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人格特質(zhì)與自我妨礙的關系研究【畢業(yè)論文】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b>  本科畢業(yè)論文</b></p><p><b> ?。?0 屆)</b></p><p>  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人格特質(zhì)與自我妨礙的關系研究</p><p>  所在學院 </p><p>  專業(yè)班級

2、 應用心理學 </p><p>  學生姓名 學號 </p><p>  指導教師 職稱 </p><p>  完成日期 年 月 </p><p><b>  摘要</

3、b></p><p>  【摘要】本研究采用父母教養(yǎng)方式評價量表、大五人格測驗和自我妨礙量表,通過實證的方法對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人格特質(zhì)與自我妨礙在性別、年級等上的差異和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人格特質(zhì)與自我妨礙之間的關系以及人格特質(zhì)在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自我妨礙之間是否起到中介作用進行研究考察。研究結論如下:1.大學生自我妨礙不存在性別上的顯著差異。2.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自我妨礙在年級上無顯著差異3.人格特質(zhì)中

4、的外傾性與母親過分干涉過度保護因子顯著負相關,宜人性與父親拒絕否認因子和母親拒絕否認因子顯著負相關,盡責性與母親拒絕否認因子顯著負相關,開放性與父親過分干涉因子、父親過度保護因子和母親過分干涉過度保護因子顯著負相關。自我妨礙與父親過度保護顯著正相關。自我妨礙與人格特質(zhì)的盡責性顯著負相關。 4.人格特質(zhì)在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自我妨礙之間不存在中介效應。</p><p>  【關鍵詞】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人格特質(zhì);自我

5、妨礙</p><p><b>  ABSTRACT</b></p><p>  【ABSTRACT】: This study uses EMBU、GFFS and SHS, researches the difference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parenting style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elf-h

6、andicapping in the aspects of gender or grade, and researches the rel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parenting style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elf-handicapping, and researches 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personality traits b

7、etween parenting styles and self-handicapping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is as follows:1. Self-handicapping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p>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 parenting styles; personality tra

8、its; self-handicapping; </p><p><b>  目錄</b></p><p>  1引言 1</p><p>  2文獻綜述

9、 1</p><p>  2.1自我妨礙 1</p><p>  2.1.1自我妨礙的界定1</p><p>  2.1.2自我妨礙的形式和分類1</p><p>  2.1.3自我妨礙的后果2</p><p>  2.1.

10、4自我妨礙的測量2</p><p>  2.2父母教養(yǎng)方式2</p><p>  2.2.1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界定2</p><p>  2.2.2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維度和模式的研究2</p><p>  2.2.3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測量3</p><p>  2.2.4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自我妨礙3</p

11、><p>  2.3人格特質(zhì)3</p><p>  2.3.1人格特質(zhì)的界定3</p><p>  2.3.2人格特質(zhì)的理論研究3</p><p>  2.3.3人格特質(zhì)與自我妨礙4</p><p>  2.3.4人特特質(zhì)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4</p><p>  3問題的提出

12、 4</p><p>  3.1問題的提出和意義4</p><p>  3.2研究目的5</p><p>  3.3研究假設5</p><p>  4研究方法和過程

13、 5</p><p>  4.1研究對象5</p><p>  4.2研究工具6</p><p>  4.3研究步驟6</p><p>  4.4數(shù)據(jù)整理6</p><p>  5研究結果

14、 6</p><p>  5.1父母教養(yǎng)方式、自我妨礙的性別差異性檢驗6</p><p>  5.2父母教養(yǎng)方式、自我妨礙在年級上的差異性檢驗7</p><p>  5.3父母教養(yǎng)方式、人格特質(zhì)和自我妨礙的相關分析8</p><p>  5.4

15、人格特質(zhì)的中介效應檢驗10</p><p>  6討論 10</p><p>  6.1自我妨礙在性別、年級上的差異10</p><p>  6.2父母教養(yǎng)方式各維度在性別和年級上的差異11</p>&l

16、t;p>  6.3父母教養(yǎng)方式、人格特質(zhì)和自我妨礙的相關分析12</p><p>  6.4中介效應分析12</p><p>  7結論 13</p><p>  7.1研究結論13</p><

17、;p>  7.2研究展望13</p><p>  參考文獻 14</p><p>  致 謝 錯誤!未定

18、義書簽。</p><p>  附錄 15</p><p><b>  引言</b></p><p>  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競爭性的社會,個體在與能力評價有關的活動中成功與否,會對其產(chǎn)生巨大影響。通常認為,最

19、容易發(fā)生自我妨礙的個體是不能確定自身能力的個體。當個體成功時,他們通常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認為自己是有能力勝任的;當失敗時,個體則會感覺到羞愧,缺乏能力感,其自我價值感就很有可能受到威脅。因此,個體為了避免對自我價值的威脅或改變失敗的意義,很可能會采取自我妨礙的策略。自我妨礙是指“在成就情境中,個體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現(xiàn)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采取的任何能夠增大將失敗原因外化機會的行動和選擇”,是個體預期到失敗或知覺到情境對自我價值感造成威

20、脅時使用的一種消極應對方式,從長遠看,不利于個體健康的成長。這個概念最早由Berglas & Jones(1978)提出,在此之后,國外對自我妨礙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數(shù)據(jù)和資料,而國內(nèi)關于自我妨礙的研究起步較晚,因此,有很多實際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探究。</p><p>  在學校這種典型的成就情境中,自我妨礙是比較常見的,在近三十年內(nèi)有大量的關于影響自我妨礙的因素及如何干預學生自我妨礙的研究,綜

21、合起來影響大學生自我妨礙的因素主要有三大類:個人因素(成就目標定向,成就動機,自尊,歸因,學業(yè)自我效能感等等),情境因素(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反饋,學校的評價和獎勵制度,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家庭環(huán)境等等)和人口學因素(性別、年級、生源地、學科等等。目前國內(nèi)只有少數(shù)幾個學者在近幾年內(nèi)進行了相關研究。國外對自我妨礙的研究多集中在一些情感和動機變量上,對自我妨礙的家庭因素和人格因素的考慮比較少。</p><p>  因此,在以上

22、背景下,本研究試圖通過問卷調(diào)查,以考察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人格特質(zhì)對自我妨礙的影響,并重點探究人格特質(zhì)的中介效應,即探究影響自我妨礙的具體機制,同時通過對個人,家庭和人口學變量的考慮,來更好地預測學生的自我妨礙。</p><p><b>  文獻綜述</b></p><p><b>  自我妨礙</b></p><p>&

23、lt;b>  自我妨礙的界定</b></p><p>  最早對自我妨礙進行研究的是社會心理學家Berglas & Jones(1978),他們將自我妨礙(Self-handicapping)定義為“在成就情境中,個體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現(xiàn)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采取的任何能夠增大將失敗原因外化機會的行動和選擇” 【1】。在這之后很多學者對自我妨礙提出了不同的定義。Tice(1991)認為,

24、自我妨礙是“指人們面對一次評價威脅,為了保持和增強自我評價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動” 【2】。Covington(1992)把自我妨礙定義為,“設置一些不利于個人表現(xiàn)的障礙,從而為自己潛在的失敗提供一個預先的借口” 【3】。</p><p>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自我妨礙是個體在面臨可能表現(xiàn)不佳的重要任務之前有意無意地預先設置障礙的行為,其目的是為失敗預先創(chuàng)造一個合理的借口,從而避免將失敗歸因于自身能力的缺乏。這個特

25、點比較符合Kelly(1971)的折扣原理和增大原理:如果個體失敗了,能力的歸因就會打折扣,因為存在著其他可能的原因(障礙);如果個體成功了,能力歸因就會增強,因為個體盡管在有障礙的情況下還取得了好的成就【4】。</p><p>  自我妨礙的形式和分類</p><p>  自我妨礙有很多表現(xiàn)形式,如拖延,故意生病,減少努力或練習,睡眠不足,與朋友交往太頻繁或參與活動過多等。自我妨礙的策略

26、可以分為兩類【5】,一是行動式的自我妨礙,指個體為了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歸因而事先采取的一系列個體所能控制的對成功不利的行為策略,如學生在考試之前喝酒、吃藥、減少努力以及設立過高的成就目標;二是自陳式的自我妨礙,指個體在從事任務之前,為將來可能的失敗尋找一系列不可控制的借口,一些可能會影響自己發(fā)揮水平的因素,如個體聲稱的測驗焦慮、創(chuàng)傷性的生 活事件和疾病等。</p><p><b>  自我妨礙的后果<

27、;/b></p><p>  關于自我妨礙后果的結論是復雜的。有研究認為自我妨礙會產(chǎn)生積極的結果,如增強興趣,暫時將失敗對自己的負面影響最小化( Harackiewicz, 1996;Rhodewalt&Hill, 1995) 。Deppe等的研究表明,失敗后自我妨礙者要比非自我妨礙者經(jīng)歷較少的情感落差(Deppe,Harackiewicz,1996) 。另外一些研究認為,自我妨礙會產(chǎn)生消極的結果,

28、表現(xiàn)在自我妨礙會增加失敗的可能性、差的成績和消極的情感關系((Rhodewalt & Davison,1988) 。Zuckerman等的研究表明,自我妨礙會導致各種適應不良行為,如消極應對方式、藥物使用、低自尊、消極心情等,反過來各種適應不良行為又會增加自我妨礙,并且自我妨礙行為降低了對自己能力的滿意程度【6】 。</p><p>  本研究認為自我妨礙在短期是會產(chǎn)生積極的結果,但從長遠來看產(chǎn)生的消極后

29、果會更多,是一種非適應的策略,會引起一些消極的情緒以及一些消極的自我圖式,進而影響自我價值,這樣就會促使個體其采取更多的自我妨礙,從而陷入一種惡性循環(huán)之中。</p><p><b>  自我妨礙的測量</b></p><p>  對自我妨礙的測量的不同的量表有: (1)Midgley&Urdan1982編制的自我妨礙量表(SHS),這是一個由6個項目組成的量表

30、。(2)Rhodewalt1990編制的自我妨礙量表,這個量表由25個項目組成,采取5級記分,它包含了一系列的自我妨礙行為(如我總是把事情拖延到最后時刻;當我達不到別人的期望時,我會試圖為自己找借口等等)。該量表的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是.79,重測信度(一個月之后)是.74(Rhodewait, 1990),在該量表上得分高的被試,當面臨對自尊威脅的因素時,傾向于兩種自我妨礙的形式都使用。(3) 北京大學Insight Group根據(jù)Jone

31、s和Rhodewalt的1982年版的自我妨礙量表進行了修訂,并在上千名中學生中進行了施測。修訂后的自我妨礙量表含24個項目,測查中學生在學業(yè)中常見的生病、不付出努力、拖延、情緒化等自我妨礙的借口和行為。修訂后的自我妨礙量表有較高的信效度。。【7】</p><p><b>  父母教養(yǎng)方式</b></p><p><b>  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界定</b&

32、gt;</p><p>  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一直以來都是國內(nèi)外學者研究的重要課題。關于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含義,國內(nèi)外的研究者做出了許多界定。根據(jù)Darling 和Steinberg(1993)的觀點,父母教養(yǎng)方(Parenting Style)是父母的教養(yǎng)觀念、教養(yǎng)行為及其對子女情感的一種組合形式,它不隨情境的改變而變化,反映了親子交往的實質(zhì)。王志梅(2003)認為,父母教養(yǎng)方式是指父母對子女撫養(yǎng)、教育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

33、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行為傾向,父母的教養(yǎng)行為既包括父母履行其職責的專門的目標定向的行為又包括非目標定向的教養(yǎng)行為,諸如姿勢、手勢、語調(diào)的變化或是情緒的自然流露【8】。</p><p>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父母教養(yǎng)方式是指父母在撫養(yǎng)、教育兒童過程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方式,是父母各種教養(yǎng)行為的特征和概括,是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行為傾向,是其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的綜合體現(xiàn)。</p><p>  父母教養(yǎng)方

34、式的維度和模式的研究</p><p>  有關教養(yǎng)方式的最為重要的研究是美國著名的女心理學家鮑姆林特(D.Baumrind,1967)早期對學前兒童和其父母進行的研究。她依據(jù)對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得出,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一般被劃分為:縱容型、專斷型和權威型【9】。我國學者也對父母教養(yǎng)方式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取得了重大進步。楊麗珠(1998)等選取了母親教養(yǎng)方式的溺愛性、民主性、放任性、專制性等不同的多個側(cè)面研究母親的教養(yǎng)

35、方式【10】。方平(2003)通過對我國家庭中親子關系的研究,將父母教養(yǎng)方式劃分為嬌縱溺愛型、啟發(fā)引導型、放任自流型、因材施教型、簡單粗暴型等【11】。 </p><p><b>  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測量</b></p><p>  在父母教養(yǎng)方式類型的測量方面,瑞典的C.Pems等人(1980)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維度進一步完善與發(fā)展,研究編制了父母

36、教養(yǎng)方式評價量表(EMBU)。我國學者岳東梅(1993)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修訂了父母教養(yǎng)方式評價量表——EMBU,將父親的教養(yǎng)方式歸納為6種,母親的教養(yǎng)方式歸納為5種。之后,我國學者利用岳東梅等人所修訂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評價量表,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與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12】。左占偉(2003)在對初中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屬于積極的健康的,接納型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超過了干涉型、拒絕型,成為了

37、主要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13】。</p><p>  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自我妨礙</p><p>  父母教養(yǎng)方式會對個體的行為方式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有很多研究表明,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自我妨礙行為之間存在著顯著的相關性。蘆朝霞的研究表明:母親情感溫暖、理解與自我價值感的各因子均有顯著的正相關,母親否認、拒絕與自我價值感各因子均有顯著的負相關,母親懲罰、嚴厲也與自我價值感各因子均有顯著的負相關【14】。J

38、ulie和Sabina的研究也表明:自我妨礙的分數(shù)可以由缺乏母親的關心溫暖來預測。張英軍發(fā)現(xiàn),父親情感溫暖理解、父親嚴厲懲罰、母親情感溫暖理解與大學生自我妨礙顯著相關;鄭英霞的研究表明,母親教養(yǎng)方式中情感溫暖理解、過分干涉過度保護因子和大學生自我妨礙顯著相關。賈國敬等的研究發(fā)現(xiàn),父親教養(yǎng)方式五個維度(不包括偏愛被試)中除懲罰嚴厲外, 其他各維度均與大學生自我妨礙顯著相關, 其中情感溫暖與自我妨礙存在顯著負相關, 過分干涉、拒絕否認、過度

39、保護與自我妨礙存在顯著正相關【15】。</p><p><b>  人格特質(zhì)</b></p><p><b>  人格特質(zhì)的界定</b></p><p>  人格一詞,最初來自拉丁文“persona”,即面具的含義。心理學沿用面具的含義,轉(zhuǎn)意為人格。其中包含了兩種意思:一是指一個人在人生舞臺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種種言行,即人遵從

40、社會文化習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應。二是指一個人由于某種原因不愿意展示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實自我,展示人格的內(nèi)在特征。目前,對人格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它是構成一個人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模式,這個獨特的模式包含了一個人區(qū)別于他人的穩(wěn)定而統(tǒng)一的心理特質(zhì)。特質(zhì)是持久的品質(zhì)或特征,這些品質(zhì)或特征使個體在各種情況下的行為具有一致性。人格特質(zhì)通常指在一段時間內(nèi)、不同情況下,相對穩(wěn)定的個體差異性及個體有別于他人的基本特性【16】。</p>

41、<p><b>  人格特質(zhì)的理論研究</b></p><p>  有關人格的理論包括類型論、特質(zhì)論和整合理論。從研究角度來講,特質(zhì)論從連續(xù)的維度上對人格的概念進行分類,并且既能描述行為,也能一定程度上解釋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因此目前關于人格的研究大都是基于特質(zhì)論的。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人格特質(zhì)理論為艾森克三維度人格因素模型和大五因素模型。</p><p>  

42、大五因素模型是基于詞匯研究得到的。Allport和odbert從《韋伯斯特新國際辭典》中選出了4504個代表穩(wěn)定人格的特質(zhì)術語(Allport,odbert,1936),Cattell對這組術語進行聚類分析,得到了12個主要的人格因素(Cattell,1943),塔佩斯(1961)等運用詞匯學的方法對卡特爾的特質(zhì)變量進行了再分析,發(fā)現(xiàn)了五個相對穩(wěn)定的因素。以后很多學者(Borgatta,1964;Smith,1967;Digman,19

43、81;Glodberg,1980,1989)進一步驗證了五種特質(zhì)的模型。這五個因素被Goldberg稱為“大五”(Goldberg,1981)。迄今為止,五個因素的命名、含義和結構仍不盡相同,較為一致的命名為:外傾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公正性(eonscientiousness)、情緒穩(wěn)定性一神經(jīng)質(zhì) (emotionalstability一neuroticism)、開放性(openness

44、)。</p><p><b>  人格特質(zhì)與自我妨礙</b></p><p>  Rhedewalt提出,自我妨礙可以成為人的一種特質(zhì),他將自我妨礙行為分為特質(zhì)性自我妨礙和情境性自我妨礙,特質(zhì)性自我妨礙類似于人格特質(zhì),普遍被認為是一種病態(tài)的行為模式,而情境性自我妨礙只是在遇到威脅個體的情境下才采取的模式,具有偶然性【17】。關于自我妨礙和大五人格關系,目前國外只有Ro

45、ss等人基于大五人格維度,以大學生為樣本研究了自我妨礙與人格因素之間的關系。他們發(fā)現(xiàn)自我妨礙與C因素(盡責性)負相關,與N因素(情緒穩(wěn)定型)正相關。多元逐步回歸表明N因素中的抑郁、自我意識、沖動性和脆弱性能夠預測自我妨礙;C因素中的能力、責任和自律與自我妨礙顯著相關(Ross,Canada,&Rausch,2002)。國內(nèi)的話,楊麗在大學生自我妨礙及其與大五人格、情緒智力的關系研究中發(fā)現(xiàn),大學生自我妨礙受到大五人格的影響,與神經(jīng)

46、質(zhì)顯著正相關,與宜人性、責任心、外傾性、開放性顯著負相關。不同的人格特征對自我妨礙的影響程度不同,其中神經(jīng)質(zhì)對自我妨礙的正向影響最大。【18】。據(jù)此可以推斷,人格特質(zhì)作為個體內(nèi)在心理特征,應該會影響到個體的自我妨礙行為,但是人格特質(zhì)和自我妨礙的關系有待進一步研究深入。</p><p>  人特特質(zhì)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p><p>  “家庭是人類性格的工廠”,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孩子

47、,會使他們逐漸形成某些人格特質(zhì)。很多研究表明,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子女人格各維度密切相關。需要指出的是,國內(nèi)外關于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人格特質(zhì)關系的研究中,多數(shù)涉及的是使用父母教養(yǎng)方式量表和艾森克人格問卷來探究。其中,杜宇鋒等的研究發(fā)現(xiàn)【19】,父母的情感溫暖和理解與精神質(zhì)性和神經(jīng)質(zhì)性呈負相關,與外向性和說謊傾向呈正相關;父母的懲罰、嚴厲與精神質(zhì)性和神經(jīng)質(zhì)性呈正相關,與說謊傾向呈負相關;父母的過分干涉、過度保護與神經(jīng)質(zhì)性呈正相關;父母的拒絕、否認與

48、精神質(zhì)性和神經(jīng)質(zhì)性呈正相關,與說謊傾向呈負相關。徐雪萍等人在大學生人格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相關研究中發(fā)現(xiàn):父母不良的教養(yǎng)方式, 如過分干涉、拒絕否認、過度保護、懲罰與被試的精神質(zhì)( P)呈顯著正相關, 與神經(jīng)質(zhì)(N)呈非常顯著正相關; 父母良性的教養(yǎng)方式, 如關心理解與被試的外向—內(nèi)向( E)呈現(xiàn)顯著正相關【20】。盧旨明等發(fā)現(xiàn),父親和母親情感溫暖、理解( F1 、M1 ) 與兒子和女兒的精神質(zhì)( P) 呈負相關, 母親懲罰、嚴厲(M4)

49、、拒絕、否認(M3) 與兒子和女兒的精神質(zhì)(P) 呈正相關。多</p><p><b>  問題的提出</b></p><p><b>  問題的提出和意義</b></p><p>  通過文獻綜述發(fā)現(xiàn),在對自我妨礙的研究中,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中的多數(shù)因子均和大學生自我妨礙呈顯著相關,在基于大五人格維度的人格特質(zhì)與自我妨礙關系的

50、研究中,至少盡責性和情緒穩(wěn)定性與自我妨礙顯著相關,另外,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人格特質(zhì)多個維度也顯著相關。從以往的研究來看,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人格特質(zhì)都不同程度上對自我妨礙產(chǎn)生影響,父母教養(yǎng)方式可以直接影響自我妨礙,也有可能通過人格特質(zhì)來影響自我妨礙。從思辨的角度可以表述為,個人特定的行為方式(人格特質(zhì))是在特定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影響下形成的,其中,自我妨礙可以被認為是一種人格特質(zhì),據(jù)此,可以提出假設,即父母教養(yǎng)方式通過人格特質(zhì)影響了自我妨礙。但是目

51、前,國內(nèi)外還沒有關于父母教養(yǎng)方式、人格特質(zhì)和自我妨礙的相關關系的實證研究??紤]到以往的研究較少使用大五人格問卷探討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人格特質(zhì)之間的關系,本研究采用大五人格量表。</p><p>  于是,本研究試圖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采用父母教養(yǎng)方式評價量表、大五人格測驗和自我妨礙量表,通過實證的方法對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自我妨礙在性別、年級等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進行探究,進一步探究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人格特質(zhì)與自我妨

52、礙之間的關系以及人格特質(zhì)在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自我妨礙之間是否起到的中介作用。</p><p>  本研究的意義表現(xiàn)在,將用實證的方法考察父母教養(yǎng)方式、人格特質(zhì)和自我妨礙之間的關系,并對人格特質(zhì)是否在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自我妨礙的影響中起中介作用進行探討,為這一領域的研究提供實證數(shù)據(jù),豐富國內(nèi)關于自我妨礙的研究。同時,為在教育實踐中減少大學生的自我妨礙行為提供理論依據(jù)和新的思路,幫助教育工作者改善對大學生的教育指導方式,減少

53、大學生自我妨礙的發(fā)生并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p><p><b>  研究目的</b></p><p> ?。?)了解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自我妨礙是否存在性別、年級上的差異;</p><p> ?。?)考察父母教養(yǎng)方式、人格特質(zhì)、自我妨礙之間的關系; </p><p> ?。?)考察人格特質(zhì)在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自我妨礙之間

54、是否起到中介作用;</p><p><b>  研究假設</b></p><p> ?。?)父母教養(yǎng)方式、自我妨礙在性別、年級上存在著顯著差異;</p><p> ?。?)父母教養(yǎng)方式、人格特質(zhì)、自我妨礙之間存在顯著相關;</p><p> ?。?)人格特質(zhì)在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自我妨礙的影響中存在著中介效應;</p&g

55、t;<p><b>  研究方法和過程</b></p><p><b>  研究對象</b></p><p>  本研究選取寧波大學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共200名被試,有效被試172人,就性別而言,男生80名,女生92名;就年級而言,從大一到大四分別為44、44、39、45。且所有被試身體健康,智力正常,父母雙全。</p>

56、<p><b>  被試的基本情況</b></p><p><b>  研究工具</b></p><p>  本研究采用自陳問卷方式進行研究,共分三個部分:學生人口統(tǒng)計學信息,包括:性別、年級、學科、地域;父母教養(yǎng)方式評價量表、大五人格因素量表和自我妨礙量表。</p><p> ?。?)自我妨礙量表(SHS)

57、,北京大學Insight Group根據(jù)Jones和Rhodewalt的1982年版的自我妨礙量表進行了修訂,并在上千名中學生中進行了施測。修訂后的自我妨礙量表含24個項目,測查中學生在學業(yè)中常見的生病、不付出努力、拖延、情緒化等自我妨礙的借口和行為。要求學生按照自己與每個項目的符合程度做5點評估。修訂后的自我妨礙量表有較高的信效度。在初中生中的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為0.77,分半信度為0.75;在高中生中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77分半信度為

58、0.74。該量表的得分與自我效能感為負相關,與掌握目標相關為-0.28,與成績目標相為0.29。</p><p> ?。?)父母教養(yǎng)方式評價量表(EMBU),EMBU是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學精神醫(yī)學系C.Perris等人共同編制用以評價父母教養(yǎng)態(tài)度和行為的問卷。由我國岳冬梅等于80年代末引進并修訂。EMBU包含11個因子,其中有關父親的6個因子依次為:F1情感溫暖、理解,F(xiàn)2懲罰、嚴厲,F(xiàn)3過分干涉,F(xiàn)4偏

59、愛被試,F(xiàn)5拒絕、否認,F(xiàn)6過度保護。有關母親的5個因子依次為:M1情感溫暖、理解,M2過分干涉和過度保護,M3拒絕、否認,M4懲罰、嚴厲,M5偏愛被試。(鑒于目前有一部分學生為獨生子女,本研究不對“偏愛被試”這一因子進行分析)。</p><p> ?。?)簡版大五人格測驗(GFFS)。即NEO人格量表,是建立在大五人格理論的基礎之上,由美國心理學家科斯塔Costa和麥克雷McCrae在1987年編制成,后來經(jīng)過

60、兩次修訂;該測驗的中文版由中科院的心理學家張建新教授修訂。問卷共25個題目,為李克特5點量表,包括情緒穩(wěn)定性(N)、外向/內(nèi)向性(E)、宜人性(A)、盡責性(C)、開放性(O)等五個維度。每個維度5個題目,分別計分。</p><p><b>  研究步驟</b></p><p>  采用整群隨機取樣法,在每個年級隨機各選取1或者2個班級進行問卷調(diào)查。</p>

61、;<p>  在被隨機選取的班級中實施問卷調(diào)查,收集每個樣本的人口統(tǒng)計學信息,并施測父母教養(yǎng)方式評價量表、人格特質(zhì)量表、自我妨礙量表。共發(fā)放問卷200份,回收問卷200份,其中有效問卷172份,總有效率86%。</p><p><b>  數(shù)據(jù)整理</b></p><p>  將回收問卷及量表數(shù)據(jù)輸入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軟件SPSS1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統(tǒng)計方法:

62、T檢驗,相關分析。</p><p><b>  研究結果 </b></p><p>  父母教養(yǎng)方式、自我妨礙的性別差異性檢驗</p><p>  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來考察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自我妨礙在性別上的差異,結果如下表5.11所示:</p><p>  5.11 男女大學生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自我妨礙兩獨立樣本T檢驗

63、結果</p><p>  注:* p<0.05;** p<0.01</p><p>  結果顯示:大學生自我妨礙在性別上未顯示出顯著差異,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中的父親情感溫暖理解和母親懲罰嚴厲兩因子在性別上顯示出顯著差異,女性在這些維度上的得分都高于男性。</p><p>  父母教養(yǎng)方式、自我妨礙在年級上的差異性檢驗</p><p> 

64、 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來考察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自我妨礙在年級上的差異,結果如下表5.21所示:</p><p>  5.21 年級對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自我妨礙的單因素方差分析</p><p>  結果顯示: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自我妨礙在年級上未顯示出顯著差異。</p><p>  父母教養(yǎng)方式、人格特質(zhì)和自我妨礙的相關分析</p><p>  為了

65、解父母教養(yǎng)方式、人格特質(zhì)和自我妨礙之間的關系,對父母教養(yǎng)方式、人格特質(zhì)和自我妨礙做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p><p>  結果如表5.31所示:</p><p>  5.31 父母教養(yǎng)方式、人格特質(zhì)和自我妨礙的相關分析</p><p>  結果顯示:人格特質(zhì)中的外傾性與母親過分干涉過度保護因子在0.05水平上顯著負相關,宜人性與父親拒絕否認因子和母親拒絕否認因子在

66、0.05水平上顯著負相關,盡責性與母親拒絕否認因子在0.05水品上顯著負相關,開放性與父親過分干涉因子、父親過度保護因子和母親過分干涉過度保護因子在0.01水平上顯著負相關。自我妨礙與父親過度保護在0.0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與盡責性在0.05水平上顯著負相關。</p><p>  人格特質(zhì)的中介效應檢驗</p><p>  中介效應檢驗需要滿足一系列條件,具體條件如下。</p>

67、<p>  5.41 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圖</p><p>  圖中所列的系數(shù)a、b、c、c*。.分別是三個回歸方程中,預測變量的標準化回歸系數(shù)。X代表預測變量,Y代表效果變量,M代表中介變量,中介效應的檢驗條件為:(l)系數(shù)c顯著;(2)系數(shù)a顯著且系數(shù)b顯著;(3)系數(shù)c*顯著。三個條件都足,說明存在著部分中介效應顯著。若第三個條件不滿足,系數(shù)c*不顯著,則說明存在著顯著的完全中介效應【23】。&

68、lt;/p><p>  由于自我妨礙與盡責性、父親過度保護顯著相關,盡責性與母親拒絕否認顯著相關,不滿足中介效應檢驗程序的前提條件,故停止中介檢驗。</p><p><b>  討論</b></p><p>  自我妨礙在性別、年級上的差異</p><p>  本研究表明,大學生在自我妨礙策略的運用上未顯示出性別差異,這與國

69、內(nèi)外的研究結論不一致。國內(nèi)外研究表明,自我妨礙策略的使用存在性別差異【24】。國外大量的研究發(fā)現(xiàn)(Berglas&Jones,1978;Harris&Snyder,1986;Hirt,E.R.,Deppe,R.K.,&Gordon,L.J.,1991;Hirt,Meerea,&Kimble,2000),男生比女生更傾向于自我妨礙,但是這種差異僅存在于行為式自我妨礙之中,男生和女生都從事自陳式自我妨礙。對于

70、這種性別差異的解釋,最普遍的是因為他人對男女兩性成敗歸因的不同造成的。人們往往把男性的失敗歸因于缺乏努力和運氣等 不穩(wěn)定因素,而把女性的失敗歸因于能力。因此,即使女性采取了不努力等自我妨礙行為,他人還是會把她的失敗歸因為缺乏能力,所以女性比男性較少的使用自我妨礙策略。Hirt& Boris的研究(2003)顯示,男女對能力和努力的價值評價是不同的,男性更看重能力,女性更看重努力【25】。</p><p>

71、  這種結果的不一致可能與自我妨礙的測量方法有關。本研究只以單一的維度來測量,更多的是測量個人報告的自陳式自我妨礙,沒有把自陳式自我妨礙和行為式自我妨礙區(qū)分開來,所所以無法探測到在行動式自我妨礙上的性別差異。這種結果也可能是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以往的研究都是以西方學生為研究對象,他們的性別角色和教育方式與中國學生有很大差異。此外,也可能是由于時代的不同造成的。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女性社會地位不斷地提高,人們對男女觀念

72、也逐步改變,關于男女兩性之間的社會角色差異也在逐步地減小。</p><p>  本研究結論表明,大學生的自我妨礙策略在年紀上也未顯示出顯著差異。關于中國大學生的自我妨礙是否存在著年級上的顯著差異,以往的研究結論還存在著爭議。以往有研究表明大一、大三、大四學生的自我妨礙水平高于大二學生,大一、大三、大四學生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孟婷婷,2006) 【20】;與之相反的是,張靚晶在大學生自我妨礙與自我差異、人格特質(zhì)關系

73、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我妨礙策略在年級上沒有顯著差異。張認為,大學階段的學生已步入成年人的行列,自我概念發(fā)展已趨于穩(wěn)定,其研究所選被試年齡都在18歲以上,對自己的認識和看法不會再有太大波動,因此各年級學生的行為方式也不會有太大差異,所以屬于應對方式的一種的自我妨礙水平在各年級之間基本相同【26】。</p><p>  本研究的結論與張的研究結論一致。除了張的解釋外,很可能還因為大學整體上有一個相對寬松的學習生活氛

74、圍和評價情境,為競爭少數(shù)教育資源而產(chǎn)生的壓力相對較小,考慮到這一情境因素,跨年級的自我妨礙水平整體上未顯示出顯著差異。從研究結論的不同可以看出,關于中國大學生的自我妨礙是否存在著年級上的顯著差異還有待進一步深入。</p><p>  父母教養(yǎng)方式各維度在性別和年級上的差異</p><p>  本研究表明,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中的父親情感溫暖理解和母親懲罰嚴厲兩因子在性別上存在顯著差異,女性在這些維

75、度上的得分都高于男性,即父親對女生表現(xiàn)出了更多的情感溫暖和理解,有可能是因為,一,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講,在親子關系中,相對而言父女關系對女性的影響更為重要;二,從文化的角度來講,男權主流文化視野下的女生形象是嬌嫩的和需要呵護的,父親多疼愛理解女兒正是這一文化模式的寫照。比較有意思的對比是,本研究發(fā)現(xiàn)母親則對女生表現(xiàn)出更多的嚴厲和懲罰,也就是說母女關系相對緊張。這可能是因為,女性相對而言更重視親密關系,心思情感更細膩,因而同性之間的矛盾更

76、容易產(chǎn)生持久的影響,男權主流文化也對女性有更多的壓抑和限制,因而矛盾更易內(nèi)化壓抑乃至轉(zhuǎn)移,進而綜合起來容易形成負性的母女關系投射模式。</p><p>  本研究的結果與張英軍的研究結果不一樣。張英軍的研究表明【27】,家庭教養(yǎng)方式中的父親懲罰嚴厲、父親過分干涉、父親拒絕否認、父親過度保護、母親過分干涉保護、母親拒絕否認、母親懲罰嚴厲維度在性別上存在顯著差異,男生在這些維度上得分均顯著高于女生。其中,母子關系不和

77、諧的程度要高于母女關系的,他認為是因為男性進入青春期后,較之女性更為獨立叛逆,故與父母沖突較多,而女性則較為內(nèi)斂,對親子關系有更多的依賴,在親子關系中更為主動,使得父母較為放心滿意,所以親子關系相對來說比較和諧。其實,兩種研究結果并不矛盾,都可以在現(xiàn)實中找到依據(jù)。順著張的解釋進一步闡發(fā),很可能是這樣,男生因為更為獨立大膽,與父母“沖突”更多,進而親子矛盾也容易釋放,故反而關系可能更和諧,而女生,則因為內(nèi)斂,與父母表面“沖突”很少,實則很

78、容易積累矛盾,故反而關系可能更緊張,正像本研究表明的那樣,母女關系就比較緊張。關于研究結論不,同更為深刻的原因則是,兩個研究的研究方法類似,更多的是測量個人報告的自陳式自我妨礙,即測量外顯的態(tài)度體驗,都不能檢測到更為本質(zhì)的、穩(wěn)定的內(nèi)隱的態(tài)度,所以結論上會有較大的差異。</p><p>  本研究表明,父母教養(yǎng)方式在年級上未顯示出顯著差異。很可能是因為,進入大學階段后,大學生在各方面已日趨接近成人,人格獨立性和自我

79、同一性已相對穩(wěn)定,生活上與父母的互動交往較少,受父母的影響也較小,所以各個年級在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上無顯著性差異。</p><p>  父母教養(yǎng)方式、人格特質(zhì)和自我妨礙的相關分析</p><p>  先討論人格特質(zhì)和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相關性。本研究發(fā)現(xiàn),人格特質(zhì)中的外傾性與母親過分干涉過度保護因子顯著負相關,宜人性與父親拒絕否認因子和母親拒絕否認因子顯著負相關,盡責性與母親拒絕否認因子顯著負相關,開

80、放性與父親過分干涉因子、父親過度保護因子和母親過分干涉過度保護因子顯著負相關。綜上所述即,母親對子女過分干涉過度保護的養(yǎng)育方式可能會使子女變得內(nèi)向、缺乏精力,父母對子女否認拒絕較多可能會使子女多敵意多懷疑,攻擊性強,母親對子女多否認可能會使子女較散漫、缺乏自制力,父母對子女干涉過多、保護過度可能會使子女較為保守和低開放性。簡而言之,消極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可能會對人格的形成發(fā)育產(chǎn)生負面的影響。另外,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顯著相關的人格特質(zhì)四因子均和母

81、親教養(yǎng)方式顯著相關,其中只有兩個因子和父親教養(yǎng)方式相關,則表明母親教養(yǎng)方式對子女人格特質(zhì)的影響更為重要,在主流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下,父親更多地扮演了養(yǎng)家糊口的角色,母親則更多地介入對子女的教養(yǎng),這可能是產(chǎn)生上述結果的主要原因。這也提醒我們現(xiàn)在的和潛在的父母,尤其是母親,在教育子女上也要不斷學習,與時俱進,培養(yǎng)積極的養(yǎng)育方式并克服消極的養(yǎng)育方式,創(chuàng)造自由、平等、尊重</p><p>  其次討論自我妨礙和人格特質(zhì)的相關

82、性。本研究發(fā)現(xiàn),自我妨礙與人格特質(zhì)的盡責性顯著負相關。盡責性涉及“有利于任務和目標直接指向的行為和社會規(guī)定的動機控制”,盡責性得分較低的人,缺乏自制力和毅力,做事比較散漫缺乏條理,對事物缺乏明晰的認識和把握。這些行為特點和自我妨礙者有很多重合。本研究中人格特質(zhì)五因子中只有盡責性與大學生自我妨礙顯著相關,部分地和前人的研究一致;前人的研究中至少盡責性和情緒穩(wěn)定性與大學生自我妨礙相關。這表明,關于自我妨礙和人格特質(zhì)之間的關系研究有待深入。&

83、lt;/p><p>  再次討論自我妨礙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相關性。本研究發(fā)現(xiàn),自我妨礙與父親過度保護顯著正相關。父親采用過度保護的教育模式,很容易打破父子關系的界限,壓抑甚至損害子女的自我意識的發(fā)育成長,這就會使子女在面對學習、生活中的事情時缺乏主見,主動性較差,害怕承擔不良的后果,繼而導低自我價值感和自我效能感,這樣的個體更易采用自我妨礙策略來保護自己的自我價值。本文的這個結論和有些人的研究是一致的。Julie,W.

84、& Sabina, K.(2006)的研究表明:高水平的過度保護會導致高水平的自我妨礙。這個結論和以往另一些人的研究的不同在于,本研究中父母教養(yǎng)方式諸變量只有父親過度保護因子與自我妨礙顯著相關,而既往的有些研究中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中多個變量都與自我妨礙顯著相關。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自我妨礙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的研究。</p><p><b>  中介效應分析</b></p><p

85、>  以往的研究表明,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中的多個因子、人格特質(zhì)中的多個因子以及自我妨礙之間存在著顯著相關性,所以假設可能存在著人格特質(zhì)的中介效應。不過,本研究未能檢測到人格特質(zhì)在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自我妨礙之間的中介效應。從結果來看,由于自我妨礙與盡責性、父親過度保護顯著相關,盡責性與母親拒絕否認顯著相關,不滿足中介效應檢驗程序的前提條件,所以停止了人格特質(zhì)的中介效應檢驗。進一步深究之,本研究中大學生自我妨礙只和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中的父親過度保護因

86、子顯著正相關,而以往的研究則表明大學生自我妨礙和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多個因子顯著相關,相比之下,本研究中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自我妨礙之間的相關關系比較薄弱,導致不滿足中介效應的檢驗條件。究其原因,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測量工具的問題。本研究測量的主要是自陳式自我妨礙,即測量外顯的態(tài)度體驗,而非更為穩(wěn)定的內(nèi)在態(tài)度或行為模式,因而對自我妨礙行為的測量效度不高。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被試問題。本研究的被試是在校的一般大學生,而非對心理問題感興趣的志愿者,有一部分被

87、試的答題認真度不高,因而影響了本研究的效度,進而無法達到預測的效果。</p><p><b>  結論</b></p><p><b>  研究結論</b></p><p>  本研究主要考察了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人格特質(zhì)和自我妨礙在性別、年級上的差異,以及父母教養(yǎng)方式、人格特質(zhì)和自我妨礙三者之間的關系,主要得出以下結論:

88、</p><p> ?。?T檢驗結果顯示,大學生自我妨礙不存在性別上的顯著差異,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中的父親情感溫暖理解和母親懲罰嚴厲兩因子在性別上存在顯著差異,女性在這些維度上的得分都高于男性。</p><p>  2.方差分析顯示,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自我妨礙在年級上無顯著差異</p><p> ?。?相關分析顯示,人格特質(zhì)中的外傾性與母親過分干涉過度保護因子顯著負相關

89、,宜人性與父親拒絕否認因子和母親拒絕否認因子顯著負相關,盡責性與母親拒絕否認因子顯著負相關,開放性與父親過分干涉因子、父親過度保護因子和母親過分干涉過度保護因子顯著負相關。自我妨礙與父親過度保護顯著正相關。自我妨礙與人格特質(zhì)的盡責性顯著負相關。 </p><p>  4.人格特質(zhì)在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自我妨礙之間不存在中介效應。</p><p>  本研究初步探討了大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人格特質(zhì)與

90、自我妨礙的關系,有些結論得到以往研究的支持,有些結論還存在一些異議,而且由于本研究所選被試為大學生,研究結果可能也與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的年齡、個性、心理特點有關,在其他群體是否有這樣的結果還未知,有待于進一步研究。</p><p><b>  研究展望</b></p><p>  本研究嘗試著探索父母教養(yǎng)方式通過人格特質(zhì)影響自我妨礙的具體機制,雖然未能驗證假設,但依然

91、深化了相關認識,為后續(xù)的相關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數(shù)據(jù)參考和借鑒。也存在著明顯的不足之處,仍然有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深入。</p><p>  1.本研究的被試是寧波大學一般的在校大學生,一些被試對問卷的認真度不高,從而導致問卷效度不高,收錄的數(shù)據(jù)質(zhì)量也不是很好,對研究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要注意對被試進行選擇,最好是能夠收集到足夠多的志愿者被試進行測量。</p><p>  2.

92、本研究的問卷總共三份,題目很多,給被試帶來了不小的心理負擔和壓力,影響了答題質(zhì)量,進而影響了研究的質(zhì)量。</p><p>  3. 自我妨礙包括自陳式和行動式兩類,本研究中自我妨礙的測量只采用問卷調(diào)查的方式,測出的結果只是表明了個體的自我妨礙意向,沒有對行為上的自我妨礙與人格特質(zhì)及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進行探討,這有待于進一步的全面研究。</p><p>  4. 大五人格量表建立所依據(jù)的是詞

93、匯學假設,有很明顯的文化特點,不同文化中描述人格特點的形容詞不同,或者同一個形容詞在不同文化中的含義不同,因此,大五人格量表不一定完全適合中國人的情況。因此,今后的研究可以考慮其他更具普世性的人格量表,或者對大五人格量表進行本土化的修訂。</p><p>  5. 鑒于研究者本人的知識范圍、能力水平、精力財力均有限制,無法對父母教養(yǎng)方式影響自我妨礙的中介變量作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提高與完善

94、。</p><p><b>  參考文獻</b></p><p>  [1] 李曉東 袁冬華. 國外關于自我妨礙的研究進展.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4期</p><p>  [2] Tice D M. Esteem protection or enhancement self-handicapping motives and

95、attributions differ by trait self-esteem[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1,60(5):320-338.</p><p>  [3] Yu-Ping Chang(2010). A Study of EFL college students’ self-handicapping and English p

96、erformance.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Volume 2, Issue 2, Pages 2006-2010</p><p>  [4]Sonia H. Greaven , Darcy A. Santor, Richard Thompson,and David C. Zuroff (1971). Adolescent Self-Handicapping, Depre

97、ssive Affect, and Maternal Parenting Style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Volume 29, Number 6, 631-646</p><p>  [5] Arkin R M,Baumgardener A H. Self-handicapping[M].Orlando,FL:Aca-demic Press,1985.169-2

98、02.</p><p>  [6] 鄭應霞. 大學生學業(yè)自我妨礙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華中師范大學.2007</p><p>  [7] 顏培玲 劉鵬. 國內(nèi)學業(yè)自我妨礙研究綜述 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6期</p><p>  [8] 陳穎. 父母教養(yǎng)方式相關研究文獻綜述. 中外企業(yè)家. 2010年 04期 </p><

99、p>  [9][20][22] 張英軍.初中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內(nèi)隱自尊與自我妨礙的關系研究. 河北師范大學.2008</p><p>  [10] 楊麗珠等.幼兒氣質(zhì)與母親教養(yǎng)方式的選擇[J].心理科學,1998,2l:4.</p><p>  [11] 方平,熊端琴,郭春彥.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子女學業(yè)成就影響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3,26(1)</p><p&

100、gt;  [12] 岳冬梅.父母養(yǎng)育方式評價量表(EMBU)[J].《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3年增刊,1993.</p><p>  [13] 左占偉.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初中生年級、性別的關系研究[J].石家莊師范??茖W校學報,2003,5(5).</p><p>  [14] 蘆朝霞.中學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自我價值感與學業(yè)成績的關系研究[D].山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

101、005.</p><p>  [15] 賈國敬等. 父親教養(yǎng)方式、完美主義與大學生自我妨礙行為的相關研究.青少年研究—山東省團校學報.2010年5期.</p><p>  [16] 彭聃齡. 普通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442-449</p><p>  [17] 李東斌等. 自我妨礙研究新進展. 《心理科學》.2009年05期.</p>

102、<p>  [18] 楊麗. 大學生自我妨礙及其與大五人格、情緒智力的關系. 《湖南師范大學》 2008年</p><p>  [19] 杜宇峰,李永超等. 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初中生人格的相關分析.《精神醫(yī)學雜志》2008年21卷6期.445-446</p><p>  [20] 徐雪萍. 大學生人格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相關研究. 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2期</p>

103、<p>  [21] 盧旨明. 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子女個性關系的研究. 《華西醫(yī)學》1998年第2期</p><p>  [22] 汪金等. 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大學生人格特點關系淺析. 商品和質(zhì)量理論研究.2010年1期.</p><p>  [23] 溫忠麟,侯杰泰,張雷(2005).調(diào)節(jié)效應與中介效應的比較和應用.心理學報,37(2),268一274</p><

104、p>  [24] 李春方. 成就情景中的自我妨礙研究述評. 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4年26卷1期</p><p>  [25]Rhodwalt F.If-handicapping: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preference for anticipatory,self-protective acts.In Higgins R L.Snyder C R,Berg

105、las S. Self-handicapping:The paradox that isn’t.New York:Plenum Press,1990:69-106.</p><p>  [26] 張靚晶. 大學生自我妨礙與自我差異、人格特質(zhì)關系研究. 首都師范大學.2008</p><p><b>  附錄</b></p><p><b&

106、gt;  心理調(diào)查問卷</b></p><p><b>  親愛的同學:</b></p><p><b>  您好!</b></p><p>  感謝您抽出寶貴的時間來完成這份問卷。本調(diào)查主要涉及大學生家庭教養(yǎng)方式、人格特質(zhì)與自我妨礙相關度等內(nèi)容的研究。請您仔細閱讀相關提示,根據(jù)問卷要求,如實地認真地填寫并且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