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觀察電針督脈大椎、百會和頸夾脊穴對中風后肌痙攣患者中樞神經信號的影響,并觀察針刺對疾病及健康狀態(tài)下受試者中樞信號激活模式的異同,為穴位起效機制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
方法:招募10名中風后肌痙攣患者及5名健康受試者,采用以電針督脈大椎穴、百會穴及頸夾脊穴為任務的組塊刺激(block design)的試驗設計。通過功能磁共振掃描采集腦內信號。應用 MatLab軟件分析采集到的數(shù)據后,將獲取的MNI坐標轉換為對應的Talair
2、ach坐標,運用TalairachClient軟件將Talairach坐標與標準腦解剖位置對應,得到激活坐標的具體腦區(qū)及對應的Brodmann分區(qū)信息,并生成激活區(qū)圖像。
結果:患者組電針督脈腧穴主要激活了左側大腦背側運動前區(qū)(Premotor cortex dorsal,PMd)、右側輔助運動區(qū)(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左側外側面前額葉(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
3、rtex, DLPFC)、前扣帶回(anterior cingulate gyrus,ACC)。健康受試組電針督脈腧穴主要激活了初級軀體感覺皮質(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小腦蚓部(vermis cerebelli)、小腦扁桃體(tonsil of cerebellum)及顳葉的顳中回皮質(middle temporal gyrus)。
結論:
1、電針督脈大椎、百會穴和頸夾脊穴可以
4、廣泛激活中風后肢體功能障礙患者的大腦背側運動前區(qū)、輔助運動區(qū)、外側面前額葉、前扣帶回等腦區(qū)。這些腦區(qū)均與運動功能密切相關,該發(fā)現(xiàn)為通調督脈緩解中風后肢體功能障礙的中樞機制提供了有價值的線索,值得進一步研究發(fā)掘。
2、電針督脈大椎、百會穴和頸夾脊穴在中風后肌痙攣病理狀態(tài)下的激活腦區(qū)與其對健康人的激活腦區(qū)存在明顯區(qū)別,提示對相同穴位的電針刺激能夠根據機體所處的不同狀態(tài)產生特異性的調節(jié)作用,繼而發(fā)揮多樣化的治療效應,可能是針刺相同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電針治療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的功能磁共振研究.pdf
- 中風后運動功能恢復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pdf
- 電針治療下腰痛的腦功能磁共振研究.pdf
- 電針與針刺治療缺血性中風的靜息態(tài)功能磁共振對比研究.pdf
- 書寫痙攣腦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pdf
- 火針與不同間隔時間電針治療中風后痙攣狀態(tài)的臨床研究.pdf
- 肉毒毒素治療前后書寫痙攣腦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pdf
- 電針鎮(zhèn)痛的腦功能磁共振初步研究.pdf
- 電針夾脊穴治療中風偏癱痙攣狀態(tài)的臨床研究.pdf
- 電針聯(lián)合替扎尼定治療脊髓損傷后肌痙攣的療效觀察.pdf
- 面肌痙攣的臨床治療及磁共振成像對血管神經壓迫的病因診斷.pdf
- 功能針法治療腦卒中后前臂屈肌痙攣的臨床觀察.pdf
- 痙攣性斜頸肉毒毒素治療前后腦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pdf
- 針刺拮抗肌、艾灸痙攣肌配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肢體痙攣臨床觀察.pdf
- 不同頻率電針治療腦卒中下肢痙攣的表面肌電研究.pdf
- 中風龜羚熄風膠囊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臨床研究.pdf
- 腹針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的臨床研究.pdf
- 電針周圍性面癱患者穴位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pdf
- 電針針刺經筋結點治療中風痙攣性癱瘓的臨床觀察.pdf
- 電針在透刺法治療中風后手指痙攣中的臨床作用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