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在中國兩千余年儒家的傳承譜系中,朱子是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代表之一。朱子所處宋代,是一個儒學變革的時代。為了和佛學異端相抗衡,宋儒必須對過去的儒家經典重新進行詮釋,復興儒家的文化傳統(tǒng)。朱子作為宋學的集大成者,通過重新詮釋儒家經典,建立起以天理論為核心的本體論哲學體系,同時又以天理為標準來詮釋儒家經典,這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朱子在對儒家經典的詮釋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詮釋思想及觀點,是中國古代經典詮釋思想發(fā)展的高峰。 朱子首先確立
2、了經典詮釋的形上依據,他以天理論為標準詮釋儒家經典,這保證了經典詮釋的確定性及有效性。在朱子看來,經典是圣人之言,體現了圣人之意,同時也是天理的體現,經典、圣人之意、天理是三位一體的,但三者中天理起著絕對的統(tǒng)攝作用,因而對經典的詮釋只能在天理論的框架之內,符合天理的詮釋即是合理的,否則就是對經典的誤解。 在確立了經典詮釋的形上依據之后,朱子還成功地實現了經典文本重心的轉換,進而提出了經典詮釋的根本原則。儒家傳統(tǒng)經學所重視的經典文
3、本是五經,漢代經學詳于章句訓詁,其弊在于穿鑿、繁瑣;由漢至唐,漢學并沒有突破“疏不破注,注不駁經”的解經傳統(tǒng),對經典的詮釋已失去了可以發(fā)揮的空間。宋初,隨社會思想的變革,已開始由章句訓詁之學向義理之學轉變,宋儒拋棄漢唐訓詁注疏的解經傳統(tǒng),以己意說經,注重發(fā)揮經典中的義理。以義理之學為特征的宋學取代漢唐訓詁注疏之學,與經典文本重心的轉換有著直接的關系。朱子在二程以義理說經,倡“四書”之學的基礎上,集結“四書”,逐步以“四書”義理之學取代“
4、六經”訓詁之學,從而使“四書”成為儒家經學的主體。朱子以四十年之功著《四書章句集注》,此書是朱子經典詮釋的力作之一。 朱子雖是宋代義理之學的代表人物,但他對經典文本的詮釋并沒有拘執(zhí)于僅僅注重發(fā)揮義理,而是堅持了訓詁與義理并重的經典詮釋原則。朱子在對儒家經典的詮釋過程中,由對經典的名物訓詁入手,求得經文之本意,進而達到對經典的義理把握。忽視對文本的訓詁考據而一味憑己意發(fā)揮義理,這樣的義理發(fā)揮便流于穿鑿;而只對文本作文字上的訓詁考據
5、,不注重發(fā)揮經典中的義理,經典詮釋便失去了目的性。 在對經典文本的詮釋過程中,朱子提出了他的經典詮釋方法論。在對文本的語言詮釋中,朱子提出要“隨文解義”,“惟本文本意是求”。經典文本、圣人之心、天理三者雖然一致,但對文本本意的把握是理解文本進而了解圣人之心及發(fā)揮義理的邏輯起點,因而對經典文本作客觀的語言詮釋,求得經之本意,在詮釋經典的過程中是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朱子還指出“體驗”是詮釋經典文本的重要方法。客觀的語言詮釋是就文本而言,
6、體驗詮釋是就理解者自身而言,它涉及到主體自身的心理因素。朱子強調窮理為先而力行終之,無論是求得文本的本意還是對文本的義理發(fā)揮,最后都要落實到行動中,這體現了儒學積極入世的學術性格。體驗詮釋需要有主觀心理因素的參與,目的是為了求得文本的推說意即義理。朱子從分析人心開始,認為人同此心,可以以己之心上推圣人之心,因而圣人之心可知。性為心之體,穩(wěn)定的人性為有主觀心理因素參與的體驗詮釋提供了詮釋的準確性及客觀有效性。在對體驗概念的理解上,與西方詮
7、釋理論不同,朱子并沒有象狄爾泰那樣僅僅把體驗看作是一個認識論概念,而是從體驗的實踐功能即反求諸己的體察工夫上對之進行強調,體現了體驗作為認識手段和認識目的的統(tǒng)一。朱子獨具特色的經典詮釋方法當屬即事詮釋,也即格物窮理。這種對經典的詮釋強調的是經典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即日用之道,其根據在于“理一分殊”這一理學的重要思想。朱子繼承二程的“理一分殊”思想,并把它作為格物致知的理論基礎。正因為理一分殊,所以才格天下萬物而窮其理一。在朱子那里,經典文
8、本的世界與日用常行的生活世界雖界限分明,但二者可以彼此過渡。對于儒者來說,積極的參與世俗生活,于日用間做工夫,即是對經典文本義理的探求與驗證。儒家經典的真實意義就蘊涵于日用生活世界中,物物皆有理,因而需要格物致知。朱子對經典文本的即事詮釋,表明儒學不是書齋里的學問,而是經世致用的實學。 可以看到,朱子在對儒家傳統(tǒng)經典的詮釋過程中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觀點,與西方已發(fā)展成熟的詮釋學理論相比,雖然并未形成系統(tǒng)的詮釋理論,但其思想的深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陸九淵經典詮釋思想研究.pdf
- 陸九淵經典詮釋思想研究
- 戴震的儒家經典詮釋學思想.pdf
- 朱子早年思想研究.pdf
- 朱子“誠”思想探析.pdf
- 朱子“禮即理”思想研究.pdf
- 朱子滄州精舍祭祀思想研究.pdf
-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中的經典詮釋思想研究.pdf
-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中的經典詮釋思想研究
- 朱子語類經學思想研究
- 《朱子語類》經學思想研究.pdf
- 朱子“持敬”思想探析.pdf
- 朱子滄州精舍祭祀思想研究
- 三玄與詮釋——魏晉詮釋思想研究.pdf
- 朱子“持敬”思想探析
- 《朱子語類》語言思想研究.pdf
- 朱子理一分殊思想研究.pdf
- 三玄與詮釋——魏晉詮釋思想研究
- 錢穆的朱子哲學思想研究.pdf
- 錢穆的朱子哲學思想研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