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前言:
炎癥性腸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是指一組病因尚不清楚的慢性非特異性的腸道炎癥性疾病,包括兩個獨立的疾病,潰瘍性結(jié)腸炎(ulcerativecolitis,UC)和克羅恩病(Crohn’sdisease,CD)。近年來IBD在世界范圍包括我國在內(nèi)發(fā)病率持續(xù)增高,逐漸成為消化系統(tǒng)常見疾病和慢性腹瀉的主要病因。IBD具有慢性,持續(xù)性和復發(fā)性的特點,可發(fā)生中毒性巨結(jié)腸、腸穿孔、腸出血、
2、腸梗阻及大腸癌變,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生活健康,形成巨大的社會經(jīng)濟負擔。
IBD的病因?qū)W和治療學研究一直是該領(lǐng)域的研究重點,目前大多數(shù)研究者認為,該病的發(fā)病多與環(huán)境、遺傳和免疫學因素有關(guān),是一種多基因參與的作用于免疫系統(tǒng)和靶器官的疾病,而免疫學因素在其發(fā)病過程中起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的研究表明CD是一種典型的Th1型反應,而UC則是一種非典型的Th2型反應,除免疫細胞外,腸道粘膜的非免疫細胞如上皮細胞、血管內(nèi)皮細胞及間質(zhì)細
3、胞等亦參與免疫反應和炎癥過程,它們釋放出各種細胞因子和炎癥介質(zhì)導致腸道炎癥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調(diào)節(jié)某些細胞因子的表達可以治療IBD,如給予白介素(interleukin,IL)10治療UC,給予抗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單克隆抗體治療CD都取得較好的效果。
Th1和Th2細胞因子都會促進炎癥的發(fā)生與發(fā)展,而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regulatoryTcells,Treg)則可抑制Th1及Th2
4、細胞的功能,對固有免疫反應和適應性免疫反應都有抑制作用,在多種免疫性疾病中起重要調(diào)節(jié)作用。根據(jù)其表面標記和分泌的細胞因子及作用機制不同,Treg可分為CD4+CD25+Treg、Tr1和Th3細胞等多種亞型,Foxp3是CD4+CD25+Treg細胞特異性表達因子,是Th0細胞向Treg細胞分化的標志。Treg細胞可通過接觸抑制Th1和Th2細胞,亦可通過分泌TGF-β和IL-10產(chǎn)生廣泛非特異性的抑炎作用。而當Treg細胞功能紊亂和調(diào)
5、節(jié)缺陷時,腸黏膜局部就會產(chǎn)生持續(xù)的炎癥反應,這可能是IBD的發(fā)病機制之一。
目前IBD的治療主要從影響機體的免疫功能入手,治療藥物包括氨基水楊酸制劑、糖皮質(zhì)激素、免疫抑制劑、生物制劑和中藥,不良反應嚴重或價格昂貴是氨基水楊酸制劑、糖皮質(zhì)激素、免疫抑制劑和生物制劑的不足之處,限制了其長期應用,而中藥相對而言不良反應輕,價格低廉,供應充足,可作為輔助用藥,提高療效,減少常規(guī)治療引起的不良反應。其中丹參是一種廣泛應用的中藥,常用
6、于治療炎性腸病,機制不明。有研究表明分離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在體外培養(yǎng)中用人腸道厭氧菌抗原刺激單核細胞,然后將激活的單核細胞與淋巴細胞混合培養(yǎng),再加入丹參,檢測發(fā)現(xiàn)CD4+細胞中CD25及Foxp3雙陽細胞的百分比明顯升高,同時CD4+CD25+細胞中Foxp3的表達率也顯著升高,丹參可能通過維持調(diào)節(jié)性T淋巴細胞的分化平衡來發(fā)揮其治療作用,但體內(nèi)作用未有研究闡明,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確丹參對體內(nèi)CD8+CD25+調(diào)節(jié)性T細胞分化
7、及相關(guān)細胞因子表達的影響,為丹參用于治療IBD提供依據(jù)。
實驗材料及方法:
一、動物模型及分組
健康6-8周齡SPF級BALB/C小鼠50只,體重18-21克,雌雄各半,由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yī)院實驗動物中心提供。根據(jù)腹腔注射藥物的不同將BALB/C小鼠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5組,每組10只,給予含1%(W/V)三硝基苯磺酸(trinitrobenzenesulfonicacid,TNBS)的30%
8、7.醇溶液以100mg/kg(10ml/kg)體重灌腸,建立炎癥性腸病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組處置如下:
A組:無處置;
B組:生理鹽水10ml/kg腹腔注射,連續(xù)14天;
C組:2%丹參生理鹽水10ml/kg腹腔注射,連續(xù)14天;
D組:4%丹參生理鹽水10ml/kg腹腔注射,連續(xù)14天;
E組:6%丹參生理鹽水10ml/kg腹腔注射,連續(xù)14天。
實驗第
9、8天和第15天麻醉處死動物,留取脾和結(jié)腸標本,其中死亡動物不列入研究。
二、實驗標本采集及處理
造模后觀察動物一般狀況、糞便情況及稱量體重,在第8天和第15天收集糞便測定大便隱血分數(shù),進行疾病活動度指數(shù)(diseaseactivityindex,DAI)評分。同時給予10%水合氯醛3ml/kg腹腔注射麻醉,處死,按以下方式留取標本:
1、留取距肛門4cm左右的結(jié)腸組織0.5cm,經(jīng)4%多聚甲醛溶
10、液固定,行病理切片,H-E染色,做病理組織學計分,做免疫組化染色。
2、取病變部位結(jié)腸組織,檢測結(jié)腸組織髓過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
3、留取脾臟標本置于去RNA酶的冷凍保存管中,經(jīng)液氮冷凍后放于-80℃冰箱,用于realtimequantitativeRT-PCR檢測。
4、留取脾臟標本經(jīng)液氮冷凍后放于-80℃冰箱,用于westernblot檢測。
11、 三、實驗方法及檢測指標
1、觀察動物一般狀況、糞便情況及體重改變情況。
2、病理組織學分析:動物處死后,剖開腹腔,觀察腸管顏色、有無水腫、出血、擴張、潰瘍及粘連,腸系膜淋巴結(jié)腫大情況;結(jié)腸組織蘇木素伊紅染色(hematoxylinandeosinstain,HE)觀察結(jié)腸炎癥的程度和病變的深度,并評分。
3、用化學方法檢測結(jié)腸組織MPO的活性。
4、用免疫組化法檢測結(jié)腸組織TNF
12、α蛋白,IL-10蛋白表達情況。
5、用realtimequantitativeRT-PCR檢測脾臟T-betmRNA,Foxp3mRNA表達情況。
6、用WesternBlot檢測脾臟T-bet蛋白,Foxp3蛋白表達情況。
四、統(tǒng)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以均值±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差異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X2檢驗,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P<0.05
13、為差異具有顯著性。
結(jié)果:
一、小鼠的一般情況
(一)小鼠用TNBS乙醇灌腸后,在第2天即出現(xiàn)精神萎靡、體毛凌亂并缺乏光澤、懶動、厭食、排粘液稀便,這些表現(xiàn)逐漸加重,從第3天開始出現(xiàn)肉眼血便,體重下降等癥狀,造模成功,同時出現(xiàn)小鼠死亡,第4天后小鼠狀態(tài)好轉(zhuǎn),死亡減少,體重逐漸恢復。第7天總存活率為68%,其中丹參治療D組存活率較高為91%,與A組存活率50%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B組存活率為64%
14、,與A組存活率比較差異無顯著性。
(二)小鼠DAI記分
小鼠DAI記分在丹參治療組降低,第8天丹參治療組D組和E組DAI記分為2.67±0.58和2.33±0.58,與A組4.00±0.00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第15天丹參治療組D組和E組DAI記分為0.33±0.58和0.00±0.00,與A組1.67±0.58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
二、小鼠結(jié)腸病理組織學改變
(一)大體觀察
15、> 小鼠病變部位以結(jié)腸為主,遠端結(jié)腸壁增厚,近端結(jié)腸擴張,腸壁、腹膜和大網(wǎng)膜之間有粘連,重癥小鼠部分或全結(jié)腸出現(xiàn)充血,水腫,嚴重的發(fā)生壞死,造成死亡。腸系膜淋巴結(jié)普遍腫大。腸粘膜病變表現(xiàn)有不同程度的水腫、糜爛和潰瘍。結(jié)腸病變在第8天較重,第15天部分好轉(zhuǎn),而腸系膜淋巴結(jié)持續(xù)腫大。以上病變在丹參治療組C組、D組和E組普遍減輕。
(二)光學顯微鏡鏡下觀察
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小鼠結(jié)腸組織,第8天可見上皮細胞壞死
16、脫落,粘膜糜爛、充血、出血、粘膜固有層大量炎性細胞浸潤,局部有隱窩膿腫、潰瘍形成,粘膜腺體排列紊亂、破壞、消失,杯狀細胞減少甚至消失,腸壁增厚,以上病變在丹參治療組明顯減輕,其中粘膜固有層炎性細胞浸潤在丹參治療組C組、D組和E組分別為482±54、397±41和383±50,與A組560±88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組織學損傷評分分別為4.56±1.53、3.22±0.97和2.78±0.44,與A組5.33±0.50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在
17、第15天各組病變部分減輕,但丹參治療D、E組與A組相比差異仍具有顯著性。
三、小鼠結(jié)腸組織MPO檢測
TNBS造模第8天,各組小鼠結(jié)腸MPO活性都升高,其中A、B組升高明顯,為3.80±0.39、3.84±0.35,丹參治療組C組、D組和E組分別為3.16±0.32、2.65±0.24和1.91±0.24,與A組比較差異都有顯著性;第15天丹參治療各組MPO活性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分別為2.29±0.29、1.
18、78±0.13和1.51±0.18,而A、B組下降不明顯,丹參治療各組與A組比較差異都具有顯著性。
四、結(jié)腸組織TNFα,IL-10表達情況
(一)TNBS造模第8天用免疫組化法檢測結(jié)腸組織TNFα的表達情況,表明TNFα平均光密度值在各組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丹參治療組D組和E組分別為(21.39±4.65)*10-3和(19.39±6.54)*10-3,與A組(29.28±4.70)*10-3比較差異具有
19、顯著性:第15天各組TNFα平均光密度值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各組比較差異都不具有顯著性。
(二)TNBS造模第8天用免疫組化法檢測結(jié)腸組織IL-10的表達情況,表明IL-10平均光密度值在各組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丹參治療組C組、D組和E組分別為(20.29±3.26)*10-3、(19.19±3.13)*10-3和(17.63±10.89)*10-3,與A組(47.36±2.79)*10-3比較差異都具有顯著性;第15天各
20、組IL-10平均光密度值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各組比較差異都不具有顯著性。
五、脾臟T-betmRNA,T-bet蛋白表達情況
TNBS造模第8天小鼠脾臟組織T-betmRNA表達在各組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丹參治療組C組、D組和E組分別為1.64±0.04、1.46±0.09和1.25±0.11,與A組2.13±0.06比較差異都具有顯著性;第15天各組T-betmRNA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丹參治療組C組、D組和
21、E組與A組比較差異仍都具有顯著性。小鼠脾臟組織T-bet蛋白表達在各組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A組和B組明顯升高,丹參治療組隨丹參濃度增加依次減低,與T-betmRNA表達趨勢一致。
六、脾臟Foxp3mRNA,Foxp3蛋白表達情況
TNBS造模第8天小鼠脾臟組織Foxp3mRNA表達在各組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丹參治療組升高明顯,C組、D組和E組分別為1.75±0.05、1.96±0.06和2.05±0.0
22、7,與A組1.57±0.07比較差異都具有顯著性;第15天各組Foxp3mRNA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丹參治療組C組、D組和E組與A組比較差異仍都具有顯著性。小鼠脾臟組織Foxp3蛋白表達在各組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丹參治療組升高明顯,并隨丹參濃度增加依次增高,與Foxp3mRNA表達趨勢一致。
結(jié)論:
1、丹參可以減輕TNBS誘導的小鼠炎癥性腸病的腸道炎癥損傷,促進腸道粘膜修復,提高TNBS誘導的炎癥性腸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雷帕霉素對TNBS誘導小鼠炎癥性腸病的治療作用及機制研究.pdf
- 腸三葉因子對小鼠炎癥性腸病保護作用機制的研究.pdf
- 酪酸梭菌對炎癥性腸病小鼠腸黏膜屏障保護機制的研究.pdf
- 炎癥性腸病的腸黏膜免疫調(diào)控機制及黃芪多糖治療作用的探討.pdf
- 炎癥性腸病
- 腸、炎癥性腸病結(jié)核
- 炎癥性腸病發(fā)病機制和治療方面某些進展.pdf
- 耐受性樹突狀細胞治療小鼠炎癥性腸病的療效研究.pdf
- 淺談炎癥性腸病
- 炎癥性腸病的診治
- 骨橋蛋白在炎癥性腸病發(fā)病機制中作用的研究.pdf
- 炎癥性腸病ibd的營養(yǎng)支持治療
- 妊娠合并炎癥性腸病的治療進展.pdf
- 骨橋蛋白在炎癥性腸病發(fā)病機制中作用的研究
- 炎癥性腸病進展的
- 炎癥性腸病的藥物治療現(xiàn)狀及進展
- 炎癥性腸病的護理
- 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
- 甲基烯丙基二硫醚對炎癥性腸病的治療作用機制及固體制劑的初步研究.pdf
- 人臍帶間充質(zhì)干細胞對炎癥性腸病小鼠模型的治療作用及移植相關(guān)問題探討.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