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的論看魯迅小說中文化負載詞英譯的策略選擇_21987.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8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世紀70年代,翻譯目的論產(chǎn)生于德國,以賴斯、弗米爾、曼塔莉和諾德為主要代表,認為翻譯是構建在原文基礎上的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際行為。由于譯文預期達到的目的或者功能不同,原文只扮演一個信息提供者的角色,決定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采用翻譯方法的不同;不同類型文本應該有其各自不同的翻譯方法和評價標準;所有翻譯要遵循的首要準則是目的準則,其次才是連貫準則和忠實準則;充分原則代替等值原則成為衡量譯文質量的標準。
   本文借助目的論的理論框架

2、對魯迅小說英譯本展開翻譯批評研究,對魯迅小說的三個譯本: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翻譯的《魯迅小說選》、美國學者萊爾翻譯的《狂人日記及其他》以及英國學者藍詩玲翻譯的《阿Q正傳及其他》進行比較研究。由于文化的差異在語言上往往以文化負載詞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分為物質形態(tài)文化負載詞、典章制度文化負載詞、行為習俗文化負載詞和心態(tài)文化負載詞,因此本文從目的論角度來研究魯迅小說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根據(jù)不同的翻譯目的對文化負載

3、詞采取不同的翻譯方法與策略,不同譯者在選擇翻譯策略時均受到各自翻譯目的的制約;無論譯者采用何種具體策略,只要達到預期的翻譯目的,符合充分原則即可認為是好的翻譯;無論是采用歸化策略還是異化策略,這兩種策略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譯者在翻譯時所做的策略選擇不僅受到文本自身內部因素的影響,還會受到文本外諸多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
   論文分為五個部分。除了第一章的緒論和最后一章的結論外,第二章著重介紹目的論所產(chǎn)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