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介入與村民行動——汶川地震后羌族村寨社會結構重組的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5.12汶川大地震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其中受災最嚴重的是四川的山區(qū)以及周邊地區(qū),這恰恰是我國最為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族的聚居地。為數不多的羌族在這次地震中遭到了近乎毀滅性的打擊,他們在震后的恢復情況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目前災后重建工作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黨和國家投入和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予以支持,以期盡快幫助災民擺脫地震的負面影響。但地震的破壞涉及到方方面面,災后重建過程中也面臨著大量的現實問題需要解決。而且重建政策在城鎮(zhèn)和農村不盡

2、相同:城鎮(zhèn)由各個省市進行對口援助,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劃;而農村,尤其是受災不是非常嚴重的村莊,則更多的需要自我恢復的能力。這就給本文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來觀察羌族村寨在社會結構重組過程和模式,故筆者在本文著重關注羌族村寨在災后村莊秩序的恢復和社會結構的重組問題。本文是作者和項目組成員在兩次深入實地調查地點,運用結構訪談法和深度的個案訪談,加之與當地羌族人民共同生活的觀察完成的一篇論文。在本篇論文中,筆者選取了“國家—社會”視角對災后重建中,國家

3、力量的介入和村民行動的互動情形進行了描述和研究。同時,文章在某種程度上也構成了一項地震社會學和災害社會學研究,因為本文試圖通過對在救助和重建中,對震后日常生活的應急、震后經濟生產的恢復、震后宗教信仰的維續(xù)、村莊基礎設施的改造、公共服務的提供、房屋重建的爭端等內容進行了描述。通過對上述內容的分析,本文的落腳點放在國家和村民兩者各自的行動邏輯和國家的資源提供方式,以闡釋震后村莊社會結構重組的模式。通過對這種模式的形成要素進行深入解析,筆者對

4、遭遇重大破壞的農村社會結構的再生成給予歸納性總結和理論升華。本文的理論創(chuàng)新點在于提出了一組關于國家和村民互動模式,它們分別是基于鄉(xiāng)村內部的私人領域,基于國家范疇的公共領域和國家-鄉(xiāng)村交織在一起的共生領域。這三個領域的形態(tài)各不相同,并且在行動主體,實踐領域、功能和價值取向上各有特點。這三者基本上涵蓋了災后羌族村寨的生活秩序和社會結構從無序逐漸走向穩(wěn)定的基本形態(tài)。因為一個羌族村寨作為一個完整的社會系統(tǒng),在應對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時,通常能啟動一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