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統(tǒng)解剖ppt課件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5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呼吸系統(tǒng)解剖,趙建2018.01.10,呼吸系統(tǒng),,呼吸道,肺,,,上呼吸道:鼻、咽、喉,下呼吸道:氣管、各級支氣管,肺實質:支氣管樹、肺泡,肺間質:結締組織、血管、淋巴管、淋巴結、神經(jīng),一、呼吸系統(tǒng)功能 1、氣體交換:吸入氧,排出 二氧化碳 2、發(fā)音、嗅覺、協(xié)助靜脈血回流入心等,上呼吸道:鼻、咽、喉,鼻,黏膜,分為:嗅部呼吸部,咽是消化和呼吸的共用管道。 鼻咽部 口咽部 喉咽部,,喉軟

2、骨,甲狀軟骨環(huán)狀軟骨會厭軟骨勺狀軟骨(成對),,,,喉腔,兩對皺襞 前庭襞 聲 襞 兩個裂 前庭裂 聲門裂(喉腔最狹窄部位) 三個部分 喉前庭 喉中間腔 聲門下腔,,,,上呼吸道,鼻腔:容積約20ml,三個鼻甲表面積達160cm2,形狀不規(guī)則,黏膜下豐富的毛細血管和黏液分泌

3、,起加溫、濕化和過濾功能。 咽:是氣體進入下呼吸道門戶,也是食物必經(jīng)之路。正常咽功能可保證食物及口腔分泌物不流入呼吸道。(氣管插管、氣管切開患者吞咽功能障礙,咽部分泌物易流入氣管內,成為院內獲得性肺炎的重要原因。),,下呼吸道,自氣管向下逐漸分支,通常一分為二,每分一支,其總面積比上一級至少大20%左右。從氣管到末梢,通常分為23級。按功能分: 傳導氣道(0~16級)和呼吸區(qū)(17~23級) 胸外氣道和中心氣道(胸內氣道和肺

4、外部分 主支氣管,其組織硬韌,有軟骨支撐,管徑 受呼吸影響小) 大氣道和小氣道(吸氣狀態(tài)下管徑小于2mm者, 包括部分小支氣管和細支氣管)。,氣管:位置C6至T5、6之間,全長10~12cm,前后徑1.5~2.0cm,左右徑2.0~2.5cm,分叉位于T5上部,胸骨角或稍下,氣管插管時應注意以上參數(shù)。氣管軟骨環(huán)14~16個,氣管切開一般在2~4軟骨環(huán)進行。主支氣管:右主支氣管短而寬

5、,偏斜較小,氣管插管或異物易進入;左主支氣管與軸線偏斜較大,但較細而長,引流效果差而易發(fā)生支氣管擴張。,支氣管,氣管及各級支氣管的結構特點,隨支氣管分支,軟骨環(huán)減少,平滑肌增多,胸內壓對支氣管內徑影響增加,尤其肺氣腫患者,當胸內壓大于50cmH2O時支氣管可被壓閉。一個細支氣管分成18個一級終末細支氣管,總截面積大增,氣管截面積5cm2,至呼吸道末端達1000cm2,面積增加200倍之多。小氣道為內徑小于或等于2mm的支氣管,僅占呼

6、吸道阻力的1/10,橫截面積大,使氣流流速變慢,均勻進入肺泡;管腔窄、壁薄、無軟骨支撐,易發(fā)生黏液阻塞、炎癥。DPB和支氣管擴張易影響此部分而導致低氧血癥。,肺,肺是呼吸系統(tǒng)最重要的器官,也是氣體交換的場所。新生兒的肺呈淡紅色,成年人呈暗紅色,老年人為藍黑色。,(一)肺的位置,肺位于胸腔內,左、右各一,分別居于縱隔兩側,其下方為膈,外側為肋和肋間隙,最高點(肺尖)可突出到胸廓上口達頸根部。,(二)肺的形態(tài)和結構,肺的形態(tài)近似圓錐形,具有

7、:,,三,1、肺的導管部,2、肺的呼吸部包括: 呼吸性細支氣管 肺泡管 肺泡囊 肺泡,CO2,O2,呼吸膜 正常呼吸膜非常薄,通透性與面積極大。 肺泡和血液間的氣體交換,至少要經(jīng)過液體層、肺泡上皮及基膜、組織間隙、毛細血管基底膜、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等6層結構,其厚度6層<1μm。,,,肺通氣,一、肺通氣的動力 (一)基本概念及基本過程 1、肺通

8、氣 是指肺與外界環(huán)境間的氣體交換過程。呼吸運動是動力源。 2、肺通氣的動力 大氣和肺泡氣之間的壓力差。壓力差產(chǎn)生于肺的張縮所引起的肺容積的變化,可是肺本身不具有主動張縮的能力。它的張縮是由于胸廓的擴大和縮小所引起。而胸廓的擴大和縮小又是由呼吸肌的收縮和舒張所引起。由于胸膜腔和肺的結構功能特征,肺便隨胸廓的張縮而張縮,肺容積的這種變化又造成肺內壓和大氣壓之間的壓力差,此壓差直接推動氣體進出肺。,3. 呼吸運動

9、呼吸肌的收縮和舒張引起的胸廓節(jié)律性擴大和縮小稱為呼吸運動。 基本過程:呼吸肌的收縮和舒張→胸廓的擴大和縮小→肺容積變化→肺張縮→壓力差→呼吸。 當呼氣肌收縮時→胸廓擴大→肺隨之擴張→肺容積增大→肺內壓下降→低于大氣壓→空氣順此壓力差而進入肺→吸氣。 當吸氣肌舒張或呼氣肌收縮→胸廓縮小→肺也隨之縮小、肺容積減小,肺內壓暫時升高,高于大氣壓→肺內氣便順此壓力差流出肺→呼氣。,呼 氣,肺內壓>大氣壓,縮

10、 小,肺 臟,吸 氣,肺內壓<大氣壓,胸 廓,呼 吸 肌,縮 小,收 縮,舒 張,擴 張,,,,,,,肺通氣的原動力:呼吸運動是肺通氣的原動力。直接動力:肺內壓與外界大氣壓間的壓力差。,,,擴 張,(二)呼吸運動1、吸氣運動 只有在吸氣肌收縮時,才會發(fā)生吸氣運動,所以吸氣總是主動過程。① 腹式呼吸:膈肌舒縮可引起腹腔內的器官位移,伴以腹壁 的起伏,這種以膈肌舒縮活動為主的呼吸運動

11、 稱為腹式呼吸。② 胸式呼吸:由肋間肌舒縮使肋骨和胸骨運動所產(chǎn)生的呼吸 運動稱為胸式呼吸。③關 系: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常同時存在,其中某種型式 可占優(yōu)勢,只有在胸部或腹部活動受到限制時, 才能單獨出現(xiàn)某一種型式的呼吸。,2.呼氣運動 平靜呼氣時,呼氣運動不是由呼氣肌收縮所引起,而是因為膈肌和肋間外肌舒張、肺依靠本身的回縮力量而回位

12、,并牽引胸廓縮小,恢復其吸氣開始之前的位置,這樣產(chǎn)生呼氣,所以平靜呼吸時呼氣是被動的。 用力呼吸時呼氣肌才參與收縮使胸廓進一步縮小,呼氣也成為主動的。,3.平靜呼吸和用力呼吸 ① 平靜呼吸 安靜狀態(tài)下的呼吸稱為平靜(平和)呼吸,12-18次/分. ② 用力呼吸 機體活動時或及入CO2↑或O2↓呼吸將加深加快,為深呼吸或用力呼吸。4.人工呼吸: 原理:使肺內與外界大氣壓間產(chǎn)生壓力差,(三)肺內壓

13、肺 內 壓:是指肺泡內的壓力。 呼吸暫停:聲帶開放、呼吸道暢通時,肺內壓=大氣壓。 吸 氣:吸氣之初,肺容積增大、肺內壓下降<大氣壓,空氣進入肺泡;吸氣之末,肺內壓升高并等于大氣壓,氣流停止。 呼 氣:呼氣之初,肺容積減小、肺內壓升高>大氣壓, 肺泡內氣體流向外界,使肺內氣體逐漸減少,肺內壓下降。呼氣之末,肺內壓又等于大氣壓。,肺內壓示意圖平靜吸氣初:肺內壓 大氣壓=→氣出肺平靜呼氣末:肺內壓 = 大氣壓→

14、氣流停,(四)胸膜腔內壓(胸內壓 ) 平均-6.7cmH2O,隨呼吸周期變化。直立位時,由于肺的重力作用,胸膜腔頂端的負壓大于底部1、胸內負壓的形成原理。胎兒出生后,胸廓生長的速度比肺快,使胸廓容積大于肺的自然容積,以致胸廓經(jīng)常牽引著肺,即便在胸廓因呼氣而縮小時,仍使肺處于一定程度的擴張狀態(tài),只是擴張程度小些而已。所以,正常情況下,肺總是表現(xiàn)出回縮傾向,胸膜腔內壓因而經(jīng)常為負。2、胸膜腔內負壓的生理意義1)、維持肺泡擴張狀態(tài),

15、并隨胸廓的運動而張縮,保證肺通氣和肺換氣2)、降低中心靜脈壓,促進胸腔淋巴液和靜脈血回流,胸內壓示意圖,二、肺通氣的阻力 彈性阻力(70%):肺和胸廓的彈性阻力 肺彈性阻力包括肺彈性組織回縮力(1/3)和肺泡表面張力(2/3 ) 非彈性阻力(30%): ① 氣道阻力; ② 慣性阻力; ③ 組織的粘滯阻力。1、彈性阻力和順應性

16、 ① 彈性阻力:彈性組織在外力作用下變形時,具有對抗變形和回位的傾向,稱為彈性阻力。 ② 順應性:是指外力作用下彈性組織的可擴展性,容易擴展者,順應性大,反之則小。,2.非彈性阻力① 慣性阻力:是氣流在發(fā)動、變速、換向時因氣流和組織慣性所產(chǎn)生的阻止運動的因素。平靜呼吸很小為0。② 氣道阻力:來自氣體流經(jīng)呼吸道時,氣體分子間和氣體分子與氣道壁之間的摩擦,是非彈性阻力的主要成分約占80-90%。 ③ 粘滯阻力:來自呼吸時組織相對

17、移位所發(fā)生的摩擦。,,,影響氣道阻力的因素:1)氣流速度 阻力2)氣流形式:層流 阻力 湍流 阻力3)管徑大小:吸氣 氣道口徑 阻力 呼吸 氣道口徑 阻力,,,,,,,,,,,,,,,,三、肺容量和肺通氣量,(一)肺容量 1.潮氣量:每次呼吸時吸入或呼出的氣量,約400-500ml。 2.補吸氣量(或吸氣貯備量):平靜吸氣末,

18、再盡力吸氣所能吸入的氣量叫補吸氣量,正常人約1500-1800ml。 3.補呼氣量(或呼吸貯備量):平靜呼氣末,再盡力呼氣所能呼出的氣量為補呼氣量。900-1500ml。 4.余氣量(或殘氣量):最大呼氣末尚存留于肺中不能再呼出的氣體為余氣量,正常人約為 1000~1500ml。 共4種容積互不重疊,全部相加等于肺的最大容量。,深吸氣量:從平靜呼氣末作最大吸氣時所能吸入的氣量為深吸氣量。潮氣量+補吸氣量。 功

19、能余氣量:平靜呼氣末尚存留于肺內的氣量為功能余氣量。余氣量+補呼氣量。 肺活量:最大吸氣后,從肺內所能呼出的最大氣量稱為肺活量。潮氣量+補吸氣量+補呼氣量。 時間肺活量:是指一次最大吸氣后再盡力快呼氣時,一定時間內所能呼出的氣量。它是一種動態(tài)指標,不僅反映肺活量大小,而且反映了呼吸所遇阻力的變化。,肺 總容 量=肺活量+余氣量 機能余氣量=余氣量+補呼氣量 肺 活 量=補吸氣量+潮氣量+補呼氣量 時

20、間肺活量:用力吸氣后再用力并快速呼出的氣體量占肺活 量的百分數(shù)。 潮 氣 量: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氣量。 余 氣 量:全力呼氣后肺內所留的氣量。 補 呼氣 量:平靜呼氣末再用全力呼出的氣量。 補 吸氣 量:平靜吸氣末再用全力吸人的氣量。,每分通氣量:肺每分通氣量等于潮氣量乘以呼吸頻率,即每分鐘進肺或出肺的氣體總量 解剖無效腔:每次呼吸吸入的氣體,總有一部分留在鼻、咽、喉、氣管、

21、支氣管等呼吸道內,這部分呼吸道無氣體交換功能,故這部分空腔稱為解剖無效腔 肺泡通氣量:每次吸氣時真正達到肺泡的新鮮氣體量為潮氣量減去此無效腔容量,它是真正有效的通氣量。 肺泡無效腔:進入肺泡的氣體,還可因血液在肺內分布不均勻等原因,不能都與血液進行氣體交換。這部分不能與血液進行氣體交換的肺泡腔,稱為肺泡無效腔。,氣體交換和運輸 一、氣體交換 (一)氣體交換的動力 氣體交換的動力---氣體分壓差。

22、1.氣體分壓差:每種氣體于兩個區(qū)域之間壓力差,是氣體擴散的動力。 2.氣體擴散:氣體分子不停地進行著無定向的運動,其結果是氣體分子從分壓高處向分壓低處發(fā)生凈轉移這一過程叫氣體擴散。 3.影響氣體擴散的因素:氣體的分子量、溶解度、擴散面積、距離、溫度。,(二)氣體交換過程 1、過 程: 肺泡氣 PO2 高于靜脈血的 PO2;其 CO2 分壓則低于靜脈血的 PCO2。因此,O2 由肺泡向靜脈血擴散;而 CO

23、2 由肺動脈毛細血管中靜脈血向肺泡擴散。這樣,靜脈血變成了動脈血。當動脈血經(jīng)毛細血管流向組織時,組織內 PO2 低于動脈血的 PO2;而其PCO2 則高于動脈血的 CO2,這里又進行了一次氣體交換。動脈血變成靜脈血。組織由此而獲得 O2,排出 CO2。,2.影響肺部氣體交換的因素 氣體擴散速度受分壓差、擴散面積、擴散距離、溫度和擴散系數(shù)的影響,除以上因素外還受: ① 肺泡膜的擴散面積或呼吸膜面積,與氣體擴散速率成正比。

24、 ② 肺泡膜厚度(呼吸膜的厚度),與氣體擴散速度成反比。 ③ 通氣與血流比值的影響,是指每分鐘肺泡通氣量(VA)和每分肺血流量(Q)之間的比值(VA/Q)只有適宜的VA/Q才能實現(xiàn)適宜的氣體交換。,,(1)厚度:肺纖維化、塵肺、肺水腫→呼吸膜厚度↑→通透性↓→氣體交換↓;(2)面積:肺氣腫、肺不張、肺葉切除→呼吸膜面積↓→氣體交換↓。,如呼吸膜的影響,氣體交換過程示意圖,換氣動力:分壓差換氣方向: 分壓高→

25、分壓低換氣結果: 肺V血 組織A血 ↓ ↓ A血 V血,CO2,O2,(三)氣體在組織的交換 氣體在組織的交換原理、影響因素與肺的相似,所不同者是交換發(fā)生于液相(血液、組織液、細胞內液)之間,而且擴散膜兩側的 O2 和 CO2 的分壓差隨細胞內氧化代謝的強度和組織血流量而異。在組織處由于細胞氧化代謝,O2 被利用并產(chǎn)生 CO2,所以 PO2 可低至 30mmHg 以下,而 PCO2

26、 可高達 50mmHg 以上。動脈血流經(jīng)組織毛細血管時 O2 便沿分壓差,由血液向細胞擴散,CO2 則由細胞向血液擴散。動脈血因失去 O2 和得到 CO2 而變成靜脈血。,二、氣體在血液中運輸 O2和CO2在血液中的運輸形式有兩種即物理溶解和化學結合。(一)氧的化學結合及運輸 1、O2與血紅蛋白(Hb)結合 2、血氧容量:100 ml血液中 Hb 所能結合的最大 O2 量。 3、血氧含量:100 ml血液中 Hb 實際

27、結合的 O2 量稱之。 4、血氧飽和度:血氧含量所占血氧容量的百分比。 5、CO與Hb的結合力:比O2大200多倍。 6、氧的運輸:血液中 O2 以溶解的和結合的兩種形式存在,溶 解的量極少僅占血液總 O2 的1.5%,結合占 98.5% 左右,所以HbO2是氧運輸?shù)闹饕问健?③ 1分子 Hb 可與 4 分子 O2 可逆結合 Hb+O2結合的最大量——氧容量 100ml血 Hb+

28、O2結合的實際量——氧含量 氧含量?氧容量的%——氧飽和度,O2與Hb結合的特征 ① 反應快、可逆、受PO2的影響、不需酶的催化; ② 是氧合,非氧化;,,PO2↑ (氧合),PO2↓ (氧離),,,(二)CO2的結合及運輸1、結合成碳酸鹽進行運輸(約占70-86%左右)。 CO2從組織進入血漿后,在碳酸酐酶的作用下大部分 CO2 與水結合成大量的 H2CO3

29、,后H2CO3 又解離為 H++HCO3 -。 CO2不斷進入紅細胞,結果使紅細胞中HCO3 -不斷增多,造成紅細胞膜內外HCO3 -有濃度差,因HCO3-易于透過紅細胞膜,故HCO3 -向血漿擴散,血漿中Cl-則向胞內轉移,以恢復兩側電平衡,進入血漿的HCO3 -即與Na+結合形成NaHCO3而運輸。2、氨基甲酸血紅蛋白的形式進行運輸,CO2能直接與血紅蛋白的氨基結合,形成氨基甲酸血紅蛋白,并能迅速解離。以氨基甲酸血紅蛋

30、白形式進運輸 CO2 的量占總運輸量的 7%。,3、影響 CO2 運輸?shù)闹饕蛩丌?血中 CO2 的張力與 CO2 含量成正比關系,當CO2 張力升高,血中 CO2 含量增加。② 血紅蛋白氧合情況:O2與 Hb 結合促使 CO2 釋放。③ 紅細胞內碳酸酐酶的活性,紅細胞內其含量減少或活性降低,血中 HCO-3 含量降低則 CO2 運輸障礙。,呼吸運動的調節(jié),中樞調節(jié)呼吸反射肺牽張反射呼吸肌本體感受性反射刺激感受器J感受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