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放療后鼻咽顱底病變的診斷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研究背景: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中國南方的常見惡性腫瘤之一,放射治療(簡稱放療)是治療鼻咽癌的主要方法。目前鼻咽癌患者治療后療效監(jiān)測、復發(fā)或遠處轉移的診斷主要依賴影像學檢查。對于放療后出現的鼻咽顱底病變,由于其位置深在,周圍解剖結構復雜,臨床上病理活檢難度大,往往只能通過隨訪及影像學檢查判斷有無復發(fā)。由于放療可引起鼻咽顱底區(qū)域解剖結構的改變,當腫瘤復發(fā)與非腫瘤病變密度類似時,

2、CT檢查不能準確識別,MRI對軟組織判斷敏感,現已推薦作為鼻咽癌的診斷及分期的首選檢查手段,但放療后鼻咽顱底區(qū)域MRI信號變化范圍很大,也難以作出正確診斷。99Tcm-甲氧基異丁基異腈(MIBI)親腫瘤顯像診斷具有一定的價值,但腫瘤定位能力較差,且微小病灶不能準確顯示。脫氧葡萄糖-正電子發(fā)射斷層顯像(F-18-fluoro-2-deoxyglucose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FDG-PET)則假陽性率較

3、高,不能作為最后診斷的依據。目前該區(qū)域病變缺乏特異性的診斷方法,早期診斷十分困難,因此尋找一種科學、可行的診斷程序來提高診斷的正確性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血漿EB病毒DNA(EBV-DNA)定量檢測現已被認為是監(jiān)測鼻咽癌復發(fā)、轉移的有效手段,但在診斷放療后鼻咽顱底病變癌與非癌中的應用尚未見報道。
   目的:
   探討NPC放療后鼻咽顱底病變癌與非癌的診斷模式,避免NPC放療后鼻咽顱底病變的誤診誤治。
   材料

4、和方法:
   收集中山大學附屬孫逸仙紀念醫(yī)院2006年7月~2010年4月期間鼻咽癌放療后鼻咽顱底病變患者84例,入選標準為MRI發(fā)現鼻咽癌放療后鼻咽顱底復發(fā)或可疑復發(fā),鼻咽部未見腫物,經1~3次活檢均為陰性,胸片、超聲檢查及全身骨掃描排除腫瘤遠處轉移。
   1、總結84例鼻咽癌放療后鼻咽顱底病變患者的臨床表現,探討其臨床特點與病變性質的關系。
   2、回顧性分析84例鼻咽癌放療后鼻咽顱底病變患者的MRI圖

5、像資料,評價MRI診斷該區(qū)域病變癌與非癌的價值。
   3、對84例鼻咽癌放療后鼻咽顱底病變的患者進行血漿EBV-DNA定量檢測,同時與EBV血清學檢測(VCA-IgA、EA-IgA、EBV-DNase抗體中和率)結果相比較,以鼻內鏡下行病灶探查活檢病理診斷結果作為金標準,判斷血漿EBV-DNA定量檢測診斷鼻咽癌放療后鼻咽顱底病變癌與非癌的價值。
   結果:
   1.腫瘤復發(fā)組與非癌組患者中均有鼻塞、膿涕、鼻

6、臭、涕血、頭痛、顱神經損傷中1個或多個癥狀,其中鼻臭癥狀兩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但最終確診需要依靠病理活檢。
   2.根據鼻咽癌放療后復發(fā)與非癌病變的MRI診斷標準,本組患者診斷為復發(fā)或可疑復發(fā)69例,非癌病變15例,敏感性為93.1%特異性為23.6%,經x2檢驗,差異無顯著性(P>0.05)。
   復發(fā)組29例病例中,病變累及部位以枕骨斜坡最為常見,為16例,其后依次為蝶竇及蝶骨體9例,巖尖(破裂孔)5例,海綿

7、竇3例,翼腭窩3例,篩竇2例,椎前肌2例,顳下窩及枕骨大孔各1例,其中枕骨斜坡合并蝶竇及蝶骨體病變7例,枕骨斜坡合并巖尖病變3例,枕骨斜坡合并枕骨大孔1例,巖尖合并海綿竇病變1例,翼腭窩合并顳下窩1例。病變多表現為T1WI呈低或等信號,T2WI呈高或混雜信號,增強后出現均勻強化或不均勻強化,2例可見壞死區(qū),增強后無強化。非癌組55例病例中,病變累及部位以枕骨斜坡最為常見,為24例,其后依次為蝶竇及蝶骨體15例,巖尖(破裂孔)10例,頸椎

8、5例,椎前肌5例,翼腭窩2例,篩竇1例,其中枕骨斜坡合并蝶竇及蝶骨體病變5例,枕骨斜坡合并巖尖病變2例。病變多表現為T1WI呈低或等信號,T2WI呈混雜或等信號,增強后呈輕度不均勻強化,12例可見壞死區(qū),增強后無強化。
   鼻咽顱底骨壞死的MRI特點為骨質部分缺損或裸露于氣腔內,邊緣不規(guī)則,增強無強化。非骨質缺損區(qū)正常信號消失,信號不均勻,增強后呈輕度不均勻強化;缺損區(qū)可被液體或軟組織填充,T1WI呈低信號、T2WI呈高信號,

9、增強后不均勻強化或出現無強化區(qū)。本研究中復發(fā)組2例MRI出現鼻咽顱底骨壞死征象,因此不能單純憑借MRI檢查來鑒別腫瘤復發(fā)與非癌病變,臨床上如懷疑鼻咽顱底病變?yōu)槟[瘤復發(fā),應該爭取行病理活檢以明確診斷。
   3.鼻咽癌復發(fā)組患者血漿EBV-DNA檢出率為89.7%(26/29),EBV-DNA中位拷貝數為4500copies/ml(0~1390000copie/m1),55例放療后非癌病變患者中有6例檢測到EBV-DNA(10.9

10、%),EBV-DNA中位拷貝數為0copies/ml(0~18600copie/m1),兩組患者血漿EBV-DNA水平經秩和檢驗分析,差異具有顯著性。當選用EBV-DNA≥500copies/ml作為陽性標準診斷鼻咽癌復發(fā)的誤診率和漏診率最小,敏感性為89.7%,特異性為94.6%,陽性預測值為89.7%,陰性預測值為94.6%,正確診斷系數為84.3%,經x2檢驗,P<0.001,差異具有顯著性。
   復發(fā)組與非癌組患者VC

11、A-IgA和EA-IgA抗體水平差異無顯著性(P>0.05),EBV-DNAs抗體中和率差異有顯著性(P<0.05)。VCA-IgA≥1:40、EA-IgA≥1:40、EBV-DNAs抗體中和率>30%作為陽性標準時診斷鼻咽癌復發(fā)的敏感性分別為93.1%、89.7%、70%,特異性為7.3%、5.5%、52.7%,經經x2檢驗,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
   ROC曲線顯示血漿EBV-DNA診斷鼻咽癌復發(fā)的下面積為0.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