,,,,,胼胝體,壓部,,體,,膝,,嘴,,前連合,,胼胝體前連合穹窿和 穹窿連合,連合左、右半球皮質的纖維包括:,2.連合纖維,枕鉗,額鉗,,,穹隆及穹隆連合,,,,,,,,,3.投射纖維,3.投射纖維,由大腦皮質與皮質下各中樞間的上、下行纖維組成,大部分經過內囊。,內囊:,,,腦水平切面,,,前肢,,,后肢,膝,,定義;位于丘腦、尾狀核和豆狀核之間的白質纖維板。
17、 額橋束 前肢(豆尾間) 丘腦前輻射 內囊 分部 內囊膝------ 皮質核束
18、 皮質脊髓束 皮質紅核束 內囊后肢(豆丘間) 頂枕顳橋束
19、 丘腦中央輻射 視輻射---豆狀核后部。 聽輻射---豆狀核下
20、部 內囊損傷:三偏綜征:偏癱、偏盲、偏身感覺障礙。,,,,,內囊整體觀,通過內囊的纖維束,內囊前肢,額橋束,,,丘腦前輻射,,內囊膝,皮質核束,內囊后肢,,,豆丘部,豆狀核后部,豆狀核下部,皮質脊髓束皮質紅核束頂橋束丘腦中央輻射丘腦后輻射,,上肢軀干,,,下肢,,,,,視輻射,,枕橋束,,顳橋束,,聽輻射,,,1)內囊前肢投射纖維 額橋束 丘腦前輻
21、射,2)內囊膝的投射纖維 皮質核束,3)內囊后肢的投射纖維 皮質脊髓束 皮質紅核束 頂枕顳橋束 丘腦中央輻射 視輻射 聽輻射,視輻射,聽輻射,皮質核束,丘腦中央輻射,皮質脊髓束,額橋束,丘腦前輻射,頂枕顳橋束,皮質紅核束,,,,,,,,,,通過內囊的纖維束,1)內囊前肢投射纖維 額橋束
22、 丘腦前輻射2)內囊膝的投射纖維 皮質核束3)內囊后肢的投射纖維 豆丘部 皮質脊髓束 皮質紅核束 丘腦中央輻射
23、 丘腦后輻射 頂橋束 豆狀核后部 視輻射 枕橋束 豆狀核下部 聽輻射
24、 顳橋束,邊緣系統(tǒng),由邊緣葉及與其聯(lián)系密切的皮質下結構,如杏仁體、隔核、下丘腦、背側丘腦前核和中腦背蓋的一些結構等共同組成,課堂筆記,端腦的外形,一縱裂: 大腦縱裂二半球: 左半球 右半球三緣: 上緣、下緣、外緣。三面: 上外側面、內側面、下面三極: 顳極、枕極、額極,端腦上外側面,額葉:三溝:中央前溝、額上溝、額下溝。 四回:中央前回、
25、額上回、額中回、額下回。頂葉:二溝:中央后溝、頂內溝。 一回:中央后回。 二小葉:頂上小葉、頂下小葉(緣上回、角回)。枕葉:顳葉:三溝:顳上溝、顳中溝、顳下溝。 四回:顳橫回、顳上回、顳中回、顳下回。島葉:兩溝:島中央溝、島環(huán)狀溝。 兩回:島長回、島短回。,端腦內側面,四溝:距狀溝、扣帶溝、胼胝體溝、頂枕溝。二葉:中央旁小葉:前
26、半、后半。 邊緣葉:三回;楔回、舌回、扣帶回。 邊緣葉:包括:隔區(qū)(胼胝體下回、終板旁回)、扣帶回、海 馬旁回、海馬及齒狀回、島葉前部、顳極。,端腦的底面,嗅球、嗅束、嗅三角。前穿質、眶溝、眶回。枕顳溝、側副溝、海馬溝。枕顳外側回、枕顳內側回、海馬旁回 (鉤)、齒狀回、海馬。海馬結構:海馬+齒狀
27、回,大腦皮質的功能定位,1、第一軀體運動區(qū)(中央前回 旁中央小葉前部)2、第一軀體感覺區(qū)(中央后回 旁中央小葉后部)3、視覺區(qū)(距狀溝周圍皮質)4、聽覺區(qū)(顳橫回)5、運動性語言中樞(額下回后部 說話中樞),聽覺性語言中樞---顳上回后部視覺性語言中樞---角回書寫中樞---額中回后部嗅覺區(qū)---梨狀前區(qū)、杏仁周區(qū)味覺區(qū)---島蓋皮質 島葉皮質平衡覺區(qū)---顳上回前部內臟活動的皮質區(qū) ---邊緣葉,概念 豆狀核
28、和尾狀核合稱為紋狀體分部 新紋狀體 尾狀核與豆狀核殼 舊紋狀體 豆狀核的蒼白球參與 構成錐體外系,紋狀體,側腦室,位置 大腦半球內 延至各葉形態(tài) 呈C形分部 中央部---頂葉內 前角---額葉內 后角---枕葉 下角---顳葉 交通 經室間孔----第三腦室結構 脈絡叢功能 產生、引流腦脊液
29、阻塞 腦積水,內囊:,水平切面呈向外開放的“V”字形,位置,位于背側丘腦、尾狀核與豆狀核之間,,由大腦皮質與皮質下各中樞間的上、下行纖維組成,,構成,形態(tài),分部,內囊前肢(額部)豆尾部,內囊膝,內囊后肢(枕部)豆丘部,丘腦豆狀核部,豆狀核后部,豆狀核下部,通過內囊的纖維束,1)內囊前肢投射纖維 額橋束 丘腦前輻射2)內囊膝的投射纖
30、維 皮質核束3)內囊后肢的投射纖維 豆丘部 皮質脊髓束 皮質紅核束 丘腦中央輻射 丘腦后輻射
31、 頂橋束 豆狀核后部 視輻射 枕橋束 豆狀核下部 聽輻射 顳橋束,1、對側偏身感覺喪失(丘腦中
32、央輻射損傷)2、對側偏癱(皮質核束、皮質脊髓束損傷)3、兩眼視野對側同向性偏盲(視輻射受損),一側內囊損傷,產生 “三偏” 癥狀,課后練習,1.解釋 海馬結構、角回、側腦室、紋狀體、新紋狀體、穹窿連合、嗅三角、書寫中樞、邊緣葉、邊緣系統(tǒng)、皮質核束、皮質脊髓束2.一側端腦半球分幾葉?各葉有何重要腦溝和回?3.說話中樞、書寫中樞、聽覺中樞、視覺中樞、聽覺性語言中樞、視覺性語言中樞、軀體運動中樞、軀體覺中樞各位于何處?4.端腦內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