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
探究特發(fā)性黃斑前膜(Idiopathic epiretinal membrane,IERM)患者術前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xiàn)FA)特征、術中狀態(tài)及術中標本病理學特征與手術預后的相關性。評估影響IERM手術預后的相關因素。
方法:
第一部分熒光素眼底造影對特發(fā)性黃斑前膜手術預測作用
前瞻性研究聚焦于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同濟
2、大學附屬上海第十人民醫(yī)院IERM患者。依據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共有44名患者(44眼)入組研究。根據術前FFA10分鐘時拱環(huán)外毛細血管熒光素滲漏程度將患者分為三組:組A:黃斑區(qū)無熒光素滲漏;組B:黃斑區(qū)有熒光素滲漏,但滲漏僅侵犯黃斑中心小凹直徑200u范圍外,未侵及直徑200um范圍內;組 C:黃斑區(qū)有熒光素滲漏,侵及黃斑中心小凹直徑200u范圍內。所有入組患者由同一位經驗豐富的視網膜醫(yī)師進行23G玻璃體切除聯(lián)合黃斑前膜剝離術。術中記錄
3、剝除前膜后黃斑中心凹視網膜表面出血情況。術后1月、3月、6月、12月復查最佳矯正視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相干光斷層掃描(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OCT),術后6月復查多焦視網膜電圖(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應用單因素Bonferroni和獨立樣本非參數(shù)檢驗分析三組患者在術中黃斑中心凹表面出血、術后BCV
4、A、mfERG1環(huán)N1波和P1波振幅和潛伏期、OCT下黃斑中心視網膜直徑1mm區(qū)域平均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1mm,CRT-1mm)的差異。
第二部分特發(fā)性黃斑前膜與手術相關的預后影響因素
回顧性臨床資料。根據研究入組標準,37例IERM患者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進行23G玻璃體切除聯(lián)合黃斑前膜剝離術,對其術后6月臨床資料進行回顧。主要術中觀察指標是患者術中IERM剝離難
5、易度、剝離前膜時黃斑中心凹視網膜表面出血和吲哚菁綠染色劑(indocyanine green,ICG)著色狀態(tài)。主要臨床檢查項目包括手術前后最佳矯正視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相干光斷層掃描( 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 OCT)、多焦視網膜電圖( 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部分患者進行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
6、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xiàn)FA)。37例患者根據術后6個月視力被分為高視力組(BCVA≥0.5)和低視力組(BCVA<0.5)。最佳矯正視力轉換成最小分辨角的對數(shù)(logarithm of the minimum angle of resolution,logMAR)進行數(shù)據統(tǒng)計。應用Logistic回歸分析三項術中指標與術后視力的關系,Spearman分析三項指標之間相關性。
第三部分術中標本
7、病理學特征與特發(fā)性黃斑前膜術后視力恢復相關性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月35例IERM患者術中剝離的前膜標本。平均年齡66.31±7.19歲。視頻記錄手術過程。光鏡下記錄大體形態(tài),激光掃描共聚焦顯微鏡(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 CLSM)細胞計數(shù)和檢測I型膠原蛋白(Collegen type I, COL-I)、VI型膠原蛋白(Collegen type VI, COL-V
8、I)、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а-肌動蛋白(а-Smooth muscleaetin,а-SMA)、纖維粘連蛋白(Fibronectin, FN)的免疫熒光表達。所有患者于術后1月、3月、6月、12月復測BCVA。根據術后12月的BCVA將患者分為組A(BCVA≥0.5)和組B(BCVA<0.5)。配對樣本T檢驗、獨立樣本T檢驗、spearmam檢驗和logisti
9、c回歸分析兩組差異。
結果:
第一部分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對特發(fā)性黃斑前膜手術預測作用
44名患者術前平均視力(logMAR)0.75±0.19(0.52-1.30),平均隨訪時間14.21±4.32(12-17)月。依據分組標準,組A有12人(27.27%),組B有16人(36.36%),組C有16人(36.36%)。A組患者術中無出血10人,中心凹表層出血2人;B組術中無出血8人,中心凹點狀出血8人;C組
10、無出血4人,中心凹片狀出血12人(χ2=7.619,γ=2,P=0.022)。術后12月BCVA分別為0.06±0.06,0.14±0.10,0.67±0.16( F=59.471, P=0.000)。術后12個月 CFT-1mm分別為401.00±55.92um,411.63±38.76um,402.63±61.42um(F=0.088,P=0.916);術后6月mfERG1環(huán)N1波潛伏期分別為:14.97±2.24ms,14.93±
11、1.55ms,18.39±1.96ms(F=8.275,P=0.003)。而N1波振幅和P1波潛伏期及振幅在三組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術后12月的CFT-1mm在400um以下有20例,其BCVA(logMAR)均值為0.29±0.33,與400um以上的患者(0.32±0.29)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227,P=0.823)。術后12月中心凹形態(tài)恢復有10例,其BCVA(logMAR)均值為0.19±0.29,與未恢復的患者(0.34±0.
12、30)無明顯差異(t=1.020,P=0.320)。
第二部分特發(fā)性黃斑前膜與手術相關的預后影響因素
37名患者平均隨訪時間14.41±2.33個月。術后高視力組有28人(75.7%);低視力組9人(24.3%)。37眼中,記錄IERM剝離困難14眼(37.8%);黃斑中心凹視網膜表面出血10眼(27.0%);IERM剝離后ICG染色陽性13眼(35.1%)。多因素Logistic回歸和Spearman相關分析顯示,
13、剝離后黃斑中心凹表面出血(OR,7.221;95%CI,1.775-29.372;P=0.006**)與術后低視力有關;IERM剝離困難與剝離后中心凹出血(γ=0.336,P=0.042*)和ICG陽性著色(γ=0.593,P=0.000**)有相關性。10眼剝離前膜時伴有黃斑中心凹表面出血,其術后6月的mfERG1環(huán)N1波潛伏期是16.88±1.27ms(無出血眼12.80±4.21ms,t=-2.187,P=0.042),其中8眼(
14、8/10,80.0%)的FFA顯示黃斑區(qū)片狀熒光素滲漏。
第三部分術中標本病理學特征與特發(fā)性黃斑前膜術后視力恢復相關性
35例患者術中標本成功收集并完成術后1m、3m、6m、12m隨訪。組A(BCVA≥0.5)23人,組B(BCVA<0.5)12人。低倍顯微鏡下,組A中5例術中標本呈致密厚膜(5/23,21.74%);組B10例標本呈厚膜(10/12,83.33%),其余均為透明薄膜(OR,18;95%CI,2.93
15、7-110.307; p=0.002**);在CLSM630倍高倍鏡下,組A中平均細胞密度大于50個/630高視野的有3例(3/23,13.04%),而組B有8例(8/12,66.67%)(OR,5.927;95%CI,1.739-20.202; p=0.004**)。組 A中3例標本對 COL- I染色呈陽性(3/23,13.04%),12例(12/23,52.17%)呈COL-VI陽性,22例(22/23,95.65%)呈GFAP陽
16、性,13例(13/23.56.52%)呈α-SMA陽性,18例(18/23,78.26%)FN陽性,而組B中對COL-I、COL-VI、GFAP、α-SMA、FN染色陽性分別有5例(5/12,41.67%)(OR,2.031;95%CI,0.808-5.106, p=0.132)、1例(1/12,8.33%)(OR,0.143;95%CI,0.040-0.508, p=0.003**)、10例(10/12,83.33%)(P=0.268
17、)、10例(10/12,83.33%)(P=0.116)、9例(9/12,75.0%)(P=0.981)。
結論:
?。?)IERM患者術前FFA的滲漏程度與術中黃斑中心凹表層出血相關,對IERM術中風險有預測作用;
?。?)IERM患者術前FFA的滲漏程度與術后視功能的恢復相關,對IERM手術預后有預測作用;
?。?)IERM患者 FFA滲漏程度與 OCT下視網膜水腫程度不平行,術后 OCT下CFT-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手術治療特發(fā)性黃斑前膜的療效評價.pdf
- 特發(fā)性黃斑前膜手術治療前后黃斑區(qū)結構與視力的相關性分析.pdf
- 不同眼內填充物對手術治療特發(fā)性黃斑前膜的影響.pdf
- 特發(fā)性黃斑前膜的研究進展.pdf
- 特發(fā)性黃斑裂孔的臨床特征及預后影響因素分析.pdf
- 特發(fā)性黃斑前膜黃斑視功能的臨床觀察和研究.pdf
- 特發(fā)性黃斑前膜:聯(lián)合或不聯(lián)合內界膜剝除.pdf
- 手術干預對特發(fā)性黃斑裂孔患者視功能的影響.pdf
- 玻璃體手術聯(lián)合曲安奈德眼內注射治療特發(fā)性黃斑前膜療效觀察
- 視網膜內界膜撕除術對特發(fā)性黃斑裂孔(IMH)手術治療效果的影響.pdf
- 原發(fā)性肝癌手術預后的相關因素分析.pdf
- 特發(fā)性黃斑裂孔的形態(tài)參數(shù)與視力預后的相關性分析.pdf
- 特發(fā)性黃斑裂孔課件
- 特發(fā)性黃斑裂孔手術前后的VA、mfERG及OCT的變化分析.pdf
- 內界膜剝離治療特發(fā)性黃斑裂孔的療效觀察.pdf
- 特發(fā)性膜性腎病預后分析及臨床對照研究.pdf
- 特發(fā)性黃斑裂孔的形態(tài)特征與視力預后的相關性.pdf
- 前循環(huán)動脈瘤顯微手術預后影響因素分析.pdf
- 影響癲癇手術預后的相關因素分析.pdf
- 朝向辨別實驗在黃斑前膜剝膜手術治療前后的應用.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