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顱窩底及巖斜區(qū)位于顱底,位置深在,解剖復雜,是顱內神經血管走行最密集的區(qū)域之一,亦是腫瘤及血管疾病的高發(fā)區(qū)域。目前該區(qū)域的病變手術入路開顱過程中組織損傷較嚴重,大范圍腦組織暴露,且仍需過度牽拉腦組織以增加視野,有時會導致嚴重的并發(fā)癥。其中顳下入路手術操作距離短、垂直視角大、顯露范圍廣,磨除巖尖骨質后可更好的顯露巖斜區(qū)。但該入路大切口、大骨窗、顳肌損傷大,開、關顱過程中出血較多,并造成了不必要的腦組織暴露及骨性結構的破壞,術中對顳葉牽拉
2、重,易造成顳葉挫傷及l(fā)abble靜脈損傷等缺點,且因顥肌遮擋視線,對蝶骨嵴,顱中窩底中、內側腫瘤顯露較為困難。隨著顯微技術及微創(chuàng)鎖孔技術的發(fā)展,人們對于手術效果和創(chuàng)傷小的要求越來越高。為此,本實驗結合微創(chuàng)鎖孔入路的新理念在顳下入路基礎上設計并模擬顳下鎖孔入路,進行顯微解剖學研究,探討其可行性,為臨床應用提供依據。
目的:研究顳下鎖孔入路中海綿竇外側壁,鞍側區(qū),小腦幕切跡區(qū)的顯微解剖學特征及相關解剖結構的位置毗鄰關系,探討手
3、術入路中相關解剖技巧以及這些解剖區(qū)域在臨床手術中的應用。
材料和方法:10%甲醛固定并血管內灌注的國人成人健全尸頭6具(12側)標本上模擬顳下鎖孔入路,顯微鏡下觀察測量海綿竇外側壁,鞍側區(qū),小腦幕切跡區(qū)的顯微解剖結構及神經血管之間的相互距離。
使用Mayfield三釘頭架固定尸頭,頭位向對側旋轉60度,使顴弓水平位,后仰15度,向對側側屈15度以補償中顱窩底向上的傾斜度。取耳屏前1cm,垂直顴弓向上5cm長直
4、切口,倒Y行剪開顳肌筋膜并順皮瓣切口方向鈍性分離肌肉。乳突撐開器撐開皮肌瓣,于顴弓中后1/3處平顴弓上鉆孔一個,銑刀銑開直徑3cm骨窗,磨除顴弓上緣內側的骨質。利用腦膜剝離子沿硬腦膜外進行分離,首先可見入棘孔的腦膜中動脈,將其離斷,在其后方約5.0毫米的顳骨巖部可見巖淺大神經,前內方2.5毫米可見卵圓孔和下頜神經,在卵圓孔處沿下頜神經表面切開硬膜外層進入硬腦膜夾層,沿硬腦膜夾層間隙在三叉神經節(jié)及分支表面分離海綿竇的外側壁,顯露Melke
5、l腔和三叉神經的三個分支,暴露海綿竇外側壁。向后繼續(xù)分離顳骨巖部硬腦膜,辨認三叉神經(V3),巖淺大神經,弓狀隆起等解剖標志,確認Day菱形區(qū)磨除邊界并磨除Day菱形區(qū)骨質。再切斷巖淺大神經,利用剝離子將三叉神經節(jié)輕輕抬起,用金剛鉆磨除巖淺大神經下后方和三叉神經節(jié)下的骨質,以增加巖斜區(qū)和海綿竇的暴露。最后于滑車神經入小腦幕后方切開小腦幕,暴露小腦幕切跡區(qū)腦干,海綿竇外側壁及鞍側區(qū)。在顯微鏡下觀察測量海綿竇外側壁,鞍側區(qū),小腦幕切跡區(qū)的顯
6、微解剖結構及神經血管之間的相互毗鄰并采集錄像,最后沿枕骨凸隆至眉弓連線去除顱骨頂蓋,測量顴弓至顱內中腦外側溝,小腦幕緣,前床突的距離,以及Day菱形區(qū)對角線長度及夾角。采用SPSS13.0軟件對實驗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均值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
結果:①顴弓根至小腦幕游離緣的距離為41.1±5.1mm,至中腦外側溝的距離為45.6±3.3mm,至前床突距離61.1±7.4mm。②鞍側區(qū)可以清
7、楚的顯露Ⅲ間隙,頸內動脈由前床突后下方傳出,其水平段發(fā)出后交通動脈,后者穿過Liliequist膜入腳間池,沿途發(fā)出4-7支穿支動脈,頸內動脈發(fā)出后交通動脈后6mm左右發(fā)出脈絡膜前動脈,動眼神經由小腦上動脈和大腦后動脈之間穿出,在鞍旁天幕緣穿入海綿竇外側,由動眼神經-后交通動脈,后交通動脈-脈絡膜前動脈間隙可直視垂體柄,此外可清楚地暴露視束,視交叉、視神經,前床突,后床突,基底動脈,大腦后動脈P1段,腦干腹側。頸內動脈水平段至動眼神經的
8、垂直距離為8.3±1.2mm,后交通動脈至鞍旁小腦幕距離為8.1±1.7mm,脈絡膜前動脈至后交通動脈之間的垂直距離為5.6±0.9mm。③可以清晰的暴露海綿竇外側壁的解剖三角,其中滑車神經上三角面積為28.2±9.5mm2,Parkinson三角的面積為36.2±7.0mm2,前外側三角的面積為19.4±5.3mm2,④抬起顳葉后可見顳葉底部及溝回,中腦外側,小腦幕及小腦幕游離緣,大腦后動脈P2段,小腦上動脈,大腦后動脈發(fā)出顳葉底部及
9、中腦的供血動脈。本實驗中滑車神經行走于小腦幕下9側,平行于幕緣3側,動眼神經在小腦上動脈和大腦后動脈之間穿出。于滑車神經入小腦幕前瓣形切開小腦幕可顯露三叉神經以上橋腦,三叉神經后根,半月節(jié),滑車神經。磨除Day菱形區(qū)后可以暴露中上斜坡、基底動脈中部、腦橋上部。擴大磨除三叉神經壓跡下方的巖尖部,可進一步暴露腦橋下部。計算出Day菱形區(qū)的面積為235.7±37.7 mm2,擴大磨除前巖骨后形成的菱形區(qū)面積為279.7±45.4 mm2,兩者
10、均數(shù)比較配對t檢驗(t=-7.972,P=0.000)P值<0.05,有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
結論:①顳下鎖孔入路可以完全達到傳統(tǒng)顳下入路的暴露范圍??梢郧逦谋┞逗>d竇外側壁,鞍側區(qū),小腦幕切跡區(qū),磨除顳骨巖部后可暴露中上斜坡、基底動脈中上部、腦橋上部。擴大磨除三叉神經壓跡下方的巖尖部,可進一步暴露腦橋中下部。②顳下鎖孔入路適用于向一側發(fā)展的下丘腦下部膠質瘤、視交叉后型顱咽管瘤、垂體瘤、巖斜區(qū)腦膜瘤、斜坡中上段脊索瘤、三叉神
11、經鞘瘤、海綿竇腫瘤的手術切除以及頸內動脈-后交通動脈瘤、椎基底系統(tǒng)動脈瘤的手術夾閉。③顳下鎖孔入路微創(chuàng),簡單直接,尤其在皮瓣形成中可以有效保護顳淺動脈及面神經分支,顳肌損傷小,消除了傳統(tǒng)顳下入路中顳肌遮擋視野的缺點,小骨窗減少了腦組織的無效暴露,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傳統(tǒng)顳下入路在開顱過程中對頭皮、顱骨及鄰近組織的損傷,避免了過多的腦暴露和過度牽拉顳葉造成的損傷。④顳骨巖骨尖部即DAY菱形區(qū)的磨除可以消除中顱窩底至上、中巖斜區(qū)通路上巖骨的遮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顳下鎖孔入路的顯微解剖學研究及臨床應用.pdf
- 顳下區(qū)和顳下窩區(qū)鎖孔入路的顯微解剖學研究.pdf
- 顳下鎖孔入路與傳統(tǒng)顳下入路的解剖學對比研究.pdf
- 幕下小腦上區(qū)鎖孔入路的顯微解剖學研究.pdf
- 眉間鎖孔入路的顯微解剖學研究.pdf
- 遠外側鎖孔入路的顯微解剖學研究.pdf
- 顳下鎖孔改良Kawase入路的內鏡解剖學研究.pdf
- 耳前顳下—顳下窩入路的顯微解剖學研究.pdf
- 后顱窩鎖孔入路的顯微解剖學研究.pdf
- 眶上外側鎖孔入路的顯微解剖學研究.pdf
- 額顳經顴弓顳下入路的顯微解剖學研究.pdf
- 顳下鎖孔入路的顯微解剖與臨床應用研究.pdf
- 顳下乙狀竇前經巖鎖孔入路的解剖學研究.pdf
- 顳下鎖孔入路-顯微解剖與定量分析.pdf
- 乙狀竇后鎖孔入路的顯微解剖學研究.pdf
- 內窺鏡輔助經顳下鎖孔入路巖斜區(qū)的應用解剖學研究.pdf
- 眶上鎖孔入路Willis環(huán)前循環(huán)的顯微解剖學研究.pdf
- 顳下窩A型入路的顯微解剖學及臨床應用研究.pdf
- 內窺鏡輔助鎖孔入路臨床解剖學研究.pdf
- 內鏡輔助下鎖孔手術入路至巖斜區(qū)的顯微解剖學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