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叉病變分支球囊主動保護及單純導絲保護前后OCT與QCA觀察對比研究.pdf_第1頁
已閱讀1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的:
  利用光學相干斷層成像技術(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觀察球囊主動保護及單純導絲保護在冠狀動脈分叉病變(Bifurcation coronary lesions BCL)術前術后血管管徑和內部結構的變化;比較 OCT及定量冠脈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QCA)兩種方法在測量血管參數中的差別;分析兩種邊支保護方式下冠狀動脈分叉病變患者預

2、后的差異。
  方法:
  選取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于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心內科擬診冠心病并行冠狀動脈造影術(coronary angiography,CAG)后證實存在真分叉病變患者共80例,每例患者分叉病變1處,總計病變80處,采用Medina分型均為(1,1,1)、(1,0,1),結合造影及臨床表現具備支架植入術指征。入組患者分叉病變的處理采用單支架技術并給予邊支保護,將80例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實驗

3、組40例,采用邊支球囊主動保護,對照組40例,采用單純導絲保護。術前術后均應用OCT(C7-XRTM)觀察主支及邊支斑塊變化情況、內膜有無撕裂及夾層等;測量主支及分支血管面積、平均直徑、最小直徑、參考血管面積、參考平均直徑、面積狹窄率和直徑狹窄率的變化。并利用QCA測量術前術后主支和分支血管最小直徑、參考直徑、直徑狹窄率。分析術前術后血管參數變化情況,比較兩種方式測量血管參數的差別。隨訪兩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評判遠期效果,有條件

4、者復查冠狀動脈造影、OCT。
  結果:
  術后造影證實實驗組主支及邊支血流未受影響,均為TIMI3級,術中支架球囊對吻后球囊撤出順利,無球囊嵌頓或破裂,支架后擴張后導絲撤出順利,無斷裂或截留。支架植入成功后OCT觀察分支血管時,導絲穿主支支架網眼有4例(10%)通過困難未成功。
  對照組支架植入后導絲撤出順利,無導絲嵌頓、截留,但術后3例出現邊支慢血流,邊支閉塞1例,并出現胸痛及心電圖相應變化,閉塞患者對邊支Re

5、wire后行最終球囊對吻單支架技術。術后OCT觀察分支血管時,導絲穿主支支架網眼成功后有3例(7.5%)未能將OCT成像導管通過支架網眼。行最終球囊對吻單支架技術患者均成功觀察術前術后血管情況。兩組患者住院期間無圍手術期心肌梗死等主要心血管事件發(fā)生。
  應用球囊主動保護技術組主支及分支血管直徑及面積狹窄率明顯降低。OCT測量主支術前術后血管面積(1.42±0.54 VS7.66±1.53mm2),面積狹窄率(83.46±4.51

6、%VS6.99±4.12%),最小直徑(0.82±0.16 VS2.83±0.36mm)及直徑狹窄率(72.27±9.73% VS5.53±3.41%),術前術后分支血管面積(1.49±0.36 VS2.71±0.47 mm2),面積狹窄率(64.24±7.36% VS31.04±12.25%),最小直徑(1.02±0.21 VS1.64±0.32mm)與直徑狹窄率(51.71±3.45%VS18.74±9.79%),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7、。而應用單純導絲保護技術在解決主支狹窄的同時則進一步加重了邊支血管的狹窄,術前術后分支血管面積(1.68±0.32 VS1.26±0.31 mm2),面積狹窄率(61.17±5.12% VS72.04±8.25%),最小直徑(1.12±0.21 VS0.94±0.28mm)與直徑狹窄率(53.13±4.59%VS62.74±6.89%)。
  QCA評估術前術后測量結果表明球囊主動保護較單純導絲保護相比明顯改善分支血管狹窄,實驗組

8、分支血管最小直徑(0.90±0.10 VS1.46±0.26mm,P<0.01)與直徑狹窄率(58.97±8.18%VS31.58±9.83%,P<0.01)。對照組分支血管術前術后的最小直徑(1.01±0.25 VS0.82±0.21mm,P<0.01)與直徑狹窄率(55.82±7.48%VS70.31±5.33%,P<0.01)。
  比較OCT及QCA兩種方法評估術后分支血管直徑測量的差別,結果發(fā)現QCA組測量的直徑小于 O

9、CT組,實驗組術前分支血管最小直徑分別為[QCA:0.90±0.10mm vs OCT:1.02±0.21mm, P<0.01],術后[QCA:1.46±0.26mm vs OCT:1.64±0.32mm, P<0.01],對照組術前分支血管最小直徑[QCA:1.01±0.25mm vs OCT:1.12±0.21 mm, P=0.036],術后[QCA:0.82±0.21mm vs OCT:0.94±0.28mm, P=0.033]。

10、
  術后12個月后隨訪結果,支架內再狹窄實驗組及對照組各1例,以CCS分級及發(fā)作情況來評估兩組的療效。結果顯示實驗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CCS I級實驗組VS對照組(7.5%VS15%,P<0.001);CCS II實驗組VS對照組(5%VS10%,P<0.001),兩例支架內再狹窄患者CCS分級為III級;
  結論:
  本研究利用OCT觀察比較了分支球囊主動保護及單純導絲保護兩種術式在分叉病變處理過程中的即刻效

11、果,表明球囊主動保護技術在處理分叉病變過程中可明顯改善邊支狹窄、降低閉塞或慢血流發(fā)生率,手術安全性可靠。單純導絲保護并不能改善邊支狹窄情況,絕大多數會使邊支開口狹窄加重,或明顯影響邊支血流。因此在真分叉病變中應用分支血管球囊主動保護可行單支架技術。
  與QCA相比,利用OCT可清楚觀察到斑塊形態(tài),輕微的內膜撕裂、夾層等細微結構變化;精確的測量血管面積、直徑,從而準確的評判手術效果;在OCT指導下行支架植入術可精確提供支架選擇的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眾賞文庫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