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胃腸間質瘤 -病例討論,大興區(qū)人民醫(yī)院內六科,病情摘要,患者,于XX,女,79歲,因“發(fā)熱20天”于2007.6.16入呼吸科。無明顯陽性主訴。體格檢查:未查及明顯陽性體征。,輔助檢查,大興醫(yī)院腹部彩超(2007.6):胃彌漫性增厚,胃癌?大興醫(yī)院CT檢查示:左側上腹部顯示一巨大囊實性腫物,約15.8x13.2x9.8cm,囊壁薄厚不均,囊內可見氣液平面,增強掃描囊壁輕度強化,考慮間質瘤,其內巨大潰瘍形成。,初步診
2、斷,胃部占位 胃間質瘤?,腫瘤位于大彎側,與胃腔相通,大小約15x15cm,質韌,表面血管豐富,與膈肌、脾臟、胰腺、結腸、小腸粘連緊密,術中探查(2007.6.29),診斷:胃壁腫物(間質瘤)處理:行開腹探查+胃大部切除+脾切除+腸粘連松解術 (2007.6.29),術中診斷及處理,胃體部低度惡性胃腸間質瘤,腫物大小15x13x11cm,境界清楚整齊,中央可見出血、壞死,核分裂<2個/10HPF,腫瘤與脾門
3、軟組織及網(wǎng)膜粘連,脾臟未見特殊改變。免疫組化:CD117(+),CD34(+),SMA(-),S-100(-),Ki-67<5%。,術后病理,復發(fā)后治療,2009年4月查體發(fā)現(xiàn)盆腔占位,95x138mm囊實性包塊,轉移可能,肝內多發(fā)占位,肝右葉可見61.4x52.4mm不均勻混合回聲??紤]轉移瘤,左側腹腔占位,2x2.8cm,考慮間質瘤復發(fā)。2010.1.2因“腹脹6月”入院。 2010.1.11CT:肝內轉移病變明顯增大,腹
4、腔內出現(xiàn)大量腹水,腹盆腔巨大腫塊,最大斷面約254x157mm。殘胃未見明顯異常。腹部腫物針吸活檢,可見增生活躍的梭形細胞,2010.1.4 CEA 1.86ng/ml,CA125 144.40U/ML CA19-9 20.20U/ML,考慮間質瘤復發(fā)。 開始口服格列衛(wèi)治療:300mg,qd。,復發(fā)后治療,2010.5.21因腹脹明顯,伴大量腹水,行腹腔灌注化療5-FU1g,繼續(xù)口服格列衛(wèi)治療:400mg,qd 。,復發(fā)后治療,201
5、2.2.23腹部CT:肝臟及左腎多發(fā)囊狀,不除外肝臟部分病變?yōu)檗D移可能。腹膜及腸系膜多發(fā)異常強化結節(jié)及腫塊,考慮轉移可能,腹腔積液。盆腔CT:盆腔積液。未見復發(fā)。胸部CT:左側胸腔積液,右肺多發(fā)微結節(jié),建議隨診。腹彩超:右附件實性占位,考慮庫肯伯格氏瘤。大小約115x78.7mm。2012.2.23 CEA 2.08ng/ml,CA125 103.30U/ML CA19-9 25.40U/ML.,目前診斷,胃腸間質瘤術后 IV期
6、 肝轉移 卵巢轉移 腹膜及腸系膜轉移 腹腔積液,討 論,下一步治療:化療?格列衛(wèi)?格列衛(wèi)服用時間?如何控制腹水?,胃腸間質瘤,一、概念二、病理特點三、臨床表現(xiàn)四、診斷五、治療,GIST的定義,起源于間葉源性腫瘤,腫瘤位于胃腸道,組織學形態(tài)有梭形細胞上皮樣細胞或多形性細胞。免疫組化表達KIT蛋白(CD117)陽性。遺傳上存在頻發(fā)性c-kit基因突變。 腫瘤還可發(fā)生于
7、腹腔軟組織如網(wǎng)膜、腸系膜或腹膜后,均具有與GIST形態(tài)學、免疫表達及分子遺傳學的相同特征。但發(fā)生于胃腸道及腹腔以外者 有以上特征的間質瘤則十分罕見。,流行病學,GIST在性別上無明顯差異,但多發(fā)于中老年人。易發(fā)高峰年齡50-70歲。GIST年發(fā)病率1-2/10萬,平均發(fā)病年齡約60歲。GIST可發(fā)生在消化道任何部位,最常發(fā)生在胃(50%-65%)和小腸( 20%-30%),其余好發(fā)部位為結直腸(5%~10%)和食管(5%)。,病
8、理,大體病理特征:通常表現(xiàn)為孤立、界限清楚的結節(jié),體積范圍可以從微小到巨大,切面可見出血、壞死、囊性變, 質地脆或硬韌。組織病理學特征: 主要分為3型:梭形細胞為主型、上皮樣細胞為主型、混合細胞型??上蚯粌取⑶煌馍L或同時生長。,GIST的免疫表型,臨床表現(xiàn),胃腸間質瘤的臨床表現(xiàn)缺乏特異性,早期診斷困難。最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是腹痛腹脹,其次是消化道出血和不明原因的貧血。,輔助檢查,最有幫助的檢查方法是 CT、超聲內鏡、 病理組織學和免
9、疫組化等手段。最終確診還依靠病理檢查和免疫組化標志物CD117和CD34。,危險度,GIST良惡性界限不清,是一種潛在惡性的腫瘤。即使是良性的腫瘤 ,在10年后也出現(xiàn)了惡性轉化 因此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NIH)制定了GIST危險分級。分為極低危、低危、中危、高危。,,GIST預后良好的因素,腫瘤:體積小(<2cm),境界清楚 核分裂數(shù)<2/50HPF 瘤細胞欠豐富,無異型,無壞死增生活性低:Ki-67+
10、細胞<10%部位:胃治療:完全切除,GIST預后不良的因素,腹膜播散和肝轉移肌層、粘膜和/或周圍組織浸潤脈管浸潤或瘤栓形成腫瘤性壞死最大直徑>10cm核分裂數(shù)>10/50HPF細胞密集、明顯異型瘤細胞圍繞血管簇狀分布,治療方式,目前,完整的外科切除仍是GIST首要的治療方式 ,整塊切除是取得良好效果的最重要因素.手術的目的是去除全部腫瘤.即使臨近器官被累及,只要可行,整塊腫瘤及其假包膜應一起切除.通常不需要淋巴結清掃
11、。手術過程中必須避免腫瘤破裂。,術后輔助治療,術后伊馬替尼(格列衛(wèi))輔助治療可防止腫瘤復發(fā)和轉移 ,提高無復發(fā)生存率 ,適用于中高危GIST患者。治療劑量和持續(xù)時間未明確 ,國外腫瘤學會推薦劑量400mg/d,中?;颊呤褂脮r間為1年年,高?;颊咧辽贋?年。,轉移性腫瘤,全身化療:聯(lián)合化療的療效<10%(氮烯咪胺、絲裂霉素、阿霉素、順柏)腹腔播散:手術加米托蒽醌腹腔內化療肝轉移:孤立瘤灶,手術切除;肝動脈栓塞優(yōu)于全身化療(總有效率
12、82%)放療用于巨大肝轉移或盆腔固定的疼痛病人,本例為腔內型胃間質瘤。本例患者免疫結果示:核分裂數(shù)<2/10HPF,腫瘤大小15x13x11cm。危險分度:中危。故應開始予以格列衛(wèi)輔助治療。,結合本例,格列衛(wèi)簡介,中文名稱 :甲磺酸伊馬替尼膠囊 產品規(guī)格:100mg/粒x120粒價格:20000左右(瑞士諾華) 1400左右(印度),功效主治,用于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ML)急變期、加速期或α-干擾素治療失
13、敗后的慢性期患者;不能手術切除或發(fā)生轉移的惡性胃腸道間質腫瘤(GIST)患者。,藥理作用,GIST中原癌基因c-kit功能突變是普遍存在的(80%),c-kit基因可發(fā)生多個位點突變,發(fā)生在外顯子11、9、13及17,c-kit原癌基因突變使酪氨酸激酶活化,引發(fā)細胞無序的增殖失控和凋亡抑制,這是 GIST發(fā)病機理的關鍵。格列衛(wèi)為一種小分子酪氨酸激酶受體抑制劑,能迅速抑制 c-kit 磷酸化和腫瘤細胞的增殖,同時誘導人GIST細胞凋亡
14、。,用法用量,治療GIST,起始推薦劑量,一日400mg,一次與早餐一起服下,同時飲一大杯水,以減少對胃腸道刺激。至少連服4個月,如治療中疾病進展或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時終止治療。如服至3個月無效劑量 可加至一日600mg若仍無效不再增量應停止治療。經驗表明>65歲者劑量不變,其安全性與<65歲者相同。,格列衛(wèi)療效,治療進展轉移的GIST總有效率在50%左右,比傳統(tǒng)化療有效率高十倍以上,腫瘤生長控制率達到80%以上,起效
15、最快在服藥后24小時之內,出現(xiàn)癥狀改善如疼痛緩解、出血停止;客觀檢查如CT、MRI及PET發(fā)現(xiàn)在治療后1~3個月腫瘤縮小,平均起效時間為13周(即 3個月)。,不良反應,輕度惡心(50-60%),嘔吐,腹瀉、肌痛及肌痙攣; 浮腫和水潴留:發(fā)生率分別為47-59%和7-13%,浮腫表現(xiàn)為眶周和下肢浮腫,也有報告為胸水、腹水、肺水腫和體重迅速增加的,此時通常暫停藥,用利尿劑或給予某些支持治療,多見于每天≥ 600 mg時。 全身反應:常
16、見有發(fā)熱、疲勞、乏力、畏寒。 不常見有不適、出血和體重減輕、傳染病/感染。,不良反應,血液與淋巴系統(tǒng)異常:中性粒細胞減少(14%)、血小板減少(14%)和貧血(11%)。胃腸道和腫瘤內出血:<5%的患者中出現(xiàn),可能與格列衛(wèi)誘導的腫塊大面積的壞死有關,總結,胃腸間質瘤(GIST)是消化道間葉源性腫瘤。臨床表現(xiàn)缺乏特異性,早期診斷困難。最終確診必須依靠病理檢查和免疫組化標志物CD117和CD34。其預后指標:包括瘤的大小、有絲
17、分裂率、腫瘤的部位。完整的外科切除病灶仍是 GIST首要的治療方式 。中高危的 GIST患者術后伊馬替尼輔助治療。,謝 謝,,,,,,局限性:對于壁在型和腔外型腫瘤卻極易漏診;經皮細針穿刺活檢存在腫瘤破裂引起腹腔種植轉移風險,因此對可切除的腫瘤一般不采用。,術前MSCT診斷腔外型GST易發(fā)生定位錯誤:胃小彎側——肝臟外生性腔外型腫塊胃體小彎后壁與網(wǎng)膜囊之間——胰腺背側胃底大彎側脾胃間隙——腹腔或胰尾部來源,,病理診斷中最有
18、意義的抗體。GIST惡性程度與CD117及CD34陽性率之間無明顯相關性。故CD117和CD34的陽性率并不能對判斷間質瘤的良惡性起決定性作用。,良性指征,最大直徑<2cm腫瘤境界清楚細胞欠豐富核分裂不易找見往往其它手術時偶爾發(fā)現(xiàn),潛在惡性指征,與周圍組織粘連最大直徑≥5cm,但<10cm核分裂數(shù)<10/50HPF,GIST不表達KIT的原因,抗體的選擇取材過少,固定不當,切片干燥時,溫度過高或儲存時間過長約2%GIS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