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 四 章,第一節(jié) 學前兒童游戲的分類,目錄,一、 根據兒童發(fā)展的分類法 二、 根據游戲活動的分類法,一、 根據兒童發(fā)展的分類法,以兒童生長發(fā)育中出現(xiàn)明顯的重要變化為分界線,以兒童年齡發(fā)展特征為依據,來劃分兒童游戲的類型,這是一種被廣泛接受的游戲分類方法,是以兒童發(fā)展階段為參照系統(tǒng)的分類方法。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他們使用游戲材料的方式不同,游戲的類型也不同。 (一) 認知的分類 1 感覺運動游戲 2 象征性游
2、戲 3 結構游戲 4 規(guī)則游戲,1 感覺運動游戲(練習性游戲),感覺運動游戲是兒童最早出現(xiàn)的一種游戲形式,一般處于從兒童出生到2歲這一階段。兒童主要是通過感知和動作來認識環(huán)境、與人交往的,他們的游戲最初是通過自己的身體作為游戲的中心,逐漸地會擺弄與操作具體物體,并不斷反復練習已有動作,從簡單的、重復的練習中,嘗試發(fā)現(xiàn)、探索新的動作,從而使自身獲得發(fā)展。在反復的成功的擺弄和練習中,獲得愉快的體驗。游戲
3、的驅力就是獲得“機能性的快樂”、“動”即快樂。該游戲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為徒手游戲或重復的操作物體的游戲。,2 象征性游戲,象征性游戲是2~7歲學前兒童最典型的游戲形式。象征即用具體的事物表現(xiàn)某種特殊意義,游戲中出現(xiàn)了象征物或替代物,兒童把一種東西當做另一種東西來使用即“以物代物”、把自己假裝成另一個人即“以人代人”,是象征的表現(xiàn)形式。游戲中的主要特征是模仿和想象,角色游戲是其主要的表現(xiàn)形式。通過象征性游戲,兒童可以脫離當前對實物的知覺,以
4、象征代替實物并學會用語言符號進行思維,體現(xiàn)著兒童認知發(fā)展的水平。,3 結構游戲,結構游戲是兒童利用各種不同的結構材料來建構、反映現(xiàn)實生活中的物體的活動。它是游戲活動向非游戲活動的過渡,前期帶有象征性,后期逐漸成為一種智力活動。,4 規(guī)則游戲,規(guī)則游戲是7~11歲的兒童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進行的、帶有競賽性質的游戲,參加游戲的兒童必須在兩人以上。,(二) 社會性的分類,美國學者帕頓從兒童社會行為發(fā)展的角度,把游戲分為以下六種: 1 偶
5、然的行為 2 旁觀 3 獨自游戲 4 平行游戲 5 聯(lián)合游戲 6 合作游戲,1 偶然的行為,又稱無所事事兒童不是在玩,而是注視著身邊突然發(fā)生的使他感興趣的事情,或擺弄自己的身體,或從椅子上爬上爬下,到處亂轉,或是坐在一個地方東張西望。,2 旁觀,又稱游戲的旁觀者兒童大部分時間是在看其他兒童玩,聽他們談話,或向他們提問題,但并沒有表示出要參加游戲。只是明確地觀察、注視某幾個兒童或群體的游戲,對所發(fā)生的一切都心
6、中有數(shù)。 3 獨自游戲又稱單獨的游戲兒童獨自一個人在玩玩具,所使用的玩具與周圍其他兒童的不同。他只專注于自己的活動,不管別人在做什么,也沒有作出接近其他兒童的嘗試,4 平行游戲,兒童仍然是獨自在玩,但他所玩的玩具同周圍兒童所玩的玩具是類似的,他在同伴旁邊玩,而不是與同伴一起玩。 5 聯(lián)合游戲 兒童仍以自己的興趣為中心,但開始有較大的興趣與其他兒童一起玩,同處于一個集體之中開展游戲,時常發(fā)生許多如借
7、還玩具、短暫交談的行為,但還沒有建立共同目標。兒童個人的興趣還不屬于集體,做自己愿做的事情。 6 合作游戲 兒童以集體共同目標為中心,在游戲中相互合作并努力達到目的。游戲中有明確的分工、合作及規(guī)則意識,有一到兩個游戲的領導者。,(三) 情緒體驗的分類,比勒根據兒童在游戲中的不同體驗形式,將游戲分為四大類: 1 機能性游戲2 想象性游戲3 接受性游戲4 制作性游戲,1 機能性游戲,機能性游戲是一種
8、在身體運動本身看到產生快感的游戲。嬰兒期的游戲多屬于這種游戲,三四歲以后完全消失。如動手腳、伸舌頭、上下樓梯、捉迷藏等。 2 想象性游戲 想象性游戲也稱模擬游戲,指利用玩具來模仿各種人和事物的游戲,一般從2歲左右開始,隨年齡的增加而逐漸增多。如燒飯、木偶戲等游戲。,3 接受性游戲,通過聽童話故事、看畫冊、聽音樂等以理解為主的游戲。兒童處于被動地位愉快地欣賞所見所聞的游戲。 4 制作性游戲兒童用積木、黏土等主動地進行
9、創(chuàng)造并欣賞結果的游戲。從2歲開始,5歲左右較多。如搭積木、折紙、玩沙、繪畫、泥工等。,(四) 根據游戲發(fā)展理論進行的分類,1 探索性活動 開始于嬰兒早期并持續(xù)終身,當個體面臨新的物理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時出現(xiàn)。雖然探索活動的模式會有所改變,花費的時間會因經驗的積累而下降,但這一活動貫穿一生。2 感覺運動/練習性游戲 開始于出生后的4~6月,延續(xù)至嬰兒、幼兒期的最初的游戲形式。以后繼續(xù)發(fā)展,每當需要掌握新的技能(如打球等)時,就會有這
10、種練習。,3 假裝/象征性游戲,在將近1歲時出現(xiàn),于幼兒期達到明顯的高峰。雖然小學兒童仍有明顯的象征性游戲(特別在非公眾場合——家中或校外戶外活動場中),但游戲的性質變得“小型化”——用紙偶、玩具兵等小物件來替代游戲者本人;變得“抽象化”——用觀念和語言來替代身體的行為;變得更“社會化”——游戲有了新的定義和喻義(如表演“滑稽短劇”) 。,4 規(guī)則游戲,開始于嬰兒參與成人發(fā)起的嬉戲活動,以后在幼兒自發(fā)的社會性游戲中出現(xiàn)了規(guī)則游戲的雛
11、形。幼兒期有一些通常由成人發(fā)起的簡單的規(guī)則游戲。學齡初期規(guī)則游戲的數(shù)量和復雜性不斷發(fā)展,至小學中期達到高峰,然后發(fā)生類似象征性游戲的演化:變得“小型化”——進入桌面游戲;變得“抽象化”——出現(xiàn)紙筆游戲或猜謎游戲;變得“社會化”——出現(xiàn)運動競賽和其他一些有正規(guī)規(guī)則的游戲。,5 結構游戲,當感覺運動/練習性游戲開始衰退、象征性游戲開始減少時,綜合了操作性和象征性因素的結構游戲逐漸成為主要的游戲形式。小年齡兒童的結構游戲較多地反映具體的事物
12、(如“房子”等),年長些的兒童則更多地反映抽象的概念(如“戰(zhàn)爭”或“和平”的情景等)。這些行為持續(xù)到青少年期和成年期,逐漸演化成藝術、手工藝、建筑創(chuàng)作等,6 象征性規(guī)則游戲,雖然許多早期的游戲帶有象征的因素,許多象征性游戲又帶有一定的規(guī)則,但直至小學期象征性規(guī)則游戲才成為主要的游戲形式。這類游戲將規(guī)則的結構與象征性的內容相結合。這類游戲盛于青少年期和成年期,基本的規(guī)則結構相對穩(wěn)定,而象征性內容可因年齡、性別或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
13、五) 按發(fā)展順序對假想游戲的分類,1 感覺運動游戲2. 初期的假想游戲3. 物體假想性游戲4. 代替性假想游戲5. 社會戲劇性游戲6. 角色的知覺7. 規(guī)則性的比賽,1 感覺運動游戲,在出生后的頭12個月存在,包括運用各種有效的感覺運動策略探索和操縱物體(比如,把物體放到嘴中,搖動物體,將它們扔掉和移動它們)。 2 初期的假想游戲在2歲的早期出現(xiàn),此時兒童開始以他們自己的意圖來使用物體,并完全是假想的(如,用玩具
14、的勺子和梳子來喂和梳理自己)。這種活動的指向仍針對兒童自己的身體。,3 物體假想性游戲,在15~21個月時出現(xiàn),兒童的假想不再針對自己,而開始與玩具或其他人進行有關的假想游戲(如,用玩具勺子喂玩具娃娃,用玩具梳子梳理媽媽的頭發(fā))。 4 代替性假想游戲2~3歲的兒童可以用物體來代替其他事物而不是它們自己(如,一個木塊成為一輛汽車,塑料瓶則成為一艘船)。,5 社會戲劇性游戲,在5歲時產生這種游戲,兒童開始扮演一些角色,并假想其他
15、人也如此(如,一個護士或醫(yī)生,母親或父親)。 6 角色的知覺 這標志著又發(fā)展了一步,兒童大約從6歲開始,產生給別人安排角色的行為,并對角色的活動進行精心設計。7 規(guī)則性的比賽 從7~8歲開始出現(xiàn)并一直發(fā)展下去,兒童逐漸開始用特殊的規(guī)則的比賽來替代假想游戲。,二、 根據游戲活動的分類法,從游戲自身橫向的角度,按照每一發(fā)展階段中游戲活動的類型對游戲進行分類,這種分類方法對描述兒童的游戲行為提供了依據。這種分類有的以理論假設為
16、指導,也有的以自然觀察為指導來對游戲進行分類。,(一) 以游戲的特征分類,1 功能游戲指一些簡單的肌肉活動,包括行動的和言語的,開展游戲的目的是對表現(xiàn)形式加以操作。兒童嘗試新動作、模仿自己和他人。游戲使他們了解自己身體的能力,去探索、體驗周圍環(huán)境。2 建構游戲兒童從形式創(chuàng)造中獲得樂趣。通過學習使用材料,他們把自己看成是事物的創(chuàng)造者。,3 扮演游戲,用以展示身體技能、創(chuàng)造能力以及社會性技能的象征性游戲。通過現(xiàn)實與幻想來滿足愿望
17、和需要,把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連結起來。扮演角色的兩個主要因素是對成人現(xiàn)實世界的模仿和想象、裝扮非現(xiàn)實的游戲。扮演游戲在兒童2歲左右開始,到了3歲左右時,產生了扮演游戲的最高形式——社會角色游戲,兒童通過模仿別人的言行偽裝成其他人。這種偽裝依賴于言語表達,言語的功能表現(xiàn)在:① 表明一個角色,如“我是……”;② 識別一個客體的想象特征,如某兒童手持一塊積木對同伴說:“我買了面包回來”;③ 替代一個動作,如“我在擦玻璃”;④ 描述一個情景。
18、,4 規(guī)則游戲,開始于學齡期,延續(xù)到成年期的主要活動。參與游戲者必須能根據規(guī)則控制行為、活動和反應以有效地參加到集體活動中去。,(二) 以游戲的內容分類,布瑞恩·薩頓·史密斯在廣泛吸收別人理論的基礎上,結合跨文化研究形成了其獨特的游戲分類法。1 模仿游戲2 探索游戲 3 嘗試游戲4 造型游戲,1 模仿游戲,兒童從出生到1歲,重復做自己會做的事情。1歲半時,兒童會延遲模仿幾小時甚至幾天,直到一個比
19、較適于重復的時間;2歲時,五官的知覺和認知技能使兒童能模仿他人;3歲時,在角色中裝扮他人;4歲時,角度游戲與想象混合,轉化為想象性的社會角色游戲。在集體成員中可以交換和分擔扮演一般角色和主角。 2 探索游戲 在嬰兒6個月時便出現(xiàn),以舌和手當做探索的工具,在第二、三年時,這類游戲增多了,且變得更加復雜。言語探索以笑話、謎語以及同音詞的方式一直延續(xù)到學齡期。,3 嘗試游戲,包括對身體技能和社會性技能的自我評價。在第二年,兒童集中學
20、習大肌肉活動技能;由于身體技能和社會活動的增長,學齡期導致了復雜的躲避游戲,如捉迷藏。通過此類游戲,兒童不僅學習并加強了身體和社會技能,而且提高了自我意識并學會了控制記憶和沖動。4 造型游戲 開始于4歲,兒童以富于想象的建造房子等活動為游戲的目的,并常常伴隨著扮演角色或社會角色游戲活動。,(三) 以游戲的主題分類,心理學家比拉認為游戲的主題類型是日趨完善的,它主要經歷了五種游戲類型: 1 未分化型2 累
21、積型3 連續(xù)型4 分節(jié)型5 統(tǒng)一型,1 未分化型,這是一種最簡單的游戲類型,幾乎每隔2~3分鐘就出現(xiàn)一種不同的動作,而且每個動作都是無規(guī)則的。如,擺弄玩具或在椅子上跳等。這是1歲左右兒童的典型游戲。 2 累積型 這是一種把片斷性的游戲活動連接起來的游戲類型。如,看幾分鐘畫冊后,又在紙上亂涂幾分鐘,之后又玩起布娃娃來,在1個小時內能進行4~9種游戲。這類游戲一般在2~3歲時比較多見。,3 連續(xù)型,這是一種對同一類型
22、的游戲能連續(xù)玩耍近1小時的游戲,在一個游戲后連續(xù)一種與前一個游戲內容無關的游戲,或是插入其他的游戲。這種游戲一般多見于2~4歲期間。 4 分節(jié)型 這是一種把完整的游戲分成兩次或三次來進行的游戲。如,玩膩了畫畫,就換玩沙子。這種游戲在4~6歲兒童中較為多見。 5 統(tǒng)一型 延長分節(jié)型游戲的時間(1個小時左右)就是統(tǒng)一型游戲。與連續(xù)型游戲不同的是,整個游戲是在統(tǒng)一的主題、目標下進行的,游戲內容彼此有聯(lián)系,游戲方式也基本一致。這種游
23、戲同分節(jié)型游戲一樣,在年齡稍大的兒童中較為多見。,(四) 以利用的替代物分類,游戲替代物的變化,體現(xiàn)了兒童游戲中的抽象性、概括性的發(fā)展。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階段: 1 用與實物相似的替代物 幼小兒童往往用與實物相似的替代物游戲,因為他們的思維帶有直覺行動性,思維的抽象性、概括性很差。他們對實物的知覺比對實物所代表的意義在思想上更占優(yōu)勢。所以此時的游戲依賴于與實物在外形、功用上都十分相似的專用替代物,主要是一些特制的玩具,如炊具、餐
24、具、娃娃等。如果給他們與實物相似性低的替代物,他們往往會拒絕。有人觀察2歲半那一組的孩子,給他們一輛玩具汽車,要求他們把它當做鏟子使用,結果他們中的許多人僅把汽車放在桌上推來推去。還有一些孩子則干脆拒絕:“不,我不能,這是汽車。”,2 用與實物相似性較低的替代物,幼兒中期(4~5歲),隨著知識經驗的豐富、聯(lián)想能力的提高,逐漸能脫離專用替代物,選擇一些離開原來實物功用的替代物。此時的孩子,思維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雖然不能完全離開實物,但
25、一般來說意義已比實物重要。替代物與實物的相似性減少,通用性增大,一物可以多用。如小棒可以分別代替筷子、刀、勺、炒菜鏟、搟面杖、注射器、體溫表等。兒童年齡越大,使用替代物的范圍也越大。有人用相同數(shù)量的游戲材料讓不同年齡組的孩子來作替代物,結果3~3歲半組代替了35種物品,3歲半~4歲組代替了54種;而4~4歲半組被替代物數(shù)量多達76種。,3 不依賴于實物(用語言、動作等)的替代,幼兒晚期(6~7歲)思維逐漸向抽象性、概括性過渡,對事物的
26、關系、意義有了更深的理解,心理活動的隨意機能也進一步發(fā)展,在游戲中表現(xiàn)出可脫離實物,完全憑借想象以語言或動作來替代物品。如用斟酒的動作和小心翼翼的端杯動作來替代酒,盡管實際上杯中空無一物,甚至根本不需要“杯”;用朝空中抓一把、撒向小鍋的動作配以語言“放點鹽”來替代“炒菜”中所需要的“鹽”等等。,(五) 依據游戲教育作用的分類,蘇聯(lián)的學前教育注重從教育角度研究游戲,根據教育實踐中如何以游戲作為促進發(fā)展的途徑,依游戲的教育作用進行分類,將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學前兒童游戲
- 學前兒童游戲教程
- 學前兒童游戲論
- 學前兒童游戲論
- 學前兒童游戲的本質與特征
- 學前兒童游戲活動中的保育
- 學前兒童游戲指導 參考答案
- 《學前兒童游戲教程》綜合練習試題
- 學前兒童英語游戲的有效融入研究
- (林小青)30003學前兒童游戲指導
- 學前兒童游戲課程實踐教學與成果掠影角色游戲
- 積木建構游戲與學前兒童數(shù)學教育
- 《學前兒童游戲》網上復習題庫
- 基于學前兒童游戲行為特征的兒童家具設計方法研究.pdf
- 《學前兒童游戲》練習題庫及答案
- 《學前兒童游戲》練習題庫和答案
- 《學前兒童游戲》練習題庫及答案
- 體育游戲教學對學前兒童體質發(fā)展的研究.pdf
- 試析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游戲化
- 學前兒童教育游戲軟件設計研究.pdf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