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三章、健康相關行為與行為改變理論,,,健康相關行為與致病性行為模式的概念與特點用于個體行為改變的理論用于群體行為改變的主要理論,第一節(jié) 人類行為的定義、特點、發(fā)生與發(fā)展,一、行為與健康相關行為人類的行為搜索是由行為主體、行為客體、行為環(huán)境、行為手段、行為結果五個要素構成。行為主體 —— 人。行為客體 —— 行為目標的指向。行為環(huán)境 —— 行為主體與行為客體發(fā)生聯系的客觀環(huán)境。行為手段 —— 行為主體作用于行為客體時所應用
2、的工具和使用的方法行為結果 —— 行為主體預想的行為與實際完成的行為之間的相符程度。(一)個體行為發(fā)生的心理機制:條件反射與學習理論,(二)人類行為的影響要素,在人類行為形成和發(fā)展中,遺傳因素、環(huán)境因素和學習因素發(fā)揮著重要作用。1.遺傳因素:基因除了影響行為,還能決定人的行為特征和行為傾向,同卵雙胞胎行為特征和行為傾向的相似正是遺傳物質影響的結果。2.環(huán)境因素:性別、年齡、知識、技術等主要影響行為者個體,且能決定個體接受環(huán)境作用
3、的程度,行為者對這些因素的控制能力也較大;而生態(tài)環(huán)境、風俗習慣、衛(wèi)生服務、社會經濟、法律制度等因素會在更大范圍內影響人群的行為,個體對這些因素的控制能力非常有限。3.學習因素:最低層次的學習是模仿,包括無意模仿、有意模仿和強迫模仿。系統教育和強化教育是第二、第三層次的學習,學習因素對于個體工作和生活技能的形成、發(fā)展,改變不利于健康的行為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健康教育主要通過系統教育和強化教育的學習模式,改變不良行為和生活方式,培養(yǎng)有益于
4、健康的新行為。,,促成因素,,強化因素,外 因,,傾向因素(原因和動機),內 因,行為,,需求和動機知識信念態(tài)度價值觀,,激勵或減弱某種行為發(fā)展實現行為的資源可得性技術條件,,促使行為或愿望得以實現的因素 社會環(huán)境,把社會資源和個人技術作為促成因素,(三)行為的可改變性高可變性行為與低可變性行為是指通過健康教育干預,某行為發(fā)生定向改變的難易程度。低可變性行為:①形成時間已久的行為;②深深植根于文化傳統或傳統的
5、生活方式之中的行為;③既往無成功改變實例的行為。,,二、健康相關行為,(一)健康相關行為健康相關行為是指任何與疾病預防、增進健康、維護健康及恢復健康相關的行動。這類行為可以是自愿的,也可能是不自愿的;可以是直接以健康為目的的主動行為,也可以是遵守法律或規(guī)定的被動行為。例如,一個孩子在體育課上跑800m是在進行有益健康的行為,但他(她)這樣做只是因為老師的規(guī)定、升級的要求。相反,一個成年人為了減少患心臟病的風險而進行同樣的行為則有其特定
6、的目的:恢復、維護或促進他(她)的健康。后一種行為又可被稱為“直接健康行為”。,促進健康行為指個體或群體表現出的、客觀上有益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組行為。這些行為是朝向健康的或被健康結果所強化了的。促進健康行為具有有利性、規(guī)律性、和諧性、一致性、適宜性等特征,體現了促進健康行為強調對自身與他人健康的益處以及行為內在與外在表現和諧。1.基本健康行為。指日常生活中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基本行為,如合理營養(yǎng)、平衡膳食、積極鍛煉、積極的休息與適量睡
7、眠等。2.戒除不良嗜好。在這里不良嗜好指的是對健康有危害的個人偏好,如吸煙、酗酒與濫用藥品等。戒煙、戒毒、不酗酒與不濫用藥品等屬于戒除不良嗜好行為。3.預警行為。指對可能發(fā)生的危害健康的事件預先給予警示,從而預防事故發(fā)生并能在事故發(fā)生后正確處置的行為,如駕車使用安全帶,溺水、車禍、火災等意外事故發(fā)生后的自救和他救行為。,4.避開環(huán)境危害。這里的環(huán)境危害是廣義的,包括了人們生活和工作的自然環(huán)境與心理社會環(huán)境中對健康有害的各種因素。以積
8、極或消極的方式避開這些環(huán)境危害即屬于這類行為,如離開污染的環(huán)境、采取措施減輕環(huán)境污染、積極應對那些引起人們心理應激的緊張生活事件等。 5.合理利用衛(wèi)生服務。有效、合理地利用現有衛(wèi)生保健服務,以實現三級預防,維護自身健康的行為,包括定期體檢、預防接種、患病后及時就診、遵從醫(yī)囑、配合治療、積極康復等。其中:①求醫(yī)行為:指人們感到不適,或察覺到自己患有疾病時,主動尋求科學可靠的醫(yī)療幫助的行為;② 遵醫(yī)行為:指個體在確診患有疾病后,積極遵從
9、醫(yī)囑,配合治療的一系列行為。美國學者布萊斯勒(Breslow)等每日正常而規(guī)律的三餐,避免零食;每天吃早餐;每周2~3次的適量運動;適當的睡眠(每晚7~8小時);不吸煙;保持適當的體重;不飲酒或少飲酒。,(二)危害健康行為,危害健康行為指的是偏離個人、他人乃至社會的健康期望,客觀上不利于健康的一組行為。其主要特點為:①危害性:行為對個體、他人、乃至社會的健康有直接或間接的危害;②穩(wěn)定性:行為非偶然發(fā)生,有一定強度的行為維持需保持相當
10、的時間;③習得性:危害健康的行為都是在個體后天的生活經歷中學會的。,1.不良生活方式與習慣。生活方式是指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為生存和發(fā)展而進行的一系列日?;顒拥男袨楸憩F形式,是人們一切生活活動的總和。生活方式一旦形成就有其動力定型,即行為者不必消耗很多的心智體力,就會自然而然的去做的日?;顒?。不良生活方式則是一組習以為常的、對健康有害的行為習慣,包括能導致各種成年期慢性退行性病變的生活方式,如吸煙、酗酒、缺乏運動鍛煉、高鹽高脂飲食、不良進
11、食習慣等。不良的生活方式與肥胖、心血管系統疾病、早衰、癌癥等的發(fā)生關系密切?! ?.致病行為模式。致病行為模式是導致特異性疾病發(fā)生的行為模式,國內外研究較多的是A型行為模式和C型行為模式?! 型行為模式是一種與冠心病密切相關的行為模式,其核心表現為不耐煩和敵意。有關研究表明,具有A型行為者冠心病的發(fā)生率、復發(fā)率和死亡率均顯著地高于非A型行為者。C型行為模式是一種與腫瘤發(fā)生有關的行為模式,其核心行為表現是情緒過分壓抑和自我克制,愛生
12、悶氣。研究表明:C型行為者宮頸癌、胃癌、結腸癌、肝癌、惡性黑色素瘤的發(fā)生率高出其他人3倍左右。,3.不良疾病行為。疾病行為指個體從感知到自身有病到疾病康復全過程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行為。不良疾病行為可能發(fā)生在上述過程的任何階段,常見的行為表現形式有:疑病、恐懼、諱疾忌醫(yī)、不及時就診、不遵從醫(yī)囑、迷信、乃至自暴自棄等?! ?.違反社會法律、道德的危害健康行為。吸毒、性亂等危害健康的行為屬于此類行為,這些行為即直接危害行為者個人健康,又嚴
13、重影響社會健康與正常的社會秩序。如吸毒可直接產生成癮的行為,導致吸毒者身體的極度衰竭,靜脈注射毒品,還可能感染乙型肝炎和艾滋??;而混亂的性行為可能導致意外懷孕,感染性病和艾滋病。,第二節(jié) 行為危險因素與致病性行為模式,一、行為危險因素,(一)概念危險因素(Risk Factors):是指那些在機體內外環(huán)境中存在的與疾病發(fā)生、發(fā)展及死亡有關的誘發(fā)因素。健康危險因素P33:,行為危險因素特點,二、致病性行為模式,(一)概念有兩種極端的
14、行為模式,對身體健康很不好。一種叫做A型行為,又叫冠心病或高血壓行為;另一種叫做C型行為,又叫癌癥行為。A型行為的主要特點:行為急促,時間緊迫感強,如走路、辦事急急忙忙,說話急、快、聲音高,給人的印象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好像一陣風。個性爭強好勝,好斗好爭,對人敵意強,富攻擊性。情緒容易激動發(fā)怒脾氣大,易向外發(fā)泄。A型行為的人易發(fā)生冠心病、高血壓、缺血性腦卒中和高血脂癥。C型行為的特點:行為過分合作、協調、姑息、謙虛、忍耐,回避
15、矛盾,調和行為,生悶氣,屈服權勢,壓抑情緒,焦慮,應激反應強,克制,抑郁,憤怒不能發(fā)泄。C型行為者宮頸癌、胃癌、食道癌、結腸癌、肝癌和惡性黑色素瘤的發(fā)生率高。上述兩種行為模式都可以通過咨詢的方式進行矯治,將其改變?yōu)锽型行為模式。,(二)測量(心理學課講),,第三節(jié) 個體行為改變理論,一、知信行理論,知信行模式(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 KABP or.KAP模式)(一)基本內涵1、知識
16、是基礎;2、信念及態(tài)度是動力;3、行為是目標(主動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為;消除或改變危害健康的行為)知識是基礎,信念是動力,行為改變是目的知識信念轉變是行為改變的前提,行為改變是最終目標,只有對知識進行積極的思考,并具有強烈的責任感,才能逐步形成信念,知可能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識只有上升為信念,才有去改變行為,知識,信念態(tài)度,行為,知、信、行模式圖示,,,此理論認為行為改變是目標,為達到行為改變,必須有知(知識和學習)作為基礎,有信(
17、正確的信念和積極的態(tài)度)作為動力。知識(信息)是行為改變的必要條件,但知識與信息不一定能直接導致行為的改變。信念(態(tài)度)反映行為傾向性,要轉變行為需先轉變態(tài)度。,(二)主要過程,1、信息暴露2、覺察信息 3、引起注意4、感興趣5、理解信息6、記憶信息7、思考信息8、相信信息9、決心行動10、嘗試行動11、開始行動12、堅持行動13、確認行動,視而不見 不注意毫無興趣難
18、懂信息印象不深關系不大懷疑信息僥幸心理猶豫不決行為反復無法堅持,,,,,,,,,,知,信,行,,,IEC模式,,健康信念形成的因素:對疾病威脅的認識:包括對疾病嚴重性的認識、對疾病易感性的認識。對采取健康行為后益處的認識和克服改變行為中困難的決心誘發(fā)行為改變的因素 提示因素:包括傳媒宣傳、醫(yī)生建議、親朋患病等。此類因素越多,個體采納健康行為的可能性越大。,知-信-行模式(KAB或HAP)
19、,行為轉變五階段,知-信-行模式(KAB或HAP),猶豫不決階段,沒有準備階段,準備階段,行動階段,維持階段,該模式認為:健康信念是人們接受勸導、改變不良行為,采納健康促進行為的基礎和關鍵特點:應用心理學方法解釋健康相關行為、遵照認知理論、強調人體主觀心理過程對行為的主導作用,健康信念模式 (HBM模式),二、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1,HBM),健康信念模式(HBM, health belief mode
20、l)是用社會心理學方法解釋健康相關行為的重要理論模式,提出健康行為來自于心理社會因素的共同影響。是目前用以解釋和干預健康相關行為的重要理論模式。該模式綜合需要動機理論、認知理論和價值期望理論,認為可導致健康相關行為改變的心理活動涉及以下幾個因素:知覺到危害性 Severity知覺到易感性 Susceptibility知覺到效益(行為效果期望)Benefits知覺到障礙 Barriers知覺到自我效能,1.知覺感到某種疾病或危
21、險因素的威脅,并進一步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1)對疾病嚴重性的認識 個人對感染某一疾病或不治療該疾病的嚴重性的認識,既包括對醫(yī)學臨床后果(如死亡、殘疾和疼痛)的考慮,又包括對那些可能的社會后果(諸如對工作、家庭生活、社會關系等的影響)的權衡。將易感性和嚴重性合稱為“認識到的威脅”。 (2)對疾病易感性的認識該維度談到個人對感染某種疾病的風險的主觀認識。在醫(yī)學所確定的疾病的情況下,對于診斷的接受、個人對再度感染的估計、以及對總的
22、疾病的易感性。,2.對采取某種行為或放棄某種行為的后果的預期,(3)對行為效益的認識盡管對易感性和環(huán)境嚴重性(意識到的威脅)的認識會推動個人采取行動,但行動的獨特過程卻有賴于對多種能降低疾病威脅的行動的信心。我們將其稱為要采取健康行動需認識到的益處。這樣,那些表現出關于易感性和嚴重性的最佳信仰水平的個人,他們在意識到任何健康行動的潛在有效性之前,是不會接受任何推薦的行動的。,(4)對知覺到障礙的認識特定健康行動的潛在的負面作用,或
23、是認識到的障礙,可能會阻礙個人采用該健康行動。 個人會進行一個成本——利益分析,權衡健康行動的正面、負面因素。負面因素可能包括價格昂貴、潛在危險(治療的副作用,醫(yī)源性病變)、不愉快的經歷(疼痛、困難、難過),不舒適感、時間成本等等。這樣,易感性和嚴重性的綜合給個人提供了力量和動力來采取行動,而對利益(較少的障礙)的認識則提供了采取行動的優(yōu)先路徑。,Health belief model,DemographicVariablesCla
24、ss, gender, age,PsychologicalCharacteristicsPersonality, peer group pressure etc.,Perceived susceptibility,Perceived severity,Perceived benefits,Perceived barriers,Action,,,,,,,Health motivation,Cues to action,,,,Shee
25、ran & Abraham, 1995,3、效能期待或自我效能,1977年,Bandura 介紹了自我效驗(Self-Efficacy)的概念。 當人們試圖改變與生活方式有關的行為時,情況就大為不同。這些行為是畢生養(yǎng)成的習慣,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改變。改變飲食習慣、鍛煉方式、抽煙、性行為的問題,很明顯要比接受一次免疫檢查或胸片檢測困難的多。事實上,這需要極大的信心。在采取行動前,個人必須相信自己能成功的改變生活方式。,一般自我效
26、能感量表,如果我盡力去做的話,我總是能夠解決問題的即使別人反對我,我仍有辦法取得我所要的對我來說,堅持理想和達到目的是輕而易舉的我自信能有效地應付任何突如其來的事情以我的才智,我定能應付意料之外的情況如果我付出必要的努力,我一定能解決大多數的難題我能冷靜的面對,因為我信賴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面對一個難題時,我通常能找到幾個解決辦法有麻煩的時候,我通常能想到一些應付的方法無論什么事情在我身上發(fā)生,我都能應付自如,保護動機理
27、論 鑒于目前生活方式疾病(Life Style Diseases)危險因素的作用時間長且多能給行為者帶來某種“收益”(如吸煙帶來快感或社會交往便利),因而近年發(fā)展起來的保護動機理論(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在健康信念模式基礎上增加了兩個抵御健康相關行為改善的因素,以便更好地解釋健康相關行為。這兩個因素是: 內部回報:實施有害健康行為所帶來的主觀的愉快感受,如吸煙所致快感。外部回報:實施有害
28、健康行為所帶來的某種客觀“好處”,如吸煙所致交往便利。,適應不良性反應,適應性反應,嚴重性易感性,反應效益自我效能,內部回報外部回報,反應代價,威脅評估,應對評估,恐 懼,行為意向,,,,,,,,,,,,,,行為技能行為條件,,,修正因子,,,,,個人認知,行動可能,,,,4、提示性因素,個人認知,修正因素,行動的可能性,感知到易感性感知到嚴重性,,,影響因素:人口、社會心理、,,認識到疾病的威脅,,,,感知到效益感知到障
29、礙,感知到自我效能,提示因素媒體宣傳、勸告、醫(yī)務人員提醒家屬和朋友患病、報道,,,,采取健康保護行為,,,,內部、外部回報,健康信念模式舉例,個體認知個體對乳癌易感性的認知 個體知道女性40 歲開始進入乳癌的危險年齡,同時知道導致乳癌的相關因素,有遺傳史,如母親、外婆或姐姐得過乳癌,更要警惕容易得乳癌。該個體會認為自己容易患乳癌,必須早期檢查,防患于未然個體對乳癌嚴重性的認知 個體知道乳癌對健康的危險性,但早發(fā)現、早治
30、療,療效好,5年、10 年生存率高,生活質量高,個體對乳癌嚴重性有一定的認識。,健康信念模式舉例,修正因素社區(qū)、社會媒體如電視、報紙、墻報等宣傳,使個體對乳癌的危險因素、臨床表現及治療效果有所了解,知道早期乳腺腫瘤90 %可以由自己發(fā)現或了解到有人患乳癌。 發(fā)現早、治療及時則效果好。發(fā)現晚者因錯過了手術治療的良好時機,效果差,生活質量低。這些外部因素加深了該個體對乳癌易感性和嚴重性的認識,同時也使個體了解到常規(guī)進行自我檢查、體格檢
31、查、乳房的B 超或X 線攝片檢查的好處,因而促使該個體常規(guī)堅持乳腺檢查。,健康信念模式舉例,行動的可能性如果個體意識到乳癌的易感性和嚴重性,而執(zhí)行乳腺普查的障礙又低時, 將會堅持定期進行乳腺普查; 反之,如果個體對乳癌的易感性及其嚴重性認識不足,而執(zhí)行乳腺普查的障礙又高時,她是很難堅持乳腺普查的。 個體對乳癌易感性和嚴重性有了較全面的認識,且當地有醫(yī)療機構和專業(yè)醫(yī)生能提供乳腺普查服務及相關咨詢,價格便宜,且這些檢查均為無創(chuàng)檢查,容
32、易被檢查者所接受,因此,個體執(zhí)行乳腺普查的可能性比較大,三、行為的階段改變模型,1.無轉變打算階段2.打算轉變階段3.轉變準備階段4.轉變行為階段5.行為鞏固階段,吸煙者只有從一個階段向下一個階段逐漸轉變才能達到改變吸煙行為的目的。吸煙者總是處于某一階段。顯然,處于不同階段的對象有不同需要,控煙健康教育應提供不同的干預幫助,促使對象由此階段向趨向戒煙成功的下一階段轉變。,不打算戒煙,打算戒煙,準備戒煙,戒煙,維持戒煙,,,,復原
33、,前進,行為改變階段模式示意圖,行為變化階段 干預策略,無改變打算打算改變準備改變行動階段維持階段,普及吸煙的危害提高對其嚴重性的認識幫助參與者盡快行動慢慢來,清晨第一支煙延遲30分鐘,增加信心營造有利于戒煙的環(huán)境要求其履行戒煙的承諾了解其困難和阻礙,給予幫助和支持幫助其建立支持不吸煙的社會網絡給予鼓勵,,,,針對戒煙不同階段采取的干預策略,四、理性行為理論與計劃行為理論,理
34、論行為理論:決定某行為是否發(fā)生的心理過程中,最直接的因素是人們是否打算實施這一行為,即有無行為意向。決定行為意向的最重要因素是個人對此行動的態(tài)度和主觀行為規(guī)范,前者是由個人對預期行為結果的相信程度和對結果的價值判斷來決定,后者是由個人信仰來決定。,計劃行為理論:在理性行為理論基礎上增加了一個知覺行為控制因素。知覺行為控制因素是指個人對于完成某行為的難易程度的信念。計劃行為理論確定行為意向由三個因素來決定:態(tài)度、主觀行為規(guī)范、知
35、覺行為控制。,五、社會規(guī)范理論,六、人際水平的行為改變理論,社會認知\學習理論:個體在特定的社會情境下,并不是簡單地接受刺激,而是把外界刺激組織成簡要的、有意義的形式,并把已有的經驗運用于要加以解釋的對象,在此基礎上才決定行為方式。如個體遇見他人,首先確定所處場合,對方職業(yè)、地位、性格等,對方在做什么,其企圖、動機及對自己的期望是什么,然后再決定做出何種回應,采取什么行為。,影響因素,環(huán)境情境行為能力期望效能預期自我控制
36、觀察學習強化自我效能情感應對反應交互決定機制,舉例,社區(qū)青少年戒酒干預項目:對社區(qū)青少年飲酒實施干預(1)教室內講解飲酒的危害(2)律師講解飲酒的案例(3)同伴間交流(4)親子互動(5)社區(qū)禁止向青少年售酒(6)開展戒酒為主體的舞會(7)社區(qū)條幅及展板宣傳1年后效果評估:…效果顯著,七、Fashbein綜合模式,,第四節(jié) 群體行為改變理論,應用于社區(qū)和群體水平的理論,一、創(chuàng)新擴散理論一項新事物(新思想、新發(fā)明、新工具、新產
37、品)通過一定的傳播渠道在整個社區(qū)或某個人群內擴散,逐漸為成員了解并采用的過程。根據傳播理論學家埃弗雷特·羅杰斯在《創(chuàng)新的擴散》(Diffusion of Innovation)在羅杰斯看來,早期采用者就是愿意率先接受和使用創(chuàng)新事物并甘愿為之冒風險那部分人。這些人不僅對創(chuàng)新初期的種種不足有著較強的忍耐力,還能夠對自身所處各群體的意見領袖展開 “ 游說 “ ,使之接受以至采用創(chuàng)新產品。之后,創(chuàng)新又通過意見領袖們迅速向外擴散。這
38、樣,創(chuàng)新距其 “ 起飛期 “ 的來臨已然不遠。,提到的創(chuàng)新擴散的過程的描述,認為創(chuàng)新的傳播包含五個步驟:即認知(knowledge)說服(persuasion)決定(decision)實施(implementation)確認(confirmation)羅杰斯創(chuàng)新擴散的受眾分為5類(圖一):①創(chuàng)新者(Innovator),②早期采用者(Early Adopters),③早期大眾(Early Majority),④晚期大眾(Lat
39、e Majority),⑤落后者(Laggards)。,創(chuàng)新擴散的傳播過程可以用一條 “S” 形曲線來描述。在擴散的早期,采用者很少,進展速度也很慢;當采用者人數擴大到居民的10%~25% 時,進展突然加快,曲線迅速上升并保持這一趨勢,即所謂的 “ 起飛期 “ ;在接近飽和點時,進展又會減緩。在創(chuàng)新擴散過程中,早期采用者為后來的起飛作了必要的準備。“S” 形曲線理論在市場營銷、廣告推廣、產品代謝以及媒介生命周期的研究方面都得到了承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健康教育行為改變理論
- 健康相關行為
- 行為改變技術的理論背景
- 學習與行為改變
- 兒童行為問題與行為改變策略
- 基于行為改變理論的城市健康生活單元構建.pdf
- 4-農民行為改變理論
- 健康行為改變理論統計模型研究——結構方程模型的應用.pdf
- 乳腺癌患者健康行為及健康行為改變的臨床調查研究.pdf
- 行為與健康
- 行為心理與健康
- 光照改變對大鼠抑郁相關行為的影響.pdf
- 基于健康行為改變整合理論的健康教育在pci患者自我管理中的應用
- 基于健康行為改變整合理論的健康教育在PCI患者自我管理中的應用.pdf
- 運用健康行為相關理論評價1215名婦女乳腺癌健康教育效果.pdf
- 武警某部干部人群健康相關行為調查與分析.pdf
- 小鼠衰老相關的行為改變及其神經機制.pdf
- 腦卒中患者的健康信念與健康行為的相關性研究.pdf
- 性行為與健康剖析
- 鄭州某區(qū)居民健康相關行為現狀調查.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